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wusb168    时间: 2011-5-21 07:30     标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转贴)


重庆和川东大旱,嘉陵江几乎断流,沉江底的锚铁索也露出了在干涸的河床上。



    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共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万吨轮将直达重庆……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最后却发现原来那很多描绘不过是谎言。原来“空调论”虽然是真的,装的却是个夏热冬冷旱涝咸至的“反空调”。
    终于蓄水成库了,由02年的135米而到05年的155米,媒体和专家照例按宣传口径发布普天同庆一片欢腾的报道。质疑和清醒的声音的发出和传播都是那么地困难,几乎湮没在一片喝彩的主流声音中了。网上倒是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多为不谙内情的人的发言。虽不乏局部的真知灼见,但往往热议不到全盘的点子上。
    那些主流派专家们,照例出来进行粉饰工程。你说不好他就说好,你挑问题他就来给你个七虚三实且不无误导的“解答”,反正一般网民们,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对这些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就算你质疑,也往往抓不到他的痛脚。
    但是自然地质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争论谁对谁错而稍有停留。因此,我一直试图揭示些什么。
    近年长江科考的发现,对长江的成因有了直观的证据。在科考队发现,宜宾以上的向家坝坝址,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另一构造与地形捩点,那里地面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地表现有水温达到摄氏七十多度的温泉。而三峡的长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350米的高度(河面高度不足100米);在江汉平原,同期沉积则埋藏于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这一区域至今还在强烈下降。强烈上升区与强烈下降区之间的转折部位恰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附近,那里有个明显可见的九蜿溪断裂,从总体上看对南津关以上40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基很不利。
    所以,哄哄外人的“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的说法,可以休矣!你不能以局部的坝址地质来偷换概念,诱导成是整个库区的地质,这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三峡成库是个整体概念,它是在一个上千公里范围内发生在一个地球版块上的大工程,说地质,要全面地论证南北的支流和回水所至的地质情况,也要从东到西论证从坝头到库尾的地质情况。你说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那从这往上不过几十公里的巴东,却是有名的地质破碎地震带。三峡工程改变的、成库后地表要承受的,绝不是只有三峡大坝那点“坚固的花岗岩地质”。
   在2007年4月14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主编之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表示,报告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构造性和非构造性地震。翁立达指出,对三峡水库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型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事实上已经多次诱发地震了,只是震级还没到过高烈度。
    参与过多次长江科考、有“世界河王”美誉的杨联康(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近年多次对外界指出:
    “不能只用地质学家的平面视角,因为它几乎与三峡峡谷毫无关系,只可以适用古比雪夫、阿斯旺等众多平原水库,而按照地貌学家的观点,三峡的问题恰恰出在250万年来峡谷迅速抬升,邻区明显沉降上,即这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四度空间问题。”
   “不宜照抄所谓‘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由水库造成的触发地震,一般不超过这一地区天然地震震级’结论。因为中国大河存在世界最严峻的新构造运动形势。”
    根据他的调查:古长江已证实抬升为1250米,而在清江与长江三峡的分水岭上,古长江河床抬升到了1800米以上。(记者注:在远古长江故道的清江沐抚大峡谷两旁山顶上,本人也发现了1600米山顶上存在古长江河床)。而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使用的抬升高度仅300米,对于论证地壳活动性属严重失误。此结果明显影响对诱发地震强度的认定,有过于倾向问题不大的不科学态度,必须重视研究搞清楚!
    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的9月15日20时30分,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这个井口直径6.25厘米,底部有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20时31分,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的严重矿难。(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数日方反压制服。(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
 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到三峡蓄水和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据我多年调查的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最近的地质调查发现,川东鄂西存在着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可以说地底下尽是天然气包。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一但蓄水175米的高压强到来,可能发生变数的风险就会增高。
