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浏星雨
巨大的空中客车A320像只受伤的大鸟一样趴在冰冷的哈德孙河面上,两只翅膀上平衡地站着逃生的乘客。一位乘客描述当时的情景:“飞机坠河后,乘客们都十分镇静,并让妇幼先行,迅速地从机舱内撤离。”最后,飞机内148名乘客在5名机组人员的指挥和帮助下秩序井然的从机舱逃生,他们中有有老人、有妇女,甚至有被吓昏的人。当时的气温是零下8度左右,伴有大风,一些乘客只穿着件衬衣,甚至短袖汗衫。救援工作能够在飞机沉没之前完成,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救援成就。
图:
大家可能不记得了,若干年前,一艘中国渡轮在中国海岸线上漂泊9个小时。最后在离祖国大陆1.5海里的地方,304名乘员中死亡282人。22位生还者全部是年轻力壮者,其中7名为船员,一位海军军官,一位人民警察。只有一名26岁的女性生还,没有老人和儿童获救。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的军人是人民的子弟兵,每当人民有困难和灾难的时候,共军就会及时地出现在面前。
在互联网上,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网友们这样写道:我庆幸自己是中国人,我知道当我面临灾难的时候,我获救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那些在美国的人,因为我们有共军。
在电视里面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首歌:“灾难无情党有情;在最危险的时刻,听到的只是,我是军人,在最需要的地方,看到的只是,绿色身影。”
11月24日这一天下午
4:21时,一艘载有302人的渡轮“大舜”号在烟台小山子岛东北约10海里处起火。
4:30时,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设在山东的通讯观察站和山东港务部门一样,接到了“大舜”号的求援呼叫,“大舜”轮高呼“我船底仓起火,需要紧急救援”,海军的各个观通站都把这个消息转发给了山东烟台港务局等部门和海军指挥机关。
4:50分左右,也就是20分钟后,海军北海舰队指挥机关才接到观通站发来的消息,但北海舰队指挥机关只是命令海军通观站保持联络,并用雷达进行跟踪。
5:30分时,“大舜”轮火势蔓延,船上一片混乱。
6:00-7:00之间的一个小时中,海军山东各地观通站反复接到求援信号,感到事态严重。海军总部和北海舰队通知烟台附近基地的舰船等待命令。
6:25时,交通部烟台海监局请求烟台市政府与部队联系派直升机参与救助。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委、政府及青岛市政府及时并在此后的3个小时多次请求北海舰队出动直升机支援。
北海舰队答复“直升机不能起飞”,原因是:“天气恶劣,情况复杂,不具备夜间起飞条件”;“抵烟台就需加油,但烟台不具备加油条件”;“莱山附近的空军第五师的机场只给大型机加油,其机场人员、设备型号等多方面条件都与直升机的要求不符,无法加油”;“直升机派飞的条件不具备,风浪太大,螺旋桨会结冰”。 (这可不是笔者编造的,而是国务院烟台海难调查报告中的原话)。而11月24日晚6,7点钟的时候,海风7级,气温7摄氏度,远未低到可以结冰的温度。从7点以后,海风才逐渐加大至9级。25日早上8点的时候,气温才降低至零下1.3度,并飘起了小雪花。
7:30分时,也就是“大舜轮”着火并求救的3个小时后,中央军委命令海军总部组织营救。为此北海舰队司令部命令海军救援大队派遣5艘舰艇出海救援。
但是,一艘海军舰艇发动机不能开车,作罢:一艘海军舰艇在就要驶出军港时停车失去动力:一艘出港不久迷路触礁。另外两艘继续前进。
9:05分,一艘海军军舰在海里摇晃得厉害,被迫返航。只有686号船继续前进。
