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咬文嚼字】断章师爷:语言和文字中的“积非成是”与“似是而非”——真TMD长学问! [打印本页]

作者: qdpan    时间: 2011-5-23 10:56     标题: 【咬文嚼字】断章师爷:语言和文字中的“积非成是”与“似是而非”——真TMD长学问!

 


语言和文字中的“积非成是”与“似是而非” 

断章师爷



“积非成是”的意思是指长期形成的错误,往往被当作正确的。(参见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序》:“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我最早注意到文字中的积非成是的问题,大概是四十多年前。当时我是“文革”的逍遥派,成天躲在寝室里捧着《鲁迅全集》消磨时间。看到鲁迅在《答KS君》中尖酸地讥讽章士钊:“至于这一回……连成语也用不清楚,如‘每下愈况’之类。”《鲁迅全集》给出的注释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章士钊在《孤桐杂记》中,将这个成语用为‘每况愈下’:‘……民国承清,每况愈下。’”我去查了辞书后,才得知庄子原文中“每下愈况”意思是说,管理市场的官员从经纪人那里知道,用踩踏猪的办法来判断猪的肥瘦,越是向下踩踏,就越能正确判定。庄子以此比喻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参见王先谦集解引李颐曰:“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狶难肥处,故知豕肥耳。”)其实,后来才得知“每况愈下”也并不错,源出宋代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蓍龟卜筮》:“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意思是说,人人都自以为是,家家都自以为贵,结果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第二个积非成是的例子是“空穴来风”,如果按照这个成语的原意作为准绳的话,那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用错了。极大部分人都以为“空穴来风”就是无中生有的意思,将此成语当成无根据、无凭证、编造臆测的同义语。其实“空穴来风”的本义正好相反,指的是有了洞穴才能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此机会传开来。“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源出《文选•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参见李周翰注:“空穴,谓门户之穴。言木之句曲者,其多巢鸟;门户之穴,风多从也。后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语乘隙而入。)“空穴来风”之积非成是应当是近年来逐渐形成的。翻开报章杂志,到处都是这样的句子:“但如果你放眼望去未来几周,人们对日后危机加剧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该丑闻由英国一家八卦小报于本周报道,目前还未被证实,但绝非空穴来风。”;“检察官通过新闻发布会进行审讯,以电视直播的方式对受害人进行空穴来风的指摘。” 但是古人和以前一些大家的文字中绝对不会患这种积非成是的错误。例如:“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唐朝白居易《初病风诗》);“至於‘苦竹笋抽青橛子,石榴树挂小瓶儿’……虽好事者託以成之,亦空穴来风之义也。”(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物必自腐也,而后虫生之。空穴来风,自此书盛行,为名世大儒所疑。”(清朝龚自珍《大誓答问第二十六》)。

第三个积非成是的例子是“感同身受”,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关于“感同身受”的解释是:“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显然,这个成语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例如“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以及“说一句老套的话,你如果能给我解决三分之一,我真是感同身受呢!”(叶圣陶《感同身受》)。但是,“感同身受”现在常常用来表示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例如“此时,被压迫妇女的悲惨遭遇,使赵盼儿感同身受。”(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六编)上引例句中的意思,绝对不可能指赵盼儿感谢被压迫妇女的悲惨遭遇。那么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身为《国学研究》杂志主编的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不同意《现代汉语词典》编者吕叔湘和丁声树两位老先生的解释,或者是袁教授从来就不曾使用过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普通话词典”。