    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修建大型水库一定会诱发一定程度的地震。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27日18时52分04秒,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个别土坯房倒塌,小部分房屋开裂。震中周边地区襄樊、锺祥、荆门、荆州、宜昌、天门、武汉、黄陂等地有感。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10月28日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
    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地距三峡大坝不过几百公里,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
    一个地质学者告诉我:“蓄水三个月半年到三两年,就发生这么多事故,和我们论证三峡工程时,对地下情况调查不明有关,三峡工程上得太仓促了啊。井喷在蓄水前期就一再发生,显而易见是库水压迫岩溶地形裂隙孔洞,形成地下水渗压压迫地下气田所致。而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对于地质时间来说,就相当于人之一秒。换言之,等于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
    那么,就到该反思三峡工程上马不科学不民主的时候了。反对意见那么高,不明情况那么多,14个专项论证报告,有五个报告专家组不签字,都挡不住政治工程的强硬上马。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在地质情况如此不明,超过1/3工程论证报告专家组不签字的情况下,还能强行上马。论证时,反对者排挤出去,赞成者拉请进来,排除异已意见,一切皆往有利论证,最后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象水坝实力很强的美国,其论证方式却相反,人家是要把反面的可能一一证倒了,才可能心里有底工程上马。
    换种思维看问题:当年全国人大票决三峡工程时,2000多个代表们,有几个人对地质、水工、大坝方面有专业知识?既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就应该是投弃权票,因为你不能对你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表态和行使表决权,如果你这么做了,你这是对国家的渎职,你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但三峡票决只有100多票反对,600多票弃权,高达1000多票赞成。当然再以进程的眼光看,这已经是多年被讥为人大表全票通过敲橡皮图章的一种进步了。民主制度方面的缺陷带来的制度恶果,最后在桩桩件件事情上得到了体现,三峡即是其一。最终国家被利益集团绑架了。
    按说三峡水库建成了,水面增加了,气候应该更加湿润才是。却不想蓄水156米,首先是二场川东百年不遇的洪灾,这黄万里先生早已指出过的了,是蓄水抬高水位后,将下游的洪水挪到了上游,因为洪水下泄被抬高了的库水顶,库尾闾的地方不光形成拦门沙淤塞严重,而且将形成由此自上的洪水下泄困难问题。三门峡造成陕西关中平原洪患就是已经证明了的一例。
    接踵迎来的又是川东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高温酷暑天气连创四川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的达到45度(重庆人认为这还只是敢公布出来的数据,他们身体感受的温度要远远超过报出来的气温)。重庆遭受百年未遇大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损失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粮食减产超过3成,有8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大旱一直持续着,重庆长江段成了一条细流,上游金沙江的梯级水库却还在“按计划”蓄水。三峡下游的洞庭湖,自打三峡蓄水起,就开始露出干涸面目,以往烟波浩淼的东洞庭,如今干得几乎徒步可以涉过。鄱阳湖也迎来了干旱。二湖流域可是自古“江南”这个慨念的核心区啊!
    不管作用多大,三峡成库事实上改变了整个长江流域生态。
    不是说冬暖夏凉么?会增加降雨么?怎么修了三峡工程气温反而升高得更厉害?政府和那些专家们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对此作出解释?这些专家们在左推右搪中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如果说三峡对气候没有影响,那是瞎说。因为前一段就是这些权威部门言之凿凿地说三峡将对气候产生影响(冬暖夏凉空调说),现在突然说没有了,那不是证明此前是狗戴嚼子——胡勒么?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像所说的降温作用,而是持续高温干旱?
    最后御用专家们总算找到借口了,那就是“全球大气候转暖”,简言之就是四川大旱和三峡工程无关,是整个地球变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四川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他认为目前流行的“木桶效应”说并无充分科学依据。
  张强说,三峡流域长度虽长,但宽度并不大,对沿途流域气候的影响很小,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而且据科学模拟三峡试验表明,三峡大坝的修筑不但不会导致周边地区乾旱,反而会提高降水约百分之十左右。特别是最近重庆遭遇特大山洪暴雨,关于三峡工程改变自然的反击很强大,御用专家们似乎找到的有力证据。
    不信?那你有本事证明给我看?
    这反击的就是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抛出的“木桶理论”,认为四川盆地形似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就是长江三峡这个海拔多几十米到100多米的峡江缺口: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现在在这个缺口上突然被人为加了一道200米高的“悬崖”,就不可避免地要阻碍长江的水汽流通。
    生活在长江川江边的人都有体会:以前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上,江风非常大,并且是从下游向上游吹,蓄水后明显感觉上风没有以前大了。到蓄水156米后,很多时江风几乎没有了,这无疑证明了三峡大坝的阻风效应。
    王红旗没有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江风凉爽,是低进的,冷空气比重大,所以总是处于地面或河面的最底层流动,它带来川东和四川盆地降雨的另一个必要前提:不是有了积雨云和输送了水汽进去就会形成降雨,降雨的原理是冷暖气流错锋形成的,没有地面的凉风,中高层的积雨云是形不成滴降到地面的,往往它就飘走了,飘到周边地区去了。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和秦岭大巴山地,降雨量就比蓄水前的往年多了将近10%。这个预计增量却是原来专家们预计在三峡重庆区间的增量。