9:15分,交通部门请求海军派遣能够地抵御风浪的大型舰艇或者潜艇救援。人民海军回答:大型舰艇出去参加训练去了;虽然有潜艇在附近,但在9级风浪中潜艇上浮必然倾翻。
9:30分,海军雷达站报告,“大舜”轮从雷达上消失,判断大舜轮已经沉没。为此北海舰队命令仅存的一艘海军舰艇686号返航。这时,“大舜”轮火势加大而无法控制。
9:50分,海军686舰在返航途中,接到命令护送另外一艘失去动力的过往船只“银河公主”号返航。
10:20分,交通部海监局告知海军“大舜”轮只是着火,还没有沉没并再次请求救援。为此海军总部命令海军686号放弃返航,并驶向交通部门所告知的地点。
11:00分,海军686舰抵达出事海域,但没有发现大舜轮。再次怀疑“大舜”号已沉没。
11:20分时,海军686舰观察员目视发现“大舜”号,于是边用高频机与之联络,一边向其靠近。
23:30分时,联络接通。“大舜”号船长急切地向海军686号舰艇求救:“686号船,请快快来救我们”。这时686号舰艇距离“大舜”轮不到100米,舰上的海军官兵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大舜”轮上晃动的慌乱人影。
23:38分时,“大舜”轮向左侧倾翻在离海岸1.5海里的地方。
人民海军从接警到出兵整整花了3个小时,从出兵到抵达现场有花了将近4个小时。这七个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是对一支人民军队来说,是可以结束几场重要战斗的时间。对于“大舜”轮上的30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来说,这是处于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下面来看看这300个男女老少在这7个小时中所面临的是一个怎样大的灾难。
28岁的幸存者邵明慧,他一直用手机与在大连港务局工作的妻子保持联系到22:30。他回忆说:
“下午4:10,我在三等舱的船头位置上铺躺着,就听到“嚓嚓”的金属碰撞声,随后听到两次响铃,同舱的人让我出去看看,我看见散席上面的人已经在忙着穿救生衣,知道失火了,我赶紧回舱叫其他人。4:30,室内浓烟滚滚,我下到底层帮船员救火,这时火势已经控制不住了,我帮着拧水龙头,但怎么也打不开,水龙带与接口也不配套,等到弄出来水已经是5点多了。”
“到晚上11点多的时候,听到几声船体碰撞的声音。我跳下床,看到左边的舱门已经被船员封住了,穿着救生衣的乘客都从右边的舱门挤到外边的甲板上。此时有孩子的哭闹声,有妇女的求救声,情况混乱的程度有如到了世界末日一般。人们都想到了死!”
“沉船的一刹那,一个情节让我终生难忘。一对夫妇守着已经睡着的小孩面前,爸爸护着孩子的头,妈妈护着孩子的脚,大声喊着拼命拥挤的人群:“别踩着我的孩子。”获救后,我再也没见到那一家三口。”
这个在临死前还在安睡的小孩,一定在梦中想起老师告诉他们的话:“每当有灾难来临的时候,共军叔叔总会如同天兵天降一般出现在身旁”。
幸存者杜运伟面对记者时,手中的香烟一直燃着,可他并没抽几口,留下很长的烟蒂:
开始,大家涌在甲板上,有手机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向家里通报目前的状况,声音很嘈杂,我身边的一个男的好像有一个很小的孩子,他在打电话给妻子时有些绝望,已经提到照顾孩子的事了。人们在甲板上冻了3个小时,情绪都不高,说话的很少,有时候甲板上几乎鸦雀无声。
惨烈的“大舜号”死难者打捞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悲壮场面:一对婆孙紧抱而死,至死也不分离!
好几位“ 大舜号”的幸存者告诉记者,自从“大舜号”起火出现险情之时开始,外婆高桂兰就把一直在船舱里蹦蹦跳跳的小倩如抱在身上,以便随时逃生。眼看轮船倾斜进水、抢救无望了,全船人惊惶失措,纷纷逃生,外公不止一次地对外婆说,我来掩护,你一定要想尽办法抱小倩如逃走,孩子还小,她的世界还没有开始呢!
