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有人看了《唐山大地震》,居然发现漏洞百出 [打印本页]
作者: feifei24 时间: 2010-7-29 13:52 标题: 有人看了《唐山大地震》,居然发现漏洞百出
徐帆
地震后的场面
张静初
《唐山大地震》以“压倒性”优势成为当下最火爆的电影。上周日上午,记者带领“快报观影团”第二批观众在万达国际影城河西店观看此片时发现,电影院大堂里,买该片电影票的观众排了三个长队。不过看完电影后,心细的观众却发现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BUG,这无疑很煞电影的风景。有观众因此质疑冯小刚,没有做足功课、态度不够严谨,才犯了这么多低级错误。
常识性错误不少
心细的观众找出了《唐山大地震》中很多常识性的硬伤。有观众称,刚看完电影觉得挺感动,但回头想到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就觉得好滑稽,真是有点哭笑不得。
电话机是靠电池通话吗?
徐帆扮演的元妮为了跟儿子通电话,花了5000元“巨资”装了个电话机。片中修理电器的杨立新对徐帆颇有好感。徐帆的那台电话机不能通话了,于是请杨立新来修,后者给电话机换了两节电池后,电话机又好使了。
这段情节被观众视为大笑话,因为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电话机里的干电池是用来支撑液晶显示屏、免提功能等的。电话机是否能通话,其实是电话线决定的,和干电池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事让观众小王“浮想联翩”:“难道是元妮假装电话机坏了,故意找那男的来的,那男的呢,很配合地做了一场戏,所以之后他才会大胆跟元妮表白,那为啥元妮又那么坚定地把人家赶出门了呢?这剧情真纠结啊,哈哈。”
方达一只胳膊能考驾照吗?
方达在上世纪90年代发了大财,当上了老板后,开着宝马车衣锦还乡。不过,有观众却质疑,那个年代这种车的车型全部需要进口,而且由于当时中国未加入WTO,仅关税就要百分之几百。方达开个旅行社就能那么有钱?另外,由于方达在地震时失去了一只手臂,那时候,一只胳膊是不让考驾照的。这方达难道一直在无证驾驶?
元妮感觉不出女儿活着吗?
地震后,方登、方达姐弟俩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只能救一个。元妮痛苦地选择了救儿子,放弃女儿。儿子救出来之后,姐姐方登也被救了出来。元妮抱着方登一通哭天抢地,但却没发现这孩子还活着。有观众很奇怪,按理说,元妮内心肯定是希望女儿是活着的,抱着女儿的时候总该听听心跳啥的吧,怎么就认定她死了呢?
另外,方登被压在水泥板下时,话都说不出来,伸出的一只小胳膊上全是血。后来,这孩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除了一只眼睛发肿之外,啥事没有。这一点也让观众觉得“不可思议”。
不小心穿越了
据悉,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拍摄之初,曾向社会征集老物件。但电影公映之后,观众们还是发现了很多“穿越”了的东西,甚至有从21世纪直接穿越到上世纪70年代的。
30年前,大学生就喝红牛
红牛这个饮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正式上市的,但是方登上世纪80年代考上杭州医学院之后,大学城外小卖铺冰柜上赫然贴着红牛饮料的宣传画。有观众于是叹道:“冯导,你还是败在广告上。”
1985年,小贩用上第四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是1987年4月27日正式发行的,但是蹬着三轮车的方达却在1985年~1987年间一直花着第四套人民币,就算冯导拍的就是1987年,可刚刚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那么快就流通到在杭州蹬三轮的小贩手里?
1987年,大陆就有台湾自行车
1987年,方登和养父、养母讨论上大学的问题时,身为军人的养父推着自行车,可是冯小刚的镜头推太近了,自行车的商标GIANT清清楚楚地出现了。这个品牌来自台湾,据悉,直到1992年,该品牌才在苏州设厂,大陆才渐渐有人使用该品牌。难道又是为了广告?
1997年,《走进新时代》早出半年
春节将至,“养父”陈道明和老战友们一起排练合唱《走进新时代》,唱着唱着“方登”张静初回来了。之后,陈道明跟张静初在家吃年夜饭,他家的电视机中出现了“1997春晚”的字样,说明当时是1997年春节,即1997年2月。但实际上《走进新时代》是1997年9月才出现的,这首歌真正流行是在1998年。不管咋说,这首歌在这部电影里起码穿越了半年时间。
作者: typee 时间: 2010-7-29 14:09
《走进新时代》要穿越是很正常的。
想想看现在的中国不穿越怎么走进新时代呀?