    所以无论你山头上是否寒风呼啸,山谷峡江里面却热浪滚滚,大气候对小气候不起作用。以前峡江里冷湿气流上升,在三峡的山头遇上暧湿气流,冷凝形成片片雾锁峡江的“巫山云雨”,只能成为记忆了!
    这个原理和中国北方近几十年干旱类似,北方的植被河流被破坏了,地表温度相对就上升了许多,积雨云飘到上空,却眼巴巴地瞧着它飘走,形不成降雨,却形成了干旱的恶性循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是森林植被和原始地貌维护得好的地方,降雨量总是那样丰富。中国古人将这叫作“接地气”,云层接不到地气就形不成降雨。按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必须给出降雨前提——错锋,地面温度过高,往往形成向上的干暖气流顶托,暖湿气流形成的积雨云下不去,冷暖气流错锋形成冷凝降雨无法达成。
    这里我试解一下川东去夏今春的高温干旱原因。
    修三峡大坝前,长江之水一泻千里。从青藏高原上汇积的雪水奔腾不息,给四川盆地带来清凉水源的同时,也将四川盆地内的热量带走。同时反向支持了凉风水汽自三峡进入川东和四川盆地。这种冷暖流交错造成了这一线的丰富降雨,三峡区间和川东重庆,历来是降雨丰富的地方,一般年降雨在1500毫米左右。
    蓄水以后,上千公里江流变得非常缓慢,库区内的700公里水基本上是死水一潭,完全丧失带走热量和散发的能力。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会上升太大。快速流动的水不但可以保证自身的冷却,还可将周围的热量带走和释散,对周围环境起到天然调节。但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
    峡江逼仄的地势使得静止的水库不但降不了温,反而成了个“聚热器”,夜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白天饱含吸取的热量(因为水的比热大,这也是农民在夜晚向稻田里面放水,以防止稻田被冻的原因)。这就有如在四川盆地口安装了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板,持续不断对周围地区加热,地理环境又导致形成难以释散的河谷闷热小气候,导致水库沿江的峡江地区气温升高,而高温又促使水库内水蒸汽继续蒸发,就在四川盆地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温水蒸气带,形成历久不散的“桑拿天”。
 同时三峡大坝将最重要的与流流相反方向流动的冷湿凉风阻挡了。有专家说三峡大坝阻挡不了大气候,但三峡大坝却能阻挡最重要的在峡江底部流动的湿冷凉风,再加上闷在峡江盆地里的湿热就如同火炉般,将任何籍此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加热或削减、顶托掉。透过三峡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都将被这个湿热气压带消弱。四川盆地没有被大坝堵死,也将被这个火炉毁掉:没有风进入相对封闭的峡江,空气不流通散热不畅,外来的冷湿气流又被阻隔,热量无法排出,反而在盆地及出口处不断聚集,雨又降不下来,高温干旱就势不可免,四川真的就成一个火炉了。
    这里我引用来自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和Terra 卫星研究数据(应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国家大气研究中心(PSU-NCAR)的第五代Mesoscale模型(MM5)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独立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清晰表明: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由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已经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并且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研究同时也分析了厄尔尼诺影响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可以排除这种因素。
    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面宽度将从平均0.6千米扩大到1.6千米,水域面积的增加将增强当地的蒸发,降低当地的温度。结果,当地上空的水汽将更加稳定,导致长江660千米长的水路的水汽垂直运动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垂直运动加上复杂的地形将影响三峡地区之外几百公里的地域。
    反正三峡工程上马且峻工在即了,反对已经没有用了,专家们又开始“及时”地站出来引导舆论讲真话了:不要对三峡工程蓄洪能力期望过高,三峡的库容其实有限。全盘推翻了论证上马时“三峡工和建成之日,即是长江告别洪患之时”的说法。然后发现三峡大坝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事实上被人为破坏了。
    自从三峡大坝建起后,坝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道路被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垄断经营:参观的游客每人要交105元的门票,公众无偿出钱建成的三峡大坝,成了少数利益团体牟利的“摇钱树”,对当地民间旅游业造成冲击;三峡总公司对三峡专用公路和坝区道路的封闭性管理经营,使得目前每年多达40余万台的大型货运车辆,被迫实行“水陆水”翻坝转运,使运输时间由陆路行走仅需半小时增加至13小时,增加运输成本、制约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100多名学者专家出来呼吁,要求利益集团还路于民。
    博弈对峙中,秘而不宣的补救措施出来了,有报道说,有关方面准备在宜昌到三峡大坝区间,再修一条几十亿元的专用公路,一时舆论大哗。因为已有一条穿越三峡西陵峡区间的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它是由国家投资的纳税人钱,不过为了保证工程进展顺利而临时享有专用权,终究是要还路于民的,但现在竟然成了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私家路了。
    再而后船闸通行能力只能达到设计的一半,所谓“万吨轮直达重庆”也因为百桥锁江(桥面和水面的净空高度不够)和三峡大坝的拦阻,成了纸上的画饼,再次证明了“为通过而一切皆往有利方向论证”的不科学、反民主,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
    最新补充(2011年5月20日记):07年冰灾的冬寒湿气来自三峡区间,西北风将之刮向贵州湖南湖北,以湘南的南岭北坡冰灾最为厉害。就是南来湿冷气流被西北寒潮吹到南岭,为南岭北坡千余米高山阻隔,于是湘南的冻雨比北面的湘事湘北厉害得多。南岭最高峰的莽山一带,鬼子赛后山一对树龄达三千年以上的情侣松,雄株因冰灾折腰。也就是说,这一年那小区域气候迎来了三千年未有之剧变!如此的突变不是因三峡改变气候又是谁?而后,莽山几乎隔年就要迎来冰挂。这是以前极罕有的。