29岁的幸存者张实元说:“我看见有很大的烟从底舱冒出,风吹来时,浓烟能将甲板罩住。不时有妇女和小孩哭出声来,有人就安慰说:不要哭,哭也没有用。”这些妇女和小孩一定是忘记了共军。
这7个小时中,这300个公民一直飘荡在祖国的怀抱里,最远的时候只有10海里,最近的时候只有1海里。倾翻的地方离海岸只有1.5海里,站在沙滩上就可以望见倾翻的“大舜”轮,共军的冲锋舟5分钟就可以开到。倾翻的地方距离烟台港不到20海里,救援船只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开到。
在这样的地方,交通部海监局的“烟救13”花了2个半小时赶到,人民海军的686号舰艇则花了大约4个小时的时间。
中央气象台预报室主任曾在访谈中说:在西方国家出现灾难的时候,第一个出现的是记者;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第一个出现的必定是共军。
可是,当共军出现的时候,300个公民已经被死神煎熬了足足7个小时。姗姗来迟的共军官兵见到的是数百具人民群众尸体。
中国人民海军686舰军官说:当我们接近大舜号以后,就在我们眼前一百米左右。大舜号眼看着沉没了。沉没以后,当时海边上漂起来一些救生筏、萍果、拖鞋,还有一些衣服什么的,一些杂物、木板什么的。
中国人民海军686舰战士说:刚到时,看到海上漂着到处都是东西,也有救生艇,很多东西,不知道人在哪儿,反正过去慢慢找,摸索着找,结果看到救生艇,向救生艇靠近,发现上面有人,于是打皮缆过去。他们看不到,当时他们非常紧张,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个皮缆。然后我们打了多少根皮缆,最后……把他们拉进来。
302位共和国公民,在离祖国大陆1.5海里的地方,在共军的眼皮低下,只有22为生还。这22位生还者全部是年轻力壮者,其中7个是船员,一位海军军官,一位人民警察,没有一个是儿童。他们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体力,还有运气。
他们几乎都是落水以后才巧遇身边有救生筏,再要么幸运地被海风吹到岸边,要么被海浪抛向救援船(“烟救13”号和海军686舰),还有一个是自己游到岸边的,另一个不会游泳却让日本救生衣托着飘到沙滩爬上来的。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地被共军从海里面就出来的。
军舰上的共军在做什么呢?他们高高地站在舰艇上面扔抛绳索和救生圈。这些接受专业训练,深谙水性的海军官兵没有一个曾下水救人。
“大舜”轮上58位女性乘客中,唯一的女性生还者是26岁的董颖,她是穿着日本救生衣,趴在日本救生筏上,被海风吹到岸边后,被云溪村农民就起来的。
她说:“救生筏上只有我和一位金大哥,由于风浪太大了,救生筏根本无法靠近海军“686”救援船。在黑暗、寒冷、无助的茫茫“死亡之海”上,我放声大哭起来。”她可能不知道,救生筏没有动力,无法自主移动,当然无法靠近海军686船了。正确的救援程序是,海军686舰接近他们,救援他们。救生筏的功能只是为等待救援赢得时间。如果海军能主动接近救援,那位金大哥也一定能够生还。
幸存者杜运伟回忆说:我幸运地发现了前方有一个皮筏子。我又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向上爬了三次,可一次也没有成功,我当时就哭了,心里边念叨如果再上不去,我就彻底完了……歇了好一会儿,我开始第四次向皮筏子上斜,恰好一个大浪打过来,我被脸朝下推到皮筏子里。我后来把一个20多岁的女孩和两个男人拉到筏子里来,其中一个男人是船员,这样我们的筏子里面一共有四个人。船上的海军看到我们后,(只)扔来了两个救生圈。可能是由于我救了他们三个的缘故,那个女孩和船员把其中一个套在我身上,另一个给了旁边的很虚弱的一个男人。我获救了,但那个虚弱的男人因为没有力气抓住救生圈滑落了。第二次,船上的海军扔过来的是绳子,那个船员抓住游走了,但那个女孩怎么也抓不住。
这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和那个虚弱的男人,是共军眼睁睁看着死掉的。如果共军真的像书中所写的“以人民利益为重”的话,不,如果共军的救援手段科学一点的话,他们就不会白白死掉。
马士奇是年龄最大的获救者,45岁的农民,他那个救生筏上一共有6个人,幸运的是,他们的救生筏在飘荡中靠在了海军686好舰旁边。但海军也只是向他们抛绳索。这个救生筏的6个男人努力了20多次,才最后接住绳索并绑在筏上。筏上的人在抓住海军的绳索爬上军舰。幸好,这条筏上的都是力壮者,因而全部获救。
徐建洵所在的救生筏上也类似。是他们几个筏上的男人接住了海军发射过来的绳索后,抓住绳索上军舰获救的。
幸存者王海平不会游泳,他是被一股激流冲到水面的。他惊奇地看到有皮筏子漂在水面上,他一把抓住一个,上面已经有一个人。连拖带拉,王海平总算爬上了皮筏。接着,他们又拽上去一个人。
