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工絮语】关于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中的部分扯淡——请用史实说服我!o(︶︿︶)o [打印本页]

作者: qdpan    时间: 2010-8-30 12:33     标题: 【民工絮语】关于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中的部分扯淡——请用史实说服我!o(︶︿︶)o

 


缘起


 


 


毛泽东----真是不简单
地址
https://cmule8.info/viewthread.php?tid=264340


看了红色摇篮,感觉毛泽东同志真是不简单。



 


本已回复,又觉得又必要单独开贴,给大家分享


 


 


编剧兼总制片人邵钧林说,自己在看这部电视剧头两集的时候竟然泪流满面。
“电视剧(《红色摇篮》)都力求尊重历史真实,经受起历史考验。”


 


 


且看其如何能经受住 历史考验吧?民工让他们自己打自己耳光


 


 


请用史实说服我


 


  1989年9月,中共永新县党史办公室编印的《永新人民革命史》一书记载:1928年5月的一天,天气晴和,阳光明丽,毛泽东和贺子珍在茅坪洋桥湖的八角楼上结婚了。



 


  1992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贺子珍的路》一书记述,毛泽东率领部队“三打永新”之后,与贺子珍在江西永新县澧田乡的塘边村,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没有举行什么仪式,更没有摆酒祝贺,在那样艰苦的年月,只能一切从简。热心的袁文才做了几个菜,大家热闹一下,就完了。”王行娟著:《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90页。“三打永新”,是在1928年6月23日。



 


  著名的谭政大将,毛贺办婚事时,操办将毛泽东的行李从原来的住处搬入新房。他在回忆文章《难忘的井冈山斗争》中说:毛泽东同志与贺子珍结婚是在夏幽,是1928年4~5月,热起来了,穿件单衣,结婚很简单,没有仪式,没有证婚人,从夏幽退出以后,两人就是夫妻关系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版。



 


以上资料说明:毛贺结合应是在1928年5月


 


(还可见“永新一枝花”贺子珍 在沉默中走完人生


http://people.huanqiu.com/Exclusive/2009-08/541921_2.html


 


 


他温存地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


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结婚,开始十年婚姻生活


 


先于杨开慧牺牲的时间2年零5个月。



 



  《红色摇篮》第五集中,编造了杨开慧在红军于1930年8月二打长沙时已被杀害。其实,历史真实是,杨开慧烈士是在红军撤走后的两个多月,在10月份被抓,于11月14日才被杀害的。编导让杨开慧烈士在观众眼前提前牺牲了两个多月。



 


  文友质疑:深谋远虑的毛带兵打长沙,难道连扬开慧身处极大危险都不清楚? 1930年7月22日到27日,彭德怀带领2万红军攻打长沙。红军占领长沙后,捣毁了国民党省政府、省法院等机关,并救出毛泽东的弟媳王淑兰。红军占领十数天,毛也没有托付彭德怀、何长工等替她寻找杨及儿子,当时红三军团解救了许多革命者,如向仲华、周文龙、曾育生等,都是那次在长沙被解救后参加了红三军团的。



 



  奇怪的是,没有人去联系长沙附近的杨开慧以及他儿子呢。 8月底,二打长沙,毛泽东亲自领兵,打了两个月,双方伤亡惨重,最后,毛率领红军主动撤退,在党史上算战胜“立三左倾路线”的胜利。可是2个月里,毛就在长沙附近,也没有联系杨。老毛熟读《水浒》,上山造反会连累家人也不懂?李逵那样的粗人都知道接老娘上山。



 



  毛的红军撤走不久,气急败坏的湖南省主席就把杨抓去,杨开慧在受尽严刑拷打后,表示坚决不与毛泽东断绝夫妻关系。杨至死也不知道丈夫背叛了自己,而是怀着对丈夫的忠贞爱情牺牲了。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杨开慧健在,贺子珍如何安排?为体现伟大领袖的品德与风范?编导只有让杨开慧提前牺牲。



 


  甚至还编造“贺子珍冒着生命危险去长沙营救杨开慧的孩子,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但她为了革命大义,把自己的孩子送人,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日,还真是伟大的二奶呀



 


 



 


  电视剧中,毛泽东一人力主不打长沙,朱德则说“还是要打的”。攻城失利以后,毛泽东坚持不再打下去,主张立即撤围,他甚至批评朱德“你怎么擅自决定”,“你是迷糊了”。六神无主的朱德只好请毛泽东拿主意。

  历史事实不是这样的。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893-1949)》记载,接到中央让第一方面军再次打长沙的指示后,“毛泽东、朱德对中央的这个指示提出疑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朱德传》也载明,“联席会议在讨论中央关于第二次打长沙的指示时,朱德明确地持反对意见”;攻城失利后,“朱德、毛泽东对战场态势进行分析……在易家湾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说服全军领导干部主动撤围。”笔者的父亲曾经参加两次攻击长沙的战役,他曾回忆说:第二次打长沙久攻不下,朱德、毛泽东决定撤围不打,召开了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我也列席了会议,会上主要是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毛泽东争论比较激烈,后来多数人都同意撤下来。

