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实现在电视上看电脑中影片的愿望 [打印本页]

作者: leiqiyu    时间: 2009-3-17 14:58     标题: 实现在电视上看电脑中影片的愿望

其实,只要购买一套电脑接电视专用音视频线即可实现在电视上看电脑中影片的愿望啦!

  一、认识硬件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带TV OUT功能的显卡,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显卡中间标着“TV OUT”字样的接口便是视频输出端口,这款显卡的视频输出端口是S端子接口。一般而言,具有视频输出功能的显卡都会附带连接线,其中包括S端子输出连接线、普通音频输出连接线及S端子转VGA接口线等。

百  脑  汇  等  地  方  都  有  卖  这  种  线  的,我  买  的  是   2 0元   一  根

  小知识:S端子又称亮色分离端子,它只传递视频信号,外形上看是一个五芯接口,它由两路视频亮度信号、两路视频色彩度信号和一路公共屏蔽地线共五条芯线组成。它将亮度和色度分离,减轻了视频节目输出时亮度和色度相互干扰的问题。
  二、连接硬件
  当了解了显卡各接口的位置后,便可以将显卡与电视进行对接了。可根据各个接口的特征与电视机相应的接口对号入座。把S端子线插入到显卡的S端子接口中,另一端连接到电视机的S端子接口中,这样电脑与电视的视频通道便被“打通”了。

  只在电视上看图像多没劲啊!影片中那震撼人心的音效如果不能通过电视播放出来,岂不是很遗憾!
  我们只要利用主机中的声卡便可以将音频输入到电视中。

  找到显卡或声卡中附带的音频输出连接线,将连接线一端单独的插头插入到声卡的line out接口中,另一端的两个莲花插头连接到电视机的左、右声道输入接口中,这样便完成了电脑和电视在音频输出上的连接。

  电脑与电视都连接成功了,硬件连接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在电脑主机中进行一系列设置才能实现目的哦。”
  三、软件设置
  1. 电视的设置
  开启电脑,在成功安装了显卡驱动程序后,在桌面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右键菜单中的“属性”选项,便可打开显示属性对话框。
  打开“设置”选项卡,便可看到页面中的预览窗口有两个显示器图,其中第二个图标的状态为虚,表明该设备处于不活动的状态。单击“高级”按钮,在打开的高级属性对话框中,可看到代表四种连接设备的方框,其中TV方框左上角的电源按钮为红色,它代表禁用状态。单击该按钮,便可开启TV了。


  小提示:必须安装正确的显卡驱动程序。如果按上述方法连接电视后,但在显卡属性设置中无法找到电视时,可下载最新版本的显卡驱动。此外,必须在开启电脑主机前就要打开电视, 这样才能让电脑找到电视机。
  关于电视的一些诸如画面对比度、大小等状态都是可以调节的,在电脑中也可以对它们调节,在高级属性就可以对它们进行设置。
  单击TV方框顶部标有“TV”字样的按钮,即可打开TV属性窗口。单击“属性”选项卡,分别拉动对比度、颜色饱和度旁的滑块,即可进行相应的调整。单击“调整”选项卡,在该页面中可对屏幕位置、屏幕大小进行设置,单击“高级”选项卡,可进行S端子的清晰度、亮度等方面的设置。而点击“格式”选项卡,在“电视格式选择器”一栏中点选“根据格式选定”选项,单击“格式”旁的下拉箭头,可在出现的列表选择相应的电视制式格式,在此建议选择国内常用的制式PAL-D。  

小提示:TV属性方面的设置,也可以在电视的使用过程中进行相关调节。
  2. 打开扩展桌面
  很多朋友用电脑时喜欢一边看电影,一边玩电脑,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利用桌面扩展功能即可实现啊,这个所谓扩展功能用形象的比喻就是两台设备所展现的桌面只是各自桌面的一部分,两种设备的桌面拼合在一起才是一幅完整的桌面。
  回到显示属性的“设置”页面,点击预览窗口中的标有数字“2”的图标,或选择“显示”列表中的第二个显示设备,勾选“将Windows桌面扩展到该监视器上”选项,单击“确定”按钮。此时会发现电视上的画面已经变成了一张没有任何图标的桌面,这就是扩展桌面。
  为了实现边玩电脑边看电影的目的,可先在电脑主机上开启电影视频,然后拖动视频窗口到屏幕最右端,此时会发现视频窗口已经成了一半,另一半则出现在电视画面里,继续向右拖动,直至视频窗口完全到电视画面中。通过这样的操作便可实现用电脑、看电影双管齐下的妙事了。


