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博愛与愛情 [打印本页]

作者: firefox1987    时间: 2008-12-2 12:48     标题: 博愛与愛情

新婚恋絮语之二:博愛与愛情


 


萧瀚


 


1. 无论哪一种愛,都需以博愛为基础,愛情自不例外。


 


2. 真正的愛情需以博愛作基础,失去了博愛的根基,越深刻的愛情越可怕。好比高楼,没有地基,楼造得越高,垮塌得越悲惨。


 


3. 真正至深的愛情,可以为自己所愛者做任何事情,甚至会产生只要需要,就可以为对方粉身碎骨的心愿。但是,如果没有以博愛为基础,这种情感就会变质,在极端情形下,大善者也会为了所愛者做出无原则的大恶之事。


 


4. 所谓博愛便是对生命无边的同体之悲与同体之悯,失去了这一基础,所谓的愛情常常只是性吸引下的索愛和占有,以及以付出为表象而以占有为本质的假愛而已。


 


5. 人在愛情中所体验到的美好,常常会成为人贪婪的诱因,这种贪婪一般表现为完全排他性的永久占有之渴望。


 


6. 愛情中的嫉妒,如果仅仅是短暂的情绪,这是正常的,不能理性地处理、稀释乃至消除这种情绪,而使其长期积累以致最后上升为一种与愛情同在的感情状态,便是危险的——其危险程度不亚于奥赛罗。


 


7. 博愛是消除情感嫉妒最有效的良药。


 


8. 许多人说愛情是自私的,这确实是绝大多数的情况。杰拉尔.特帕迪厄演的《大鼻子情圣》里的西哈诺,他对罗克珊充满深情地愛了一辈子,但他一点都不自私,因为他有更为广阔的博愛的能力。而奥赛罗显然没有这样的愛的能力。依我之见,不以博愛为基础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


 


9. 对愛情设定自私属性的,往往区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对情感归属上的独占欲,另一种则是对性的独占欲,第三种则是情感归属和性伴侣的双重独占欲。作为一般的心理状态,这三种现象都是正常的,它们既是生理、心理通常的人性反应,也是部分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社会伦理所支持的。


 


10.  将愛情的自私属性置于博愛视域之下,其非理性与不人道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第一种情况的另一面是人的情感是会变化的,情感归属的独占欲所要求的是情感永久不变,世上有深情而永远不变者,但基本上都被小说电影树碑立传了,而现实中却并不多见——这也是人性;第二种情况的另一面是渴望享有他人性器官的永久排他使用权,这是很荒唐的——因为这是他人自己的身体,伊自己有决定权;第三种情况的另一面是上述两者之和。总体而言,如果合同一旦签订就不会违约,那么世上就不需要合同了,作为契约的婚姻也好,作为君子协定的愛情也罢,既然情已另属,何苦强限,殊无意义。虽然出现了问题未必都需要分手,但实在解决不了的矛盾,呆在一起又有什么意义?


 


11.  深刻而不得之愛情,都可能导致人的痛苦,这痛苦会造就两种人,一种是狭隘的人,他们被痛苦征服,成为情绪的奴隶,发展到极致状态可能就是非理性地毁人毁己闯大祸;还有一种是宽广的人,他们超越痛苦,将感情的痛苦化为提升自己人格的资粮,从心中生出更为深刻的对生命之愛,从而超越了两性之愛,他们会感激不愛自己的人,好比“贝雅特丽齐”之于但丁(虽然这比喻未必允当)。


 


12.  因未能成就的愛而提升自己人格者必有非凡之审美能力,他们能够以最高的审美精神面对愛情,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愛情是美丽的,那么追求愛情者便有义务永远保持这份愛情之美,这时人就懂得了感情中尊重的分量,由此懂得了愛情所指向的自由之境。


 


13.  需求之愛不可得而获致的痛苦在理性地转化之后,即变为不求回报的付出之愛,此付出当然以尊重对方自由为前提。而这付出之愛,在愛情中无疑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


 


14.  一个愛情的追求者,必当是一个生命的尊重者,否则大约只是个假货。一个愛情的追求者,必当是一个愛人的体贴者,这种体贴必以尊重愛人的自由为经,以具体的行为为纬。


 


15.  许多人往往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愛别人,还是需要别人对自己的愛,虽然这两者常常连在一起难以区分,但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自己心中清楚。


 


16.  索愛不是不对,只要有愛的能力,有付出的能力。然而可悲的是,有些人看上去很会体贴别人,而实际上只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施愛,完全不顾别人是不是愿意接受,这种施愛的结果常常以愛始,以害终。专制之愛的妈妈常常教出这样的子女。


