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呼请注意三峡蓄水175米促发大地震 [打印本页]
作者: CCAV1 时间: 2008-11-24 13:14 标题: 呼请注意三峡蓄水175米促发大地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4c560100ao9z.html
编者按:三峡近月来一直在进行蓄水175米,这标志着三峡彻底成库。但自2003年6月开始蓄水135米以来,引发地震不断,并导致湖北重庆多地压穿形成天然气井喷。 如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的9月15日20时30分,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这个井口直径6.25厘米,底部有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20时31分,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的严重矿难。(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数日方反压制服。(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
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到三峡蓄水和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据我多年调查的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最近的地质调查发现,川东鄂西存在着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可以说地底下尽是天然气包。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一但蓄水175米的高压强到来,可能发生变数的风险就会增高。
在5·12地震成因和三峡成库是否促发地层版块断裂活动等问题没有搞清楚前,三峡不应贸然在这个版块活动剧烈,断层地震不断的情况下强行蓄水。三峡库区所在地带,贯穿着多处地质断裂,本身也因前二两蓄水促发了川东鄂西地底中国最大天然气田喷发,联系下面专家呼吁,5·12地震成因有可能是因断裂带上水库过多、压迫天然气喷出而致地质变异,三峡的蓄水175就更应该停止下来。
天大地大,人命为大!
近来,持与我相同观点的专家学者,正在紧急发出呼吁,提请国家相关部门和民间学者注意防范高风险!
(可参见我二年前所写博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4c5601000am8.html)

重庆井喷是前兆: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汶川地震?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8-09-17 11:48:26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10-13]。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
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10-12]。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米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14]。
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11]。
2006年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月22日日与大潮和9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月18日到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12]。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12,15]!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16-20]。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12]。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12,16,21]。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12,21]。井喷和天然气采区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1]。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12]。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2003年12月23日的重庆井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12,22-25]。
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井喷减压缓解地震值得关注[1,12]!
参考文献
1.港大教授称四川灾区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地震。2008年09月16日08:35 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09-16/083514454599s.shtml
2.杨学祥.从重庆井喷看天文常识普及的重要性 (2004-2-24)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ziliao/04-08,124.htm
3.杨学祥. 强潮汐日应该规定为煤矿和钻井的安全日. 2007-9-5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9.htm
4.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3 (2): 155
5.杨学祥, 宋冬林, 陈震. 灾害预报与鸡西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西北地震学报, 2003, 25(1): 93.
6.杨学祥. 让科技之光照亮我们的时代。(2004-5-11).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5/11/1311001.htm
7.天然气泄漏万人大撤离。2006年03月26日08:48 大众网-生活日报。《华西都市报》供稿。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6/08488531312s.shtml
8.杨学祥. 压井提示:宣汉天然气井喷、压井失败与强潮汐. 2006-12-29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10217.htm
9.郭虹,郭晋嘉。重庆温泉探矿井发生井喷事故疏散逾3000人。2007年01月22日17:00 广西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o/2007-01-22/170011060566s.shtml
10.杨学祥,杨冬红. 关注2006年9月22日日月大潮. 2006-9-1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492.htm