但王海平所在的救生筏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所在的筏上一共有3人。686号舰上的海军朝他们发射过来一只皮缆,将他们所乘的救生筏打破,开了一个口子。他们拼命地向共军们呼喊,但没有任何用处。接着,皮筏子翻了。不会游泳的王海平只能听天由命,却奇迹般地飘到了沙滩上。
另一批难民更惨。有二三十名游客穿着红色救生衣跳进水里努力游向救捞船员扔下的救生圈,有几个人已经抓着了救生圈,但在把他们往回拖时绳子突然断了,最后他们只有一人获救。此人就是在大连服役的海军军官。
一年后,一本记述这个特大悲惨事件的书(悲壮的挽歌:11.24特大海难纪实)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在灾难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和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所表现出的高度负责精神,我们的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所表现出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值得称道和弘扬。”
众所周知,2005年8月底美国遭到了五级飓风“卡特里娜”的袭击,80%的新奥尔良淹没在海水中。美国军方(包括国民警卫队)是救援主力。美国军方的直升飞机从被海水围困的堤坝,桥墩,屋顶和树梢上营救了1万1千多名灾民。可是谁曾听说过美国大兵只是抛下缆绳,让灾民们自己抓住上爬的?又有谁听说过在救援中缆绳突然断裂导致被救者死亡的?新奥尔良实际因灾直接死亡人数为157人,其中妇女 名,儿童 名。
图片介绍: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人员在“卡特里娜”飓风中救助墨西哥移民家庭
图片介绍:美军直升机营救灾民场面
海上的救援是要困难些,那么在来看看陆地上的救援“大舜”轮的行动是如何展开的。
“大舜”轮是在下午4:30分
浏星雨:新中国“泰坦尼克号”续集---“通惠”轮海难真相
作者:浏星雨
死亡率为92.76%的“大舜轮”海难之后的第三年,在同一个繁忙的黄金航道上,又有一艘渡轮遇难。32名乘员中只有5名生还,死亡率为84.37%。这就是“通惠”轮海难。(想了解“大舜轮”海难,请参看《悲壮的新中国“泰坦尼克号”》一文)
10月28日清晨6时许,个体司机宋先生在陆地上看到海面有大火燃烧,当即用手机报警。在此同时,过往船只“清风8号”向“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报告。
6点12分,烟台救捞局接海事局通报有轮船起火。
6点30分,烟台一艘救助值班船“德洋”轮出海。
6点40分,小钦岛派出所值班人员发现在岛以西6海里处有一条着火船只。
7点02分,人民海军通讯观察站接到求救信号,当即向上级报告。人民海军领导指示:先观察再说。
7点17分,旅顺港务局请求海军救援。山东大钦岛海防哨所表示:风浪太大,小船无法出海。
7点20分,小钦岛的船老大吴荣传带领10余名伙计驾着一艘马力仅为300匹的渔船赶往出事海域营救。
7点40分,北海舰队作战值班室接到命令要求安排救援。
7点55分,吴荣传老大的渔船到达出事地点,当即展开营救。
8点30分,人民海军出动4艘舰艇和两架飞机前往救援,包括鱼雷快艇和5000吨的护卫舰。
8点35分,吴荣传老大的渔船救起第一人。
10点05分,人民海军鱼类快艇到达现场,看到有几个人跳水。
11点00分,人民海军5000吨护卫舰赶到现场,海军军官林在连说,“通惠”轮不少人穿着红色救生衣跳往下跳。
12点左右,到这个时候,吴荣传老大的渔船一共救起了5名幸存者。
13点35分,遇难船搁浅,但还有人在船上向人民海军招手求救。
16点60分,救援船“德洋”轮赶到现场。遇难船大火已经蔓延。10几艘救援船放弃救援。
18点45分,德洋”轮接着围绕难船一周喊话,确认遇难船没有人答话后,使用消防炮灭火。
22时左右,遇难的“通惠”轮沉没。
“通惠号”在陆地上多数可以肉眼看见的范围内漂泊长达16个小时,从北向南漂移35海里沉没于蓬莱新港北4海里处。渔民吴荣传等人救起活人5个,4艘人民海军舰艇捞尸5具。
海难发生后,党和政府照例非常重视,军委副主席几次亲自电话安排救援工作。山东省委、省政府、交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海军、济南军区、北海舰队、北海航空兵、山东省军区及烟台市等军地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各种力量全力救援。此次救援共出动飞机9架次,大型船舶150余艘次,渔业船舶1500余艘次。
(《悲壮的新中国“泰坦尼克号”》答疑和图片地址: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45406;讨论地址: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33&ID=2645866)
