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亚平:回望康熙
[打印本页]
作者:
白衣卿相
时间:
2009-12-17 11:57
标题:
李亚平:回望康熙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对康熙皇帝玄烨的很多政治行为艺术做了匆匆巡礼。现在我们尽可能贴近这个人作一番稍微细致一点的近距离观察。
十七世纪即康熙皇帝成长与生活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人类科学与愚昧的较量中,走向昌明的时代。随着新航道的开通,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使这种视野变得无限高远而又深邃。
公元1662年是大清康熙元年,这一年伦敦成立了大英皇家学会,从们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上最新研究成果的报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决定由他支付法国科学院院士们的年金,伊萨克和牛顿爵士成为领取年金的外国院士之一。
当这位牛顿爵士在英伦三岛约克郡的苹果园里俯下身子,捡起那只红彤彤的苹果时,遥远东方的紫禁城里比牛顿小十二岁的康熙皇帝,可能正在为那神秘的天空而如醉如痴。
事情发生在康熙七年十一月底,当时在所谓钦天监里工作的外国传教士南怀仁和钦天监最高长官杨光先发生激烈争执。原因是南怀仁认为在杨光先支持下编制的康熙八年七民历中有许多误差,而杨光先等官员坚持决不承认。导致南怀仁上疏皇帝予以揭露。杨光先随即上疏反驳,双方在康熙皇帝面前激烈论辩。在那一堆堆天文历算的术语面前,康熙皇帝如堕五里雾中,完全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于是十四岁的小皇帝采用了最为简单也最为聪明的办法予以起裁决。他下令让他们双方用实测的方法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为了确保的公正性,他派遣内阁大学士等二十名高级官员临场监督。一个月之后到第二年正月,他们分别检测了立春、雨水、月亮、火星、木星。结果很不幸,杨光先一派采用我国传统方法所作的测算是错误的,而南怀仁采用西法作的预测几乎分毫不差。为了进一步验证,康熙皇帝命令双方在紫禁城午门外广场上用日晷针测试阳光在正午的位置。这一天所有朝臣齐集午门之外,所有人都很关心事情的结果。大家瞪大双眼盯着那两根日晷针衫随着太阳的移动。针影向事先算刻度逼近,恰在正午时分,南怀仁所划的刻度与针影重合而杨光先所划之刻度偏差几分。至此任何辩驳都无济于事,杨光先受到申饬。皇帝命令南怀仁担任钦天监副长官,参与天文历法的测算与编制。
事情并没完,因为这一场争论涉及到了发生在几年前一场更大的事件。就像表现出来的那样,杨光先自己对天文历算懂得的并不多。但他毫无疑问是一位很坚定的爱国者。这种情况就和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些激进民族主义愤青很相似。他们对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各国的情势知道的很少,但是在不需要负责的情况下,他们具有超人的勇气对自己不懂的事务发表评论。杨光先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对西洋天文历算发起攻击。并且成功的入主了帝国的钦天监。晚明前清时代我国曾经产生过一部伟大的天文历算著作,书名叫《崇祯历书》。大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说:这是一部包括了当时所有科学知识的不朽巨著。这部巨著就是在徐光启所推荐的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帮助之下完成的。邓玉函是德国传教士,这个人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本人是山猫学院院士是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他在世界科学史上成就斐然,和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伽俐略,天文学家开普勒是好朋友。他曾经向开普勒介绍过我国的古代典籍尚书、诗经、春秋还有尧典当中,对日食和星辰方面的记载。他是在北京去世的。这个人对我国晚明前清近代天文历算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贡献。