11.杨学祥.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12.杨学祥.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13.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yxx119] 于 2006-10-04 19:18:01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14.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15.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源自:光明网。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6.杨学祥。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2005-11-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340
17.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1988,7(1):43-48
18.杨学祥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3页。
19.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20.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修改稿)。 2005-6-1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21.杨学祥. 自然灾害警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 2006-9-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0435
22.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3.杨学祥,杨冬红。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24.杨学祥。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2005-9-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25.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2005-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附图见:杨学祥. 重庆井喷是前兆:地下天然气压力引发汶川地震. 发表于2008-9-16 13:21: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51
作者: CCAV1 时间: 2008-11-24 13:16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 (2007-05-21 18:28:20)
http://static11.photo.sina.com.cn/orignal/48d24c56170c5e226e51a
重庆和川东大旱,嘉陵江几乎断流,沉江底的锚铁索也露出了在干涸的河床上。
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国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万吨轮将直达重庆……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最后却发现原来那很多描绘不过是谎言。原来“空调论”虽然是真的,装的却是个夏热冬冷旱涝咸至的“反空调”。
终于蓄水成库了,由02年的135米而到05年的155米,媒体和专家照例按宣传口径发布普天同庆一片欢腾的报道。质疑和清醒的声音的发出和传播都是那么地困难,几乎湮没在一片喝彩的主流声音中了。网上倒是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多为不谙内情的人的发言。虽不乏局部的真知灼见,但往往热议不到全盘的点子上。
那些主流派专家们,照例出来进行粉饰工程。你说不好他就说好,你挑问题他就来给你个七虚三实且不无误导的“解答”,反正一般网民们,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对这些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就算你质疑,也往往抓不到他的痛脚。
但是自然地质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争论谁对谁错而稍有停留。因此,我一直试图揭示些什么。
近年长江科考的发现,对长江的成因有了直观的证据。在科考队发现,宜宾以上的向家坝坝址,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另一构造与地形捩点,那里地面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地表现有水温达到摄氏七十多度的温泉。而三峡的长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350米的高度(河面高度不足100米);在江汉平原,同期沉积则埋藏于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这一区域至今还在强烈下降。强烈上升区与强烈下降区之间的转折部位恰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附近,那里有个明显可见的九蜿溪断裂,从总体上看对南津关以上40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基很不利。
所以,哄哄外人的“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的说法,可以休矣!你不能以局部的坝址地质来偷换概念,诱导成是整个库区的地质,这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三峡成库是个整体概念,它是在一个上千公里范围内发生在一个地球版块上的大工程,说地质,要全面地论证南北的支流和回水所至的地质情况,也要从东到西论证从坝头到库尾的地质情况。你说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那从这往上不过几十公里的巴东,却是有名的地质破碎地震带。三峡工程改变的、成库后地表要承受的,绝不是只有三峡大坝那点“坚固的花岗岩地质”。
在2007年4月14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主编之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表示,报告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构造性和非构造性地震。翁立达指出,对三峡水库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型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事实上已经多次诱发地震了,只是震级还没到过高烈度。
参与过多次长江科考、有“世界河王”美誉的杨联康(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近年多次对外界指出:
“不能只用地质学家的平面视角,因为它几乎与三峡峡谷毫无关系,只可以适用古比雪夫、阿斯旺等众多平原水库,而按照地貌学家的观点,三峡的问题恰恰出在250万年来峡谷迅速抬升,邻区明显沉降上,即这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四度空间问题。”
“不宜照抄所谓‘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由水库造成的触发地震,一般不超过这一地区天然地震震级’结论。因为中国大河存在世界最严峻的新构造运动形势。”
根据他的调查:古长江已证实抬升为1250米,而在清江与长江三峡的分水岭上,古长江河床抬升到了1800米以上。(记者注:在远古长江故道的清江沐抚大峡谷两旁山顶上,本人也发现了1600米山顶上存在古长江河床)。而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使用的抬升高度仅300米,对于论证地壳活动性属严重失误。此结果明显影响对诱发地震强度的认定,有过于倾向问题不大的不科学态度,必须重视研究搞清楚!
