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官方的国际文化收买政策早就行之有年了。最近这十几年来,官方的280多所孔子学院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甚至直接跟当地的高等学院挂钩,据笔者的观察,有些德国的汉学家已经被“笼络”过去,因此平时的言行都十分“照顾”到北京的面子,有些人甚至放下身段,直接向北京献媚。像汉学家顾彬教授(W.Kubin),5月26日发表文章,直指艾未未是经济犯罪,不值得西方媒体大惊小怪,人格如此堕落,实在忝为学者。荷兰文学基金会是策划和主持今年荷兰参展北京书展的机构,因此主事的Tizziano Peres 先生邀笔者过去商谈他们的访问计划。他介绍说这次将由23位作家组成一个访问北京的代表团,其中包括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心理学、地质学、物理学、历史和法律的学者,还有儿童文学的作家,荷兰文化界的知名之士尽包罗在其中。令人吃惊的是,所有23位作者的作品都有中文的翻译,这些作品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出版的。由此看来,中国官方是不计成本,不考虑市场和商业效应,花钱雇了翻译,贴上印刷成本,下苦心经营,让每位荷兰作家都心里喜滋滋地看着自己作品有了中文译本。Perez先生说,荷兰的作家们都非常关心中国同行们,最近看到许多作家都“被失踪”,感到极度不安,有些作家甚至觉得此时不该到中国去访问,去了好似替官方做宣传似的。笔者认为,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有积极意义的,西方作家去中国, 在面对东道国的媒体、官员、作家和观众时,只有一条规则是应当遵守的:“不要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心里想说的话,就诚恳、礼貌地说出来,问题不在于说话的内容,而在于表达的方式。一个西方作者,坦坦荡荡地在中国谈自己对美、对艺术、对自由、对人性、对历史、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会有什么问题吗?不至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