邓玉函死了以后最突出的人物就是汤若望,汤若望对推动晚明时代,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那个时候天文历算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个官职。中国的官员们特别讨厌这个有可能抢夺了自己官位的洋人。因此汤若望曾经受到过士大夫的猛烈抨击,使他受到很多排挤和难堪。崇祯四年徐光启奏请崇祯皇帝批准安排汤若望和一批中国的天文官员同时观测一次日食,结果汤若望的计算和观测分毫不差。而那批龌龊官员们则丢尽了脸面。 梁启超认为欧洲历算学的输入,是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书特书一笔的大事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就应星的《天工开物》,文以星的《物理小志》,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几乎都出现在那同一个时代。
顺治皇帝死后杨光先再次上疏,受到四位辅政大臣的支持,结果康熙三年发生了历法狱案。第二年汤若望被判处死刑。南怀仁等一批传教士被流放充军。五位支持汤若望的中国官员被处死。而这位杨光先尽管不懂天文历算,却也顺利登上了帝国钦天监最高长官监正的位置。幸好此时偏偏恰到好处地发生了一场地震,汤若望方才逃过这一劫。被关了小半年的汤若望,气息奄奄的走出监狱,一年后死在东堂,位置在今天的北京王府东北大街路东。这件事情可能给康熙皇帝的影响特别大,许多年以后他曾经说过,就是因为这场官司令他发愤苦学,诺大一个帝国连一部好历法都没有实在不是件体面事。
康熙八年,鳌拜等辅政大臣回家玩儿去以后。南怀仁上疏皇帝,控告杨光先依附鳌拜,无缘无故地冤枉汤若望意图谋反,并以同一罪名冤杀五位中国官员。议政会议讨论后,认为这杨光先的确罪大恶极,情节特别恶劣,建议处死,并为汤若望等人平反昭雪。康熙认为杨光先年纪不小了,驱逐回安徽老家算了,结果他病死在半道上了,此后康熙便迷上天文历算,数学和几何。他在养心殿附近专门辟出一间教室里面摆满了最新的科学仪器,除传教士们进献的之外,他还让人仿制了许多,用来学习这些知识。几位有科学根底的传教士,几乎每天进宫为他上课。几年以后当他已经成为准天文学家时,曾经下令从今以后不懂得新式即西洋天文历算者不许在钦天监做官。做了官而对此道不熟练着不许升迁。此时他也完全掌握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和阿基米德几何学,他可以在野外根据星座的位置熟练计算出准确的时间和方位,可以用简单的器具测量出远处的准确高度与距离。多年以后他曾经在水利工地上,新手教他的儿子和水利官员们如何使用器具测量地形,地势与距离,令众多官员们叹服莫名。
当时中国最高盛名的数学家名叫梅文鼎,著有数学方面的专门著作,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数学成就。老先生曾经预言,这门学问将来会大行于世。
康熙通读全书,在上面作了大师圈点批阅,然后得出结论是此书没有大毛病,但算法不够完备。在南巡路过梅文鼎家乡时,将梅文鼎请到他的御舟上,连续讨论三天数学问题。
最后很遗恨老先生年纪太大,无法请他出山。一年后康熙下令把老先生的孙子召到北京大内去研习。年青人读了皇帝学过的数学著作后,认为康熙的造诣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科学素养最高的皇帝。
据康熙皇帝自己说他学习天文历算,数学,几何是因为自己不懂这些东西,没有办法在臣子们打架时判断谁是谁非,因此他才要发愤苦读。由此想来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钻研,大约也有这种动机。除了好奇心,求知欲之外,他肯定不愿意被汉族臣子看成是只会骑马射箭,只会杀人放火的粗野夷虏,自尊心会要求会他在精神文体层面上,在个人修养上也都成为胜利者,到了后来当他深切而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时,必定会令他自觉地将这些东西,当成一个君主治国平天下的立身立国之本。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三藩之乱尚未平息,他就写到“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表明他特别清楚地知道,儒家意识形态的道统与他帝王统治的治统是不可分割的两位一体。苦心研读四书五经之类,就此超出了自身的欲望,成为他现实政治的需要。
