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国殇,1989》的一点说明 [打印本页]

作者: firefox1987    时间: 2009-1-11 10:49     标题: 关于《国殇,1989》的一点说明






《国殇,1989》每周五贴出。笔者会贴出若干当年或现在,国内或国外有关六四事件的文章和图片,并推介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目的是希望20年前的悲剧不再发生,死者和生者得到平反,当局不再歪曲历史,学会反思;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弄清事实,尤其是在愚民教育下成长的学生;希望人们铭记那些为中国民主事业付出生命的人,向天安门母亲致敬。


 


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殇,1989》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纪念六四20周年尽己所能,就可以达到聚沙成塔,积溪成江的效果。改变,需要你的行动,哪怕是你的直言片语。


 


心系中華,勿忘六四。
 


由于德赛公园不能贴出此系列文章,故另选地址贴出,有兴趣者可通过链接一览。


 


冯广宁


2009-1-11


 

《国殇,1989》1

回顾:

六四学生的《绝食书》

全文如下: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五月里,我们绝食了。在这最美好的青春时刻,我们却不得不把一切生之美好绝然地留在身后了,但我们是多么的不情愿,多么的不甘心啊!

然而,国家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物价飞涨、官倒横流、强权高悬、官僚腐败、大批仁人志士流落海外,社会治安日趋混乱,在这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同胞们,一切有良心的同胞们,请听一听我们的呼声吧!

国家,是我们的国家,
人民,是我们的人民,
政府,是我们的的政府,
我们不喊,谁喊?
我们不干,谁干?

尽管我们的肩膀还很柔嫩,尽管死亡对于我们来说,还显得过于沉重,但是,我们去了,我们却不得不去了,历史这样要求我们。

我们最纯洁的爱国感情,我们最优秀的赤子心灵,却被说成是“动乱”,说成是“别有用心”,说成是“受一小撮人的利用”。

我们想请求所有正直的中国公民,请求每个工人、农民、士兵、平民、知识分子、社会名流、政府官员、警察和那些给我们炮制罪名的人,把你们的手抚在你们的心上,问一问你们的良心,我们有什么罪?我们是动乱吗?我们罢课,我们游行,我们绝食,我们献身,到底是为了什么?可是,我们的感情却一再被玩弄,我们忍着饥饿追求真理却遭到军警毒打……学生代表跪求民主却被视而不见,平等对话的要求一再拖延,学生领袖身处危难……

我们怎么办?

民主是人生最崇高的生存感情,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但这却需要我们用这些年轻的生命去换取,这难道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吗?

绝食乃不得已而为之,也不得不为之。

我们以死的气概,为了生而战。
但我们还是孩子,我们还是孩子啊!中国母亲,请认真看一眼你的儿女吧,虽然饥饿无情地摧残着他们的青春,当死亡正向他们逼近,您难道能够无动于衷吗?

我们不想死,我们想好好地活着,因为我们正是人生最美好之年龄;我们不想死,我们想好好学习,祖国还是这样的贫穷,我们似乎留下祖国就这样去死,死亡决不是我们的追求。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死或一些人的死,能够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能够使祖国繁荣昌盛,我们就没有权利去偷生。

当我们挨着饿时,爸爸妈妈们,你不要悲哀;当我们告别生命时,叔叔阿姨们,请不要伤心;我们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让我们能更好地活着;我们只有一个请求,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追求的绝不是死亡!因为民主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民主事业也绝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死亡,在期待着最广泛而永久的回声。

人将去矣,其言也善;鸟将去矣,其鸣也哀。

别了,同仁,保重!死者和生者一样的忠诚。
别了,爱人,保重!舍不下你,也不得不告终。
别了,父母!请原谅,孩儿不能忠孝两全。
别了,人民!请允许我们以这样不得已的方式报忠。

我们用生命写成的誓言,必将晴朗共和国的天空。

北京大学绝食团全体同学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三日



推介书本: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杨继绳

出版社:Excellent Culture Press (Hong Kong)

时间:2004年11月


言论:

丁子霖:国旗何时为六四死难者降下?

