Board logo

标题: 温家宝推政改道不孤 民间参政热遏不住 [打印本页]

作者: zzy2915678    时间: 2011-6-12 20:05     标题: 温家宝推政改道不孤 民间参政热遏不住

温家宝推政改道不孤 民间参政热遏不住

【多维新闻】中国敢言杂志《炎黄春秋》社长杜导正日前在接受香港《明报》专访时透露,虽然总理温家宝去年因倡言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而在中南海内遭孤立,但他未为所动,仍屹立不摇。而且温家宝的主张也获得中共党内不少人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杜导正对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仍抱有希望,并提出应推动上层与下层结合的改良主义道路,这种代价小、多数人可接受的道路,才是中国民主宪政的最佳路线。

但是,从6月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负责人对新华社的一篇谈话,指“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却令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由此也感受到中国政改之路艰辛坎坷。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以来,被高唱入云凡30年之久,但自1989年六四事件后,进展缓慢,有时甚至进一步,退两步,令人扼腕。自从2002年胡温新政以来,再度燃起人们对中央推动政改的希望。去年以来,温家宝多番提及政改,其频率之高,口气之坚定,可谓六四后的中央领导前所未有。8月他在视察深圳时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则会葬送一切,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9月在美国接受CNN专访时,他又强调,“尽管社会议论纷纷,尽管遇到阻力,我仍会坚定不移推动我的信念。在我能力范围内,推动政治改革,风雨不倒,至死方休。”若说深圳讲话显示了温家宝对政改紧迫感的认识,那纽约的讲话则显示了他对政改孜孜不倦的追求。

《明报》发表社评称,尽管对温家宝的上述讲话,赞弹不一,对温家宝讲话的动机与用意,也有各种揣测和质疑。但温家宝的上述言论,符合普世价值和时代潮流,有助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长远看,也有助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值得支持。也许他的观点现在中南海里还是少数,在中共党内也暂未成主流,但却是与改革开放政策一脉相承,最终会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社评表示,对中国的民主之路是审慎乐观,不仅因为中央领导层有温家宝这样有理想、有担当的领导人,还因为有杜导正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共干部中的有识之士和有如《炎黄春秋》这样大胆敢言的媒体,敢于在重重压力和严密监管之下,发出善良、正义的声音。让人看到中共党内的有识之士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所犯错误的检讨,对中共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殷殷期盼,人们也从这份刊物看到对中共、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对中国的宪政之路审慎乐观,因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年中国正在进行的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涌现一大批敢言、善言,具有相当民意基础的意见领袖参选人,他们中既有作家、学者,也有商人、网络时评家,他们的参选,既符合《选举法》的规定,即中国公民年满18岁,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的参选,也反映对国家的责任,对民主的热情,这不禁令人想起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早期状。

在1970年代,由于国民党政府实施戒严,禁止民间组党,以康宁祥、黄信介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热心推动民主的人士,便以“党外”名义,积极参与各种选举,推动民主。以“党外”这个标志,区别于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而“党外”势力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台湾民主化的进程,从“党外”县市议员,到“党外”立法委员,最后选出了“党外”的县市长,直至1986年首个在野党民进党诞生,“党外”才功成身退。

也许正是害怕台湾这段历史在大陆重演,全国人大法工委对新华社的谈话,指“独立候选人”于法无据,显示当局不允许出现任何与官方提名候选人形成区隔的符号。官方的警惕也不仅停留在“去符号化”的做法,在《选举法》的

修订中,也将选举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问题的前提条件,由二审提议中的“根据选民或者代表候选人的要求”,最终修订为“根据选民的要求”,变相剥夺了候选人主动要求与选民见面的权利。

但是,若以为这种种雕虫小技就可以阻挡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潮流,只会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有温家宝等领导人的推动,有杜导正这些党内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有同为炎黄子孙的台湾的榜样,加上中国民间参政热潮,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尽管有再多曲折,最终都会汇聚到全球民主化的大潮之中。

作者: 最新驴友    时间: 2011-6-13 00:26

支持温家宝!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