“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先世大儒之口,说得真好。他要让那些汉族士大夫们知道除了皇家姓氏之外“天没有变,道也没有变,一切都不会变”。这应该是他学习那些儒家经典的最深层动机。
康熙初年曾经一度废除了八股经义取士改为策论,要求应考的学子们针对社会问题,在命题范围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唐宋时期实行多年的科举考试方式。康熙亲政后将这种有助于活跃思想的方式,再次废除,又改回到了那种僵死的经义和八股之中。由此我们应付知道此人的大体思路,一切以维护皇家的权威为基本前提,任何可能的背离都在不能允许之列。
由此也就能够明白,在他手里是不可能实现什么科学昌明的。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同样在康熙皇帝身上,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另外一面。
从各种史料中判断康熙的文化素养还不错,他的父亲顺治皇帝福临有一股狠劲儿。在刻苦钻研那些古代典籍时,曾经累得吐过血。玄烨和他的父亲一样,据说也曾经在废寝忘食的学习中咳中带血。有资料说为了练习书法,他临摹的大家手卷有万种以上。手书寺庙榜阁多达千余。高士奇等当时和后代的书法家,称赞康熙的书法觉得古人之意。应该不仅仅是在拍马屁。至于康熙写的那些诗文词赋,就真的不太好说了。基本看不出什么古意来,透着一股大红大紫金碧辉煌的暴发户气息,很少能够读出什么才华灵气来,能让人记住的东西不多。可能是特别害怕别人说他没文化,所以康熙拼命堆砌华丽词藻和古辟典故,使很大劲头抡那些高档形容词,声嘶力竭地加重语气。结果因为太使劲儿反倒露了怯透出一股子小家子气。就像今天读书没读通的文化人,写出文章来通篇没人能看懂的生造词汇,仿佛患了精神上的消化不良吃什么拉什么。
康熙皇帝本质上十分专横。他的所谓仁慈宽厚基本可以理解成是为政治目的做作出来的。他太想博得这样的名声了。于是六十年间他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历史文化名人。仅有的一个纳兰性德还夭折了。由此可以知道玫瑰花的美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这朵花每天嚷嚷着让人们来欣赏自己美貌的话,大概只有居心不良的人才愿意接近它。所以除了曹雪芹之外,整个大清朝三百年没有产生一位放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叫得响的一流历史文化人物,原因大概端在于此。而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写出《红楼梦》,大约也是拜没有挤身官场之赐。
有一种说法认为康熙皇帝出于仁慈宽厚,出于对汉族士大夫们的尊重和推崇,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大力推选孔孟之道,并礼遇士大夫。这种说法固然会为康熙所欣然接受,但很有可能不是事实。在现实中活不出人样的中国文人,特别喜欢沉浸在白日梦里意淫。有众多证据表明康熙皇帝鄙视满州人等与汉族士大夫诗文唱和的情趣追求,特别讨厌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他坚持骑射武功为满族之根本国策。
他多次训喻自己的儿子们,我们这些上等人要时时训诫,防止沾染汉族习俗。历史上金、元时代渐渐汉化,禁变得像汉人一样。我对此深深警备,并屡屡告诫你们,这实在是我朝最首要的事务,对此你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对满族大臣他说得十分坦率,为国家长治久安考虑。满洲人决不可学汉人,文臣中许多人希望我学习汉族习俗,汉族文化有什么难学的,一入汉俗便大讳祖宗所训,我誓死都不会去做。我身边的这些儿子们,若有人沾染汉族习俗的话,我决不会饶过他,有祖宗成法在就是想姑息也难。
