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企业老总的收入是那里来的呢?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说如由于竞争广告、保险、汽车修理,甚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无序竞争,回扣往往高达费用的50%。据《深圳特区》报透露,仅深圳市政府部门维修车辆回扣损失为2000万元,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有关这个方面的关键秘密,我想另文专门介绍。
国企老总还可以"身累、心不累",拥有决策的权力,而又不必对决策后果担心、负责,就我所见的国企老总们"摆乌龙"的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我知道的略取几例? *市国有外贸公司总经理,未经集体讨论,个人拍板决定贷款1837万美元在海外经营期货业务,并绕过总公司财务部把这笔巨额外汇转到境外代理人手中,不到一年,这笔巨额外汇全部亏空流失; *深华公司不经科学论证,举债2.2亿元投资重庆地铁工程。虽经制止,追回8000万元,尚有4000万人民币和1000万美元至今追不回来; *根据深圳"三点一线"战略(指国外一点,深圳一点,沈阳一点,当时书记厉有为,市长李子彬老家都在沈阳)到沈阳等地盲目兼并阀门厂、四平建新涂料等企业,损失7000多万; *深圳食品饮料公司与天津启士林公司联营并耗资千万美元从国外购置的食品加工设备,由于不适用、不配套,闲置3年后报废,深圳投资的许多公用公司,如投资高达7亿的、门可罗雀的"海上田园"公园,每年要亏损5000万,当然,这件事和企业老总无关,是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张高丽"拍脑袋"的结果。 *深圳外贸集团担保24亿,加利息近30亿元,而又不能控制这些被保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其中约5亿元要该集团买单。 *中航技集团通过莱英达集团借钱给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潮洲老太婆个人开发房地产,结果拿比市场高5倍的房产抵债,造成2亿元的损失。 *企业银行存款余额最高时达到1.3亿元,而该企业只有一名正式员工,其余均为聘用人员,财务负责人是一退休人员,对资金的支出起不到监督作用,三个副经理相互攀比,竞相花钱,短短的4年时间,花费6951万元,对于驻港企业、海外投资企业,损失几千万、甚至亿元的就太多了!
国企老总这样干,难道没有监督、约束机制吗?有,而且,理论上讲是世界上最完善,最复杂的监督、约束管理体制,其机构之臃肿是外人无法理解和不能相象的,就拿我做总经理的集团为例,我把他叫做"六会七方,八层领导"制,也就是由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时会)、老三会(职代会、党委会、工会)加上经营班子七套机构,在加上市里派来的财务总监,享受副总以上待遇的有14人之多.在管理层次上就更吓人,有国资委--投资管理公司---本集团--上市公司--一级企业--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等等,上面层次主要是管理监督,不从事经营。这么多吃闲饭的,企业搞不好,是天经地义的.
国企老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要担心企业效益或企业员工发不出工资,企业是政府的,政府当然要扛着。叫市长拿钱给企业没有关系,只要职工不闹事,不要影响了他们的仕途,反正钱又不是他们的。 深圳90年代有一面全国闻名的旗帜中华自行车公司,她号称拥有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能力,91年曾经是国内排国内合资企业第一名,其"大名" (DIAMOND)品牌被评为92年世界最知名自行车十大品牌首位。 96年...陪卡斯特罗参观公司时,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黄丽满把5辆我们的自行车作为国礼送给卡斯特罗。 但在国有资产与外方的资本融合与运作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不当,使外商有机可乘,国有资产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如中华自行车公司,企业和港商合作经营,数亿港元买卖业务的资金全部由该企业垫付,而采购、销售、提货等关键业务的资金全部由港商掌握,甚至另刻一套公司财务章和行政章交给港商使用,使港商可以任意调运该企业的货物。结果,不法港商以市场变化、商品质量或其它借口,不仅应付的利润不兑现,而且,连高达成协31亿应收货款也没有了.仅2002年一年,就撇了21亿元的呆帐,创造了我国上市公司有史以来年度亏损最大的记录,公司净资产为负35亿多元,国家(主要是银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当然,我是2000年兼任该公司董事长的,虽然说起来没有我的责任,但我也要面子的人哪!
按市场规律来说,象中华自行车这样的无药可救的公司,破产算了,但政府不但没有放弃我们,还成立了有副市长王穗明、郭荣俊为正副组长的挽救中华公司的领导重组小组。新华社记者赵晓峰2001年5月写了一篇披露中华公司将引起深圳经济"雪崩"的"动态清样"(这是新华社给.....委员以上高官看的紧急的、 "报忧"的文章,当时我和投资管理公司主席李黑虎在给市长于幼军及其他几位副市长汇报中华公司方案,在...人事调整的关键时侯,谁愿意因此减分?为了救 "莱英达"和中华自行车,市政府通过给我们现金、注入资产、免地价等方式,仅在我任内3年里,一共给了近13亿元。后来市长书记安全地都升了官,而莱英达在今年以"MBO"方式买给了经营者,作价还不到一亿元,而市财政历年通过包括优惠政策在内的超过50亿元的投入,这样的结果连我都想象不到!
做国企老总有这么多的好处,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下,自然不是有能力就能当上的了。 老总的位置是紧跟领导的奖赏,任人为亲,企业武大郎开店,是难免的啦.有些人一天没有在企业呆过,也不知企业管理是什么东西,但只要领导服侍舒服了,就能给一个到国有企业捞好处的机会。例如深圳前书记张高利(现为山东SZ)的秘书孙利平坐上了深圳高新投公司老总的位置,原市长李子彬的秘书当上了深圳机场公司的董事长。
当然也有"既要做*子,又要立牌坊"式的公开招聘,深圳最近又面向国内外招聘几家国企总经理,其实内部早就有人选,千万不要天真,跟着劳民伤财,我虽然是过来人,可又犯傻了一回。 去年来美后,看到新成立的国资委"第一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副总经理 ",我报名参加一个"部级企业"副总的选拔,因为我在深圳是"正局'级,又有交大、清华等国内名校的学习经历,在126位报名者中,顺利通过了初选,回国参加了由28人的笔试,尽管来美较长时间,但我在包括"时事政治"内容在内的笔试中名列前矛,又一次回国参加了面试。这次面试在中央组部招待所举行,因为有多位部级以上的"高干"出任考官,到处武警站岗,戒备森严。最后,我只得到一封参加"活动"的感谢信。从美国去回两次,自掏腰包化了3万多元,连报考公司的门往那里开的都不知道,你说搞笑吧?!后来,我通过熟人,问了该企业的董事长没有被取的原因,他给我了一句话,"你也是当过企业老总的,谁会选一位自己不熟悉的人管资产",可不是吗,我在这条道上混了这么些年,还那么书生气,连这点起码的"国情"都不知道,就只能自认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