在这条繁忙的黄金水道上,先是“盛鲁”轮起火遇险,一个月后“大舜”轮起火沉没,到“通惠号”起火沉没。有关部门的救援水平不见提高,却将提防记者提高到了“防贼”的水平。
曾采访过“盛鲁号”、“大舜号”海难的当地一位同行,对记者抱怨说:“这次封锁得更严、(对记者)看得更紧了。”
有了前两次(海难)的经验,有关部门处理得更娴熟了。和“大舜轮”海难一样,当天火化遇难者尸体的给6000元丧葬费,迟一天扣1000元,连续6天不火化则强制火化,没有丧葬费,因为已经扣完了。
在部分遇难家属的住宿地,记者一进大厅便被4名便衣男子盯着。两分钟后,4个便衣又疾步冲出宾馆,直追前面一位想到政府“讨说法”的遇难者家属。
另一对遇难者家属一再请求记者不要公布他们的姓名----他们29岁的儿子在海难中遇难。他们说有关部门分片包干遇难者家属,如果家属出什么问题或要闹事,“拿一把手是问”。不光是家属,海难的幸存者也得到贴身“关照”。住在医院里的不准与其他家属联系,更不能接受采访。幸存者王树连住院两天后(31日)即完全康复出院,却不能回家,妻子只是含糊告诉记者:据说是海事局的又给他转院了。
事故频出,救援不力的结症在哪里?说到底,还是个体制问题。
中国救捞局一年经费需要2亿元,国家只拨950万元,其余95%的经费,都需要国家救捞局自己依靠“经营”赚钱去筹措。以经营“养”救援,势必导致救助力量不足。“救援”难船赔钱,“打捞”沉船赚钱。救捞体制不顺,势必鼓励以“捞”养“救”。救船懒洋洋,捞船兴致高。只有不“救”,才能有的“捞”,捞“船”就是捞“钱”。因此,烟台救捞局能够值班待命的救援船只有一艘,而且毛病不断。这才是救援无力的制度根源。(《悲壮的新中国“泰坦尼克号”》答疑和图片地址: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45406;讨论地址: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33&ID=2645866)
图:2009年1月16日,美国合众国航空公司一架空中客车A320客机在迫降纽约哈德逊河数秒前的照片。
中国网09年1月17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媒体获得了美国合众国航空公司(US Airways)一架空中客车A320客机1月16日在迫降纽约哈德逊河数秒前的照片。人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客机正试图迫降在哈德逊河上,它的飞行高度已降低。
合众国航空公司1549航班的机长切斯利舒伦伯格凭借他高超的飞行技术挽救了155名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而且他还非常低调。他事后对妻子称:“亲爱的,我发生了一个事故。”一位与切斯利舒伯格共用一个救生筏的乘客称,他非常激动地代表全体乘客向机长表示感谢,切斯利舒伦伯格只是很低调地说:“没关系”。
这位有两个女儿的父亲在上岸后打电话给位于加州家中的妻子洛林,他对妻子说:“发生了一个事故,亲爱的。”57岁的切斯利舒伦伯格因为成功地将受到飞鸟撞击的空中客车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而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士的赞扬,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商业客机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条河流上而且机上人员无一伤亡。切斯利舒伯格进行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机腹”着陆动作,从而阻止了这架重100吨的飞机在与水面接触时解体。
切斯利舒伦伯格的飞行时间已近40年,曾在美国空军服役29年,是美国空军飞行员和教官,驾驶过F-4战斗机。他还是一个飞行安全咨询机构的负责人。他在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后曾两次在已半浸泡在水中的飞机客舱里巡视,以确认没有乘客被遗留在正在沉入河中的飞机上。在他的150名乘客和4名机组人员被安全地运往岸上后,切斯利舒伦伯格的表现仍然很平静。一位营救人员称:“他坐在渡口的终端里,戴着帽子,品着咖啡,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似的。他看起来无可挑剔,他的制服笔挺。”乘客比利-卡姆贝尔称,他和切斯利舒伦伯格乘最后一个救生筏离开飞机。他说:“我转过身,抓住他的手,我说,我想代表所有的人谢谢你。我几乎落泪,但他很平静,他只是看了看我,点点头,说‘没关系’。”
