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袁剑《奇迹的黄昏》 [打印本页]

作者: 已经注册    时间: 2009-10-16 16:44     标题: 袁剑《奇迹的黄昏》

  这不是一本跟《金瓶梅》一个性质的禁书,它讲的是中国的改革和政治。这实在是一本要被和谐的书,作者没有尺度的讲了太多的实话,揭了太多人的伤疤以及浮华背后的原罪,理所应当的被禁了。

  很难相信一个70年代的人能用这样透彻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改革,改革中的阵痛以及被牺牲掉的那部分人的一些的极端苦难事例读起来很苦很心痛。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美好富足的生活也许仅仅是幻象,明天可能就会成为“吊塔上的民工”。经济的动荡加剧,心中的不安也加剧。


合上书本,呈现在眼前的却是活脱脱的封建社会的景象,朱门酒肉,饿殍遍野。一直以为这已经是一段远去的历史,只会在书本上提起,然后应老师的要求反复的批判这种社会性质和生产关系,从不曾想过自己离这幅景象会这么近。


  我们自其欺人的满足于血汗换来的小钱或前途,不过这些对于特权阶层根本不值得一提,我也是自其欺人的一员,《奇迹的黄昏》将我用天真拼凑出来的美好梦想分崩离析,有如鞭尸一般赤裸裸的在我面前一刀刀的割碎,所有的碎片都化作不安和黯淡,对人生也没有了什么特别的指望。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实在不是一本好书,至少不积极不乐观不健康。多数时候,人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我宁愿生活在天真的梦里,一心想好好工作,脱贫致富,尽管心里明白这份能勉强糊口的工作不能够让我脱贫。同样有很多深知或不知这一点的人还在赴汤蹈火的努力,更多的人前仆后继,但能够由此而晋升精英阶层的只是凤毛麟角。也对,要不怎么叫精英呢。

 


《中国:奇迹的黄昏》目录及序言

 

袁剑

     序:绝望的思想

  这又是一本不太可能出版的书,之于我,这种经历已经是第二次了。奇怪的是,我似乎并没有特别的不快。一是因为我可能早已经习惯了中国对思想著作特别苛刻的出版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对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如果有可能重写此书的话,我肯定会做出重大的修改甚至推倒重来。但我也知道,即便如此,在最后一刻等待我的,仍然将是彻底的绝望。当然,这不是对自己的绝望,而是对人类思想及人类认识能力的一种终极的绝望。如果喜新厌旧是人类天性的话,今是昨非就是所有思想的本性。

  《奇迹的黄昏》的绝大部分写就于2004 年。就其主题而言,是我前一本同样未能出版的《中国的变局》修订本。《中国的变局》完成于1995年,那时我还是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中国改革本身的面貌和结局也远远没有清晰的呈现出来。十年之后,当我重新落笔的时候,中国的情况几乎天翻地覆,而我自己也已经进入越来越迷惑的不惑之年。所以,说是对《中国的变局》的修订,但实际上却几乎是完全的改写。

  多年以来,中国问题一直是我的思想职志。中国问题的巨大复杂性一方面给我带来了空前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却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知识吸引力,成为一个思想黑洞,让我们不断地飞蛾扑火。对我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这本书的大部分意义可能就在于:在不断的折磨与扑火之间所获得的那种生命的张力。当然,对中国人在中国改革中的命运所寄予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可能是本书的另外一个精神源流。中国改革是一场滔天的洪流,所有中国人的命运都为之巨变。无论是幸运儿还是失意者,也不管是登峰造极的英雄还是命运凄惨的弃儿,都是这场巨大历史活剧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同情、去感同身受。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是献给他们的。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无法站在那些现实主义者的立场上来评价这场改革。所以其中的批判性在所难免。在群星闪烁的夜晚,我时常仰望星空无限感慨:自诩为无所不能的人类为什么就发明不出一种人人都幸福、人人都快乐的文明?这种肯定会被智者讥讽为幼稚的慨叹,在我这里却始终挥之不去,如影随形。或许,这个问题只有上帝才能回答。但这同时透露出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人类离真正的智慧还有何等遥远的距离。或者,这根本就是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如果读者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特别希望他们不要忽略了本书的这样一种精神气质。就在我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候,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的林行止先生宣布改宗:从一个自由主义者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我相信,中国绝大多数弱智的自由主义者都会为此惊奇得张大嘴巴、跌碎眼镜。作为一个早期的自由主义者,我非常能够理解林先生心中的那份煎熬和彷徨。只不过,我不会像它那样随便抓住一根稻草,就开始自我的精神救赎。