  在不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原则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允许有某些虚构的成分,但在重要事件和原则问题上是不允许虚构的。《红色摇篮》的编导虚构了朱德在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时“擅自决定”、“迷糊”的情节,其实是编剧自己犯了“迷糊”,太不应该了。



 


  朱德妨害“一贯正确、唯一正确、唯一高明”,那就贬低之,歪曲之。 他明明不同意冒险打长沙,楞改成他要打,否则怎显总政委唯一正确?明明是总前委书记重用李韶九,任命他为肃反委员会主席,激起富田事变,却楞要把朱老总拉扯上,告诉观众是朱毛共同任用的李韶九。对于朱老总,采取“有功之事必抹之,有过之事必扯之”的政策,这就是该剧编导的“历史唯物主义”!

  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歪曲已经达到了荒谬的地步,编造已经超越了离奇的高度。《红色题材剧》也好,《革命历史题材剧》也罢,已经被他们糟踏成“歪曲历史题材剧”,成为当今我国影视界的一个笑柄。



 



 



 


PS:其实看介绍我都知道了,以上大部分是网上已有人作出的详细分析,转过来给楼主学习学习,资料均可以在共产党的官方网站去查证。



 


 



 


关于杨开慧,请见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其中的事件时间写得相当清楚



 


影响毛泽东的6个女人:最爱杨开慧 江青成包袱 (4)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272979.html



 




引用: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长沙郊外老家。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秘密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8月16日,他又在开慧的陪伴下潜入长沙,日夜进行暴动准备。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这次话别,竟成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永别。



 


 



 


当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在长沙“守活寡”的时候,老毛在作什么呢?



 


还是让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人物长廊 来说话吧



 


留贺子珍当秘书 毛泽东儿女情长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38/9564702.html



 


 



 


老毛搂着21岁的贺子珍儿女情长的时候,杨开慧正在板仓家里思念毛泽东不已,写了一首《偶感诗》。诗曰: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翅,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58年后,当地政府在修缮开慧故居时才得以发现)



 


多情女偏逢负心汉



 


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0-8-30 13:54 编辑 ]
作者: qdpan    时间: 2010-8-30 12:43     标题: 顺便再八卦一下:关于毛泽东长征初期的装病

担架上的“阴谋”——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件轶事


 


杭州市 市政协 > 政协通讯 > 2006-09 


 


http://www.hangzhou.gov.cn/szx/zxtx/2006-09/T247364.shtml


 


只节录部分,全文自己看


引用:


   “三人核心”的形成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一过于都河,毛泽东便开始坐担架长征。他由于长期患疾病而身体虚弱。傅连章用最好的奎宁药,治好了他的病,但未能有效地使他恢复体力。傅大夫—直鼓励他多吃点东西。一天晚上,傅给他带来一只炖鸡。但他说这是特殊化,一定要傅分吃了半只。


   在细雨绵绵的山区,有的担架上盖着油布或油纸,这样,担架上的人就能免遭雨淋。毛泽东因此可以雨中睡觉,而且常常如此。有意思的是,担架变成了讨论政治的舞台,为毛泽东重新掌权、领导长征免遭覆灭铺平了道路。

    这些谈话就在毛泽东和曾在旧金山当过编辑的洛甫,以及伤口未愈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关键的“布尔什维克”王稼祥之间进行。王稼祥在整个长征途中都由担架抬着。长征初期,他与毛泽东形影不离,晚上一起宿营,谈呀,谈呀,谈个没完。


    在担架上和篝火旁的朝夕相处,使毛泽东和王稼祥互相越来越了解,并有机会分析在江西所发生的事情,以及长征途中的情况。毛谈到战术上的错误,特别是导致广昌惨败的错误。他的观点给王稼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便倒向了毛的一边。后来,毛泽东认为在击败李德和博古的斗争中,他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洛甫几个月来一直在向毛泽东靠拢。他们夏天在云石山上的多次淡话已使洛甫相信毛是正确的。……

 


    李德对于担架上的“阴谋”一无所知。但是他知道毛正在同别人谈话,而且也知道这对于他的事业没有好处。在回忆录中,他抱怨毛泽东四处活动,一会儿找这个指挥员谈,一会儿又找那个指挥员谈,引来了对博古和他本人越来越多的批评。

 

……

 


    毛的智力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常识和中国落后农民的特点之大成,在悉心运用时,几乎是无往而不克的;不论他的目标是二十六岁的布尔什维克,是象朱德那样四十出头的将军,还是象林彪那样野心勃勃的青年。