「明报2008年6月1日专讯」四川大地震过后,爱国之声响彻神州。本周三是1989年六四事件19周年,在大地震之后,全国上下都为无辜死难者哀悼,而19年前那班为民主牺牲的青年人已渐被遗忘。对他们仍念念不忘的,还有一班天安门母亲,她们最近建立「天安门母亲」网站,记载当年的惨剧。「天安门母亲」发起人丁子霖表示,若中共领导人愿意安抚六四受难者,她也愿意把争议搁下,她只希望国家为死难者致哀和妥善照顾遗属。当她看见全国为地震死难者哀悼、下半旗,即反问:「何时国旗才会为六四受难者而降?」

「国旗何时为六四死难者降下?」

「天安门母亲」网站於5月28日正式成立,但3小时后即被封杀,只能在中国境外浏览。丁子霖说,网站开通后,收到不少海外年轻留学生的信息,批评网站及逝世的孩子。

丁子霖昨日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领导人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还下令举国哀悼3日悼念死难者,她觉得这是国家的进步,恰恰是出於对生命的重视和对死难者尊严的维护,她和一批六四遇难者的家属才会坚持悼念和不断为死者讨公道。

为地震哀悼3日感国家进步

子霖忆述汶川大地震当天,她身在江苏老家,傍晚看电视新闻才知道发生地震,马上想到住在成都乡郊的六四难友吴定富,他的儿子吴国锋在1989年6月4日身中3枪、小腹被刺刀插穿而死。吴的家人饱遭贫困和病厄,仍坚持跟她一起为死去亲人哀悼和讨公道,当电话接通,得知吴家平安,她才放下心来。

丁子霖说,国共两党血战多年,今天也能搁置争议坐下来谈,若中共领导人愿意安抚六四受难者,她也愿意搁置争议,不去争论六四是暴乱还是爱国运动,只希望国家为死难者致哀和妥善照顾遗属。她说,天灾不可阻挡,但震区的「豆腐渣工程」和六四都是人祸,同样要通过制度改革根治,但她不奢求急进改革,更反对以暴易暴,盼望中共政权会和平演变,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

网站开通后,有新一代海外中国留学生留言破口大骂,「说我们无耻、六四的死者活该;我们在网站上有悼念四川地震死难者,他们却说把四川死难者和六四死难者相提并论,是侮辱四川死者」。

对於这种谩骂,丁子霖说中国新一代根本不明白历史的真相,「无论年龄大小、高贵卑贱,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热爱自己的土地;但爱国不是要消除异见,不是这样爱」。

希望温总记著「生命是同等的」

丁说,「天安门母亲」在大地震后亦自动发起默哀,她们不担心六四会在海内外被抢风头,「因为无论有多少天灾人祸,六四就是六四」,看见政府在救灾表现大有进步,资讯亦大为开放,令她们看到一丝希望,「总理温家宝的表现值得肯定、鼓励,但希望透过媒体向他表达一个信息,希望他记著当年和赵紫阳一起来过天安门,记得生命的价值是同等的」。她说,今年亦会在家悼念19年前死去的儿子,但她有更深的期望,「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的所有人,也能够一起为六四默哀」。



图片:


冯广宁

2009-01-02


《国殇,1989》2


回顧:



北大学生提出的七条请愿要求

1、重新公正评价胡耀邦同志的功过是非,肯定 “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观点
2、要求新闻立法,开放报禁。
3、公布中央领导人及其子女的财产和收入。
4、否定“反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次运动。
5、增加教育经费,改善知识分子待遇。
6、取消北京市关于游行示威的十条规定。
7、正确评价这次学生自发的悼念请愿活动,并要求新闻界公正地报道事实
真相。
1989年4月17日


推介書本:


《天安門之子》余杰
出版社:香港开放出版社

言論:



严家祺:陳小雅《八九·六四文集》序

在全球范围内,每一个世纪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迅速扩张,公元八世纪,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 元十一世纪,基督教东西方教会大分裂,把俄罗斯摒除于罗马教会外,也使俄罗斯与西 欧和拉丁文化分道扬镳。十二至十三世纪,“十字”对“新月”的“圣战”漫延两百年 ,紧接着是“蒙古旋风”席卷了欧亚广大地区。十五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随着欧洲国家的对外殖民,西方文明扩展到大西洋彼岸。十九世纪可以视为殖民主义和资本 主义大扩展的世纪,正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殖民主义闯进了中国的大门。