在这种心态之下,他的确只会推行孔孟之道,来维护他一家一族的利益,而不会为这个国家民族的长远考虑去提倡什么科学。对于汉族士大夫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可能也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有多少宽容仁慈的成分,实在可以成为一个很大的疑问。
康熙十八年,他曾经痛骂汉人官员,大小汉官凡是推诿,满族官员们的好事他们都要归功于自己。事情搞砸了就推给别人,满汉官员在一起谈论事情,往往不能和衷共济。汉官总说满官偏执,若汉官真能出以公心满官岂有不从之理。最能表达他真实体会的应该是,康熙五十五年八月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发生在康熙与他的子孙之间,因此特别坦率。当时康熙已经六十三岁,他告诫己的子孙汉人人心不齐,不像我们满人,蒙古人那样,数千万人一心一意。我治理这个国家多年,深知汉人之所以难治,都是因为他们不能齐心的缘故。国家太平的日子久了,你们一定要居安思危。
皇太极时代文臣在内廷办公的地方,称之为书房。康熙皇帝新正以后读书的地方叫南书房。位置在乾清门内西侧的朝房里边。康熙皇帝先后选拔了一大批文臣入值南书房。表面上这个地方好像只是皇帝读书写字讨论经史的地方。实际上这里面有着很深的政治考虑,当时的诸王贝勒推举皇位继承人的制度,已经在事实上废止了,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还在发挥作用。在许多国家事务的决策上,对皇帝仍然具有钳制作用。这可能使康熙皇帝很不爽,于是他就在这些文臣入值南书房之后,就成了他事实上的机要秘书班底,许多重大国策都是在这个地方。通过皇帝直接下发诏旨的方式,避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铁牵制,使皇帝逐渐向独操权施方向靠近。而那些心有灵犀的文臣,也兢兢业业地帮助皇帝暗渡陈仓。他们得到的回报就是陆续被皇帝提拔为部院甚至内阁重臣。就这样使得入值南书房成为当时汉族士大夫最高的政治追求和梦想。最后南书房终于过渡成了雍正朝及其后来的军机处并且最终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在事实上被废止。就这样大清朝终于蜕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极权专 zhi政体。这些都是在康熙皇帝仁慈宽厚的政治秀中逐步实现的。
公元1711年是康熙五十年,这一年的十月在康熙皇帝的指导下,发生了罪名昭著的大文字狱,就是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戴名世是安徽桐城人,少年时代就以才识过人而闻名乡里。康熙亲政后戴名世只是个秀才,曾经主被破格任命知县他没有接受。自己卖文为生。三十年前戴名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记录几个南明政权垮台的历史。既然是写这一段历史,他自然就使用了那些政权的年号,结果被这些小人翻腾出来,指控他妄图否定大清朝的正统地位。这戴名世生在清朝长在清朝,考的是清朝的官职,他的文章里只是意图写出那些南明政权是如何由乱贼误国而导致垮台的史实,希望以此警示后人。的确看不出反清复明的意思,他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生在盛世,居然要为三十年前的一篇文章获罪。他更加没有想到仁慈宽厚的康熙皇帝竟然会为没影的事而雷霆震怒,把他视为禽兽不如的乱臣贼子,下令要彻查严办。就这样先后有一百多人,被莫名其妙的牵扯进来。刑部官员经过几个月的严刑追逼,确定这是一桩相互勾结的大逆不道罪案,属于十恶不赦范围内之大罪。于是拟定了许多人分别凌迟处死,斩首示众,发配为奴的处理意见。
