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外交部发言人揭秘:关于新闻发布制度 [打印本页]

作者: firefox1987    时间: 2008-12-2 19:29     标题: 外交部发言人揭秘:关于新闻发布制度

摘自《外交部发言人揭秘》,作者:邹建华


       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目前,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 、  满足公众的知情要求,以获得公众的支持。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国内公众对内政、外交的知情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建立和完善发言人制度, 向公众及时通报有关重要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可最大程度地争取国内民众对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支持和理解。


  二、引导舆论走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多元化的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舆论引导工作越来越有必要,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业或其它部门都不能再忽视这一问题。***主席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建立和完善发言人制度,及时主动发布新闻、提供信息,能够做到把握先机,争取主动,引导舆论的作用。 非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非典前期,由于处理不当,对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都造成很大损害。不仅对国家如此,对企业也不例外。 一则虚假报道就可能会毁掉一个企业。据报道, 2003年一则“国有股减持”的不实炒作,就使国内股市缩水300多亿人民币。


  三、树立中国政府良好形象。通过发言人及时、准确地公布各类信息,宣传和阐述我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的观点立场,让国内外公众及时了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重要政策以及发生的重要事件等,不仅有利于掌握舆论导向,而且还有利于树立公开、高效、务实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树立开明、开放、和平、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四、改变国际舆论被动局面。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逐渐上升。但我国的国际舆论处境却与我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核武器,所以在政治、军事上与西方大国是平等的。在经济和贸易上,中国市场巨大,中国与西方大国是互惠的,也是平等的。但在舆论上,中国却明显处于挨打的地位。世界上能够在舆论界起主导作用的通讯社、电视、报刊都控制在西方大国手上,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仍很弱小。西方媒体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有损中国形象的报道。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可增加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舆论走向,减少不利报道。


     


       新闻发布制度的起源


  发言人制度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初的美国。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纸开始出现,从此有了记者这一职业。美国政府为了应付对新闻总是具有无限兴趣的新闻记者,开始设立总统新闻发言人。据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是最早发明发言人的人。但此时的新闻发言人都是作为总统的私人助理出现,不是政府工作人员。20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才正式确立了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


  西方国家普遍建立新闻发布机制,是二战后的事。二战后,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联。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美,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设立发言人。


  据统计,美国目前大约有4万名发言人左右。 总统、副总统有发言人、州长、市长也有自己的发言人,各部门也不例外,如国务院发言人、五角大楼发言人等。稍有规模的企业都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小企业,也设兼职新闻发言人。


  我国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周总理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争取舆论支持。解放后不久,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 1980年,我国政府又举行了两次新闻发布活动。一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由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曾涛作为发言人,向中外记者发布关于审判四人帮的决定。


  同年,发生“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翻沉事故,为了向国内外公众发布关于事故调查和处理的结果,中国政府召开了另外一次新闻发布会。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就中苏关系发布消息,这是外交部第一次以发言人形式举行新闻发布会。钱其琛同志在《外交十记》中这样描述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


  1983年2月,中央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 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1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国台办等部门发言人也逐渐走上前台。


  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此后,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从此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阶段。


  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随着公众知情权意识和参与意识和的增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普及阶段。


      外交部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外交部建部后,就有发言人的实践。一是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声明、发表谈话,但此时还只是空头衔,没有任命实际发言人。二是在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团也设有中国代表团发言人,但这与严格意义上的外交部发言人有所不同。外交部第一次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举行新闻发布会是钱其琛同志1982年3月26日举行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但这时,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并未正式确立。直到1983年3月1日,  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才正式确立。


  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初期,每周一次发布会,只发布消息,基本上不回答提问。同年九月开始尝试在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从86年起,现场答问增加为每月两次。1988年后, 改为每次发布会上都让记者提问。 从95年起,把发布会改为一周两次,96年取消翻译,97年把翻译改为同传。这样,发布会的时间增加了,记者提问的机会也多了,对外提供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取消了对记者提问的次数和发布时间的限制。每次发布会都持续到无人问问题时才结束。


  目前,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已走向成熟。无论从每次出席发布会的记者人数,还是记者提问的数量和涉及范围,乃至外国媒体引用其发布消息和答问内容的报道量都大大超过以往。每年,发布会都要举行近100场,内容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出席发布会人数多则二三百人,少则上百人。代表主要大国的20-30多家传媒的记者几乎每场必到。遇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更多。一些外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官甚至大使、参赞也不时来出席外交部新闻发布会。


    世界上成熟的发布机制之一


    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制度毫不逊色。其实,到目前为止,建立了发言人制度的国家并不多,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就更少了。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闻发布机制的,也只有美国等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国家。大概除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外,还没有其它国家的外交部有中国外交部如此定期和成熟的新闻发布机制。


    首先,从发布频率上看,外交部每周举行两次定期发布会。在遇突发事件时,还举行专题发布会。另外,还不定期请有关方面负责人为记者举行背景吹风会。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每天举办一次发布会的也可能就美国国务院一家。


