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仕泰多·布拉布殊夫 @ 五月 23, 2011
正像有人指出的,我的声明《关于艾未未,提醒新华社注意分寸》,是捍卫自己“不被言论”的自由。然而,遗憾的是,960万平方公里,竟然没有这篇声明的容身之地。
从这篇声明消失的那天开始,我的生命中就被强加了一个新的使命:让她重现。为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尊严,也为了向许了言论自由承诺的宪法,赎回我声明的权力。
我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赎回我的声明,我也不知道在这条赎回声明之路上,我会遭遇什么,我的内心告诉我:无论有多么艰难,我一定要让那篇声明里的1788个汉字回到我的身边,回到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
我会把1788个消失的汉字,翻译成为1788个容器。我还会把1788个容器复制为17880个希望,赎回的希望。我还要把这17880个希望另存为178800缕涓涓细流,流淌进入1788000个跟我一样的债权人的身体里,让我们都因为希望的甘露沁润而充满力量,用这些力量去向那个强大无比的力量讨回曾经许诺要给我们的权力,发出声音的权力。
“回声”局部1
“回声”局部2
“回声”局部3
“回声”局部4
“回声”局部5
附录:
中国大陆艺术家岳路平,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他启动了一个命名为“回声(英文为RECLAIMING)”的公共艺术计划。这个公共艺术计划最紧迫而直接的目标是继续声援艾未未,而更为长远的目标则是:通过不断重申岳路平一篇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的声明(这篇声明因故已从中国大陆媒体包括网络上删除)中的内容,来呼吁在中国大陆真正兑现宪法早已承诺的言论自由。
2011年4月,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被拘押后,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指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抄袭他人作品。其中抄袭一说即是指2007年艾未未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大型艺术计划《童话》,抄袭了岳路平的《远人航班》及《1001夜》两个艺术计划,这两个艺术计划受英国文化协会及英国艺术委员会支持并先于《童话》,分别在2005年(伦敦)及2006年(上海)发表。
岳路平随即发表声明《关于艾未未,提醒新华社注意分寸》,希望新华社不要利用他的名字对艾未未进行抹黑。在声明及随后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中,岳路平表示,他没有使用过“抄袭”一词,仅使用过“相似”和“撞车”两个词汇。在被问到对艾未未被拘押一事的看法,岳路平表示同情艾未未,认为当局拘押艾未未的程序不恰当。岳路平表示认同艾未未曾经做过的一些维权工作,同时希望艾未未健康平安。
这篇声明立即在海外媒体中引起巨大反响,与此相对应,这篇声明很快被中国大陆的媒体包括网站封杀。声明被封杀,进一步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海外媒体盛赞曾经跟艾未未有学术摩擦的岳路平,没有利用官方媒体的力量,对艾未未落井下石,反而在大局面前,力挺艾未未,尽显中国知识分子风骨。海外媒体更是把岳路平跟趁机在中国大陆媒体上辱骂艾未未的司马南进行对比,指司马南玷污了中国文人的道德形象,而岳路平捍卫了中国文人的道德底线。
岳路平正在给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介绍“回声”计划
在相关的争论不断继续发酵的同时,岳路平本人认为这种对立的争论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在之后接受大陆一家爱国网站的专访时,提出审慎改良的“和解路线”,呼吁论辩双方理性对话,呼吁官方停止抹黑艾未未,应借机搭建对话平台,实现和解。
之后,中国官方媒体对艾未未的抹黑的确开始明显降温,《人民日报》更是发表了《宽容对待“异质思维”》一文释放善意。岳路平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并且希望可以在一个更宽广的层面上,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以这次事件为契机,探讨更加深远的“言论自由”议题。
岳路平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他正在启动命名为《回声》(英文是RECLAIMING)的公共艺术计划,把那篇在中国大陆媒体上消失的声明中的1788个汉字,制作成为1788个容器,并且呼吁公众以平价的方式收藏这些汉字,带回自己的家。通过这样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公共艺术行动,岳路平希望启示公众,应该从日常细微处开始,从力所能及的日用品的收集行为中,一点一点地赎回人人都应该拥有的、宪法早已承诺的言论自由。
通过帮助他赎回那篇消失的“声明”,岳路平实际上希望反过来帮助公众赎回宪法尚未真正兑现的关于言论自由的承诺。从“赎回声明”,到重申宪法许诺的“言论自由”,即是“回声”计划的理想路径。
岳路平表示,这1788个汉字容器,容纳的是希望,装载的是赎回言论自由的勇气和力量。这些汉字,将通过网络销售等方式,直接与公众对接对话。与此同时,岳路平还会在全球各地的美术馆、公共空间不断展出这个公共艺术计划,他也呼吁所有关注关心艾未未、关注关心中国言论自由的人,帮助联络、实现这个公共艺术计划在全球各地的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