作者: 谁说我不在乎    时间: 2011-5-21 07:50

啥也别说了,自作孽不可活
作者: tgt    时间: 2011-5-21 08:22

党国不是说三峡发电后,能向全国提供多少多少电,搞得现在又闹“电荒”
作者: shihong    时间: 2011-5-21 09:00

“王红旗没有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江风凉爽,是低进的,冷空气比重大,所以总是处于地面或河面的最底层流动,它带来川东和四川盆地降雨的另一个必要前提:不是有了积雨云和输送了水汽进去就会形成降雨,降雨的原理是冷暖气流错锋形成的,没有地面的凉风,中高层的积雨云是形不成滴降到地面的,往往它就飘走了,飘到周边地区去了。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和秦岭大巴山地,降雨量就比蓄水前的往年多了将近10%。这个预计增量却是原来专家们预计在三峡重庆区间的增量。”


还要10多年才看出严重后果,现在还是初步恶果!植被会因为气候的改变而灭绝。农林牧付业会全盘改变,公路交通也会起重要的变化,原来从盆地往外面运产品,将来要全国救重庆了,等着看吧!


作者: wpawl    时间: 2011-5-21 09:03

共产恶灵一天不除
老百姓永无出头日
作者: 魏珉尘    时间: 2011-5-21 09:19     标题: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前言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0日20:22 中国三峡工程报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从开始提出三峡工程设想,到三峡水电站第一批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已历经漫长的85年。这既是一段风风雨雨、艰难周折的历史,也是一段轰轰烈烈、发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我作为三峡工程的参与者之一,有责任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人和事写出来,奉献给所有关心三峡工程和为三峡工程建设出过力、做过贡献的人们。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制定的《建国方略》第二部分“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建设长江水力发电工程的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分级坝堰,改善航道,壅流发电”。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先生对我国三峡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来,他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报告提出三峡坝址可选择在南津关上游2000米处,水库正常蓄水位200米,发电装机容量1065万千瓦,万吨轮船直达重庆。不久,日本投降,蒋介石发动内战,“萨凡奇方案”当然没有继续进展下去的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乘坐“长江”号军舰,从武汉至南京,顺流而下。毛主席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关于治理长江的汇报。在讨论防洪问题时,毛主席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毛主席还谈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的问题。孙中山先生设想的长江水利工程是把发电和航运放在重要位置,而毛主席的设想更为全面,他把防洪和南水北调的构想也提出来了。