    其次,回答问题的范围更广。由于各种原因,在很长时间中,中国政府一直只有外交部一家对外答问的窗口,所以,外交部发言人长期以来回答的问题除了外交之外,还有涉及香港、台湾,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其它问题。这种情况在国际上可能只有中国外交部一家。当然,现在随着国务院各部委发言人逐渐机制化,这一现象正在改变。


    第三,参加发布会人数多和范围广。出席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人每次多则二三百人,少则上百人。代表主要大国的20-30多家传媒的记者几乎每场必到。遇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厅总是爆满。一些外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官甚至大使、参赞也不时来出席我新闻发布会。而美国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人数只数十人而已,并且主要是国内媒体记者。


    第四、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对记者提问没有限制,发布时间也没有限制。问题问完为止。这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


    第五、与美国一样,事先不需提交问题单。记者可自由提问。我们需要事先准备口径,美国也一样。


    第六、口径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透明度越来越高。


    第七、影响大。国际舆论越来越重视我发言人表态。国内公众也越来越关注我发言人表态,发布会记录被各大网站转载,网友评论、民众来信、来电日益增多。这种情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


    新闻发布有哪些形式?


    新闻发布的形式有主动和被动发布、正式和非正式之分。


    一、主动发布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主动对外发布消息,如发表政府声明、外交部声明、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等,被动发布主要指应询回答记者提问。


    二、正式发布新闻就是通过一种正规的方式传达信息。方式主要有:


    1、新闻发布会。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发布形式。一般的做法是:在一个大厅或专门的新闻发布厅内,主持人和发言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座,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发言人先发布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被主持人允许提问的记者,一般要求通报自己代表的新闻机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过去采用这一形式。但现在流行一种新的做法,即不设主持人,发言人自己上台发布新闻,自己点记者。不设座席而改为立式发布台。现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和国台办新闻发布会都采用这一形式。新闻发布会的优点是,可以正式地、大范围地对外传播信息,并通过回答提问,比较系统地讲清楚某个问题,起到宣传自己、引导舆论的作用。


    2、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更正式的、更大范围的发布新闻方式。在新闻发布厅内或更大的大厅举行,一般要设主持人和主席台。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简单介绍被邀请的来回答记者问题的客人的身份和背景,然后由客人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招待会上一般不先发布新闻。被主持人允许提问的记者,一般要求通报自己代表的新闻机构。


    记者招待会的优点是,可以更正式地、更权威、更大影响地对外传播信息。


    3、发表政府声明。政府通过这一方式,对特大国际事件或特大涉我事件表明政府立场和态度。这一方式只适用于特别严重的情况,所以在实践中用得很少。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后使用过一次。但发表政府联合声明,则较常见。如,***主席于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推动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共和国政府联合声明等。


    4、发表外交部声明。对于重大国际事件或涉我事件,严重程度够不上发表政府声明的事件一般发表外交部声明。这种情况也很少用。近几年用过几次,其中有:1999年3月25日,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出动空中军事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空中打击后;2000年10月1日,梵蒂冈“封圣”;2000年11月,金正日与金大中实现首脑会晤;2003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


    5、发表外交部发言人谈话。对比较严重国际事件或涉我事件,一般发表外交部发言人以发表谈话方式表明立场。这种形式用得较多,如2001年4月,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就美国军用侦察机在南海空中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事件发表谈话。2004年8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就台湾所谓“参与”联合国问题发表谈话。


    6、发表发言人答记者问。这种形式用得最多。如2004年8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就日本教科书问题答记者问。2004年8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就台“行政院长”“紧急迫降”日本答记者问。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反对“台独”事答记者问等等。


    7、网上发布新闻和网上在线交流。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发布形式。随着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网上发布新闻、网上论坛和网上在线交流等形式,阐述政府政策和立场的做法越来越常见。外交部新闻司经常请部领导和各司局负责人与网友就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交谈,回答提问,很受欢迎。


    8、冷餐会或酒会。这一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合并使用。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轻松地将有关想发布的信息传达出去。


    9、接受记者单独专访或多家联合采访。采用这种形式是为了透露重要信息,扩大影响。一般挑选影响比较大的媒体。另外,领导人出访前,为了引导舆论、制造声势,也采用这一方式,接受往访国重要媒体的采访。


    10、发送新闻稿。


    在国外,向新闻机构发送新闻稿是政府部门和大公司为争得新闻界的支持、利用新闻界宣传自己的常见形式。一般做法是,把具有新闻性的信息,由专门人员写成新闻稿,以传真、电子邮件、普通邮件等方式,传送给新闻界,请新闻界发表或在撰写新闻时参考。


    撰写新闻稿需注意几个基本要求:


    (1)、内容要有新闻价值,而不是泛泛的宣传资料。发放新闻稿的目的虽然是宣传自己,但稿件宜尽量减少或避免宣传味。


    (2)、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等一些基本要素,并在最显著的段落中写入最需要让记者了解的内容。


    (3)、要力求简洁明了,直切主题,减少套话和空话。发布一条新闻,一般写一两页纸就够了。


    (4)、新闻稿的事实要求准确,经得住记者的挑剔,内容不浮夸。


    (5)、注意政策。不能与中央政策相违背。


    (6)遣词用句要有吸引力。关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曾在讲课中举过一个例子:


    美国宾州政府要出台一个《网络隐私保护法案》,事先弄了一份新闻宣传提纲。提纲开头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网络安全保护法案》的一些情况”。史安斌教授认为这样说太直白,引起不了听众的注意力。他认为应改为:大家在上网购物时一定担心过自己的信用卡会不会被盗用,这才有了现在这个《网络隐私保护方案》。这样能从听众亲身体验入手,唤起注意。或者改为:你愿意让一个陌生人把你的信用记录从头到尾看一遍吗?作为政府职员,我们更担心州政府的预算报表被人窜改。因此,有必要出台这个《网络隐私保护方案》。他认为这样用提问的方式开场,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而且还能由个人体验引申到政府工作。


    上述几点,主要是着眼于新闻稿能引起记者注意,取得效果。如果一条新闻稿到达编辑和记者的手里,一下吸引了记者,他一定要看并可能采用;如果稿件没有开门见山,尽管稿件里面有新闻内容,记者也不会耐下心来去研究,那么稿件将面临被扔进纸篓的危险;如果稿件内容有误或有水分,记者便可能去炒作与稿件有关的负面新闻。新闻稿的发送,可以给每一家新闻机构,争取广种薄收;也可选择信息要传达到的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机构;有时只送给精心挑选的个别新闻机构。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时效问题,迟到的新闻稿即使在“过去”有新闻价值,也会被记者抛弃。因为是新闻稿,比较简明扼要,因此记者可能回过头来咨询更详细的情况,作深入报道,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向记者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和观点,甚至可以接受记者的单独采访。


    三、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方式主要是:


    (1)、公开场合交谈。


    作为一个发言人,经常会应邀作客许多场合,如开幕仪式或酒会等,而这些场合也常会邀请记者出席。一般而言,记者去这一类场合,并非或并不完全为了报道开幕式或酒会,而是去捕捉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并在交谈中挖掘新闻,或寻找新闻线索。在这种场合,发言人有权不谈记者提出的话题。但作为发言人,从宣传本部门工作,或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角度考虑,有时却有必要与记者聊聊天。这样,发言人不但有机会在记者面前树立一个比较好的形象,而且能与记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他们在报道新闻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背景,在写一些负面新闻时能够更多地注意你的看法。


    在这些场合与记者交谈,需尽量使话题轻松一些,不对严肃的问题轻易表态,因为你手头可能没有详尽的资料,或对有关的政策把握不准。同时,在这种场合谈话很可能被其他事情打断,影响你观点的表达,容易让记者断章取义。所以,当记者问到严肃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没把握,可以坦诚相告;或者给对方名片,约记者下次再谈;如果话题敏感,干脆不给记者名片,而只要求对方留下名片,称有时间将与他联系,以求脱身。


    作为发言人,也常有“有话要说”的时候。为了把一些想发布的内容和观点讲出去,在公开场合即使记者不提问,也可主动向记者透露消息或发表看法。


    (2)、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是一种非正式发布新闻的渠道。一般在遇到不愿炒热,但又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问题时采取背景吹风形式。这种形式气氛比较轻松,可邀请为数不多的记者,在一个小会议室或发言人办公室里,甚至在咖啡厅或者饭桌上举行。背景吹风会的优点是,因不如新闻发布会正式,能说一些在正式场合无法说的话,从而建立与记者的友好关系。吹风会内容的报道,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可以报道(ontherecord)和不可以报道(offtherecord),有的内容由于时机不成熟等原因,不供即时报道,只供报道时作背景参考;二是可具名(attributable)和不可具名报道(non-attributable),也就是说内容是可以报道的,但不能讲出消息来源,我们常见美国媒体报道称国务院某高级官员,白宫某官员说,即是这一种。是否可以报道,是否可具名事先要声明。背景吹风会邀请的记者一般是小范围的,应邀者大多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或关系融洽的记者。如内容只涉及某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关系不大,则可只请这个国家的记者参加。有时发言人只看中了电子传媒,那也可只邀请电子传媒的记者参加。方式多种多样。


    外交部现在比较重视这一形式,经常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设立在外交部对面泛利大厦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举行背景吹风会。每年达十几次,很受记者欢迎。


    (3)、向个别记者提供重要信息。总理1964年将12张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照片交给斯诺在日内瓦发表,轰动世界,影响比我们新华社发稿要大得多。


    (4)、请记者吃饭。通过请记者或有关人员吃饭的形式,传递或透露某些信息。


 


俺想起了秦刚的那句名言:


    问:美国一个乐队“枪与玫瑰”发行了一张名为《中国民主》的新专辑,中方对此有何反应?


  答:据我了解,很多人不喜欢这类音乐,因为它太嘈杂,噪音太大。我想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1987 于 2008-12-2 07:30 PM 编辑 ]
作者: yuyucaocao    时间: 2008-12-16 14:55

"我想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
                                                    ---------经典
作者: 黑总统    时间: 2008-12-16 20:07

狗日的gd,骗人是一流的。
中宣部和外交部都是他妈的骗子。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