  最近几年,在朋友闲聊的场合,我反复唠叨的一句话是: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知识和逻辑是人类发明的,其中永远隔有一堵神秘的无知之幕。换句话说,我们根本无法达成对这个世界的完全理解。而这种不完全理解,实际上将我们置于了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就像人类所面临的唯一确定性是死亡一样,思想面临的唯一确定性则是无知。对于一个以思想者自我期许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洞悉了这一结局更加不堪的呢?对于我来说,这几年几乎已经陷入不能写,不能说的境地,

  因为我知道一写就错,一说就错。人类因思想而生,也因思想而死。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纯粹的某某主义者,无论他们是自由主义者,还是社会主义者,也无论他们是年轻的追随者,还是年迈或故去的祖师爷们。不是因为他们“知”着,而是因为他们“生”着。虽然他们之中绝少有人意识到,他们的“知”不过是一种信仰,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生命却变得盎然。他们因思想而生,因思想无限展开的可能性而生。而在我自己这边,却是另外一幅黄昏景象。思想之门因我对思想的绝望而逐渐闭合,生,也变得如此沉默和萎缩。如果可能,我愿意匍匐在主的脚下,任其主宰和驱策,成为它的一部分,并最终达到对生命和世界的全部理解。但是我知道,主的门不会向我打开。因为我们是异教徒,理性主义早已经将我们放逐到了不能返回的地方。事实上,自启蒙时代以来,我们就被所有的确定性放逐了,它任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可能性中游荡、飘浮,像一群孤魂野鬼。然而我了解,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最后,我要感谢我所有的读者,尤其是我的太太,正是因为他们持续的关注和鼓励,才使我在对人类思想极度悲观的状态下完成了此书。要感谢的人有很多,包括我的父母,我所有的朋友,他们对我的养育和友谊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被包含在本书之中。这本书同样献给他们。

  袁剑

  2008年仲夏于南京

 

       《奇迹的黄昏》电子书下载

 

中国:奇迹的黄昏

 

       封面题记


       ——主说,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很少

              
       目录


       第一章  飞向应许之地


       一、改革:阳光灿烂
       二、蹒跚之旅
       三、后改革时代

 

       第二章 改革死了

 

       改革的终结


       第三章 新阶级,旧景观


       一、农民,被隔离的底层
       二、悬空的阶级:塔吊上的农民工
       三、工人,关键的少数?

 

       第四章 谁在治理中国


       一、中产阶级幻觉
       二、谁在治理中国

 

       第五章 财富失踪之谜

 

       一、滚烫的土地
       二、向市场阶级寻租
       三、宁赠友邦
       四、锈蚀的团结

 

       第六章 金融之劫

 

       一、奇迹背后的坏帐之劫
       二、虎患何时休
       三、钢丝绳上的平衡
       四、流失的信用
       五、困局与赌注

 

       第七章  悬崖边的增长


       一、高投资背后的政治理性
       二、财政极大化
       三、隐蔽的计算
       四、褪色的市场


       第八章  官僚之门


       一、谁支付信用?
       二、新经济:官僚所有制
       三、老鼠仓
       四、官僚抽水机

 

       第九章 迷途全球化


       一、野蛮的力量
       二、巨人的泥足

 

       第十章 寂静的巨变


       一、寂静的巨变
       二、狡猾的博奕
       三、“核心”可以走多远?
       四、软抵抗:官僚的狂欢
       五、危险的大众?

