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子弹都不卖:1946-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 [打印本页]
作者: 白衣卿相 时间: 2009-10-4 12:13 标题: 子弹都不卖:1946-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
《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胡美 任东来 《美国研究》 2007年第3期
内容提要: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马歇尔调停期间,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1946年7月 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令。这项为调停而设计的政策,并没有产生马 歇尔预期的影响。不过,它部分地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军火供应的严重短缺。针对军火禁运给国民党军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围绕者禁令的解除,美国国务院与军方展 开了激烈辩论,在国际冷战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国务院最终同意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1947,6月13日、14日在美国参、众两院提出的《美国军事援华法案》受到M8226;Z8226;D等强烈反对,马歇尔与国会领袖商量后,将其搁置。拖到8月第79届国会结束自动成为废案。马歇尔还设法使《军事使团法案》未获议会通过。)
正式禁运前,1946.2 月对蒋政府要买的子弹就拒绝啦。只是为调停不发布而已。
国共内战时期,美苏分别对国共两党的军事援助分析
美国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
国民政府从1938年到1949年,美国各种援助总和,居美国自己的算法是40亿美元,国民政府的算法是30亿美元 。
美国对华武器装备援助总额为8亿美圆,而且这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用于抗日战场。
1946 年6月26日,以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内战爆发。1946年7月29日,美国政府在马歇尔建议下对华实施军火禁运,直到1948年11月才解除武器 火禁运。中 共宣传中所称美国给予国民党的9亿战争剩余武器其实并非武器,只是小型船只、车辆、建材、空军补给品、通讯器材。
苏联对中 共的军事援助:
我们大陆的教科书一个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历史知识是“中国CCP依靠小米加步枪,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的情况下,打败了美式装备的800万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是CCP的运输大队长,中 共手中的美式武器都是缴获国民党军队的。”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最近看了中国大陆著名的现代史专家杨奎松教授的专著《毛·Z·D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从中了解了下列历史事实:
据苏联解密档案公布数据:
(1) 苏联向中 共提供了下列日本关东军的能武装至少100万军人的武器装备:步枪70万枝、机关枪14000挺、炮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860架、汽车2500辆、弹药库679座;在1947年以前又提供步枪30万枝;
(2) 此外,按照斯大林的布置,驻朝鲜苏军把在朝鲜的日军武器全部向中 共移交。
(3) 另外,从1946年开始,苏联把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支持苏联130亿美圆武器中的40亿美圆的重型武器,全部支持了中 共,而且直到1948年苏联依然在继续提供大量苏联、捷克武器。
(4) 而且苏联1947年初,苏联把10万主要是朝鲜人的,经过苏联军事训练,全副武装的军队,全部交给了林彪的部队。
(5)在林彪的部队中有数千名苏联军事顾问。
国内有些学者还是敢研究点犯忌的事,敢于说出真相。如没根据可吃不了兜着走。
“歌德”文章又赚钱有能提教授,说啥都没事。
向探所真相的人们致敬!!!
作者: bluefull22 时间: 2009-10-4 17:59
杜鲁门这个大混蛋为了欧洲利益而放弃了中国,可恨啊可恨。
作者: 435835700 时间: 2009-10-4 20:57
哇 原来苏联这么慷慨啊 哈哈
我的就是你的 你的就是我的 这就是共产主义啊
作者: 我是一个老兵 时间: 2009-10-4 21:14 标题: 回复 2# bluefull22 的帖子
美国白皮书;'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书中说的非常详细。
作者: 66989 时间: 2009-10-6 12:35
山姆大叔现在可能肠子都悔青了
作者: 白衣卿相 时间: 2009-10-6 12:42 标题: 回复 5# 66989 的帖子
的确,这只能怪杜鲁门本人能力平庸。太平洋学会又影响了美国总统府的决策,使得其决策出现亲共态势。
作者: incoming 时间: 2009-10-19 11: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mj855325 时间: 2009-10-22 00:46
对照日方史料,苏联向中共提供“步枪70万枝、机关枪14000挺、炮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860架、汽车2500辆、弹药库679座;”的说法可谓天方夜潭,光一个“70万步枪”的说法就能让专业的军事爱好者笑破肚皮,补充一下军事常识,现代军队中配备枪支的不到军队总数的一半,即使是满员的皇军甲级师团,2.1万人中,配枪的只有1万人左右约占总兵力的一半,也就是说,1945年的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至少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一倍还要保证都是一类师团才有拿出70万步枪孝敬共军。而当时的关东军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竟沦落到“削竹枪装备部队”,中国国民党政府抗战结束后接受128万皇军投降才获得步骑枪68万余枝,轻重机枪不到3万挺。而且这128万皇军只有中国派遣军105万陆军,6万海军,16万台湾驻军加越南北部的南方军,128万中国受降的皇军都没装备70万枪支,反而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的关东军倒有70万枪支(就是算上朝鲜的也只有105万),岂非咄咄怪事?