二十世纪是一个独特的世纪,二十世纪的独特并不在于发生了世界大战,而在于人类第一次企图用暴力革命、按一个头脑设想去全面改造社会,如同一个人企图按头脑的想 法改造自己的内脏器官一样。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就是凭借革命暴力和国家政权 ,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社会的“主义”。当我们拉长时间尺度观察时,我们会看到, 共产主义的出现是公元后第二千纪人类史的插曲,这是十九世纪殖民主义扩展过程中, 一些“欠发达国家”为抵抗殖民化和自由贸易而作出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公有 制、计划经济和一党专政就成了自我保护的“无形围墙”,“柏林墙”不过是这一围墙 的可见实体。

六四”是二十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六四”,“柏林墙”就不会在“六四”后五个月倒塌。“六四冲击波”形成了二十世纪末的一场“大旋风”。“六四”后三个月,匈牙利开放西部边界,两天中就有一万多名东德人经匈牙利、奥地利逃往西德。 “柏林墙”一倒塌,两天内又有七十五万东德人涌进西德。

“六四”引发的全球性巨变,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在苏联东欧,导致了“一党专政”的崩溃。在中国,导致了共产党政权主动放弃计划经济,并为公有制的 瓦解和私人经济的发展敞开大门。在西欧与北欧,导致了社会民主主义势力的一度减 弱。二十世纪的全部历史表明,用国家政权力量强制推行“全社会公有化”并实行“计 划经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在这一历史巨变中,可以看到两种模式,一是由“非共 政权”推动“非共化”,一是由共产党政权推动“非共化”。在“六四”冲击波从苏 联、东欧传回中国后,中国成了第二种模式的代表。

有人把“八九民运”称为“六四民运”,事实上,“八九民运”与“六四”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事件。“六四”不是“民运”,而是一场对手无寸铁、和平抗
议的学生、 工人、市民的大屠杀。“八九民运”是学生为主体的伟大民主运动。如果说“八九民运 ”属于中国的话,那么可以说,正是“六四事件”影响了全球。“六四”也是当代中国 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六四”后的中国发生了巨变。在这一“巨变”中,有着赵紫阳、 鲍彤受冤屈和失去自由的代价,也渗透了丁子霖的儿子和“六四”所有死难者的鲜血。

北京发生过两次天安门事件。我与社科院的栾文华、李惠国、刘长林是第一次天安门事件历史的记录者。陈小雅则是第二次天安门事件历史的记录者。在第一次天安门事件还 被官方认定为“反革命事件”时,我把当时写成的书稿送到人民出版社,但当时未获出 版。一九七九年三月,在第一次天安门事件三周年时,我们由六人合写的《四五运动纪 实》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发行达八万册。我深知记录一件历史事件的困难。第二 次天安门事件在规模、涉及人和事的复杂性以及其他方面远远超过第一次天安门事件, 一些事情的真相还被掩盖着,没有想到,陈小雅竟然能在北京、在“八九民运”被视为 “动乱”、“六四屠杀”硬被说成是镇压“反革命暴乱”的及其艰难的情况下,写出了 《八九民运史》。作为两次天安门事件历史的记录者,我们书出后的命运也不相同。《 四五运动纪实》出版后,我开始参加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并担任了筹备组 负责人和所长。而陈小雅,为了记录震撼中国和世界的第二次天安门事件,竟遭到了社 科院和政治学所实际上的“开除”。这就是为“历史”,为信念,为正义而付出的代价。

陈小雅说她是“兰克的信徒”。我读到王晴佳在《西方的历史观念》中谈到兰克“如实直言”格言时所说的一句话,“有一个信念却始终存在于他们心中:历史真相是存在的,它的全貌的揭露,也是指日可待。”这句话,看来正是《八九民运史》和《“八九·六四”研究文集》作者陈小雅的写照。

2003年3月8日 写于纽约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前所长,现为自由撰稿人)

圖片:

冯广宁


2009-01-09


作者: leapriri    时间: 2009-1-11 19: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dfujie    时间: 2009-1-11 19:28

陈小雅关于六四那本书,觉得写得很差,非常情绪化,主观东西太多,完全不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态度.
作者: cd2gz    时间: 2009-1-11 20:52

胡说了,不要折腾了
作者: steerlie    时间: 2009-1-11 21:22

前段时间看了段胡虎的节目讨论四万亿的,其中有个号称北大的教授,此人在整个辩论中使北大脸面尽失。再看看季老的那些关于他收藏的新闻,20年后的北大已是如此浅薄。从五四到当年的批判精神和扯旗高呼的气概也许再也没有了。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