 

作者: 已经注册    时间: 2009-10-16 16:48

 袁剑的博客
作者: 已经注册    时间: 2009-10-16 16:59

崛起还是陷阱:从“中国的奇迹”到“奇迹的黄昏”
――――读《奇迹的黄昏》有感

2008-7-29

一、潜在的禁书

在我最近读过的书中,袁剑著的《奇迹的黄昏》是最令人震惊和思考的一本,也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本书。第一次见到袁剑的名字是在《改革内参》上,那篇文章也是令人一振,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严格的说,《奇迹的黄昏》还不能算是一本书,因为它还未公开出版,但自从《奇迹的黄昏》的文字从天涯论坛上出现,人们就惊恐的发现其文字之犀利、观点之精辟以及批判之深刻,以至于我们可以肯定,它必将成为又一部禁书。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列出许多参考书目,其中有一本印象深刻的著作是林毅夫成名作《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林毅夫及其合作者蔡昉、李周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并指出按照渐进式改革路径,中国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林毅夫的预测是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能够赶上并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经济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吸引人和令人振奋的。

《奇迹的黄昏》就是对《中国的奇迹》的否定,尽管这是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不愿意接受的现实。看了《奇迹的黄昏》之后,我虽然不完全赞同、并且许多观点与袁剑相左,但我仍然感触颇深,有些文字不得不表。

二、批判现实主义之力作

我朝60年来出现过许多伟大作品,但出现更多的是应景之作、阿谀之作和浅薄之作。由于年头还短,尚未充分的经历史沉淀,高下还未彻底分开,在一片混沌之中,当代国人往往分不清哪一半是海水,哪一半是火焰。不过这一部《奇迹的黄昏》应该称得上是当代的“警世通言”,至少他划破了禁忌思想的天空。

袁剑指出,从1980年代出现的城市“放权让利”实质上是传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过程,与前一阶段民的自发改革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区别导致了中国改革长期停滞直至最后变质。对于这种看法,我认为他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改革之所以越来越难,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改到了改革者自己的头上,总有那么一天(基本没有争议的是这一天已经到来),改革无法形成共识,用经济学的语言说是,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即所有人都获益,这样必须进行福利补偿。对于补偿方法,张维迎曾提出进行“权力收买”,即新兴阶级用货币来购买权力阶层的权力,以推动改革继续。但由于这个思路的不可行性,张维迎被国人嘲笑了好几次。补偿之难加剧了改革之难。

或许这本《奇迹的黄昏》的许多思想并非首创,而更多的是集大成式的集成创新,但对于阅读来说同样有诸多快感。袁剑说:“有什么样的政治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改革模式,作为当时中国政治结构中最有力甚至是唯一的政治投票者,官僚集团选择改革模式必然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取舍”。这样,袁剑用公共选择学派的基础性观点(官员有自己的利益)奠定了自己批判官僚集团的理论基础,后续的许多观点都从此发端,比如中国出现的被作者称为“授权力于官”的改革模式、财富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共同富裕”的不可能实现、经济上的官僚所有制、中产阶级社会的无法形成、经济精英依附于政治精英、泯灭了理想主义的知识精英、官僚体系对金融造成的伤害以及政治体系造成的金融系统的致命缺陷等等。这些观点之精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但是在获得了阅读快感之后心情却是极端沉重、非常不安和不敢乐观的,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不能置之度外。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人越了解中国现实,就越无法认同当前这种增长模式。

三、增长的极限:陷阱在哪里?

增长的极限本是1968年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提出来的问题。按照罗马俱乐部的解释,传统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极限是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必须采用可持续发展来扭转局面。

中国的经济增长显然也存在极限。只要想想,日本战后经历三十年经济增长就成为发达国家,而我国经历三十年经济增长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就知道目前的增长模式肯定存在诸多问题。

在一片高歌猛进声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增长(在这里我宁愿使用“增长”一词而非“发展”一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沾沾自喜之后我们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最大成绩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答案吗?我回答不上来,当然也不轮不上我来回答。但是,谁能拍拍胸脯告诉我吗?

这个问题在英国有答案。

英国《泰晤士报》在2000年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回答“你认为政府在20世纪影响英国人生活的最大业绩是什么”时,46%的人认为是国民卫生医疗体系,18%的人认为是社会福利制度,第三位才是赢得二战的胜利,占15%。

那么,我们目前增长模式问题在哪里?袁剑认为,我国经济高增长背后的政治理性是经济增长模式的本质是“官僚+市场”,即“官僚强制型”增长模式,就是将政权合法性与经济表现相互捆绑,而不是“努力重建政体本身的合法性”。根据我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我认为这种增长模式的极限是行政强制力量动员、整合和配置资源的最大极限,而这一极限取决于政府行政系统的效率,是人类组织一党制政府的极限能力。与其他社会制度相比,这一极限显然是低于民主国家中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经济增长的极限。这就是说,在民主国家增长的极限是创新,而在我国增长的极限是体制(说到底,是民主体制束缚较小)。这是因为,创新是无极限的,而任何体制都是有极限的。

