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受旱农田察看土壤墒情。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视察受旱农田时,拿着锄头和村民一起补种玉米。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考察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时同华中科技大学一些学术和科研带头人亲切交谈。新华社发
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武汉市青山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同前来领取免费衣物的困难职工亲切交谈。新华社发
胡锦涛与湖北农民补种玉米
考察旱情时强调,抗旱须加大资金、物资、技术等保障,确保人畜饮水,确保不误农时
据新华社电 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从鄂西北山城十堰到省会江城武汉,胡锦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翻开田里土壤查看墒情
总书记十分关注“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严重旱情,专门前往受旱农田和丹江口水库察看。
胡锦涛走进一片旱情严重的农田,翻开田里的土壤查看墒情,并向村民了解旱情。得知村里现在正把插不上秧的水田改成旱地,抢种玉米、花生、大豆等抗旱作物。总书记拿起锄头和村民一起补种玉米。
胡锦涛特别叮嘱随行的当地干部,要把抗旱作为当前农村工作最紧迫的任务,加大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确保人畜饮水,确保不误农时,坚决打赢抗旱这场硬仗。
加强水库下泄流量调度
丹江口水库的兴建,为现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胡锦涛登上水库大坝,俯瞰上下游水情,听取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丹江口水库运行情况汇报。
胡锦涛希望有关方面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把丹江口水库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同时抓好移民安置、环境保护、配套工程建设,为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更大的努力。总书记还明确提出,当前特别要针对汉水流域的严重旱情,加强水库下泄流量的科学调度,帮助群众有效缓解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考察了解自主创新成果
胡锦涛还来到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地,重点了解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果。特地考察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旱情
五省受旱两湖占一半
受近期降水持续偏少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仍在发展。
国家防总昨日消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耕地受旱面积达5695万亩,比5月底增加了718万亩。其中,湖北、湖南两省耕地受旱面积分别为1804万亩、1291万亩,较前期分别增加了115万亩、226万亩。
国家防总办公室表示,上述五省,计划栽插早稻面积5800多万亩,目前已基本完成。
■ 应对
三峡水库补水效果十分明显
国家防总昨日消息,目前,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已加大至12500立方米每秒,为旱期以来最高。今年以来,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200亿立方米,其中5月份以来补水48.6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补水效果十分明显,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较近期最低水位回升1.39至3.04米。
■ 预报
南方旱区将迎今年最大降雨
今日开始,遭遇罕见干旱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迎来今年最大降雨过程,干旱地区普遍会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上述地区的旱情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黄色预警解除。目前,共军空军司令部已批复湖南省飞机增雨用机计划,各类机载催化剂和弹药已准备到位。
监测显示,今年1月至5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五省持续少雨,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本报记者 金煜)
科学谋崛起 荆楚齐奋进
——记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
