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色列人在埃及期间的处境相当艰难,由于他们的信仰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被法老贬为奴隶,长期处于被压迫和被奴役的状态,如《圣经》所说:“埃及乃是为奴之家”(Egypt is a house of bondage)。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公元前1292—1225)当政的年代,曾征发大量以色列人在尼罗河三角洲为他建设王城,在卡纳克(Karnak)大殿建宏伟的圆柱大厅,在孟菲斯(Memphis)树立巨大雕象与纪念碑。埃及的接生婆们还奉法老的命令将以色列男婴残忍地扔进尼罗河淹死,以限制以色列人口的增长。拉美西斯二世死后,他的儿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1215)继位,但犹太人深受奴役的境遇丝毫没有改变。《出埃及记》2:23记载:“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作苦工就叹息哀求……”。
自由是相对于奴役而言的,对自由的追求也就是摆脱奴役的过程。在这个故事中,法老的统治代表着奴役和暴政,而“出埃及”,并不是以色列人从灾难中的侥幸逃脱,而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是人民挣脱锁链、寻求自由的起点和标志,正如迈克尔·沃泽尔所指出的:“作为象征着奴役、压迫和专制的埃及,就不仅是被抛弃,而是被拒绝、被审判和被谴责。”另一方面,上帝许诺给以色列人的那片富饶美丽的土地——迦南(Canaan),则具有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世界并非都是埃及”(the world is not all Egypt)。这意味着这个世界除了奴役、压迫、专制、暴政之外,还有一个与此相反的可能性存在,这就是自由。因此,上帝许诺的迦南可以视为人类自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