到了康熙五十二年经过一年多的翻来覆去最后终于定案。戴名世从宽处理被斩首了,已经死云的一位学者棺戮尸。其他的一百多人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为奴的为奴。最轻的二十二位官员也都受到了降级,撤职等等处分。由此康熙皇帝为雍正和乾隆两朝愈演愈烈的文化上无中生有,罗织罪名的黑暗时代,开启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就在戴名世一案弄得凤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时刻。江南的乡试高考作弊案又闹得沸沸扬扬,读书人从大闹学宫开始。一直闹到两名当地最高地方官员相互弹劾,这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位封疆大吏。他们之间的这个纠葛,涉及到了最敏感的问题,闹到了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程度,一时间全国为之震撼,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康熙皇帝。希望知道皇帝会怎样处理如此棘手的难题,事情是从一桩考试作弊案开始的。
当年九月九日江南乡试放榜后,引起一片哗然。原因是中榜者大多是盐商官宦子弟。苏州考生近千人,只录取了十三名。除一人之外其他入选者都十分可疑。随后有消息说,其中至少有五人是给考官送了钱的,当时主考官是督察院副督御史左必蕃,副主考是翰林院编修赵晋。考生们写了一副对联,曰:左丘明有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国家考试场所的大门上,有人将贡院两个字增减笔画,改写成了“卖完”二字。杨州考生将左必藩的祠堂拆毁以发泄愤怒。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发展到了顶点,上千名考生抬着财神像,浩浩荡荡来到教育管理机构,将财神爷像和孔圣人像放到了一起。
康熙皇帝在收到的报告上批下了五个字--可羞之极也!遂派出钦差大臣前去查办,并命令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同查办。谁知案子刚刚开始查,就演变成一督一抚两位封疆大吏之间的殊死战。原因是案子牵涉到了两江总督噶礼。到时通过复试查出确实有被录取者作弊。作弊者不但文理不通,就是卷子都是枪手代考的。审讯中作弊者拱认了行贿作弊的过程,结果发现有三百两行贿的黄金下落不明。继续深究时,一个叫李奇的家伙当堂招供说,那三百两黄金行贿给了两江总督噶礼。会同办案的主审官,一下子成了犯罪嫌疑人。当着钦差大臣的面噶礼怒不可遏,下令将李奇乱棍打死。就在衙役们抄起大棍时,江苏巡抚张伯行坚决制止。会审公堂一时几乎变成全武行。随后在那李奇家里搜查出银两,李奇大叫陷害,坚决予以否认。至此案子变得扑朔迷离,复杂万分,显然已经无法继续往下查了。几天后噶礼和张伯行的奏疏,分别到了康熙皇帝手中。张伯行弹劾噶礼在此一案中就收受贿赂五十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几千万元人民币。张伯行一说那噶礼卖官,卖法,兼卖举人,可谓罪恶累累。噶礼弹劾张伯行猜忌糊涂,眼下正在查办的戴名世南山集,在苏州就印了三千册,张伯行并不查办等等。弄得康熙皇帝也不识就里,只好下令将二人一起停职。以便钦差大臣放手查案。结果没有几天从江南织造曹寅那儿送来了秘密报告,说是被牵连进案子里的两个县官一个翻供,一个上吊自杀。江南人民纷纷传说是杀人灭口。那两位钦差可能是害怕案子拖久了,不知还会闹出什么事情来,于是便草草结案。建议皇帝将涉案人员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对于噶礼和张伯行则是这样判定:二人互参,查无实据,是属虚妄。张伯行无端弹劾总督导致二人互参,所以噶礼降一级使用,张伯行革职流放。
这个报告还没送到皇帝手上,江南地区已然是群情激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两个钦差大臣根本就是一对混帐。整个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曹寅在给皇帝的秘密报告里告诉康熙,此次钦差大臣在江南地区的名声,受到极大损害,人人都认为这个判决是糊涂徇私的结果。眼下已经有大批士子百姓,聚集在江苏巡抚衙门,为张伯行伸冤请愿。康熙皇帝随即发布指示,斥责钦差大臣草率,认为必须将一督一抚的互相弹劾一案彻底查清。朝中重臣们开会商量后,建议皇帝仍然让二人继续审查,皇帝认为不可。此二人已经不堪信任。另派两名重臣前去审理。