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的9月15日20时30分,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这个井口直径6.25厘米,底部有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20时31分,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的严重矿难。(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数日方反压制服。(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
苏小渝摄。重庆人热得钻地了!抗战时和深挖洞时的防空洞派上了用场,自然的凉风是每个人所企盼的。
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到三峡蓄水和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据我多年调查的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最近的地质调查发现,川东鄂西存在着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可以说地底下尽是天然气包。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一但蓄水175米的高压强到来,可能发生变数的风险就会增高。
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修建大型水库一定会诱发一定程度的地震。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27日18时52分04秒,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个别土坯房倒塌,小部分房屋开裂。震中周边地区襄樊、锺祥、荆门、荆州、宜昌、天门、武汉、黄陂等地有感。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10月28日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
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地距三峡大坝不过几百公里,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
一个地质学者告诉我:“蓄水三个月半年到三两年,就发生这么多事故,和我们论证三峡工程时,对地下情况调查不明有关,三峡工程上得太仓促了啊。井喷在蓄水前期就一再发生,显而易见是库水压迫岩溶地形裂隙孔洞,形成地下水渗压压迫地下气田所致。而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对于地质时间来说,就相当于人之一秒。换言之,等于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
那么,就到该反思三峡工程上马不科学不民主的时候了。反对意见那么高,不明情况那么多,14个专项论证报告,有五个报告专家组不签字,都挡不住政治工程的强硬上马。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在地质情况如此不明,超过1/3工程论证报告专家组不签字的情况下,还能强行上马。论证时,反对者排挤出去,赞成者拉请进来,排除异已意见,一切皆往有利论证,最后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象水坝实力很强的美国,其论证方式却相反,人家是要把反面的可能一一证倒了,才可能心里有底工程上马。
换种思维看问题:当年全国人大票决三峡工程时,2000多个代表们,有几个人对地质、水工、大坝方面有专业知识?既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就应该是投弃权票,因为你不能对你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表态和行使表决权,如果你这么做了,你这是对国家的渎职,你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但三峡票决只有100多票反对,600多票弃权,高达1000多票赞成。当然再以进程的眼光看,这已经是多年被讥为人大表全票通过敲橡皮图章的一种进步了。民主制度方面的缺陷带来的制度恶果,最后在桩桩件件事情上得到了体现,三峡即是其一。最终国家被利益集团绑架了。
按说三峡水库建成了,水面增加了,气候应该更加湿润才是。却不想蓄水156米,首先是二场川东百年不遇的洪灾,这黄万里先生早已指出过的了,是蓄水抬高水位后,将下游的洪水挪到了上游,因为洪水下泄被抬高了的库水顶,库尾闾的地方不光形成拦门沙淤塞严重,而且将形成由此自上的洪水下泄困难问题。三门峡造成陕西关中平原洪患就是已经证明了的一例。
接踵迎来的又是川东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高温酷暑天气连创四川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的达到45度(重庆人认为这还只是敢公布出来的数据,他们身体感受的温度要远远超过报出来的气温)。重庆遭受百年未遇大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损失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粮食减产超过3成,有8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大旱一直持续着,重庆长江段成了一条细流,上游金沙江的梯级水库却还在“按计划”蓄水。三峡下游的洞庭湖,自打三峡蓄水起,就开始露出干涸面目,以往烟波浩淼的东洞庭,如今干得几乎徒步可以涉过。鄱阳湖也迎来了干旱。二湖流域可是自古“江南”这个慨念的核心区啊!
不管作用多大,三峡成库事实上改变了整个长江流域生态。
不是说冬暖夏凉么?会增加降雨么?怎么修了三峡工程气温反而升高得更厉害?政府和那些专家们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对此作出解释?这些专家们在左推右搪中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如果说三峡对气候没有影响,那是瞎说。因为前一段就是这些权威部门言之凿凿地说三峡将对气候产生影响(冬暖夏凉空调说),现在突然说没有了,那不是证明此前是狗戴嚼子——胡勒么?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像所说的降温作用,而是持续高温干旱?
最后御用专家们总算找到借口了,那就是“全球大气候转暖”,简言之就是四川大旱和三峡工程无关,是整个地球变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四川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他认为目前流行的“木桶效应”说并无充分科学依据。
张强说,三峡流域长度虽长,但宽度并不大,对沿途流域气候的影响很小,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而且据科学模拟三峡试验表明,三峡大坝的修筑不但不会导致周边地区乾旱,反而会提高降水约百分之十左右。特别是最近重庆遭遇特大山洪暴雨,关于三峡工程改变自然的反击很强大,御用专家们似乎找到的有力证据。
不信?那你有本事证明给我看?