再举一个例子,尽管说不上是积非成是,却也可谓是约定俗成。那就是“毕恭毕敬”,这个成语典出《诗经•小雅•小弁》。故事发生在西周,幽王姬宫涅宠幸褒国的美女褒姒,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遭到废黜的宜臼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满怀忧愁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诗的第三节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意思是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我见不上父亲,又遇不到母亲(《毛亨•传》:“毛在外,阳,以言父;里在内,阴,以言母”)。上天生了我,我到何处找寻好日子?也就是说“毕恭毕敬”最早应该是“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现在又写作“毕恭毕敬”。例如“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 (郭沫若《洪波曲》) 。“必”是“柲”的本字,也就是戈柄,后来 假借为“一定”的意思,如“每战必胜”是说每次打仗一定胜利;“知过必改”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就一定要改正。”可见“必恭必敬”的意思是一定要恭恭敬敬。“毕”字的书面文言有“完全”的意思。据《说文解字》:“毕,田网也。”,说明“毕”是捕鸟的网子。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毕之罗之”就是用网子来捕捉。 后来延伸为全部的意思,如“原形毕露”是说一个人本来比较不好的形象全部都显现出来了;“群贤毕至”是说一大批贤人全部都到来了。那么“毕恭毕敬”是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与原来出典的意思也基本相符。


本文的前一部分介绍了语言和文字中的“积非成是”,现在再说两个“似是而非”的例子。所谓“似是而非”是指表面看来似乎对,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参见《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孟子•尽心下》:“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以及王充的《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

清明前后我回国内探亲,闲时喜欢看湖南卫视播放的一个记实频道。这个频道记录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题材也比较广泛,涉及社会、人文、心理以及历史等各领域。一次播放的是发生在湘西山区的一桩婚姻纠纷,请来的嘉宾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专家。专家口才极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然而他一句“因贪图床第之欢而置社会法纪与道德伦理于不顾”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翌日早晨重播时,我特意再收看了一次:没错,专家说的真是“床第之欢”(chuánɡ dì zhī huān),尽管略带湖南口音,这“床第之欢”四个字却说得字正腔圆。想不到一个著名的社会学专家竟然连“床笫之欢”(chuáng zǐ zhī huān)这个成语都会念错。

“第”( dì )和“笫”(zǐ )这两个字看上去几乎一样,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第”字是把“弟”字上面的两点换成“竹”字头;“笫”字则是把“姊”字左面的“女”旁去掉,在上面加个“竹”字头。“第”和“笫”看上去字形相似,意思却完全不同!下面我想从词源学,也就是英语的etymology,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字。

根据现代《新华字典》的解释,“第”字做名词时有三种意思:(1)次第、次序。例如《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按照楚国的用人次序,我死后令尹司马的官职不是胜来继任还有谁呢?);(2)科举考试的等级。成绩好为“甲第”、“上第”,考中了叫“及第”,没考中叫“落第”、“下第” 。例如《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3)官僚和贵族的住宅。例如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出,驾而宿于朝房,旬而还第。”《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唐代集贤院学士徐坚奉唐玄宗之命编撰的《初学记》是一本较早的百科全书,其中卷二十四(居处部)中有“宅亦曰第,言有甲乙次第也。”同卷又引《魏王奏事》注:“出不由闾门,而面大道者名曰第。”这儿,我稍微做些解释。古人为了管理,一般都集中居住,以二十五家为闾。(《周礼•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 )这二十五家由一个大门出入,叫闾门。如果某一家直接对着街道开一扇门而不用出入闾门,那不是祖上积荫,必然现世建勋,平头老百姓是得不到这种殊荣的。

“笫”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竹篾编的席”。汉朝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笫”字的解释是“笫,床箦也。”此外,《尔雅》指出:“箦谓之笫”。杨雄的《方言(第五)》进一步解释道:“床,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谓之笫。”其实,“箦”和“笫”都是铺设在床架上的床板,也就是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解释的:“分析竹片,施于床干之上。”

“床笫”两字的连用始于东周,指床和垫在床上的竹席,亦泛指床铺。例如《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再如王士禛《吕孺人孙氏墓志铭》中说:“卧床笫三载,为二幼子经营娶妇,神明不乱。”。此外“床笫”也引申指闺房之内;枕席之间。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传》中说“郑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所得闻也。’”,床笫之言,指男女枕席之情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卫国百姓传唱《诗经》中“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来讽刺卫宣姜淫荡(宣姜乃齐僖公之女,以美貌闻名于当世,先聘于卫宣公之子急子,后卫宣公姬晋夺媳。宣公死后又嫁宣公之子公子顽为妻,全不顾伦理人常,是史书上有名的淫妇。),以为她比鹑鹊还不如。晋国上大夫赵简子闻知后说:“床上的话不可以传出门槛,何况还在民间传播?这些话不应该让人听到的。”

倘若按湖南卫视邀请的那位社会学专家把“床笫之欢”说成是“床第之欢”,那岂不是把床搬到临街的大门口,然后在过往路人众目睽睽的注视之下做那男女私事了?