  1954年,长江中游发生了特大洪灾,虽经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奋力抗洪,减轻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但是受灾人口仍达到1880万人,武汉市被淹没了1/3。这是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修建三峡大坝防御洪水,以保全武汉市以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56年6月,毛主席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下畅游长江,填写了《水调歌头·游泳》这首广为传诵的词作,其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进一步表明,在1953年以后毛主席就一直有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在会议过程中,毛主席听取了三峡建设问题的汇报。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先修三峡,后开发支流”,理由是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而另一种观点主张“先支流、后干流”,也就是先在长江支流上兴建水力发电工程,后建设三峡工程,理由是三峡工程规模过于巨大,不是当时国力所能承受的。南宁会议以后,毛主席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积极准备”,表示毛主席仍支持建设三峡工程;“充分可靠”,说明他也看到了三峡工程的浩大及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这时,毛主席把三峡工程的事情交给周恩来总理处理,要求周总理每年至少过问4次。

  我认为,当时两种不同观点之争,还是属于对工作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的争论。如果上三峡工程,国家势必集中有限的财力投入三峡,再无力进行其他水电项目的建设。单纯从发电角度看,“先支流、后干流”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其他支流电站所不能替代的。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水再次证明,兴建三峡工程对于大幅度提高长江中游尤其是武汉地区的防洪标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李富春副总理率领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湖北省的领导同志乘“江峡”号轮船,逆流而上,就三峡工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轮船上召开了现场会议。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议的结论是:“三峡必须搞,也能够搞”。同时决定先上汉江中游的丹江口水电工程,因为汉江洪水也直接威胁武汉市的安全。同年3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通过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为三峡工程定下了基调。《意见》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建设,要待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意见》提出,三峡大坝的正常高水位应当控制在200米,同时还应当研究190米和195米两个方案。周总理还特别指出,建三峡工程必须保护重庆,并尽可能减少四?ǖ厍难兔凰鹗А3啥蓟嵋榻崾螅飨钟?3月29日乘“江峡”号轮船由重庆顺江东下,30日经三斗坪时,毛主席在甲板上视察了大坝坝址和地形,并与陪同视察的王任重、林一山等同志讨论兴建三峡工程的规划。同年4月,成立了三峡科研领导小组。6月,在武汉召开了三峡工程第一次科研会议。从此,三峡工程进入勘测设计和方案论证的阶段。在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总理也没有忘记三峡工程。1970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毛主席写报告,建议中央同意修建宜昌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工程的实验工程,以便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毛主席亲笔批示:“赞成修建此坝。”但是毛主席对修建葛洲坝工程不无担心。他写道,“兴建过程中将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葛洲坝工程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因此被迫停工。为了使葛洲坝工程重新启动,周总理指定林一山等组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同时组建了葛洲坝工程局担任施工任务。1974年10月,停工22个月后的葛洲坝工程正式复工,此后工程进展基本顺利。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到1988年12月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强大电力送往华中和华东地区,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用电的需要。葛洲坝水利枢纽中还设有三线单级船闸,使长江航道通行无阻。这样,在万里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坝和电站就诞生了。它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建设培养了大批施工和管理人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三峡工程又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1983年3月,水电部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正常高水位拟定在150米。同年5月,国家计委对可行性报告组织审查。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150米大坝方案”,三峡工程开始启动,并进行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三峡大坝150米方案,发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左右,有140多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对长江中游和武汉市有一定的防洪作用,但航运方面只能改善四川涪陵以下的航道。就在这个时候,重庆市向中央写了报告,认为150米方案对重庆港及其附近的航道没有改善,不能满足改善航运的要求,而且泥沙淤积还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提出把三峡大坝正常高水位提高到180米。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邓小平同志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当谈到三峡移民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时,小平同志说,“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100万移民也有办法安置,可以发展乡镇企业,也可以搞第三产业,还可以发展旅游”。针对我说“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同志讲,“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为了推动三峡的开发性移民工作,1985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三峡省筹备组。1986年5月,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在开发性移民规划和试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国务院也明确指出,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仍由四川、湖北两省具体负责。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重新组织了三峡工程论证工作。论证工作分14个专题,有400多位中国著名专家、学者参加。大多数专家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1988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一批基本建设工程停建或缓建。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当然无力进行三峡工程建设。1992年对三峡工程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从筹划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为了加强对三峡工程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为了使三峡工程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成立了三峡工程总公司,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为了使三峡工程和它的输变电工程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国务院决定从电费中提成,建立了三峡投资基金。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我国的水利、水电科技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输变电系统引进和制造成功后,将使我国的制造业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提高国家实力的一个鲜明标志。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国务院于1994年12月14日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工程建设分三期进行。1993年至1997年是第一期工程,从施工准备、正式开工到实现大江截流,完成移民15万人。