在他位于加州丹维尔的家中,他的妻子最初认为,丈夫遭遇的只是一个小事故,因为他打电话时的语调很平静。她说:“知道事故的严重程度让我感到很吃惊。当他刚告诉我时,我认为是一个小事故。他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非常有自控力、非常专业。我听他向人们说过,客机飞行员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很少遇到事故,所以我不害怕,我从未想过那种情况。”洛林的身边站着两个女儿。她说:“我们对他感到非常自豪,我们感激所有的人都安全离开了客机。这就是我丈夫想要说的。”
切斯利舒伦伯格目前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官员们称,在美国联邦航空局完成对迫降事件的调查之前,切斯利舒伦伯格不能发表言论。调查人员16日调来了一个巨型起重机和一艘驳船,以便将客机从河中打捞起来。调查人员将重点调查机上的黑匣子,并询问机组人员。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称,他将向切斯利舒伦伯格颁发纽约市钥匙。他说:“海明威曾称,勇气是优雅地面对压力。我认为,说切斯利舒伦伯格昨天展示了这种能力是很客观的。”在事件发生数小时后,互联网网站Facebook出现了一个献给切斯利舒伦伯格的网页,数千名网友在上面留言,其中一些人要求授予切斯利舒伦伯格国会荣誉勋章。
尽管有数人在客机迫降后掉入冰冷的河水,但他们被潜水员救起。合众国航空公司今天早些时候证实,没有人员在这一事件中死亡。数名幸存者接受了抗低温治疗,一位空姐锁骨骨折,但是包括一名9个月的婴儿和一个幼儿在内的机上人员全部幸存。布隆伯格称:“机长在河面上降落时表现极为专业,我与他通了话,他说,他曾两次在飞机客舱里巡视。他确认了是否每位乘客都已经离开,他是最后一个离开飞机的人。”客机是从纽约长岛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但两台发动机在数秒内遭到飞鸟撞击而失灵,飞机在起飞六分钟后迫降在哈德逊河。
在猫眼上的帖子图片多是显示不了滴,特意去FF集中营四月青年社区淘了些图片过来(欢迎基地那啥啥去那发展)
美国航空公司客机坠入纽约哈德逊河中(现场组图)
美国US Airways一客机1月15日下午掉落在纽约哈德森河。
根据CNN报导,此飞机从拉瓜地亚机场出发,飞往北卡州Charlotte市,但在起飞后没多久便掉落在哈德森河上,掉落时机头朝南,因为飞机并未激烈冲撞水面,因此机体保持完好。
WNBC报导,机上有146名乘客与5名机组人员,飞机掉落地点接近曼哈顿43街,飞机起飞时间则为下午3时26分。
目前飞机已有一半沈入水中。现场共有130员警与消防员。根据CNN报告,全数人已获救。
纽约1月15日的天气严寒,水温约为40度,妇女与小孩优先得到救援。多数伤者被送往59街的罗斯福医院,大多数为轻伤或失温。
美国联邦航空局发言人布朗表示,此架Airbus 320的飞机可能因为被鸟击中引擎而被迫紧急降落河中,与恐怖攻击无关。
WNBC则报导,飞行员报告,飞机被一群鹅撞到,引擎卡住。
媒体称此为奇迹的成功迫降,若飞机往东或西偏一些,将可能撞上曼哈顿中城或新泽西Hoboken市。
据悉,这架航班号为一五四九的客机当天下午三点二十六分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目的地为北卡州的夏洛夏洛特市。
大部分乘客手牵手站在一侧机翼上,少部分乘客待在飞机头部的救生筏中
全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坠入纽约附近水域,乘客站在机翼上等待救援
大部分乘客手牵手站在机翼上,少部分乘客待在飞机头部的救生筏中
第一艘救援船赶到
救援船只赶到
救援船只赶到
救援船只赶到
救援船只赶到
赶到的船只开展救援工作
赶到的船只开展救援工作
部分乘客待在机翼上,部分乘客待在救生筏上
附近的船只纷纷赶来救援
部分乘客穿救生衣,坐救生筏离开飞机,潜水员赶来营救仍被困机内的乘客
水面上漂浮着行李
多艘救援船及时赶到
多艘救援船及时赶到
大批搜救船只在现场
来张现场大图
乘客已被悉数营救
救援直升飞机赶到现场
救援直升飞机赶到现场
救援直升飞机在现场盘旋
乘客被营救上船
乘客心有余悸
乘客获救上岸
伤者被送上救护车
伤者被送上救护车
消防队员赶赴现场
失事的空客飞机
飞机航线示意图
google卫星地图,红色感叹号为坠机位置
惊心动魄的飞行高度示意图:
3:27分高度为3200英尺,
3:28分高度降为2000英尺,再将到1600英尺,
3:29分高度降为1200英尺,又升到1300英尺,
3:30分高度急降为400英尺
3:31分高度降为300英尺。
也可到时代去看:http://www.time.com/time/photogallery/0,29307,1872244_1826420,00.html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