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8)
● 张谦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每到冬天,北京市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要的任务,不是净化空气、疏缓交通、加快奥运场馆建设、或赶走上访百姓之类的事,而是保证首都居民过冬大白菜的供应。大白菜何以有如此重要的政治地位?这是因为当年在北京冬季蔬菜销售份额中,大白菜一枝独秀,能占到95%。大白菜如果供应不上,首都居民冬天没蔬菜吃,那闹出的乱子只怕不会比有毒奶粉好对付。所以,不仅在北京,中国北方各大城市里,过冬大白菜的供应都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学名叫“菜篮子工程”。
那时候买过冬白菜也不像现在拎个兜到超市里买菜那么容易。一直到1998年以前,北京的过冬大白菜都是全市统一定价、政府补贴销售(一斤白菜可以便宜到只要三四分钱)。一到秋冬之交,各郊县的农业供销社便组织成群结队的大卡车,往遍布全城的副食店运送大白菜。然后居民们就推了平板车,把几百斤的大白菜运到家里。有条件的,把菜藏在专门的菜窖里,没条件的,往墙根楼梯角一堆,北方的寒冬是天然的冰箱,这点白菜便要对付整个冬天。
而在今天的中国,别说首都北京,就连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里,城市居民都不必再为过冬大白菜操心。菜场里不仅白菜多得是,别的反季蔬菜也应有尽有——只要你有钱买得起。
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化农业
中国北方城市的居民在冬天还能吃上反季蔬菜,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帮了大忙:一是交通运输的发达,二是现代化农业在中国的兴起——更具体地对于蔬菜供应而言,就是专业化的大棚蔬菜种植的普及。而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却是个不大为人所关注的领域。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前改革的开始正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从原来集体化的人民公社,转变为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使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广大的中国农村里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在当时严格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没有粮票,也就无法在市场上买到商品粮,因而必须靠自己种粮食来解决口粮问题。因此,在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小农经济里,农户们只不过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剩余的粮食产品上交或出售给国家,再由国家分配给城市居民。比如那些在北京郊县为北京市民种过冬大白菜的农民,除了大白菜之外,他们还得种些粮食来提供自家的口粮。
家庭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再加上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改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业的产出得以大幅度地提高,使大量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一点至今仍是全世界扶贫脱困最成功的例子。就因这一项而在中国脱离贫困的人数,就远远超过通过世界银行等各类国际组织的所有扶贫项目而脱贫的人数。
但在此成功背后,也不难看出,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以自给自足为前提的生产方式并不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两个农民才养活一个不种地的人。而在美国,一个农业人口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40个非农人口,而这140个不用种地的人,便可以从事炒股票、卖房贷、拍电影、打篮球、或做饶舌歌星之类能赚大钱的事情,国家自然便富裕起来。
所以,落后国家要发展,在经济学家看来,有个不二法门:就是农业向工业的转移。这一方面是农业人口离开土地,进入非农就业。另一方面则是农业产品的丰富和低价;只有这样,越来越多不种地的人才能不仅有的吃,还能吃得便宜,因而工资——也就是劳动力成本——才能便宜下来,生产出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点竞争力。最好还有一点,农民和农业生产接下来还能消费大量的工业产品,比如化肥、农药、基因改良的种子、以及农业机械,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这些都需要农业生产力大幅度的提高,从而靠少数的人、以低廉的价格,生产出能养活大量人口的粮食;而大量劳动力能脱离农业,进入工业与服务业。
过去的30年里,这种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正是中国所发生的变化。这一点,大家从遍布神州的玩具生产厂和脚底按摩店里就能看出来。但不大为人所注意的,却是在这背后的农业生产领域所发生的变化:是什么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成为可能?
现代化农业之福
不熟悉中国农村情况的人,往往误以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上的小农经济的功劳。其实,中国农业在很多领域早已超越了小农经济,而开始了大规模、专业化的现代化农业。
就再拿蔬菜来说。山东省的寿光县是中国著名的蔬菜之都,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蔬菜生产与集散中心。如果坐飞机从寿光县上空飞过,往地面看去,基本上是看不到一点农田的;能看到的只是如海洋一般一望无际、反射着白光的塑料大棚。
寿光的蔬菜因为全都种在大棚温室里,季节已经失去意义。菜农们的分工十分精细,一户人往往就种一种蔬菜,一年四季可以轮番地种植与收获十几二十遍。一年下来,他们把大棚里的土壤送到附近的农科站化验一下,看缺了什么营养,再选择化肥补进去。
寿光的农民不是在种蔬菜、就是在卖蔬菜。寿光有全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每天在市场周围都是排着队的长途卡车在等候上货,然后通过高速公路系统,在三四天内,就可以把寿光的蔬菜运到西至乌鲁木齐、南至广州的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里。
在这个链条的另一端,中国最偏远的省会城市之一,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今年冬季就需要40万吨的反季蔬菜,而其中80%将来自包括海南、广东、山东、四川、甘肃、安徽等地在内的16个省市,品种多达七八十种。
这种现代化农业在中国的兴起,有赖于多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比如农产品市场渠道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普及、政府及企业对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的推动,等等。
现代化农业之祸?
现代化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北京居民也不用再为大白菜操心了,而工业发展也获得了新增劳动力、低成本的食品和新开辟的市场三个方面的支持。但随着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层出不穷,这种现代化农业的种种弊病也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现代化农业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精细分工与单一种植。种植单一作物能提高产量,但也带来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的破坏。单一作物的种植对害虫和伴生杂草的生长是最有利不过的,因为连片的单一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取之不尽的食物。要除掉害虫杂草,就得用大量的杀虫剂、除草剂,而这些有害之物不仅残留在土壤里、杀死其他物种,还会进入人类食物链中作恶。
我上次在农村亲戚家作客,看见他们往留给自家吃的蔬菜上也喷洒大量农药,问他们何苦这样跟自己过不去。回答很简单,不洒这么些农药,一片菜叶子都收不回来,全都会给虫子吃了,不洒不行。
传统农业中,既种植物、又养动物,先是以太阳能来生长植物,再以植物来喂养动物,而动物又通过肥沃土壤,再反过来哺育植物。中国南方传统的桑基渔塘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塘中养鱼,塘埂栽桑,土养桑、桑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和谐共处,构成一个以太阳能为基础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相反,大规模的单一种植和单一养殖,却把传统农业中这么个完好的解决,拆开来变成了两个新的问题:种植物这边,土壤缺乏肥力,而养动物那边,却对着动物粪便发愁。于是,一边要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而另一边再废弃粪便造成第二道污染。
不仅如此,本来靠太阳能便可维持的循环系统,一拆开来,却搞得两边都需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植物这边要靠从天然气生产出来的化肥、和从石油生产出来的农药,而动物那边则要靠消耗了大量能源而加工出来的饲料,更别提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和运输设备所消耗的燃油了。
所以,中国近些年来所出现的,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居高不下、牛奶和鸡蛋里出现有毒的工业原料,都跟现代化农业的兴起关系密切。
作者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任教,此文所引用的部分研究成果由作者与杜强博士共同完成。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