  小提示:若此时回到高级属性的“显示”设置页面,可在活动的方框中看到有“1”、“2”字样的按钮,通过单击这两个按钮,便可切换主次窗口。
  若您打算让电脑中的画面全部展现在电视画面中,就象常见的电脑视频教学一样,只要让电视成为大屏幕的电脑显示器,同样可通过相应的设置加以解决。

  3. 克隆一样的桌面
  在显示属性的“设置”页面上,把“将Windows桌面扩展到该监视器上”的勾选去除。单击“高级”按钮,在打开的页面中单击“显示”选项卡,发现活动方框中原来的“1”、“2”按钮图标已经变为其它两种图样。这两种按钮分别代表“主窗口模式”和“克隆模式”。单击其中任一按钮都可让电视显示与电脑同样的画面,这样在电脑上进行的各种操作即可同步地展现在电视中

  小提示:“主窗口模式”和“克隆模式”还是有所区别的。电脑与电视不能同为“主窗口模式”或“克隆模式”。若正在播放视频,那么只有选择“主窗口模式”的设备才能出现视频,另一设备的窗口中则无视频画面出现。
作者: leiqiyu    时间: 2009-3-17 15:40

请大家学习学习,多多支持。
作者: qshc12500718    时间: 2009-3-17 19:34

有长知识了

作者: officelfc    时间: 2009-3-17 21:22

学习,支持一下。
作者: wg-want    时间: 2009-3-18 16: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O0魔鬼0O    时间: 2009-3-18 16:45

学习 了
作者: leiqiyu    时间: 2009-3-19 14:43

你如果使用的是windows系统,是不可行的,无论多少个声卡,其它系统又不适合你玩游戏看电影,所以想法不可行!


 


据说最新系统WINDOWS  7可以实现,但不知道是否真的可行。



[ 本帖最后由 leiqiyu 于 2009-3-19 10:48 AM 编辑 ]
作者: devisww    时间: 2009-3-22 12:31

请问我的电脑上的S端子怎么是7芯的?买不到这种怪线。
作者: leiqiyu    时间: 2009-3-25 00:20

有得买:http://youa.baidu.com/item/85fa9c3f0972d1030344cea7
或者用7针转4针的线
作者: leiqiyu    时间: 2009-3-25 00:23

解析:


给个连接大家http://www.saus.cn/technic/video-signal.htm
S-Video(也称二分量视频接口),也就是把 Video 信号分开传送,即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信道进行传输,通常采用标准的4芯(不含音效) 或者扩展的7芯( 含音效)接口。带S-Video接口的显卡和视频设备( 譬如模拟视频采集/ 编辑卡电视机和准专业级监视器电视卡/电视盒及视频投影设备等) 当前已经比较普遍。g
 优点:同AV 接口相比由于它不再进行Y/C混合传输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解码工作,而且使用各自独立的传输信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视频设备内信号串扰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0'
 缺点:但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 和Cr 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 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 -Video 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它还是应用最普遍的视频接口。
作者: leiqiyu    时间: 2009-3-25 00:28

7针s端子针脚定义与简单接法




S端子是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5针的是标准模式,7针的定义相比之下并不统一,部分厂家是把这两针作为标准AV视频信号输出,简而言之,7针的S端子就等同于5针普通的S端子和AV输出两种模式的混合。而9针以上的S端子,就更整合了另外的针脚定义:通常9针的多增加了两路音频信号。因为这种接口不兼容标准5针S端子,我们需要使用转接线等设备扩展出S端子才能使用。

Y-接地------+
           +---------RCA接地端
C-接地------+

Y-信号------+
       +---------RCA信号端
C-信号--||--+
      470pF

以上是最简单的接法,电容就随意选普通电容,耐压在10V以上,更大的容量会导致锐利度下降。但是此法的显示效果并不好。
作者: 时空浪子1979    时间: 2009-4-2 17:31

我刚买了个等离子电视,谢谢了
作者: eehkk22qq    时间: 2009-4-5 16: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时空浪子1979    时间: 2009-4-9 16:51

不过电视上出的效果还是不好
作者: cuihongzheng    时间: 2009-4-13 20:19

我还想学习笔记本电脑用VGA线连接电视的设置方法,谢谢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