作者: bj88488848 时间: 2010-7-29 14:18
共产党的宣传而已,何必大惊小怪地!你不看不就是最好的反对了吗?哈哈哈哈....
作者: jenderlee 时间: 2010-7-29 14:28
火爆?我觉得阿凡达才火爆!
作者: wxxlcao8 时间: 2010-7-29 17:02
人应该是平等、自由的!
作者: mango 时间: 2010-7-29 17:03
没看。不想看冯导的这部戏。简直是在迎合和谐社会。
作者: 工程部 时间: 2010-7-29 19:01
电话机是靠电池通话吗?---老式电话机拨号需要电源的,而不是用电话线电源。
作者: zhaohaoyuan 时间: 2010-7-29 20:04
还是关于电话的硬伤,那时有按键式的电话吗?
许多公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用着拨圈式呢!
作者: qfqfwan 时间: 2010-7-30 03: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zd1918334 时间: 2010-7-30 06:15
能迎合领导就好,管它什么穿帮不穿帮,可鄙,可怜。
作者: xcmksw 时间: 2010-7-30 07:18
还是有感人的戏,还是有动人的地方...
作者: 全民俯卧撑 时间: 2010-7-30 08:40
这部电影说穿了就是一部用灾难包装的台湾哭片,素质就那样
作者: zhiyuan1106 时间: 2010-7-30 08:58
看完这个应该先看下《掩埋》或者凤凰的一份唐山地震29年
作者: SMITT 时间: 2010-7-30 13:00
没看,也不打算看,
作者: simonliu751 时间: 2010-7-30 13:10
他就是个做广告的
作者: 29312 时间: 2010-7-30 13:38
看了,影片不大气,就像冯导脸上的斑,搞不清楚是精斑,还是老鼠斑
作者: cl304 时间: 2010-7-31 00:45
说真的,我没看过。但我觉得,这种片子不是拍给观众看的,是拍给某些人看的
作者: gb1218 时间: 2010-7-31 01: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二当家 时间: 2010-7-31 01:31
白癜冯导说了:看了不感动的人就跟上幼儿园砍孩子的人一样。
所以咱还是不看了吧,免得对号入座。
作者: whking 时间: 2010-7-31 17:47
就一垃圾 有什么好看的
作者: 喝红茶的RAMBO 时间: 2010-7-31 18:37
天朝的大片也就是给国内的愚民们看的!!!!
作者: zcyhq111 时间: 2010-7-31 20:50
不看也罢!
作者: sun0319 时间: 2010-7-31 21:54
我们欣赏别人的作品,不能总是戴着个大眼镜非要挑出毛病来。要保持平和心态,看看我们值得看的东西,非得去看自行车品牌,电话,车辆,有意义吗?这个片说实话,让3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看了还是很心酸的。
作者: leeyea 时间: 2010-8-1 00:35
冯小刚傻逼吧,电影里面张静初高考那一年,如果按照年龄算,三十八军的陈道明扮演的上校,该在北京吧?怎么可能送养女高考!
作者: 我爱宝_马 时间: 2010-8-1 01:19
最大的漏洞应该是.......在X天内票房收入达到X亿!
作者: ilovelily 时间: 2010-8-1 01:35
引用:
原帖由 29312 于 2010-7-30 13:38 发表
看了,影片不大气,就像冯导脸上的斑,搞不清楚是精斑,还是老鼠斑
他那是坏水太多了,冒出来了,就象前几年他脖子长的那个大包。
作者: sanyuexia 时间: 2010-8-1 02: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opydjy 时间: 2010-8-1 08:23
元老院评审的老人们为何没有“评审”出来?
——坚决不看国产片。。。组织去看也不看!!!