 


17.  初恋之所以让人永久回忆,常常是因为性的介入少,情的成分重,这种较为纯粹的情感虽然也是两性荷尔蒙幻化的产物,但恰恰是因为性欲未得床笫倾泻而成为双方浪漫于深情之中的资源。


 


18.  当情感发展到身体的结合之后,情是道,欲是器。道器融合,是为性愛;道器分离,是为泄欲。此时,真正鉴定双方情感深浅与良劣的往往是双方的品质,而不是别的。所以真正的大道是人生观,是人格本身。


 


19.  有些情侣在没有做愛之前很融洽,做愛之后却相互生厌或者一方厌弃另一方。究其根源,往往有几种原因。一种情况是,(假定双方对待性有正常的观念和知识)神秘感消失之后,一方觉得另一方已经失去了自己所需要的欲望对象,这种情况只能表明前者对后者的主要需求是欲而非情,如果相互生厌,那是因为双方都是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欲望承载对象;第二种情况是,最后的神秘感消除之后,原来依靠距离和荷尔蒙所塑造的被美化过的人格形象露出真容,矜持被放肆所取代,人格上的缺陷暴露,可能导致一方对另一方或者双方相互之间完全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便是导致分离的主因。


 


20.  有些情侣会因为做愛而更加相愛,有些则正好相反,如果与性相关的话,往往是因为,只要是自由无拘束的做愛,人会表现出自己的内在人格,人的教养在床上往往才是最完整、最真实、最清晰的——即便是胸藏万壑的大奸大恶也难例外,只要有着真实的情感与欲望。


 


21.  情感的深度往往与质朴的程度成正比,一个质朴的人,往往也是一个有深情能力的人,只是这质朴不能是偏执,倘是偏执,离开了博愛的根基,这深情恐怕也会变成丑恶之愛,而非美善之愛。最不济,哪怕没有深情,至少还能处理好感情的后续问题,而不至于把感情问题弄得恶形恶状。


 


22.  离开了博愛的基础,一些拥有极高审美能力的人,往往也会变成愛情与审美的吸血鬼,大量的艺术家便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高更了,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高更为蓝本。他们以审美之眼面对异性,榨干了他们想要的艺术美之后,那些为此做出贡献者便毫无用处了。所以,艺术家可能在艺术上很杰出,但在情感方面却常常最缺乏愛的能力——珍惜感情者,远离艺术家。


 


23.  在愛情中,美和愛一样都不能缺,极而言之,哪怕缺了愛情,都不能缺了博愛。有了博愛,即使愛情不能实现,在愛情的追求者那里还能留下审美与感恩,而缺了博愛且无以实现的深刻愛情,就可能导致丑陋与仇恨。


 


24.  愛情是一种回应性情感,一方的投入必然带有对对方的期待,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只是一个人最好在理性上认识到真正的愛是以付出为主,而不是以索取为主的。倘若对方久无回应,或者回应得不令人满意,那就终结好了,让一切的美好永归美好,无论是珍藏还是封冻。


 


25.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感情生活也常常变得快餐化,这是一大悲哀。失去了思念,用短信;失去了距离,用电话;失去了情书,用电邮。愛情似乎离情致越来越远,离游戏越来越近;离悠闲越来越远,离浮躁越来越近;离审美越来越远,离交易越来越近;离交流越来越远,离隔膜越来越近;……愛情离愛情越来越远。


 


26.  在一个各种观念五花八门的时代,愛情观随之而八门五花。在一个价值观混乱不堪的时代,愛情观必然也是不堪混乱。自私的人固然可以用分分合合来打发愛情贫乏的时光,愿意真真切切去愛的人们,反倒很难找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谈场像样的恋愛——而愛情又那么神秘,需要一些莫名的缘分,于是,愛情变得如此奢侈。


 


27.  只是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在自己深心里抛下博愛之锚,至少可以让自己漂泊的愛情之舟不至于迷航倾覆。


 


2008年11月29日於追遠堂


作者: 二妹    时间: 2008-12-2 18:31

真正的愛情需以博愛作基础,失去了博愛的根基,越深刻的愛情越可怕。

太好了
作者: heroinnt    时间: 2008-12-3 10:39

真的分析得很细致~~~
作者: zzzyyy52    时间: 2008-12-3 10:44     标题: 回复 #2 二妹 的帖子

在《5,4运动》以前人们就提倡博爱,这我们的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说的一部分,是以博爱为基础爱情才会有根基。楼主话说的太好了。
作者: marslzp    时间: 2008-12-3 13:47

十分深刻
十分清晰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