1998年至2003年是第二期工程,三峡大坝要实行第二次截流,水库蓄水到135米?叱蹋诵枰瓿梢泼?55万人,保证第一批四台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永久船闸通航,输电线路连接华中和华东电网,保证把三峡电力输送出去。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三峡淹没区的开发性移民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由于实行对口支援,各省市纷纷把先进技术、名牌产品引入库区,使三峡搬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竞争能力得到增强。三峡移民资金得到了充分保证。在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中,移民资金约占45%。移民方式,除了就地移民为主外,还采取了部分外迁移民的方式,扩大了安置门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贯彻落实,库区经济将得到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重庆市为直辖市。5年来的实践证明,移民占整个库区移民85%的重庆市改设为直辖市后,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面貌为之一新,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三峡第三期工程在2004年至2009年实施,届时将全部完成三峡工程。大坝高程达到185米,正常运行水位定在175米,水库全部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能力大幅度提高,长江中下游配合沿江堤坝加固,防洪能力将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将为根治长江中下游水患起到关键作用。三峡电站建成后,26台水力发电机组,每台发电能力70万千瓦,全部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900亿千瓦时。源源不断的、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将送到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双线五级船闸每年通过能力达5000万吨,万吨船队将直达重庆。三峡库区将形成巨大的人工湖泊,自然风景更加秀美,旅游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可以想像得到,那时的三峡库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兴旺发达,必将出现一派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繁荣富庶的美好景象。下面,向读者介绍一下我写这本书的意图。1948年9月,党中央从东北解放区选派21位青年人到苏联学习,我是其中的一个。到1949年8月,我们将进入大学,究竟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成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正在苏联养病,我们派代表去向他请示。他说:“你们的专业由你们自己选择,但不要选择学政治,应该选择工科或经济。现在全国就要解放了,中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特别需要办工业和管理经济的人才。”之后,我和其他几位同学选择了水力发电专业。我之所以选择水电专业,主要受到两点启发:一点就是列宁说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另一点就是我知道中国有一个大的水电工程设想,即三峡工程。日本投降后,原来在延安的自然科学院迁到张家口,改名为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我在那里读书。当时,我从报上得知萨凡奇修建三峡水电站的计划,一时炒得很热,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从苏联学成回国,分配到吉林省丰满发电厂工作,在那里前后工作了6年,参加了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工程的施工、维修、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后来我到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工作,也参加了若干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1981年,我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主持了全国电力工业规划工作。我记得,当时的规划认为,中国有三大水电“富矿”,即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以及红水河流域,都可以建若干梯级电站,是开发的重点。对这三个流域的若干水电站,我参与了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工作。1983年6月,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主管大型基本建设工作,担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以后对三峡工程的重大问题和重庆直辖市的建立,都参与了决策和组织工作。从1982年第一次考察三峡至2002年参加三峡工程的二次截流,我共到三峡工地及库区进行了15次考察。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应归功于参加三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的全体建设者,归功于支持和关心三峡工程的全国人民以及外国朋友们。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的杰作。我只是在三峡工程的论证、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这里,我特别怀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是他们提出了建设三峡的设想,并主持了初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建设三峡工程作出了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98年朱镕基总理继我之后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对三峡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吴邦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还有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同志,对三峡工程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还要指出,李伯宁、肖秧、郭树言、陆佑楣、甘宇平等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负责同志,也都对三峡工程和移民工作的具体实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之际,我写了一首自度曲,名《大江曲》,全文如下:巍巍昆仑,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里,人杰地灵,满天星斗。夔门天险,巫峡奇峰,山川壮丽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荣锦绣。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众志绘宏图,截断波涛,高峡平湖,驯服龙虬。巨轮飞转,威力无穷,功在当代利千秋。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在这首《大江曲》里,我抒发了对三峡工程的情怀。这里有三个句子值得一提:在描写了三峡的自然风光,长江两岸的繁荣锦绣之后,我写道“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特别强调了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我还写了一句“众志绘宏图”。这就是说,三峡工程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经再三斟酌,我这本书就取名为《众志绘宏图》。最末一句是:“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建设三峡工程,孙中山设想过,毛主席、周总理都为此付出过极大的心血。但是,在当时的历史阶段,都不具备建设三峡这样巨大工程的客观条件,只有在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有施展这个伟大宏图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万丈潮头,以其雷霆万钧的气势推动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这本书是以我的三峡日记为主线,辅之以我历次有关三峡工程的讲话和自己起草的文稿以及有关文献,再附录当时的新闻报道编辑而成。同时在书中还配发了历年来拍摄的相关照片,以求本书图文并茂,更加生动。我的三峡日记是从全部日记中摘选出来的,发表时除了对个别文字作了必要的修改外,保持了它的原貌。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水力发电资源,通过开发利用,将直接为本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发展翻两番,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提供清洁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做出重大贡献。三峡工程建成后,国家对未来长江上游的水电项目将实行滚动式开发的方针。三峡工程所获得的利润将为长江上游新的水电项目,如向家坝、溪洛渡工程,提供开发资本金。三峡工程的经验和人才也将为开发这些项目服务。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已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三峡工程滚动式开发的方针已开始实施。我衷心祝愿我国的水力发电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 鹏

