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蔣中正與蔣介石 [打印本页]
作者: 阿德CECI 时间: 2011-5-24 15:04 标题: 蔣中正與蔣介石
蘆笛
最近師爺先生說文解字,倒勾起了我早就有的疑惑,那就是為何大陸人恭恭敬敬地管老蔣叫“蔣介石”,而台灣人反而很不客氣地管他叫“蔣中正”。
第一次注意到這問題是89年的事。那陣子我在西德(還不是德國,就只是西德)短期工作。某日去玩,獨自一人坐在萊茵河畔,突然聽到有人講國語,一看是海外華人模樣。那陣子海外華人和大陸華人穿著截然不同。我輩都是窮酸,穿的都是國內帶出來的“棉滌”、“毛滌”一類,也就是廉價化纖。而海外華人就跟今日的國人一樣,穿的十分講究。
此前我見到的海外華人都是港人,彼此間有語言障礙,若要交流還得用英語,非常彆扭,跟印度人彼此交流差不多,因此自然有種隔膜感。而且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大英皇民,看不起我等大陸“表叔”,所以不怎麼來往。我出國以來,還是第一次聽到海外華人講國語,當下覺得非常新奇,立即便以國語動問他們是哪兒來的。
那夥人說是台灣來的。那還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台灣人,於是非常好奇,問人家是幹什麼的,爲什麽到德國來,是留學生還是生意人。這其實非常不禮貌,但我實在好奇,也顧不得禮貌了。他們說都不是,是工人。他們公司與西德某家公司有什麽合同,因此來德國出差。我大奇:工人也能出國?而且還穿的這麼好!於是就跟他們聊上了。
那陣子李登輝剛上臺不久,貌似很熱心與大陸統一,而六四大屠殺剛剛才發生過,我生怕國民黨再犯錯誤,坑了大陸人還不夠,還要去搞第三次國共合作,把台灣人也給坑了,於是說了一陣閒話便談到這上頭來。
我說,台灣人最好提高警惕,不要上了共黨圈套。以國民黨的心計,是絕對玩不過共產黨的。因此,最明智的還是服輸,堅持故總統經國先生的“三不政策”,勿要去燒香引鬼。但他們根本不覺得與大陸接近是什麽可怕的事,我再怎麼說,他們似乎也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發現彼此間很難溝通——那些人雖然把“共匪”當成了口頭語(估計他們從小就沒有說“中共”或“共產黨”的習慣,都是用“共匪”,語氣平鋪直敘,不像我等都是氣急時才那麼罵,人家可是平淡的事實陳述。其實也不錯,共產黨從來是匪徒,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只會如此),其實對共黨一無所知,跟老蔣也差不多,終生反共,共產黨是什麽德性,一點都不懂。
我於是慨歎,唉,你們對共匪真的沒什麽瞭解,不知道那些人什麽漂亮話都說得出來,但什麽下作事都能做出來。他們似乎有點不滿,其中一人便問我:“你知道蔣中正麼?”那意思就是,他們是蔣中正教育出來的,哪還會不懂共黨的德行?
我覺得那問題簡直是種侮辱:我能不知道蔣中正是誰麼?我還曾是他治下的子民涅——儘管是在繈褓時代(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應該給我發護照,讓我到台灣去定居才是。啊,錯了,我出生那陣是李代總統在位。Doesn’t matter,反正我生為中華民國的人,而那個國家至今健在,只是在布朗運動網友的幻覺中覆滅了。在他看來,台灣不是中華民國從日本人手上收回來的,而是某個外國,因此,目前的中華民國政府是寄居在外國的流亡政府。只有作此理解,才能明白他的“中華民國已在1949年覆滅”一說。但此說仍無法解釋,已在1949年覆滅的中華民國何以直到1971年才退出聯合國)。後來我才發現,這是台灣人特有的arrogance out of ignorance。我見過的台灣人似乎都認定:第一,大陸人對文明世界一無所知;第二,大陸人對國學一無所知。後來我和一位台灣來的博士後聊天,他很得意地告訴我,對中國古典文學,他懂的比我多,問我是否看過《三國》、《水滸》。和那位仁兄比起來,我在萊茵河畔遇上的那夥台灣人算是客氣的了。
我於是答道:“我當然知道蔣中正,不就是那個人民公敵蔣介石麼?大陸人誰不知道蔣匪幫?萬惡美帝的走狗!”
