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上游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依据地貌演变分析,长江三峡决不可修高坝。按长江流域是这样形成的:在几万年地质纪元以前,冰川把崎岖的山区先冲成 U 形河谷,退缩时在山头和河谷岩基上遗留有史前的卵石。在当前的年代里,页岩和沙岩的沉积层则有长期风化成的泥沙覆盖着地层。这些泥沙经降雨溅击和地面流冲刷,带动卵石落入河槽。
在山区可以看到,虽在冬季天气晴朗之时,一清到底的水流不断驱使着多层的卵石在河床里移动。这样切割河谷,使江底渐被刷深成 V 形,坡度渐被削平。只要当地不下雨,河中就不会添入泥沙。这些卵石滚到支流中段时,坡降渐平,河面开圹,流速减缓,有的暂时停留下来,形成缓流。其下接连浅滩急流,浅滩上只见有细卵石滚动着。象这样每十余公里组成一段。这些说明,川江上游虽有足够的坡降带动卵石下行,但在中段水小时坡降与流深不足,中段难免有时停留。当河水高涨,河底卵石重新起动,一直逐出夔门。从无人能测知其连底输移的床沙量,但其量定可观,因为川江只会被刷深,不会被淤高。
5 .丘陵地表层基岩风化成为沙和泥,降雨时被地面流冲入支流槽。这些水沙流带同卵石造床质把河槽刷成 V 形。大水退时泥沙落淤两岸,造成两边各十公里宽的冲积平原。平原土层不厚,象岷江流域号称沃野千里的都江堰平原,其土层也只厚一米左右。这里史前原属湖相,故较宽大。在这四川盆地上生活着一亿人口,还有余粮出口。一遇降雨,河流立刻高涨变浑,由于坡陡流急,泥沙始 终悬浮,直奔夔门,并不参与造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