  二○○三年六月十八日编后: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已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读者的一致好评。本报将连续摘登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作者: xuan118    时间: 2011-5-21 10:15

慢慢看今后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作者: 氧化钙    时间: 2011-5-21 10:40

要相信党和国家,专家都说没事。
作者: 無恥下流    时间: 2011-5-21 11:29

引用:
原帖由 e2oo9 于 2011-5-21 10:28 发表
图片上出现了河蟹啊~~~~


觀察很仔細啊!!!

作者: 山登绝顶我为峰    时间: 2011-5-21 11:56     标题: 回复 9# e2oo9 的帖子

看不到一楼的图片
作者: jky25024    时间: 2011-5-21 13:01

不急不急,将来会好滴
作者: 阿拉神丁    时间: 2011-5-21 13:44

黄河万里独行客,辜负了一个智慧而又痛苦的老人。。。。
作者: caimingbai    时间: 2011-5-21 16:24

个人感觉:人类社会的形成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颗毒瘤.哪经得起如此折腾来折腾去
作者: 菜鸟搬家    时间: 2011-5-22 10:29     标题: 久经考验的窃国大盗,忠诚的反人类罪犯

@五岳散人:老婆大人正在重庆会友,打来电话说长江已经快成河沟了,当地人都说这是三峡水库闹的,重庆从来没有这样的时候。由于与戴晴先生算是忘年交,早知道黄万里先生大名,最近细读其著作,才知道黄先生的预言一一应验。如果说一个医生预言准了所有发病历程,没理由不相信他最后的诊断
作者: 为了五斗米    时间: 2011-5-22 12:07

孝正老师有这工程的演讲
作者: bachmann    时间: 2011-5-22 14:39

如果长江断流,杯具刚刚开始
作者: 开车要稳    时间: 2011-5-22 15:14

哈哈。。。。

这届班子坏事、蠢事、倒退的事情做绝,做尽,为何单单在三峡这事上一下子睿智而富有远见了?
作者: jiujin91100    时间: 2011-5-23 15:50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科普雄文了,希望各届领导在桑拿打炮后,在从女下属体内拔出器官后,能抽出5分钟时间好好学习一下此文,让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共同见证三峡大坝的美妙后果,反正我不住在那片。
作者: xxxxsun    时间: 2011-5-23 16:11

下一个工程,北水南调。
作者: a981234    时间: 2011-5-23 22:36

沽名钓誉的共匪,能做出什么好事。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