那夥人似無幽默感,起碼是不懂大陸人的紅色幽默,這也是台灣人的通病。當年我在本區寫《江阿姨的樣板戲》,唐好色就義正詞嚴地出來正告我,這是為毛共招魂,跟說“戈培爾叔叔的黨歌”一樣,要我“靈魂深處鬧革命”,徹底肅清毛共黨文化遺毒(這“毛共黨文化”是我替他補足的。他豈有這種概念?不知他為何不去對薄熙來講這話,估計因為人家是“洋共”,不能去“唱衰”吧),於是一致愕然看著我。
冷場半天,他們才開始問我的來歷,我於是告訴他們我是學生。他們便問我怎麼能出來,大陸不是控制得很嚴麼?我心裡頗好笑,情知他們把我當成共特了,也懶得說破,更懶得解釋我是怎麼出來的。於是彼此無話,就此散了。
過後我想:他們爲什麽管老蔣叫“蔣中正”而不是“蔣介石”?在遇到他們之前,我還以為海峽兩岸都稱老蔣為蔣介石,這還是第一次讓我發現,其實台灣並不這麼叫。後來又遇到幾位台灣人。說起老蔣來,無一例外都是稱蔣中正。當然人家也知道蔣介石是誰,但一般不這麼叫。正像大陸人知道老蔣是蔣中正,但一般不這麼叫一般。
我於是就納悶了,一直納悶到今天也沒搞懂。
本來,人取名字,就是要讓人叫的。可偏偏中國古人有個舉世無雙的奇怪特色,那就是名字取了不是讓人叫的,而是讓人忌諱的。所謂“名諱”,就是小輩萬萬不可宣之於口的避諱名詞。不但不能宣之於口,也不能寫出來。所以林黛玉她媽叫賈敏,賈雨村教她識字時,她故意唸成“密”,寫的時候也故意缺筆少畫,於是賈雨村便暗自疑心那是她家的家諱。古代這忌諱很嚴格,連同音字都得忌。例如唐朝大詩人李賀去考進士,嫉妒他的人都說他不能去考,因為他爹名諱叫“晉肅”,而進士的“進”字與“晉”同音。韓愈看不下去,便寫了篇《諱辯》,擲地有聲地問道:“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您說這種爭論該有多無聊?而韓愈那篇駁斥無理取鬧的文字居然也就能是經典範文!
平民只有家諱,而皇帝的名諱則是國諱,也就是全國人民都不能寫那個字。例如漢武帝名劉徹,於是非但所有的書中都不能寫“徹”字,就連“轍”、“澈”都在禁止之列。這禁令居然能延伸到神佛世界中去。唐太宗因為叫“李世民”,於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海觀世音菩薩也得奉旨改名叫“觀音菩薩”,那“世”字是萬萬不敢再用了。康熙的名字叫“玄燁”,於是北京的“玄武門”只能改名叫“神武門”,而蘇州的“重玄寺”只得改名“重元寺”。連“玄孫”都必須改稱“元孫”。您看這名字的忌諱有多厲害?
