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6月5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尔,史书称壁启,是吉尔嘎朗镇巴彦哈嘎屯人,家境贫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突然病逝,因索王元嗣,奉帝谕科尔沁左翼后旗从索王近亲家族的青少年中选嗣。僧格林沁虽然只有十五岁,但科尔沁蒙古的优秀血统成全了这个英雄少年(《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道光皇帝选中了他,使他成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而索王的妻子又是道光皇帝的女儿,论辈分僧格林沁为道光皇帝的外甥,深得皇帝的宠爱。僧格林沁为人忠厚,保持了科尔沁人特有的忠诚、直爽、憨厚和热情奔放的个性。选嗣前僧格林沁曾在昌图文昌宫读过三年书,他天资聪明、富有进取心。
僧格林沁的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壮。作为清王朝的重臣,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他所处的年代,正是“康乾盛世”之后,清王朝由盛转衰,进而走向内忧外患的年代。十九世纪初,他出生在科尔沁草原上一个部落的贵族家庭(现科左后旗吉尔嘎郎镇)。他的家族是蒙古族博尔齐吉特氏,成吉思汗的二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代世孙。到了他父亲布和法力格尔那一代,已沦落为“牧羊贵族”。他母亲生下的一对双胞胎,起了藏名;老大叫郎布林沁(宝象),老二叫僧格林沁(宝狮)。牧羊贵族的儿子从小受尽贫穷和欺凌,也铸就了他不屈不饶的性格。如果命运不发生变化,他也会像无数个草原上的牧羊人一样默默无闻地放牧一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对僧格林沁命运起决定性变化的是他的伯父布和特木尔。伯父是雍和宫住持大喇嘛。僧格林沁自幼聪明伶俐,足智多谋,深得伯父的喜爱。由于喇嘛不能娶妻生子,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侄子僧格林沁身上。于是,年仅13岁,手握羊鞭、目不识丁的僧格林沁被推荐进吉尔嘎郎的郡王庙学堂读书。读书不仅使他学到了知识,更了解到草原之外的广阔天地。假期,僧格林沁看望伯父,在伯父的精心安排下,他拜见了索王的侧福晋,并深得喜爱,收为义子。
道光五年,索王突发疾病去世,生前无嗣,于是选嗣子继位便成当务之急。由于他伯父的奔走,原来不在候选之列的僧格林沁,以他是在博尔齐吉特氏族内、索王义子为由据理力争。选嗣的那天,道光皇帝坐殿堂。一问更年,二问读书情况。一直问过15人,到16位问僧格林沁时,他用汉语回答:“15岁,属羊的,念过二年多书。”道光皇帝高兴的点点头说:“就是他!”僧格林沁被最后选定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年仅十五岁。至此,僧格林沁一步登天,衣锦还乡。
僧格林沁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的人生长河中,三分之一是率军出征,而且战功卓越。他担任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之日,就显现出其政治和军事的卓越才能。道光年间,他先后任御前正一品大臣、正黄旗满州都统等,掌管京师守卫重权,带兵剿匪。咸丰元年,他受命征战太平军,并活捉名将林凤祥,解除了京津直隶之围,被封为亲王。自满州人入主中原以来,他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封亲王的第一人。
咸丰八年(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防守天津大沽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兵力,倾全国之经济,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的意见未被采纳。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敌舰撤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860年7月,遭受重创的英法联军卷土重来,英军约18000人、法军约7000人始达上海。至7月中下旬,联军分别占领烟台、大连,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8月初,英法各种舰队船只173艘,陆续向天津大沽口逼近。因为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比清军先进不知多少倍,虽经誓死抵抗,大沽口还是失守了。被失败激怒的僧格林沁又集合了自己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在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八里桥设防,准备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9月21日凌晨,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上午7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短兵相接,毙伤敌军千余人。随后,由于南路法军将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守军与法军第二旅在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然而,由于清军另一将领败退,僧格林沁的计划未能实现。但他仍然骑马在前,挥舞着黄旗继续指挥战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英法联军威力巨大的火炮面前,骁勇的蒙古骑兵损失惨重,僧格林沁只得率部撤退。随后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也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再度入侵,朝廷一片混乱,皇帝六神无主。僧格林沁“泣血上奏”,痛斥庸臣误国,为林则徐鸣冤,指斥皇帝不抵抗。公元1859年,他临危受命,以钦差大臣指挥第二次天津大沽口战役。此后,浙江的下浦之战,镇江抗击英军之战,北京通州的八里桥之战,都能够看到他英勇无畏的身影。然而,同治四年,在围剿捻军的内战中,僧格林沁阵亡,享年55岁。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1865年7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中国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1948年,僧王坟在战争中毁于兵燹,现在的僧王坟只剩下一座驮石碑,是1994年由一位民间人士出资重建的。
僧格林沁的一生,是极具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作为清王朝的有功之臣、一代名将,他不可能脱离爱国和忠君的时代及阶级的印记。所以他既坚定地爱国抗英、又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军,最终导致被杀,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尽管如此,仍不失一代爱国名将.
僧格林沁的青壮年时期,在满、蒙八旗中任都统多年,他虽贵为王爷,又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但由于出身寒门,懂得民间的疾苦,所以他愿意接近士兵关心属下,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战斗越艰巨他越是亲临第一线督战,往往是身先士卒,对部下赏罚分明。
僧格林沁祠堂在北京东城宽街47号。又称显忠祠。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二门l间。 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现为宽街小学。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