作者: 全民俯卧撑 时间: 2010-8-1 12:09
烂片就是烂片,我干嘛还要带着艺术的眼光去看
作者: clearsnow 时间: 2010-8-2 01:32 标题: 转豆瓣的 觉得写的可以——历史就是用来遗忘和改编的
冯小刚这一生都会用来后悔,如果他除了钱之外还有电影人的追求的话。因为没有几个导演,这一辈子有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的机会。中国一共也没有几个国难,那么复杂的一段历史,将亿万中国人卷入的旋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灾难面前,每个人的选择……它本可以拍出一部真正经典的电影,但就被这样轻易浪费,在冯导眼里,它只值五个亿。
打四星,纯是相对水平比较而言,我给无极都会打三星的,吹捧的话就不说了,冯导都“国民导演”了,再吹就把他吹炸了。所以我只说不好的。
其实两种意见后面代表着两种角度。有人认唐山大地震是历史,就应该能表现真实,至少应该根据真人真事来改编。有人认为唐山大地震是电影,电影只要让人哭了就行了,至于是不是编的,有没有反映事实有什么关系?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我要真实不会去看记录片?”
不过请问一下,有多少人去认真找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和记录片去看的?能找到多少?去找汶川的,又能找到多少?看完了,你们会哭吗?
太多的事情,已经随死者而去。而活者亲历所见的,很多都深埋心底,说出来的,在经历一次次改编后,一次次为艺术和思想服务后,也可能面目全非。
一段人与灾难博斗,而且根本谈不上胜利的惨痛历史,在电影中被轻巧的偷换成了女儿与妈妈间的矛盾,婆婆与媳妇的矛盾,继父与继母间的矛盾,女主角与负心男友间的矛盾……生活剧中常见的各种家庭矛盾,让你如同在看那部室内剧《渴望》。而真正的矛盾——人与灾难,则被抛弃了。
从地震到方家住进新搭的木棚,这中间本来有无数震憾人心惊心动魄的事,但是,竟然直接跳过去,就开始讲震后了。
那它为什么不按它的小说原著叫《余震》,不按它的英文名叫《震后》,一定要叫《唐山大地震》呢?因为制作者心里也门儿清老实叫《震后》的话不可能有高票房么?所以不管怎么样先拿名字把你骗进影院,钱先拿到手再说。反正有了票房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中国导演忒幸福了,国产历史大片太好拍了。找个《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剧情,再扣一个大国难的题材,票房就到手了。
那么《集结号》当初直接改名叫《解放战争》,搭上主旋律快车,让政府投资,逼全明星免费出演,票房不是更高?反正不用研究历史,找部能弄哭人的小说就行了。历史不够催泪,就编个能催泪的来,真实卖不了几个钱,那就给他们上假的。
怎么那些真实的记忆反而不够苦情,不够让人哭么?还是另一种原因——太悲惨了,太让人不能接受了,所以要回避、和谐、修改?
—————引用一篇作者韩松的博文———————————
7月27日,我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发表了一篇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的报道,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看了十分震惊,一位市委党校的副研究员,怎么可以从他口中说出“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的话呢?!这话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是冷酷的。我实在不明白,连造成24万人死亡的地震灾难的惨痛都不愿去记得,又该怎样把所谓的“抗震精神”进行“理论上的升华”?!
看了这篇新闻,我又一次想起了30年前的今天由同样一家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那篇题为《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的消息,是对唐山地震的第一篇报道,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
这大概是为30年后的“遗忘”埋下伏笔了吧。我是越来越相信唐山大地震是真的不曾发生过的了。
当然了,没有发生过的不仅仅是唐山大地震了。从鸦片战争到文革,最好也都不曾发生过才好,中国人经历的一切惨痛和苦难也都是应该忘得一干二净的,留下来的仅仅是“一往无前战胜困难的伟大精神”。
————————————————————————————
“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山大地震》
抹完眼泪之后,有多少人会想去真正了解过一下那段历史,对比一下电影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些什么。
在这部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
1976年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震前究竟有没有过地震预警,那么大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有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在唐山,在陡河,在开滦,那一刻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苦苦求生,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现出两面?
在灾难后历史是否真正得到了反思,下一次灾难来时是否可以不重演悲剧?
有一些人与事,可能就连唐山人自己都已经淡漠,但这不是它们被忘记的理由,因为在当年,它们曾真实的挣扎过,存在过。
据说“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几乎参与到整个创作过程。唐山市市长陈国鹰作出批示,原著中与主旋律不相契合的部分,一律要改,改成在主旋律上能够接受的。”“唐山方面不同意,冯小刚是没办法开机的。”
如果唐山(的领导们)需要的就是遗忘、回避和改编,那么,我们还得指望从哪看到真实的过去。
不过,冯小刚仍然不能把责任推给领导同志,因为他热爱被领导,并且十分享受一部被阉割后的电影为他带来的名声和票房,动辄宣扬要拿五亿,要拿这样一部片与辛德勒名单相比,宣扬成“中国人的心灵史诗。”
中国人的心灵史诗怎么就那么好写?连历史都不用读,找部小说就能拍?