既然名是取了不許人叫的,那該怎麼辦涅?只好弄個代用品出來,那便是“字”。對平民百姓來說,“名”只能由長輩叫,不能讓平輩更不能讓小輩叫。平輩相稱都用字,表示恭謹。而小輩若要提到祖先,就只能是“某某公”。例如臥龍先生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他的後代提起他來,決不能說“諸葛亮”,只能說“孔明公”。
這就是我們看民初的文學作品,裡面的文人為何都以字互稱。就連共黨頭子都這樣:張國燾管毛澤東叫“潤之”,毛管張叫“特立”,都是表示尊重的意思。這舊習慣還讓洋房子先生博古十分憤憤,抨擊他們沒有“布爾什維克化”。
這就是我那納悶的由來:蔣光頭名中正(原來似乎是志清,可能是後來改的),字介石,意為“其介如石”,不但非常典雅,而且與“中正”相呼應。照老規矩,管他叫“蔣介石”是尊重他,而管他叫“蔣中正”則很不客氣。可在實踐中卻恰好反了過來:辱駡他的中共稱他為蔣介石,而二蔣治下的台灣卻稱他為蔣中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至今也想不明白。倒是對孫文那賣國父,雙方的稱謂都很恭謹,都是“中山先生”,表示他是日本雜種(“中山樵”乃是日本右派賞他的名字,應該算字吧)。而海峽兩岸都管毛酋叫毛澤東,這還差不多。
當然古代也有字叫來叫去變成了名的,這叫“以字行”。先父就是這樣,到最後字成了名。連我的爺爺輩都叫他的字,實際上原來的名已經湮滅了。但蔣介石似乎不屬於這種情況——茍如此,則台灣也該叫他蔣介石了,可人家還是叫他的名,所以不能算“以字行”。
我本來也有字,好像三歲就有了。這其實不合古禮。在古代,男子要20歲才有字,因為字是用來讓人尊重你的。對小孩不存在尊重問題。但我家的孩子似乎很小就有了字。只是我這輩子也沒用過,白讓大人操了一番心。好在我有個蘆笛作我的號,如今朋友們都這麼叫我,最後也要“以字行”,死時墓碑上就刻上“Here lies Mr Reed Flute, who came, who saw, who tried and failed.”
最後答師爺先生。多謝給出的鏈接。不過恕我不能同意那作者的看法。我原來疑惑這“惟妙惟肖”與“唯妙唯肖”都是以訛傳訛,剛才去查了一下《漢典》, “維”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是:“《註》發語辭。《韻會》案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訓獨,尚書助辭皆用惟字,詩助辭多用維字,左傳助辭用唯字,論語助辭用惟字。”若我理解不錯,“維”、“唯”、“惟”都是助詞,在《尚書》與《論語》中用“惟”字,在《詩經》中多用“維”字,而《左傳》用“唯”。但後世用的“唯”與“惟”都訓“獨”,也就是only的意思,似乎再不用來作發語詞了。所謂“發語詞”,我的理解是虛詞而非實詞,什麽意思都沒有,例如《詩經》中的《召南》: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這兒的“維”字似乎沒有什麽意思,大概相當於如今的“啊”吧。這四句詩翻譯成大白話,似乎是“啊,喜鵲築好了巢,啊,等著鳲鸠來住。伊人要出嫁,一百輛車去接她。”(估計是牛車吧,反正不可能是賓士車)。
“維妙維肖”似乎也是如此,意思是“妙啊!像啊!”若用其他兩種寫法,似乎都沒有那個味道。因此,同為助詞,這三個字可能還是有點微妙區別的,所以抒情的《詩經》裡多用“維”。當然這只是我的管窺蠡測,一點謬見而已。
最最後答老稀。你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我從未聽過這表述。不過我知道該怎麼不懂裝懂,因此立即去股溝了一把。BBC學英文網站有完美解釋:my neck of the woods,那neck指的是樹林的脖子,並不是我的脖子。原意為“我家的樹林的入口處”,引申義為“我的社區”,所以,in my neck of the woods就是“我家所在的社區”的意思。估計這原來是英國貴族用語,平民誰家能有樹林?
作者: Murphy3000 时间: 2011-5-24 17:46
芦笛老师的文章,百看不厌
作者: qdpan 时间: 2011-5-24 18:08 标题: 推荐相关阅读
【咬文嚼字】断章师爷:语言和文字中的“积非成是”与“似是而非”——真TMD长学问!
地址 https://72.52.124.204/viewthread.php?tid=324648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