遗憾的是除了湖南卫视请的那位专家之外,号称查询工具大全的《在线汉语词典》(www.cxgjdq.com)在其成语解释的栏目中竟然也把“缠绵床笫”写作“缠绵床第”,而且后面还标着: “拼音 chán mián chuánɡ dì。”其解释则是: “缠绵:情意深厚;第(请注意:仍然是“第”而不是“笫”!):床上的席子。指沉溺于两性之事。”而且还在例子中引用了梁启超《新民说》第17节:“弱冠而后,则又缠绵床第,以耗其精力。”这下又轮到我大吃一惊了,难道一代文宗梁启超先生竟然也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把“缠绵床笫”写成“缠绵床第”吗?我赶紧上网查阅,结果在《百度空间》里找到了梁启超《新民说》选读《论尚武》,原文是竖排的繁体字,然而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 “... ...弱冠而後, 則又纏綿床笫以耗其精力,吸食鴉片以戕其身體, 鬼躁鬼幽... ... ”我这才长长地抒了口气(不知是为梁启超先生?还是为我自己?)。

上面举的是汉语中的例子,其实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我在一期Global Times (March 08 2011)上看到一篇报道: Women presents Cheongsam in Shanghai。根据文内附的大幅照片来看,这个标题中的Cheongsam显然是指的旗袍。辞典中cheongsam 的音标是[tʃɒŋˈsæm],无论怎样拼读,也发不出“旗袍”两字的声音,听起来却有些类似于南方人说“长衫”这两字的声音。但是“旗袍”的韦氏拼音(Wade Giles)应该是 ch'i-p'ao。

我查了一下《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得知cheongsam这个词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英语领域,而且一般的英语词典中均收录。根据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Second Edition (2007) (ALD)对cheongsam的解释:“这是一种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妇女穿的高领短袖的紧身丝服,在大腿的每一面都有长的开叉。”(cheongsam is a tight silk dress with a high neck, short sleeves, and a slit on each side by the leg that is worn by Chinese and Indonesian women)显然,英语中的cheongsam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旗袍。


我们都知道长衫是民国年间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象征(当然也有穿西服的同胞,但大都是留学生或者在外国老板手下工作的)。例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尽管已经落魄到“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的地步,一年四季那件长衫却是从不离身的。因为长衫客可以踱到里屋要酒要菜,坐着喝;短衣帮只能在柜外站着喝。长衫是客,受到店家的恭敬,会好生侍候;短衣成帮,受到店家的轻视,酒里要羼水的。但是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依然只能和短衣帮一起“靠柜外站着喝酒
”。
Cheongsam不仅发音与“长衫”类似,而且cheongsam和长衫的外形粗看起来也颇有些相似,都是长长的一袭袍子。自然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cheongsam是女装,长衫是男服;cheongsam紧身,长衫宽松;cheongsam既要盘花丝纽又要镶拷花边,长衫不是海青一披就是直裰一领;cheongsam一圈齐脖高领,长衫领子前低后高;cheongsam的窄袖遮不住女儿家的生寒玉臂;长衫的宽袖可满载男子汉的飘逸豪情。

Cheongsam与英语中的另一个词long gown也不同,后者指的是妇女的睡袍或者长裙,也可以指男士的长袍式礼服,例如教士或法官披在身上的袍子,又或者指十八世纪欧洲男子穿的长袍Banyan,也就是我们在欧洲宫廷画中看到举行大典时君臣穿的那种长袍服饰。

Cheongsam顾名思义应当是我国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英语应该是Banner Women´s dress或者Manchu Women´s dress)。从发黄的老照片里看到那些上面梳着两把头,下面蹬着花盆底的满族妇女穿在身上的“旗袍”其实无论袖口还是下摆都是相当宽松的。她们的衣领既不高,她们的衣袖也不短,而且她们大腿的两边都绝对不会开叉的。

