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燕七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使我常常觉得鸿沟横在眼前,她的事情自己不说,我是从来不刨根问底的,更不会妄加干预。毕竟,我们成长的环境完全不一样,我是在纯精神的年代里树立的人生观,而她一懂事,就被滚滚而来的物质洪流裹在其中。时代的烙印如此不同,我们看人、处世、想问题,怎么会一样?
譬如:你相信陌生人吗?
我的回答是,人性的堕落比比皆是,熟人都不可轻信何况陌生人?而燕七却不然。
有一次燕七在超市里买东西,排队结账时,她前面的一位中年妇女钱不够,很尴尬,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燕七递过去50元,说:“阿姨您用吧。”“阿姨”一定是头一回遇见这种人,不知其意,推却不接。可是,等待交款的队伍很长,她一个人的延误,已经让收银员不耐烦了,很快就会引来公愤。燕七说,您别介意,就当我是借给您的好了。“阿姨”结完账出来,对燕七再三感谢,问了电话地址,说一定把钱还她。这件事燕七从没对我提过,直到一天我接了一个陌生女子的电话。她问,是不是燕七的家,我寄了一封信,里面有50块钱。她讲了事情原委,连声说您女儿真是个好孩子,这样的年轻人可不多见等等。我嘴上说,别客气,没有什么,碰到谁都会这样做,心里却想,不知燕七干过多少这等傻事?我没有收到她的信,去物业一问,原来她的信来了好多天了,因为燕七不常在家,没人认识她,物业就把信拆看了,知道事情有点不寻常,就搁在一旁了。
我读了陌生人的来信,首先被那些朴实、平常的文字感动了。她说自己已经退休,丈夫是燃气公司的工人,“如果您家里的热水器有了毛病,一定别客气,我让他去修。”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这时我才知道,女儿一个善意的举动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有多么深刻。后来我问燕七,你给了她钱,就不怕人家不还?她说,我就没打算她还,不就50块钱吗?但是我相信人家一定会还的。妈妈在超市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帮助那个阿姨就是帮助您。
燕七在报社工作,单位附近新设一报亭,她去买杂志,扔下一张百元大钞,说,别找了,我以后会经常买你的杂志。她不问报亭主人姓甚名谁,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后有她需要的杂志来了,就径直取走。估摸着钱剩下不多了,就再交一百元。她说,有时我问还有钱吗?人家答有呢有呢,还剩不少呢。有时就答:剩二毛了。我至今还没仔细算过账,而他也从不主动向我追要钱。一个互信的关系就这样简单建立起来了。
听她叙述始末,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干吗给他300块?太多了!燕七正色说道:“按照北京市的有关规定,对于拾金不昧者应该奖励金额的20%,1300块,我理应给300块。如果我不给他钱,下次再有这种事情,他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个司机对人性有信心。”当时听了燕七的话,我只能说,我真的很受教育。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样去思考。“可是,黑灯瞎火的,司机怎么会认得你?”我又有疑问。燕七说我坐在后排,他当然不可能理会我,可是某某梳着一个马尾巴,比我的头发长多了,瞧一眼就忘不了。某某是燕七的朋友,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艺术家。
燕七是我女儿在网上使用的名字,她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我也是在网上与她见面更多。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报社工作,与同事合租一套两居室,两个女孩各居一室。朋友不少,或聚或散,悠然自得。偶尔回来看看父母,给我感觉就跟嫁出去一样。其实未嫁,也不知何时嫁做谁人妇。不敢问,问了也不告诉你。
作者:冯敬兰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