 

    “担架上的阴谋”所导致的结局,不会使了解毛的为人的人感到吃惊。


(“担架上的阴谋”这话最早是索尔兹伯里说的。)

 

 

再见 中国网 首页>>新 闻>>中国观察

 

《300人牺牲 红军六盘山疑案半世纪破解》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6-11/23/content_7398509.htm

 

还是只节录

引用:

毛泽东得疟疾

    在长征中,无论是党和红军领袖、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无论是女还是男,几乎都为疾病所困。毛泽东在长征出发前就患上了严重的疟疾,过老山界时病体仍未痊愈,主要靠担架抬着行军。


张国焘的回忆说:擡担架的士兵瘦骨如柴,一批批地倒毙于道旁。以至于士兵的人数与这些中央直属队的人数日趋接近。


 


病得不是一般的蹊跷,因为在别的方面丫可是生龙活虎


毛泽东在与陶铸夫人曾志谈贺子珍时,说“但我还是挂念着她的,她在长征中吃了不少苦,跟我十年生了十个孩子,年头生一个,年尾又生一个。”


刘群先(博古爱人)说得俏皮:“行军中骡马比老公好!”这句笑话,说得很实在。──刘英《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


到底流产过几次,没人说得清楚


引用:


关于贺子珍“怀胎十次”的考证——《中国“丈夫”——毛泽东的“情事”》选编之八



陈小雅


  笔者曾经怀疑,关于贺子珍曾经“怀胎十次,生产六次”的说法,是否她在罹患“精神病”之后的一种“妄想”。但看到毛泽东也坚持这一说法后,笔者方知,这确实是事实。对于战争中的妇女来说,这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对于一个战争中负伤的妇女来说,尤其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为更清晰地揭示这类残酷,笔者曾试图寻找贺子珍这“十次怀孕,六次生产”的具体情况,但我发现,能够提供一个完整而清晰线索的文字至今并不存在。搜集各种蛛丝马迹,我们大致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框架性概念:


时  间/              地  点/   性  别/    内   容


1928年///                              推测有一次流产
1929年6月3-10日/  福建龙岩/    女/   送民间寄养,不知所终。
1929年11月-1930年/ 福建上杭/     /    推测有一次流产。
1932年11月/        福建长汀/    男/   学名毛岸红,小名毛毛。失散。
1933年/             江西瑞金/    男/   未几夭折。
1933年下半年///                        推测有一次流产。
1935年2月18日左右/四川古蔺/    女/   送民间寄养,不知所终。
1936年7月1X日/    陕西保安/    女/   学名李敏,小名娇娇。
1936年冬/           陕西保安//         推测有一次流产。
1938年10月以后/    苏联莫斯科/  男/   匿称廖瓦,一年后夭折。


  以上这个图表基本能反应了贺子珍六次生产的情况,其中两次的时间是有争议的。一次是第一个女儿的出生时间,一说是在1929年,一说是在1930年。笔者此处采信的是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一书的说法。因为它有三个优点:


  第一,前后一贯。首先,它可以与前述1929年1月13日,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时,贺子珍不愿离开井冈山的情况相应证。其次,它可与曾志前述1929年2月的“安禄山事变”中提到的“孕妇”问题相应证。如果1-2月份是胎儿三四个月大的光景——因为此时孕妇大肚即已彰显,行军作战也不太容易流产,那么6月就应该是“怀胎十月”,瓜熟蒂落的时节了。


  第二,历史特征明确。王书的说法并未给出第一个女儿出生的确切时间,但她对历史特征交待得很明确,是红军第二次打开龙岩时。而且说,红军这一次在龙岩待的时间没有几天。经查阅《毛泽东年谱》,红军第二次打开龙岩的时间是1929年6月3日,离开的时间是6月10日,这就把时间的不确定性减到了最小程度。


  第三,情节生动、具体。据说,这个女孩出生后,毛曾讲过一句俏皮话:“她倒会挑日子,找了个好地方她才出生呢!”这与红军离开井冈山后一直疲于奔命,不停地作战,最后终于在闽西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以休整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再则,王行娟的书,是采访贺子珍本人的成果。笔者认为,在个人的私事方面,这种版本较他人回忆的版本更为可靠。


  与贺子珍回忆相矛盾的,是曾志回忆录中的一句话:(1929年)“十一月中旬的一天,陈毅突然到上杭苏家坡找毛委员,说是接毛委员回红四军,……毛委员准备回部队,可这时,贺子珍已怀孕六个多月了,不便随军。毛委员临出发前,找我交代道:‘曾志,我要带队伍去江西,贺子珍怀孕了,无法随我走,她留下来,由你负责照顾她。’我以为,‘照顾’就是要我离开工作,专门去护理贺子珍,不由得火了:‘我有我的工作,哪有时间伺候她生孩子?’”