初夏的荆楚大地,到处生机勃发、活力涌动。5月31日至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从鄂西北山城十堰到省会江城武汉,胡锦涛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进行调查研究。总书记的到来,极大激发了湖北广大干部群众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荆楚崛起功业的热情和干劲。
总书记十分关注“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严重旱情,专门前往受旱地区和丹江口水库察看。
--------------
一场历史罕见大旱将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陷入尴尬境地:江水浩荡东去,庄稼奄奄一息。 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是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却通过了各级验收,一直无法启用,成为“摆设工程”。 灌渠成摆设被拆毁46处 五洲大畈灌渠建在浠水县巴河镇,在长江大堤脚下,属于浠水县2004年申报的袁港国家高产良田项目。 灌渠长4.4公里,按设计应从附近的望天湖提水,灌溉芦花、五洲、新港3个村5000余亩耕地。由于持续降水偏少,这些原来水漫为患的沿江村也旱情严重,此时本该发挥作用的五洲大畈灌渠却派不上用场。 记者赶到巴河镇芦花、五洲、新港村时正逢中午,室外气温达30多摄氏度,不少农民一趟一趟到望天湖挑水,再一瓢一瓢往地里浇,而高出地面一米多的灌渠却放不出一滴水,分水井里废弃的纸饭盒、饮料罐堆积其中。农民气愤地说:“国家投巨资新修的抗旱灌渠,一天没有用过,劳民伤财啊!” 新港村村民余秀珍说,灌渠只在验收时通过一次电,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投这么多钱修这个“形象工程”。更让村民们生气的是,做“摆设”的灌渠工程剖面直径超过50厘米,架在村级公路旁边的耕地里,足足高出地面1米,像一条巨蟒横亘在村民们沿路而建的房子门口,不仅给他们进出家门带来不便,还阻挡住他们到耕地劳作的出路。 年过古稀的村民吕玉民到地里干活翻越灌渠时摔倒过3次,他说:“政府搞工程不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上级验收走过场,我们只有把管渠拆掉!” 记者实地察看,4.4公里长的管渠共有46处被拆毁,有的被推倒在路边,有的管道不知去向,整条灌渠已经千疮百孔。 设计漏洞反映后无人重视 “我们反映灌渠设计有问题,县里答复不能更改”。 据村民以及部分村干部透露,与大型水利工程不同,农田水利小项目施工显得简单得多,比如施工方就是镇里的一个小包工头,农民以及村干部建设时发现了问题,反映不上去。 新港村党支部书记王少华说,一开始乡里只说要上高产农田项目,农民们都很高兴,并按要求召开村委全体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要申报这个项目,直到开工之时大伙才知道修的是抗旱灌渠。 王少华说,这个抗旱灌溉项目存在不少设计漏洞,就算遇到旱情也不可能启用。首先,水源地取不了水。灌渠的取水口在望天连二湖,湖水只有1.5米深,正常水位时湖面也只有500亩,还被至少6个村共有,被多个私人承包养鱼。第二,配套取水泵太细、引水渠狭窄。灌渠直径超过50厘米,引水泵直径却不到一半,和管渠不配套。第三,灌渠架得太高,阻碍了农民出行。 他说:“别说村民的话,就是村干部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我们多次反映情况,上面说方案已经报到省里了,改不了。” 地方官员否认设施问题 作为县人大代表,王少华曾提交过建议案。项目实施单位县农业开发办回复:“从项目实施情况看,整个五洲大畈配备的泵站设备是合理的。” 巴河镇委副书记王习潮接受采访时说,灌渠建成好多年了,没有用是因为修灌渠时这里都是种的水稻,需水量大,这些年逐渐改种旱季作物了,不需要灌溉。 浠水县农业开发办副主任周敏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五洲大畈灌渠项目已经过了国家、省、市农业开发办验收合格,一直没有启动是因为当地没有旱情,不需要抽水。农民拆毁灌渠是个别情况,村里没有管好,这说明一家一户的小农思想与设计理念发生了冲突。” 恢复损毁灌渠被斥掩耳盗铃 4月底,巴河镇花了好几万元组织施工队恢复被损毁的灌渠,又被村民怒斥为“掩耳盗铃”的“面子”工程。余秀珍说:“这样接拢只是为了好看,应付检查。我一个老太婆用一个手指就能把接缝处的水泥扒开。你们看,过去架起的管渠有的又被埋入地下,落差一米多,水哪里过得来啊?” 村民们领着记者来到灌渠泵房,取水管只剩下半截露在泵房窗口,取水口看不到水源,堆积着杂草,泵房里只有抽水泵,电机设备杳无踪影。村民纷纷说,担心国家的水利建设资金没花在正经地方,新建的水利设施又成了摆设。 有关专家称,浠水县灌渠工程风波暴露了各地建设农田小水利的共性问题,比如设计建设低标准、重建轻管、听取老百姓意见不够等。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小型水利设施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左右,灌排效率衰减一半以上,中小泵站老损率达65%。全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抗御5年一遇灾害。据新华社电湖北村民将百余万元抗旱灌渠拆毁 斥其为摆设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