这两位新钦差大臣正值盛夏时节来到江南,于挥汗如雨的酷暑之中,走马灯一般审理案情煞有介事。大家一看觉得挺像那么回事儿,应该是有一个公正了。谁知判决一出来竟然比前一个判决惹出的众怒还要大。原因是这次判决中,对考场舞一案的涉案者一律从严处理,然后判处噶礼与此案无关。张伯行诬陷帝国重臣,应该撤职查办。此时皇帝两派钦差历时一年,查办的结果除了噶礼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没有天理,甚至认为根本就是康熙皇帝在袒护贪官。曹寅又一次紧急呈递秘密报告称江南地区民心不服,第一次判决时张伯行从杨州返回苏州时数万杨州民众担心张伯行被人谋害,沿江列队保护。苏州人民则扶老携幼携带瓜果饭食,沿途奉献兼作保护,场面极其壮观感人。如今这第二次判决下来,张伯行回苏州候旨之际,整个苏州家家焚香遮道为张伯行祈福。从枫桥到葑门,张伯行经过之沿路二十余华里,人山人海拥挤不可行。谁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颠倒黑白的判决,人们认为不是皇帝袒护贪官,就是贪官勾结蒙骗了皇帝,否则不会有这么离奇的判决。其实百姓们的判断很有道理,事情还真的和皇帝有关。
两拨钦差大臣捣浆糊弄出一本混帐,原因特别简单。皇帝态度暧昧,他们摸不清楚皇帝的底牌,只好委屈张伯行做出有利于噶礼的判决。原因也同样特别简单。噶礼是满洲勋贵的后代,皇帝对他比对张伯行要亲近信任得多。这噶礼不是一般人。他的曾祖父是努尔哈赤时代赫赫有名的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礼。噶礼本人也极受皇帝常识,因为在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正当前线军不足即将影响军心士气时,噶礼及时将粮草送到了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事的顺利进行。此事给皇帝留下至深之印象,认为他勤敏能干,忠诚可靠,很快就将他提拔为山西巡抚,从此这家伙贪赃枉法纵容部下盘剥百姓,把山西人民坑得不轻。清史稿说他抚山西数年,山西民不能堪,就是说这厮主政山西几年,山西老百姓被他搜刮得痛苦不堪。
张伯行则是康熙一朝最富盛名的清官之一,其名声之大差不多可以和汤斌、于成龙比肩。他比噶礼晚半年被委任巡抚江苏,在此之前他是福建巡抚。此次离开福建时曾经发生了数万福建百姓拦住马路,哭着挽留他的景象。来到江苏之后,张伯行很快就意识到,和这噶礼在个省里共事,实在不好玩。于是上疏皇帝以年老体衰的名义请求退休,求皇帝放归田里。皇帝批示说,我知道你操守清洁,江苏重地不得以衰令辞,把他的请求驳回,就在张伯行进退两难时,发生了这场考场大案。把他身不由己地卷了进来。
十月五日钦差大臣的判决结果送到朝中复议,帝国重臣复议的结论是张伯行撤职,噶礼免议。报告呈递皇帝后,皇帝终于正式表明自己的态度了。他先是把噶礼和张伯行各打五十大板,认为此二人互参是出于私心,实在可耻。随后话锋一转,他认为钦差大臣担心噶礼权势显赫,所以不敢较真,害怕给自己招祸,也很可耻。再往后皇帝明确指出张伯行的操守天下第一断不可参。这个判决是非颠倒,同样可耻。皇帝下令重新审议再报。这回帝国重臣们终于知道皇帝的底牌了。第二天重臣会议后对皇帝说,皇上的评议极为精辟,天下臣民无不心悦诚服。但如何处理重臣们还是没有定论。皇帝很英明地指示说,张伯行居官清廉天下共知。噶礼的操守我没法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在江苏,噶礼有本事把江南的一半装进自己口袋。我自幼饱读读书,要是这样的清官都不能保全,那么数十年读书有什么用。你们这些重臣明明知道张伯行是清官,为什么一言不发,如今我说出来你们才表示赞成晚了。
十月十二日全体朝官一致决议,将二人同时撤职,张伯行是否革职留任请皇帝定夺。皇帝下令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就这样号称操守天下第一的张伯行好好地做着官儿,无端地被贪官牵累,受了个革职留任的处分,成了此案中的输家之一。
那噶礼明明天下贪渎第一,却仅仅是被革职而且还不再追究其罪行。这简直是贪官污吏在这个世界上所能得到的最好出路了。从此他算是安全着陆,再也不必提心吊胆。他可以用他那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银子,幸福地享受生活了。于是噶礼成了事实上的赢家之一。