这反击的就是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抛出的“木桶理论”,认为四川盆地形似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就是长江三峡这个海拔多几十米到100多米的峡江缺口: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现在在这个缺口上突然被人为加了一道200米高的“悬崖”,就不可避免地要阻碍长江的水汽流通。
生活在长江川江边的人都有体会:以前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上,江风非常大,并且是从下游向上游吹,蓄水后明显感觉上风没有以前大了。到蓄水156米后,很多时江风几乎没有了,这无疑证明了三峡大坝的阻风效应。
王红旗没有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江风凉爽,是低进的,冷空气比重大,所以总是处于地面或河面的最底层流动,它带来川东和四川盆地降雨的另一个必要前提:不是有了积雨云和输送了水汽进去就会形成降雨,降雨的原理是冷暖气流错锋形成的,没有地面的凉风,中高层的积雨云是形不成滴降到地面的,往往它就飘走了,飘到周边地区去了。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和秦岭大巴山地,降雨量就比蓄水前的往年多了将近10%。这个预计增量却是原来专家们预计在三峡重庆区间的增量。
所以无论你山头上是否寒风呼啸,山谷峡江里面却热浪滚滚,大气候对小气候不起作用。以前峡江里冷湿气流上升,在三峡的山头遇上暧湿气流,冷凝形成片片雾锁峡江的“巫山云雨”,只能成为记忆了!
这个原理和中国北方近几十年干旱类似,北方的植被河流被破坏了,地表温度相对就上升了许多,积雨云飘到上空,却眼巴巴地瞧着它飘走,形不成降雨,却形成了干旱的恶性循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是森林植被和原始地貌维护得好的地方,降雨量总是那样丰富。中国古人将这叫作“接地气”,云层接不到地气就形不成降雨。按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必须给出降雨前提——错锋,地面温度过高,往往形成向上的干暖气流顶托,暖湿气流形成的积雨云下不去,冷暖气流错锋形成冷凝降雨无法达成。
这里我试解一下川东去夏今春的高温干旱原因。
修三峡大坝前,长江之水一泻千里。从青藏高原上汇积的雪水奔腾不息,给四川盆地带来清凉水源的同时,也将四川盆地内的热量带走。同时反向支持了凉风水汽自三峡进入川东和四川盆地。这种冷暖流交错造成了这一线的丰富降雨,三峡区间和川东重庆,历来是降雨丰富的地方,一般年降雨在1500毫米左右。
蓄水以后,上千公里江流变得非常缓慢,库区内的700公里水基本上是死水一潭,完全丧失带走热量和散发的能力。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会上升太大。快速流动的水不但可以保证自身的冷却,还可将周围的热量带走和释散,对周围环境起到天然调节。但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
峡江逼仄的地势使得静止的水库不但降不了温,反而成了个“聚热器”,夜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白天饱含吸取的热量(因为水的比热大,这也是农民在夜晚向稻田里面放水,以防止稻田被冻的原因)。这就有如在四川盆地口安装了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板,持续不断对周围地区加热,地理环境又导致形成难以释散的河谷闷热小气候,导致水库沿江的峡江地区气温升高,而高温又促使水库内水蒸汽继续蒸发,就在四川盆地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温水蒸气带,形成历久不散的“桑拿天”。
http://static12.photo.sina.com.cn/orignal/48d24c56bc3759ae3d7eb
重庆大旱,发射火箭弹增雨也无济于事。
同时三峡大坝将最重要的与流流相反方向流动的冷湿凉风阻挡了。有专家说三峡大坝阻挡不了大气候,但三峡大坝却能阻挡最重要的在峡江底部流动的湿冷凉风,再加上闷在峡江盆地里的湿热就如同火炉般,将任何籍此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加热或削减、顶托掉。透过三峡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都将被这个湿热气压带消弱。四川盆地没有被大坝堵死,也将被这个火炉毁掉:没有风进入相对封闭的峡江,空气不流通散热不畅,外来的冷湿气流又被阻隔,热量无法排出,反而在盆地及出口处不断聚集,雨又降不下来,高温干旱就势不可免,四川真的就成一个火炉了。
