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丑小鸭变天鹅-被梦想改变的命运 [打印本页]

作者: 169170171    时间: 2009-1-19 09:20     标题: 丑小鸭变天鹅-被梦想改变的命运





.....几乎每个人都见过她的照片,但却鲜有
>      人知道她的名字
>      手握铅笔头、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这是一个在中国
>      家喻户晓的影象瞬间。16年来,这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却
>      鲜有人知道这个“大眼睛小女孩”的故事。她叫苏明娟,因为这张照片,因为希
>      望工程,她实现了“我要上学”的梦想,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
>
>   >      1991年冬天,8岁的苏明娟和她的5个同学像往常一样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天
>      蒙蒙亮,远处的炊烟从很远的山那边升起来还有一个小时的山路。对于这条
>      羊肠小道,这些孩子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苏明娟挎着妈妈为她缝制的小书
>      包,手里拎着一个碳炉,这是她在上课时用来取暖的,因为所谓的课堂不过是
>      旧时的土地庙,年久失修,别说窗户,连土墙都残缺不全,如果没有这个小炉
>      子,她的小手就会被冻僵,但即使这样,上学对这几个孩子来说,还是一件最
>      快乐的事。
>
>        上课铃响了,苏明娟把碳炉搁在右边的小木凳上,暖了暖手之后,拿出了
>      书本和只剩下一小截的铅笔。这时,他看见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进来,其中
>      一人还拿着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怪的机器,很多年以后,她才知道那是照
>      相机,而拿相机的人就是《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课继续上着,但
>      苏明鹃“溜号”了,她的大眼睛总是好奇地追随着这个拿着奇怪的机器在教室里
>      走来走去的“不速之客”。她看见他一会将它对准黑板,一会对准老师,一会对
>      准其他同学……慢慢的,那个人似乎也察觉到有双眼睛一直在看着他。终于,他
>      发现了她,那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眼睛,纯真、好奇、甚至一点惊恐,他举起了
>      相机……在那只有零点几秒的时间里,苏明鹃突然感到有点害怕,她不知道此刻
>      发生了什么。当然,她更无从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
>      2007年4月26日,因为采访苏明鹃,我和摄影师、化妆师、助理一同来到合
>      肥。在我们下榻的希尔顿酒店,我惊讶地看见服务柜台上就摆着那幅“大眼
>      睛”照片,上面用中英文写着:用你们的爱心支持希望工程。拿行李的侍应生告
>      诉我们,这幅海报在合肥随处可见。当他得知我们这次就是来采访她时,他几
>      乎是用兴奋的语气问道:“她叫什么名啊?现在是不是挺大了?”我告诉他,她
>      叫苏明鹃娟,今年24岁,就在你们当地的省工商银行工作。
>
>        在解海龙离开苏明鹃所在的金寨乡桃李小学之后,那张“我要上学”的照片
>      开始在各种媒体传播开来,并迅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然而此
>      时,照片中的主人公苏明娟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
>       直到3年后,湖南长沙某军校一位名叫李万的学员将一份《共军日报》和一
>      封信寄给了苏明娟的校长,报纸上登载的正是这张照片。他在信里对校长
>      说,如果你们学校还能找到这个小姑娘的话,我愿意资助她到小学毕业。校长
>      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谁,但根据报道中的线索,他将所有四年级的女孩叫到了
>      办公室,然后指着照片问道:“这个人是你们当中的谁啊?认一下!” 这是苏明
>      娟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当时唯一的感受是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是谁啊?再仔细
>      看,还是认不出来,只是隐约觉得那件红色格子衣服很熟悉,然后举手说:“老
>      师,那件衣服好像是我的。”“那你下午回家把那件衣服拿来吧,证明是你。”回
>      到家,妈妈把那件衣服找了出来,照片里那个小女孩的身份也由此确认了。后
>      来,李万每个学期都会寄一笔钱给她。苏明娟的家人也知道那钱是从为数不多
>      的军队补贴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
>
>     
>      因为山多地少,金寨乡历来非常贫困。而苏明鹃家每年的收成也仅仅够全家吃
>      三个月,更多时候,她的父亲苏良友只能依靠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抓鳝鱼
>      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因此苏明娟每个学期100多元的学费,就成为这个
>      家最大的负担,而李万的资助,也让这个濒临崩溃的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但
>      对于苏明娟来说,最大的精神支柱不是钱,而是李万叔叔写给她的一封封
>      信。那些饱蘸着爱的笔墨的文字,直到现在都珍藏在她的小箱子里,虽然我没
>      有目睹,但我相信,那些信里所传达出来的“爱”已经深深扎进苏明娟幼小的心
>      里了。
>
>        后来,来自大连的一对退休老夫妇也加入了资助苏明娟的行列,他们拿出
>      了仅有的退休金,还在信中安慰道:别为我们的生活而担心。善良忠厚的父亲
>      对苏明娟说:“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你爸你妈还能
>      干活,还能养活你和弟弟。”苏明娟将钱还给老人,老人不要,后来在征得他们
>      的同意后,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这的确令人感到不可思
>      议。苏明娟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对她说的话:“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
>
>        每到过年,苏明娟的母亲钟业臻都会用这个家特有的方式报答那些曾经帮
>      助过他们的人,将自己纳缝的一双双布鞋,腌制的一块块腊肉寄给解海东、李
>      万、退休老夫妇,还有凑了100块钱捐助她的9个大学生。
>
>