花一个多小时描写的震后部分,又是否真实的刻画了震后的生活呢?
断臂儿子出外打工,一转眼就开着名车带着美人回来,有多少残疾打工者有这样的幸运?
女儿未婚先孕退学流浪,然后带着孩子一高兴就随便找了一老外嫁了去国外住花园洋房,又有多少流浪女能有这样的奇遇?
百万分之一的机率后,更大的神迹发生了,最后姐弟俩竟然在汶川坐在一个地方吃饭,就这么巧!
而原小说中一些女主角遭遇的苦难,更是因为“不美好”而被删去。
——再转一段李承鹏博文————————————
1976年的事情我还记得一件:那年我还很小,有天成都打金街上来了一个黑墩墩的小孩,十四五岁左右,他是专门打蜂窝煤的,就是把街坊家的煤渣子用一种铁模子打出成型的蜂窝煤,在那年代这是居家节约的好办法,很吃香。这小孩煤打得很结实,但不收钱,饭管饱就行,饭量奇大,一顿可吃五碗。我们不知其名就叫他五碗,街上常响起“五碗,打几个蜂窝煤”,就见他拎着煤模子跑去了,他吃饭的速度超过打煤的速度,有些像直接把一碗碗饭搁到胃里。
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孤儿,前年全家跟着姐姐嫁去唐山,因为唐山当时的工资较高,后来碰上地震全死光光了,就剩他跑回广元老家,可老家遇大饥荒,都吃一种白色的泥巴叫观音土,五碗说,那土吃了就是肚子胀,想放屁又放不出来,乡里很多人就拉不出屎来死了。
五碗说起这事从来都笑眯眯的,看不出一点悲伤,他继续打煤,继续快速吃饭,他对生活很满意,对新住所的避风程度也很满意(那是街边一根空置的下水道管子)。他大概在打金街工作了两个月,后来就被抓走了,因为有天凌晨运送战备物资的军车经过这条街,掉了一些罐头,他从睡梦中惊来,很高兴地捡,被一枪托砸翻,带走。
本来他也没事,可后来遇上“严打”(这称呼当年就有),为了凑人数,就以抢劫军车名目把他算上,就崩了。这也是一个地震的孤儿,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饭,为了一个罐头,就这么交待了。当时执行枪决是要先在解放牌卡车上游街的,我见过他混在其他一些犯人中间站在卡车车厢上,鼻涕拖得好长,晶莹且不断线,还在笑,那笑容绝对真诚和幸福。可能是执行前吃了顿罐头饭。
这些是不能拍成电影的。因为这是真正的悲剧。
关于悲剧的悲剧是,即使这样拍出来,最不满意的不是有关部门,而是人民,因为这太像他们的生活了,他们是来看电影的而不是来看自己的,你理解吗,人民是花了币的。所以要拍的话,只能是五碗长大了,还办了属于自己的蜂窝煤加工厂,有一天在出门讨欠款时,发现客户的妻子正是自己的姐姐,而客户可能还是当初开军车的司机,天哪,亲亲的姐姐其实是没死的,她活得还好,只是多了一些皱纹,姐弟倾述着离别三十年来的衷肠……
————————————————
所以在精心的严格的改编删除后,电影中再没有一个坏人,再没有一件丑事,全是误会别扭。世界是多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苦难,当然全是老天不好。一切从领导需要出发,一切从票房需要出发。
先把历史替换成虚构的家庭矛盾,又用童话般的好运和相逢来和谐掉这些矛盾,就在这样的模式化的“心灵按摩”中,人们忘记了真实的失去,接受了虚构的团圆,心满意足的离开影院,不再思索,不再疑惑,真的以为一切都过去了。
因为人们潜意识中就是希望忘记苦痛,忘记真实,忘记教训,忘记责任,直到——下一次悲剧的来临。然后,痛哭,哀号,埋葬,忘却,抹杀,篡改,再直到下一次悲剧……周而复始。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