这里我引用来自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和Terra 卫星研究数据(应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国家大气研究中心(PSU-NCAR)的第五代Mesoscale模型(MM5)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独立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清晰表明: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由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已经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并且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研究同时也分析了厄尔尼诺影响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可以排除这种因素。
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面宽度将从平均0.6千米扩大到1.6千米,水域面积的增加将增强当地的蒸发,降低当地的温度。结果,当地上空的水汽将更加稳定,导致长江660千米长的水路的水汽垂直运动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垂直运动加上复杂的地形将影响三峡地区之外几百公里的地域。
反正三峡工程上马且峻工在即了,反对已经没有用了,专家们又开始“及时”地站出来引导舆论讲真话了:不要对三峡工程蓄洪能力期望过高,三峡的库容其实有限。全盘推翻了论证上马时“三峡工和建成之日,即是长江告别洪患之时”的说法。然后发现三峡大坝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事实上被人为破坏了。
自从三峡大坝建起后,坝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道路被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垄断经营:参观的游客每人要交105元的门票,公众无偿出钱建成的三峡大坝,成了少数利益团体牟利的“摇钱树”,对当地民间旅游业造成冲击;三峡总公司对三峡专用公路和坝区道路的封闭性管理经营,使得目前每年多达40余万台的大型货运车辆,被迫实行“水陆水”翻坝转运,使运输时间由陆路行走仅需半小时增加至13小时,增加运输成本、制约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100多名学者专家出来呼吁,要求利益集团还路于民。
博弈对峙中,秘而不宣的补救措施出来了,有报道说,有关方面准备在宜昌到三峡大坝区间,再修一条几十亿元的专用公路,一时舆论大哗。因为已有一条穿越三峡西陵峡区间的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它是由国家投资的纳税人钱,不过为了保证工程进展顺利而临时享有专用权,终究是要还路于民的,但现在竟然成了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私家路了。
再而后船闸通行能力只能达到设计的一半,所谓“万吨轮直达重庆”也因为百桥锁江(桥面和水面的净空高度不够)和三峡大坝的拦阻,成了纸上的画饼,再次证明了“为通过而一切皆往有利方向论证”的不科学、反民主,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
部分内容节选自赵世龙未出版作品《我们竟然百孔千疮》。详见下面链接:http://blog.sina.com.cn/zhaoshilong#sort_2
本人和三峡有关的重要报道和揭密:
三峡大坝开裂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4c5601007ygt.html
三峡蓄水出斜湖移民红线大错误
http://blog.sina.com.cn/u/48d24c56010003pe
作者: glim 时间: 2008-11-24 13:35
李总理说这是造福百年的工程
作者: CCAV1 时间: 2008-11-24 13:41
君子不立危堤之下.大坝下游的百姓小心为好
作者: momo516 时间: 2008-11-24 14:08 标题: 回复 #5 lu4661177 的帖子
现在5毛的门槛这么低了?连光会打字的泼妇都能上岗了
作者: lshf-18 时间: 2008-11-24 14:13
言论自由啊~~~
作者: wqsg 时间: 2008-11-24 15:26
十分怀念黄万里先生
作者: 荒野饿客 时间: 2008-11-24 16:56
引用:
原帖由 lu4661177 于 2008-11-24 11:26 AM 发表 
没事
上班时闲的无聊
公务员嘛
看看你们这些低能儿
没出息的
穷的就知道在这里骂ZF
骂GCD
其实你们就能在这唧唧歪歪
生活中你们什么都不是
活在中国人民的最底层
就想着国外怎么怎么好
怎么怎么民主 ...