所以,作为阅读心得,我的最大感触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极限就是体制本身的极限,陷阱就是政治体系。要想取得更高的经济发展成就必须重建政治体系。在这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怀疑这个似曾相识的论题:民主到底能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关于民主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争论核心之所在。一直以来争议的双方没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因为民主促进增长的理论脉络虽然清晰,但全世界范围内的实证证据太难找了,为此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美国的罗伯特•巴罗曾做过全球的实证分析,在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验研究》中,他的结论是:民主和经济增长具有某种非线性关系。无疑,这是让人失望的。对于这个问题还要进一步思考。

四、谁在崛起? 

在大国崛起的声势中,令我们瞩目的还有亚洲近邻印度,在这里可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08年七八月期封面文章《亚洲新奇迹》的观点来对民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进一步说明,并对《奇迹的黄昏》做出评论。《亚洲新奇迹》讲述的是印度令人不可小觑的发展势头,实际上国内外对于中印不同发展模式的表现争论颇多,通常的结论无非是“集权中国发展快,而民主印度发展慢”。《亚洲新奇迹》指出,“现在已经没有必要辩解了。印度已经结束了它声名狼藉的每年百分之二到三的’印度式增长率’,并开始经济起飞。”到了2006年,被人瞧不起的印度人均GDP达到634美元,非常接近中国的635美元,要知道在1990年,中国还以461美元遥遥领先于印度的317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我本不相信,但我愿意去弄个明白。

《亚洲新奇迹》指出:印度的奇迹的给人的印象是“希望是永久”,击碎了民主不利于增长的这一徒有其表的观念。而“在中国的政治精英们纪念其经济改革30周年的时候应该深刻的反思一下印度经验,以及什么才是他们自身经济奇迹的真正原因”。作者指出中国自身奇迹的真正原因不是林毅夫所说的“比较优势战略”,也不是渐进式改革战略(此战略马上将被后来居上的俄罗斯证明是错误的而必将引起国内进一步的反思),而是1978年以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化的结果。由于“经济自由化”经常被国内的新左派和威权主义者批判,许多国人对其有一定误解,这里不想浪费篇幅诠释,简单的说,自由化战略实际上是政府放开各种管制,“放权于民”。《亚洲新奇迹》这篇文章指出:中国的起飞并不是因为其集权政治,他的起飞是因为1980年代的自由化政治改革使该国不再那么的集权。同印度一样,当1990年代中国政治改革倒退政府管理变差的时候,人民福利下降,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分配不均达到了警戒水平;经济增长给普通人带来的收益迅速下降。中国甚至在其传统优势领域也表现不佳:教育及医疗,成人文盲率上升,疫苗接种率下降。作者认为,中国早晚要对此付出代价。

作为结论,《亚洲新奇迹》指出:“民主终究是对经济增长有利的”。“由政治改革带来的经济红利并不能一夜得见,这种在时间上的滞后总会使事实变得模糊。但是通过不同方向的考察,我们看到政治自由化给中国和印度经济带来的是促进而非阻碍”

从《中国的奇迹》到《奇迹的黄昏》再到《亚洲新奇迹》,我们看到了不断的反思以及政策调整。最后,虽然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值得思考、质疑、争论的问题还有很多,我想用《亚洲新奇迹》的副标题来做这篇读后感的总结。其副标题是“为什么印度可以教中国如何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我想,要想真正崛起就不能止步于目前的政治制度。或许,谦恭的学习印度不是坏事,也不丢人。只有及早学习、改弦更张才能够最终避免奇迹的黄昏的到来。
作者: wgx911    时间: 2009-12-17 10:33

好书,下来看看
作者: mon581poy    时间: 2009-12-27 12:17

下载网址已经无法进入,麻烦楼主或有心人能否上传到网盘之类的,提供给大家分享?非常感谢了
作者: 一家之鼠    时间: 2010-2-14 22:09     标题: 回复5楼

还可以下载我已经在欣赏了
作者: 五湖    时间: 2010-6-4 11:00

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