4000余门各种炮及600辆坦克,汽车约2000多辆,另有弹药库679座,800余架飞机和炮艇若干。至于这些重型装备,我认为可信性就更小了,且不说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的国军没有遭到一次共军的轰炸,就说东北老航校,只有几十架教练机,训练时没有中级教练机,学院不得不从初级直接飞高级教练机,另外,如果真有800余架飞机可以用的话,东北老航校也不用跟国军的空军玩游击战了,完全可以夺下东北的制空权,别说在1945年,就是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重庆号”起义事件中,国军B-25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渤海湾轰炸重庆号,真搞不懂那800架飞机都干什么去了,就是共军空军无能,不能打仗,那建国阅兵的时候那出来哄哄我们这些愚民也可以呀,为什么建国阅兵就只能有17架飞机呢?
汽车2000多辆,坦克600辆,然而我们正屏息凝神地试图欣赏在东北大地上出现的库而斯克大会战的时候,共军就是不让我们如愿,林彪在四平宁愿战败退兵也不肯把他宝贵的600辆坦克派出来,而在攻打锦州的时候把当时所有的坦克都派出来了也只有15辆。另外一个问题是,那时候的坦克大约要5人,而汽车怎么也要1~2个人吧,就算共军补给充足,至少也要找到3000名坦克兵和4000名司机,然而实际数字要远大于这个,在入东北的10万人里,技术人员至少要2万人左右,恐怕就连全美械的国军没几个达到这个比例吧
至于“在林彪的部队中有数千名苏联军事顾问”可信度就更低了,4000名军事顾问至少要配4000名翻译,这些苏联顾问显然是不可能懂汉语,只能由共产党方面提供翻译了,然而以中共军队文盲半文盲居多的情况看,不要说当时的东北野战军提供不起,恐怕就是整个中国也无法提供数量如此多的俄语翻译,更何况给军事顾问当翻译的俄语人才要求可比一般俄语翻译高得多。
而“(3) 另外,从1946年开始,苏联把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支持苏联130亿美圆武器中的40亿美圆的重型武器,全部支持了中共,而且直到1948年苏联依然在继续提供大量苏联、捷克武器。”,我现在没有相关史料判定其真假,但相信熟悉苏联卫国战争历史的人应该不难看出其真假。
作者: xmj855325 时间: 2009-10-22 00:48
裕仁这个共谍,要关东军宁可缺武器削竹枪也要把武器锁在仓库里好经老毛子之手转交TG,加上杜鲁门这美国佬,这两大共谍道貌岸然,言行不一,难怪大国军不得不转进呀。
另外楼主是不是想证明老蒋脑残呢?既然明知道TG捞了这么多好处,自己反而没捞到好处,为啥还要发动内战还豪言即使没有美国援助也能十个月解决TG呢?如果老蒋不脑残,能解释的通的只有两种:一、情况与楼主所言恰恰相反;二、老蒋也是共谍,而且是最大的共谍。
作者: lhb829775 时间: 2009-10-22 01:23
8楼说得级是
作者: 白衣卿相 时间: 2009-10-22 10:44 标题: 回复 9# xmj855325 的帖子
我们知道的情况蒋中正可不知道,何苦国府高层的思维还停留在30年代剿共成功的时候,自然会高估自己的实力低估中共的实力了。
作者: havenyi 时间: 2009-10-25 06:51
米国sb了啊~关键时候 出岔子
作者: 白衣卿相 时间: 2009-10-25 12:18 标题: 回复 12# havenyi 的帖子
一方面是太平洋学会对华府的误导,另一方面也是杜鲁门本身才能有限。
作者: chuchu238 时间: 2009-10-30 01:48
8楼的我补充一点 苏联红军会允许日本人有可以上天的飞机和开的动的坦克吗?即使真有那么多 也是击毁的 有相关人物的回忆可以证明
作者: chuchu238 时间: 2009-10-30 01:51
子弹都不卖 对啊 只卖军装啊 哈哈!
作者: dgiter 时间: 2009-11-1 11:2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作者: SrAcer 时间: 2009-11-1 12:37
可见中共反华本质之一斑。
苏联主子要狗帮咬人,自然必须赏些骨头。
作者: 炎黄子孙 时间: 2009-11-1 14:09
看来过去的宣传要彻底被颠覆了。谢谢敢于探索历史真相的勇敢的学者敬佩你们的学识,更敬佩你们的胆量。
作者: =Era= 时间: 2012-8-13 17:05
那个时候禁运真是严格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