而最大的赢家肯定毫无疑问是康熙皇帝,史书记载说:皇帝的圣旨下达到江南时,江苏百姓欢声雷动。人们纷纷书写条幅贴在大门上,上面大字书写道: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在宣读圣旨时,曾经出现了数万人拜读皇恩,齐声欢呼。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壮观场面。半个月之内有数万苏州百姓手持香火,集体跪拜,愿意每人各自减寿一年献给皇帝。愿吾皇长命万年,据说福建百姓也出现过,万众欢呼万岁的场面。
我们无法知道这是官方组织的,还是百姓自发的,想必康熙皇帝应该心中很受用。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无法得知皇帝的反应如何,也无法知道面对此情此景,他心中是不是会泛起一丝不安,或者他可能会笑说这帮人真是天下最好的百姓,他们真够可以的。
这里面最叫人牵挂的是噶礼的结局。康熙起居录记载说:这厮回到家里享受了一年半的幸福生活。忽一日他的老母亲竟然来到皇宫门前,叩阙告御状。说是自己养 了个忤逆不孝的儿子。这厮派人在老太太的饭菜里下毒,要毒死他妈。悲愤的老人家还揭发了儿子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劣行。刑部报告皇帝,依大清律噶礼需抄家后凌迟处死。康熙大怒,以至于有点前言不搭后语曰:噶礼断不可留,当官就不是个好东西,又不孝。还有这么多劣迹,问问九卿,九卿虽然被问,谁敢说这家伙该杀,能这样说的人本身就是该撤职的人。满洲人还从来没有这样的东西,凡满洲应共杀之,随后皇帝命令宽大处理,将凌迟处死改为赐令自尽。
对于大清帝国来说康熙五十年前后,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两废两立太子发生在此期间,给康熙朝带来恶名的戴名世南山集案也发生在此期间。江南考场案和噶礼、张伯行互参案,发生在此期间。在处理这些无穷无尽烦恼的同时,康熙皇帝受到后世无穷赞美的某种仁政,“永不加赋”也发生在此期间。所谓“永不加赋”并不是指的永远不许增加赋税,而是说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新增加的人口不再征收人头税。原话是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而在未来的岁月里,引发出了雍正皇帝一项意义极为深远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中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至今还在发生极为重大的作用。到目前我们仍然看不清楚后面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康熙皇帝究竟有多少个妃嫔,是一个没有人能够说清的话题。有名号的大约是六十七位。这个庞大的女性群体,为皇帝生出了五十五位子女,其中有二十个儿子二十五个女儿,就目前所知在中国的高产皇帝中,宋徽宗赵佶以六十五个拔得头筹。唐明皇李隆基以五十九位居第二,康熙皇帝的五十五个只能屈居第三。
曹雪芹的祖先曹寅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表明,到康熙皇帝晚年时他还在江南搜罗美女,以充实皇帝的后宫。致使皇帝的大儿子四十多岁了,他的小儿子们还在陆续出生之中。曹雪芹说的真的没有错,盛世当中却如红楼梦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一样,除了门前那一对石狮子干净的东西真不是特别多。
作者:
big_jackass
时间:
2009-12-20 01:01
共匪大肆宣扬二月河的戏说系列真是害人不浅。
作者:
天云易
时间:
2009-12-21 08:08
前几天无聊下了二月的雍正皇帝,看到完,才发现和电视结局大不一样,雍正和乔引娣居然是父女,最后是发现LL了,乔先跟了老14几年,然后被雍正夺去当妃子,结果找到当年失散的母亲,居然是当初雍正打野炮留的种,结果她妈就上吊了,然后乔和雍正都知道了,所以2人自杀,雷S老子了,中间还N段2人OOXX的描写
电视里雍正S得和老焦一样,累S的
作者:
66989
时间:
2009-12-21 09:17
我朝连正史都正假难辩更不用说野史了....反正皇帝极权制度下统治者想清白都难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