>      苏明娟也许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几乎每个人都见过她的照片,但却鲜有人知
>      道她的名字。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已经上初中的她开始频繁参加各
>      种活动。有一天,老村长来到她家对正在做饭的钟业臻说道:“你姑娘要去北京
>      开会了,赶紧给她准备准备,过两天就走。”什么会苏明娟不知道,去了才知道
>      是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的她14岁,整个人民大会堂里的予
>      会代表,属她最小。会后,她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回到家后,邻居来看
>      她,问:“你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啊?”在他们眼里,她已经是中央来的大领导
>      了。当然,工资是没有的。苏明娟也明白,这只是国家给她的一个荣誉。
>
>        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虽然只是专科,但她终于实现
>      了从小“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学费由国家负责,因此她不再需要别人的资
>      助。大一时,她就开始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不仅当过售楼员,还曾
>      在北京摩托罗拉总部的人力部和财务部实习工作过。此外,她还是学生会组织
>      部部长。在一次暑假,她还组织过几个同学去金寨县另一个贫困村做义务支教
>      工作。谈起这段经历,苏明娟依然很感触。“孩子们上课的条件非常差,跟我上
>      小学的时候差不多,四面通风,只有一个破屋顶。孩子们的家庭也都非常贫
>      苦。”苏明娟和她的同学们就在那给孩子们上了几天课,后来她知道班级里也有
>      一个小女孩,她和母亲被父亲抛弃了,因为没有钱也没有户口,母女俩只能在
>      别人家的屋檐下搭个草棚过日子。每天,母亲下河去抓黄鳝用来养家。当苏明
>      娟和她的同学去看她们的时候,竟发现这个家连口锅都没有。那天,学生们自
>      己掏钱买了锅,买了菜,为她们做了一顿饭,临走时,还凑了1000多块钱交给
>      她们,这笔钱足以砌个水池用来养抓到的鳝鱼了。在回去的路上,苏明娟觉得
>      自己是那么幸运,因为一张照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
>      帮助。而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人还在为了生存而挣扎,梦想对他们来说,还
>      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每个人都有勇气做点什么,那么那些濒临绝望的人就有可
>      能改变自己的一生,“而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
>
>   
>      在合肥市中心,有一处让合肥人引以为傲的古迹包公祠。对面,就是安徽省
>      工商银行的大楼。苏明娟的办公室就在这栋大楼的17层。从落地窗向外看出
>      去,绿树成荫的包公祠和合肥的繁华街景尽收眼底。单位给员工提供的待遇除
>      了优厚的工资以外,还有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和一套两居室的公寓。苏明娟和
>      这个城市里的其他人一样,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有时会和朋友一起去吃
>      麻辣小龙虾,逛街买衣服,每到周五,还会守在电视机前看“快乐男生”。这样
>      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算不上什么,甚至有点乏味和平淡,但对她来说,这简直
>      是上帝最好的恩赐。
>
>        每个月,苏明娟都会寄钱给家里。父母已经年近半百,因为女儿,他们的
>      日子已经改善了很多。去年,他们将家里的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的,欠的债还
>      清了,5间青砖瓦房也重新翻修了一遍。她现在最大的牵挂是正在上高中的弟
>      弟,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以前无话不谈的姐弟俩,现在却有了“代沟”。这让她
>      有点着急,因为她比谁都清楚“上学”意味着什么。现在,苏明娟一年会回家一
>      次,400公里的路程要翻山涉水整整走上一天。我不知道在路上,她透过车窗看
>      到外面的世界会想到什么。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路的两头,却是两种
>      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
>      文/凯恩 摄影/范涛 服装提供/SJSJ 特别鸣谢/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 合肥市六
>      安路小学
>
>
>      站在熟悉的学校里,苏明娟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一年

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name="obj1" width="120"
height="288">



















 


作者: xinwai    时间: 2009-1-23 06:37

姑娘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作者: tiepicangying    时间: 2009-1-24 01:37

不错

作者: yangma    时间: 2009-1-24 11:27

不知道说啥好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