  孔东梅大约是根据这一回忆,无法确定自己的第一个姨妈的出生时间,故在《贺子珍年表》中注明,还存在“1930年”说。笔者之所以没有采信曾志的说法,理由也有三:


  其一,11月怀的这个孩子,与1-2月间怀的那个孩子是什么关系?如果贺在11月怀有一个六个月的身孕,那么,植胎时间应在5月。如此,1-2月即存在的那个婴儿,应该在4月份以前即已流产,红军二占龙岩时,就不可能有孩子出生。


  其二,没有任何人交代贺子珍11月怀的这个孩子的去向,不仅曾志下文没有,连贺子珍自己也未对王行娟提及。之所以不提,恐怕不是忘记,而是因为流产了,不值得提。


  其三,贺子珍1929年底至第一次“反围剿”开始,共在福建上杭师范学校学习一年。这期间不可能生孩子,若有,一定会有记忆和记载。


  所以,笔者认为,曾志的这个回忆,可能是真实的,但这个胎儿已不是孔东梅的大姨,而可能是她未出生的二姨或大舅。即贺子珍流产的第一或第二个孩子。而且,如果她的大姨在6月已经出生的话,这个胎儿决没有六个月大。这个数字也许是笔录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可能,当时曾志对毛的情绪颇大,致使记忆失真?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曾志的这个回忆存在,所以,笔者在没有任何文字根据的情况下,判断贺子珍在1929年底或1930年初进行过一次流产。不然,正如读者所见,毛贺所说的“怀胎十次”,就没有着落了。


……


  如果笔者对贺子珍两次入学期间流产的考证是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我们在此便可以总结出一条带规律性的现象,即:毛每一次感情“开小差”时,便会责备贺文化太低;而贺每次赌气去念书时,都会拿自己肚子里“毛孩子”出气——将他(她)打出体外;而贺每打一次胎,毛就会以改姓“杨”来表达自己的积怨。因为杨开慧的确是他三个妻子中,唯一为毛当“翠鸟巢珠树”的,不管她愿意不愿意。


  而作为一个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所生时间和地点,记忆是如此的模糊,以至于需要外人来考证,这本身是一件荒唐的事。但由此,我们也得见其生育环境的恶劣与父母对子女的不关心。


  这说明:生育,在那个年代,不仅不是什么神圣的事,更不是一件受欢迎的事。对于生身父母来说,那些撒向遍地的“小冤魂”们,只是他们性欲的不幸后果,而不是什么“爱情的结晶”。望着孩子们那无底洞般张开的嗷嗷待哺的大口,简直就是地狱之门中涌出的精灵,他(她)们是前世的债主,索命阎王的代理人!


  所有英勇无畏的战士,驾驭乾坤的雄才,在面对这些小冤魂时,无不要气馁神伤……


 


怪不得说:长征是播种机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0-8-30 13:55 编辑 ]
作者: weiqyu    时间: 2010-9-1 14:27

大體看完,很好的歷史史料,還原真實的毛澤東,是一個人,而且情感風流,很有可能是一個負心漢.

走下 神壇的毛澤東. O(∩_∩)O谢谢
作者: dddddd111111    时间: 2010-11-4 22:54

還原真實的毛澤東,  不    是一個人
作者: huoying2008    时间: 2010-11-5 13:11

董存瑞死后,有关部门接他的老妈妈进京作报告。老妈妈一辈子都是个普通农妇,不敢去。有关部门就跟她说:“不要怕,你上台后就讲3句话:董存瑞是我的好儿子,董存瑞是毛主席的好儿子,董存瑞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老妈妈进京一上台,看见毛主席就坐在第一排,紧张了,一张口就说成:“董存瑞是我和毛主席的儿子。”
全场鸦雀无声,都给雷死了。毛主席楞了半天,扭头小声问:“恩来呀,咱们长征时到过她们村子吗?
作者: accessdiver    时间: 2010-11-12 15:01

这是红色电视剧,只能把它当扯淡剧看,袁腾飞都说官方历史书是秽史,你想他拍的电视剧能好到哪里去,不过作者也是有心人,找出这么多破绽,现在就是需要作者这种人。

说到毛二打长沙,想起老广博客(广州人在海南)中的一篇文章,分析得很细致,大意是说毛熟读水浒,为了甩掉杨,仿效宋江杀阎婆昔(也可能是别的什么梁山好汉),一打长沙,二打长沙。杨本来也不至于死,只要象文革时来个申明与毛划清界限(这本是毛的用意),但杨可能知道毛有了第三者,死活不签那个申明,于是被杀了。
作者: cctyqw    时间: 2010-11-14 10:20

历史永远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历史永远都会蒙着一层面纱.可悲的是,胜利者不会尊重历史,只把历史当婊子玩弄.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