Cheongsam倒有些类似现今越南妇女穿的民族服装ao dai,但是ao dai的袖口一直长到手腕处,不象cheongsam那样露出两臂。ao dai的紧身、束腰和cheongsam一样。然而ao dai的开叉却又比cheongsam更高。

综上所述,可见cheongsam和长衫是两个“似是而非”的不同词汇。

(全文完)
又,拙文前面部分在芦区张贴后,承芦笛先生相询究竟应该是“维妙维肖”还是“唯妙唯肖” ?我本来想就这个成语的三种表示:“惟妙惟肖”、“唯妙唯肖”和“维妙维肖”专门敷衍成段,放在本篇的起首。考虑到这篇讨论的是“似是而非”这个专题了,因此推荐一篇写得很好的网文《惟、唯、维》作为代替。


 


引用:


惟、唯、维




        “唯一”还是“惟一”?关键是要区分“唯、惟”二字。其实,还应包括“维”字。这“三兄弟”本各司其职,“唯”从口,义为应答声,成语有唯唯诺诺;“惟”从心,《说文》:“惟,凡思也”,义为思考;“维”从糸,义为系物的绳子。但它们都可以作副词用,义为“单单;仅仅;只;独”。从先秦典籍看,三个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故《辞源》“唯”字下特别说明:“《左传》‘惟’字皆作‘唯’,《毛诗》皆作‘维’,《尚书》皆作‘惟’。”时至今日,“维”字已退出这一舞台,剩下唯、惟尚未决出雄雌。
        既然它们都是假借字,谁都不是正宗的“王麻子”,而在实际使用中各有“拥趸”,那就不如让时间去选择,不必强行定于一尊。(周建成)

“唯”比“惟”历史长

        从语源上看,“唯”“惟”都非“独”“仅”义的本字。但从文字产生的先后看,“唯”比“惟”产生得要早一些。甲骨文中已有“唯”字,而未有“惟”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唯”字条的释义列两个义项:①语语,与隹同;②人名。义项①下例句为:“其唯大史寮令。”此句与“其唯圣人乎”(《易?乾》)句式相似,“唯”字也应为“独”“只有”义。可见“唯”表“独”“仅”义,早在甲骨文中就产生了。如果以较早使用为本源的话,应以“唯”和“唯一”为正。(鲁昌)

“惟”字崛起和朱熹有关

        从先秦到汉唐,唯、惟并存,不分伯仲。宋特别是明清以后,逐步统一为“惟”字。这一时期的语料,据笔者所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书,98%以上皆为“惟”,“唯”除用于“唯喏”之义外,基本不用。
        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朱熹注释的《四书》是科举取士的必考内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表“独”“仅”义的wéi除引用之外,90%以上均为“惟”字。即使经典著作用的是“唯”,朱熹仍用“惟”来注释。例如,《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句下注释为:“惟仁者无私心,所以以好恶也。”可以说,“唯”“惟”统一为“惟”,与朱熹的影响不无关系。(邹玉华)

“唯一”的浮沉

        在我印象中,“五四”以来,仍是唯、惟通用。比如同是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用“惟一”:“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出卖灵魂的秘诀》却用“唯一”:“这据说是‘征服中国’的唯一的方法”。
        随着时间推移,“唯一”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有一统天下之势。有人曾以《人民日报》作词频统计,在1978~1996的19年中,共有12577篇文章用到“唯一”,而“惟一”仅出现了12例。即使这12例,其中还有人句、店名和引语,真正用“惟一”的不过8例。
        《毛泽东选集》语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据国家语委语用司厉兵先生检索,该书1999年版共出“唯”字176次,其中36个“唯一”全都用“唯”;其他如“任人唯贤”“唯利是图”也都用“唯”。“惟”字仅出现25次。
近两年来,确实如某些人所说,“惟一”成了“新宠”。但这和《现代汉语词典》定“惟一”为首选条目有关。(史跃林)