老兄,低调些,你一个国家公务员,天天上班无聊屁事不做,还敢藐视社会底层老百姓,虽说你月底的工资是国家财政的拨款,到底还是社会底层人士的税款,把你养的白白胖胖,嘴巴上就要干净些,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理,你妈妈没有教过你吗,再说了,你这文笔粗鄙不堪,简直丢了政府公务员的脸皮,我都害臊,虽然我就高小毕业
作者: cd2gz 时间: 2008-11-24 19:31
这几年四川气候很反常,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大坝的原因。
这个玩意儿真是害人,以后不管是不是共产党当权,它都不可能轻易被炸掉了。
作者: 葉孝禮 时间: 2008-11-24 20: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bc989877 时间: 2008-11-24 20:51
引用:
原帖由 lu4661177 于 2008-11-24 09:53 AM 发表 
SB年年有
今年特别多
看看你们的嘴脸
也不知道想干什么?
你们要的民主是什么?
你们是外国的DOG吗?
抑或是被FLG搞得脑子进水了?
唉
SB们
你们都是在中国饿得吃不起饭的吧?
真是鄙视你们
强烈的鄙 ...
写得好,你和说我们是个屁的林大人一样异曲同工让更多的人抛弃对你们这些垃圾的幻想,来,更加赤裸裸地来!!!欢迎到其他论坛尽情地发。你越露骨你们的好日子越快尽头我们的好日子越快开始,呵呵!!!
[ 本帖最后由 abc989877 于 2008-11-24 04:53 PM 编辑 ]
作者: 山草青 时间: 2008-11-24 21:41
什么叫“三峡带来的利益”?属于谁的“利益”?三峡带来了多少“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都给了谁?
作者: dp_2006 时间: 2008-11-25 00:14
三峡工程的利弊的分析就目前看来还需时间来验证。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还十分的有限,地震通常来自于距离地壳表面10-15公里处的地质结构。三峡工程是否能对地下10-15公里的地质结构造成多大影响,目前都还没直接证据。不过长江每年带来的洪涝灾害确是活生生在每年发生,此外三峡工程带来的电力效益也不可忽视。所以就目前来看,下结论还为时太早。此外判断一个新生事物的利弊,应该看其长期,综合的看。
作者: vosban 时间: 2008-11-25 02: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udahai 时间: 2008-11-25 09: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mx166 时间: 2008-11-25 10:34
不晓得 只有出了事情才晓得有没得问题
作者: london 时间: 2008-11-25 10:49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有关经济方面的丑闻就一直不断,今又爆出威胁生态,引发地震等等,可谓祸国殃民啊!
作者: ls59 时间: 2008-11-25 13:57 标题: 人胜天
国人既然能胜天,也一定会胜地的。
作者: bulubulu 时间: 2008-11-25 19:18
李鹏的非议确实很大。
作者: taoliu 时间: 2008-11-25 19:58
这么大的工程风险也是很大的,要不为什么要论证那么多年,即使是论证也保证不了不出问题,毕竟这么大的工程根本没有过先例。只能祝下游的同胞们命大福大了。
作者: taoliu 时间: 2008-11-25 19:58
这么大的工程风险也是很大的,要不为什么要论证那么多年,即使是论证也保证不了不出问题,毕竟这么大的工程根本没有过先例。只能祝下游的同胞们命大福大了。
作者: taoliu 时间: 2008-11-25 19:58
这么大的工程风险也是很大的,要不为什么要论证那么多年,即使是论证也保证不了不出问题,毕竟这么大的工程根本没有过先例。只能祝下游的同胞们命大福大了。
作者: 非之非 时间: 2008-11-25 21:15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为三峡库区下游的百姓祈祷------平安无事、丰衣足食。
作者: kuyuxin 时间: 2008-11-25 23:36
个人观点,三峡大坝工程确实会影响整个三峡地区的环境气候,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去建,因为中国却能源,没办法的事,建个核电站还得研究好几年才能决定
作者: 夏虫 时间: 2008-11-27 10:16
应该回到老子的学说,无为而治,什么也别做。
作者: leegalex 时间: 2008-11-27 10:30
形象工程而已
作者: NH706 时间: 2008-11-28 17: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