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民主政治在中國走過非同尋常的30年。隨時代演變,民主在中國已不再是一些精英的政治呼聲,而成了普通大維護自身權益的日漸強烈的訴求。「民主是個好東西」已成為可以放在桌面大談的熱論,維權鬥士的成果也不斷積累。民主化浪頭都不約而同指向權力體系,而一個涉及中共黨內黨外執政體系的系統工程呼之欲出。
胡錦濤 不指定接班人
長久以來,中國最高層人事變動是海內外測評中國民主風向的最重要指標,而中共十七大期間,已有消息人士明確指出,胡錦濤不會指定接班人,未來也不會。事實上,這種平穩過渡最高權力的演練早在十六大時就已開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放稱,舉行十六大時,黨最高領袖的順利更替在中共歷史上是一大進步,它改變了共產國家長期形成的領袖終身制做法,避免了由於交接引起的不穩定和黨內的殘酷鬥爭。
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上層推進民主最具標誌意義的事件,其實要從華國鋒的退休算起,這是對第一代領導人,即毛澤東,指定接班人的「反動」。其後鄧小平退而不隱,是在特殊情勢下的非常之舉,這也直接導致了他隔代指定的做法。
江澤民朱鎔基退休後隱居
而從十六大開始,中共最高領導人用事實給出了答案。退休領導人隱身淡出意識增強,像江澤民、朱鎔基等第三代領導大部分過隱居生活,除了發表一些個人著作,甚少對時政發表意見。而十七大以來,又一批高官以全退姿態告別政壇,前副總理吳儀就是其中的典範。
不少內地學者和專家認為,中國的政治民主水平,特別是中央高層的民主水平並不比西方低。相反,中國的民主化問題更多集中在基層和中層。
而基層民主的代表形式——直選,更是在歡呼與詬病中不斷實驗前進。儘管中國已在超過66萬個村莊裏實行基層選舉,在較大城市如南京和廣州,也正開放更多重要的職位讓公參與,但是「宗法政治」的陰影也同時爬上基層直選的額頭。儘管全國「兩會」上基層代表成為媒體寵兒,然而不少接觸過這些代表的記者私下對他們的參政素質有明顯的擔憂。
這固然是中國基層民主的瓶頸,但是目前內地學界的主流聲音仍如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教授所說,民主制的核心就是讓每個人都有政治上說話的權利。如果有些人水平低、能力低就不讓他們說話,就只能由那些「聰明人」來代表他們說話,那就不用搞民主選舉了。
學者籲用12年建民主平台
2007年,一部叫做《攻堅》的理論書籍引起了海內外的特別關注。因為,這是一部在改革開放30年前夕關於政治體制改革最前沿研究的論文集,主編者、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談到中國上層民主推進的時間表,惹人關注:「我們擬定了一個12年計劃來建立民主平台,在政府所有層面上,都將有公的民主參與。」
周天勇的「12年說」,很快引發了各界的質疑和爭論。有人甚至認為這是「算命」行為,是政府的「緩兵之計」。對此,周天勇一方面覺得有被誤讀的無奈,「民主政治需要改革來過渡,改革同樣也是要有一個時間、計劃。如果沒有總體報告,沒有政治體制改革那些方案,那你什也不幹了。」
明報特約記者 鍾健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