优势从何而来

        “五四”以来,“唯一”逐步确立了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优势从何而来?
        一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有密切关系。在历史上,早在唐代,“唯”字就曾作为佛经译字使用,如佛教语“唯识论”“唯我独尊”等,但毕竟只是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出现。“五四”以后,中国人睁大眼睛看世界,各种思想潮流纷纷涌入,“唯心”“唯物”“唯我”“唯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用字。
        二和学校教育有关。为了和“唯物”“唯心”呼应,“唯一”也取得了正统地位,中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用“唯一”,这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学生用的《词语手册》和《3500常用字字典》,也是只收“唯一”。如果在学校中搞一次测试,“唯一”可能是学生的唯一选择。(朱文献)

不必要、不在理、不合法

        《现代汉语词典》将“唯一”改为“惟一”,我认为,这样改是不必要、不在理、不合法的。有必要将它再改回来。
        先说不必要。“唯一”这个词的流行少说也有七八十年了吧?有谁觉得这个“唯”字不妥当、不方便、不习惯呢?没有。它违反了汉语规范了吗?没有。唯其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唯”字使用的频率大大高于“惟”字。如果不是《现汉》编辑诸公硬将“唯一”“唯恐”“唯有”“唯独”“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等词语,脱“唯”字之帽,加“惟”字之冕,“惟”字头的条目,不知还有几个?
        再说不在理。《康熙字典》释“唯”字,开宗明义就引《玉篇》说:“唯,独也。”同是《康熙字典》,释“惟”字引《玉篇》,却是“有也,为也,让也,伊也”,而没有“独也”。这样看来,“唯一”总比“惟一”略胜一筹。而《现汉》却废除“唯一”而独尊“惟一”,期期以为不可也。
        末了,我想提一个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废除“唯一”而确立“惟一”(其实不仅是“唯一”,还有“唯恐”“唯有”“唯独”“唯利”“唯我”等),请示过谁了?经谁批准了?如果未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并得到批准,那就是不合法的。人们可不要一窝风地去拥“惟一”非“唯一”啊!(刘金)

自乱其例

        在表示“单单、只”这类副词意义时,《现代汉语词典》主张用“惟”而不用“唯”。这未尝不是一种处理方法。但慑于“唯物主义”这类词语影响太大,总不能一律改为“惟物主义”吧。结果,在《现汉》中出现了自乱其例的非常尴尬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同一个“唯”字一分为二,普通词语改用“惟”,如惟独、惟恐、惟其、惟一;而专用词语仍用“唯”,如唯理论、唯名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语素意义是一样的,用字却不一样。这样的处理我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它破坏了汉语词汇系统的一致性。(郭洁如)

自相矛盾的《现代汉语词典》

        毫无疑问,《现代汉语词典》是竭力推行“惟一”的。我记得自1983年起,这本词典便以“惟一”立目,不兼收“唯一”。然而,编者在释文中,却一再出现“唯一”。
        且以1996年修订本为例:
                第82页“标准”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187页“除非”条:“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
                第310页“独苗”条:“一家或一个家族唯一的后代。”
                第1482页“依靠”条:“女儿是老人唯一的依靠。”
                第1522页“犹太教”条:“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
                第1599页“真主”条:“伊斯兰教所崇奉的唯一的神……”
                ……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自相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唯一”影响深远,即使编者主观上想推行“惟一”,在下意识中仍站在“唯一”一边。既然如此,何苦强人所难呢?(余健)

舍“惟”而取“唯”

        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最近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唯一/惟一”已收入其中。该词典认为,这是一组“全等异形词”。从词频统计来看,“唯一”为5883,“惟一”为45,“唯一”占有绝对优势。根据异形词整理的通用性原则,编者主张以“唯一”为推荐词形。
        不但“唯一/惟一”作了这样的处理,凡是涉及“唯/惟”的,该词典均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如:唯恐/惟恐、唯利是图、惟利是图、唯命是从/惟命是从、唯命是听/惟命是听、唯其/惟其、唯我独尊/惟我独尊、唯有/惟有,凡是作副词使用,义为“只有”“只是”的,均舍“惟”而“唯”。这样一来,便又解决了词汇的系统性问题。(曹理文)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1-5-23 11:01 编辑 ]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