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口味,大概是被中学的历史教育败坏了。从那时之后,对一切中国的和世界的历史都了无兴趣。只是后来看到李敖提到自己最想做唐朝
人时,忽然记起了中学学到的一个无关轻重的历史知识:唐朝的丝绸技术独步天下傲视全球,据说一个女子穿着七层丝绸的衣服,都能清楚的看到身上的一颗痣。当
时我就想,那个时代,对男人来说,该是多么美好啊。于是一度产生过自己生不逢时之恨。后来看了据说深受唐朝生活影响的《源氏物语》之后,更是加深了这种感
觉。
但这个目的毕竟过于猥亵,只能隐藏于内心之中。而我对历史的兴趣,也并未就此增加多少,只不过时不时的在某个雨夜寂寞之时,想想那还没引进棉花的唐朝盛世。然后,一下子,我就被扔在了午饭饭局上。
那是我在凤凰网的时候,最令人怀念的时间。中午吃饭的时候,一堆大牛加上我这个小牛犊子固定的去那几个饭馆吃午饭。整个午饭期间,彻底颠覆了我姥姥
教育我的:“吃不言,睡不语”,交谈甚欢,常有争执。期间,爱新觉罗·蔡老师讲过几次关于大宋朝的往事。我的记性不好,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当时做出一个判
断:当时的宋朝,几乎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度——谁说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当然,这个判断过于武断了,不过当时我确实是再次产生了生不逢时之恨。
央着嵩大师推荐一两本靠谱的关于宋朝的白话作品,然后我就有了那本《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
前两天在地铁上看完了这本书,内容很精彩。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败坏了历史口味的人而言,毫无抵触之感。甚至在晚上下班,在幽暗的路灯下等公交车的时候,都不忍浪费时间,拿出来翻几页。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一个人是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个以陈桥兵变为我们所熟知的武将,不但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文官执政的传统,而且还为宋朝发达的市
民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在作者的叙述中,他绝对是少有的对市场抱有极大信任的皇帝。当时杯酒释兵权,是他用经济力量赎买回政治权力;之后他对解决辽国问题
的设想,依然不脱经济手段的巢臼:或者继续用赎买的方式,把燕云十六州给买回来。或者以二十匹绢的价格购买辽国士兵的人头,以把辽国人打垮;他所治下的朝
代,官员的俸禄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高;他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却对文人非常重视,并且以其为开端,引导出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篇章。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权力最为集中的皇帝,死前给子孙留下了这样一份誓言:
1、 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2、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3、 不加农田之赋;
因此,我们才知道后来柴郡主、小旋风柴进等故事;也因此,我们才知道后来的苏轼、司马光等人,几进几出的故事;也因此,才形成了宋朝繁荣的市民社
会。直到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都是一种过穷民富的状态。后来王安石变法,搞国家垄断、与民争利,中央财政极具增加,但是民间的经济活力被破坏,宋朝国事开
始式微,最终滑向灭亡的境地。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慨不再是我生不逢时。而是在想,如果当初开我新中国的是赵匡胤,现在情况是否会有不同?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