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外勾结 遭歧视的中国航空业路在何方 [打印本页]

作者: hisalut    时间: 2008-11-11 22:16     标题: 中外勾结 遭歧视的中国航空业路在何方

HTML clipboard中外勾结 遭歧视的中国航空业路在何方
HTML clipboard中华军事|编辑:2008-11-10

HTML clipboard
刚过去的珠海航展上中国航空八面威风,完整配套的军用产品高调亮相,高低结合的民航飞机蓄势待发,作为实力体现的歼10战机光芒四射,高性价比的
FC1战机出口订单连续不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卧薪尝胆60年,汇总美欧俄三家技术的中国航空业似乎前途无量。但在这繁花似锦的局面之下,有谁看到美欧巨头的釜底抽薪之举,又有谁注意地方政府的开门稽盗政策。


08
年11月7日中国航空报报道,中航与空客的2项合作谈判陷入僵局,中航发言人希望空客珍惜合作机会,不要因为中航成为中国大飞机项目的供应商就把中航当作竞争对手。出问题的两个项目中,A320客机机翼总装项目谈判在中方完全接受外方价格的情况下,空客又提出合资等新条件;飞机复合材料部件项目在工作包价格上产生分歧。尽管中航集团做出多次重大让步,但空客当初向中国政府做出的多项承诺始终未能兑现,这最终导致谈判无法取得进展。



这看起来似乎只是商业谈判,但其中隐藏的两大疑问容不得我们忽视:中航工业早就是波音、空客、庞巴迪等航空企业的供应商,为什么反而不能向本国的大飞机项目提供零件,空客集团是否违背自由竞争?空客向中国政府作出的承诺是它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提,为何前期投资到位之后空客反而敢于违背承诺?而且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项目中完全不涉及技术转让问题,就是一般的商业谈判,空客为什么会不断在价格、合资等方面提出苛刻要求呢,难道它对这些部件的成本和利润率心里没数吗?还是说空客根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要的就是拖延谈判进程,最终想让合作谈判无果而终呢?



存在即合理,空客在中国的投资只是为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而绝不是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之前技术转让的承诺只是敲开中国大门的诱饵,在它找到国内合伙人进入国内市场后,空客就毫不犹豫的甩掉了支持中国大飞机的中航集团。



在空客进入中国早期只能与中航一、二集团合作,从99年国内开始为空客生产机翼前后缘,05年起生产机翼翼盒,06年组建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07年签署A350飞机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框架协议。在这一系列项目中,尽管中航一集团与二集团为了争夺合作机会互有争斗,但他们与空客的每一个合作项目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从项目中学到了大量生产管理和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为中国航空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中航两大集团开始合并之后,外国航空巨头更加倾向绕过中航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07年6月空客与天津保税区、中航集团签署A320客机总装线合同,空客和保税区分别占51%和30%的股份;借力天津临空产业区项目大力引进外资的契机,一大批外国航空制造企业绕过中航集团直接在国内投资建厂为空客提供零部件,却根本没有像其他行业的外企那样进行技术转让。如美国埃尔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先进复合材料生产销售的领军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风能等领域;这样一家拥有众多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在国内设厂绕过进口关税限制,但是它为此向中国提供技术转让了吗?它的项目对提高中国航空工业水平有帮助吗?



08年11月埃尔泰公司在天津的复合材料生产线建设完成,空客与中航合作的复合材料项目谈判立刻陷入僵局;天津临空产业区几十家外资航空制造企业进驻,原本分包给中航的机翼总装项目便提出要合资。外资航空企业每在中国直接投资一个行业,它与中航的合作便退后一步,合作要价要来越高,合作条件越来越苛刻;这完全是因为外资在于地方政府的合作中已经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通行证,它当然会尽力减少对中国航空业的技术转让和产品分包。



各地政府为了提高自己的招商引资额度和项目数量,不仅在不要求技术合作与转让的前提下大规模引进外国航空企业进入国内,而且在合作条款上给外资企业以大量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



如临空产业区的外资企业享受天津保税区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享受进口设备、加工贸易、仓储保税优惠政策,提供“七通一平”的优惠建设用地,并给予相应建设资金扶持,提供“企业发展金”特殊的扶持;国外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职工家属可迁入天津户口……这些还仅仅是普遍优惠,与单个企业招商谈判时的政策倾斜还不计在内。



国内航空制造企业有这样多的优惠政策吗,他们有与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政策条件吗?中国航空业卧薪尝胆60年,刚刚能参与到世界航空合作分工中去,各地方政府就迫不及待的引进外资与之进行不平等竞争,这究竟是不顾大局还是蓄意扼杀,他们的行为与收受外商贿赂为其制定有利法规的贪官污吏有何区别!


80
年代初在外国汽车势不可挡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工业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在奇瑞和QQ等国产车崛起之前这一政策被骂了个狗血喷头,被指责为出卖国内市场。汽车相对而言还是低端产业,现在对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作用更大的航空业如何呢?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原本有计划、有协调的对外合作被搅的一塌糊涂,一些本该得到的技术转让纷纷泡汤;外资大举独立进入国内市场,合作条件越来越高,优惠幅度越来越大;国有航空企业中高级人才大量流失,原有的市场被无阻碍的外资企业代替……一言以蔽之,中国航空业正在从“以市场换技术”走向“无条件开放市场”。



外资企业不是慈善家,一旦他们打垮了中国航空业,那么其产品的大幅涨价便势在必然。例如俄罗斯民用胶卷完全由柯达和富士占据,他们在俄国的售价几年前就高达
40元人民币,国内有国产乐凯胶卷参与竞争,柯达胶卷至今仍然只卖19元。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生产新舟600、ARJ翔凤这些客机的能力,那么空客、波音、庞巴迪一定会联合起来提高对中国航空公司的售价。


05
年我国以76亿美元采购了150架空客A320客机,而同期市场价高达97亿美元;07年我国采购A320客机的目录价格为1.72亿美元,A330客机
1.91亿美元,实际采购160架客机总计才174亿美元,仅这两次交易中所节省的费用就超过建国前50年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投资总额。别看中航目前只有新舟和翔凤两个小规模的客机项目,但它仍旧为每一个乘坐客机的中国人节省了机票,这是不可抹杀的功劳。



况且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行业,中国航空业的发展成败不仅仅关系到经济利益。中航沈飞的歼11战机压制住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国台办在经济开放上的单方面让步就少得多;成飞的歼10砸掉印度空军的光环,我国外交部就能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西飞的歼轰7调到山东半岛,韩国海军和海警对我国渔民就要谨慎执法……空军是现代战争的主角,航空工业是空军的基础,没有发达的航空工业就没有可靠的国防。



可是国防事业所需的军用飞机能够脱离民用航空产业单独发展吗?高强度低密度复合材料、高推重比低油耗航空发动机、飞机零件加工工艺、生产管理和组织能力……
这一切都完全是军民通用的技术,航空业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更是毫无差异。军用飞机研制风险高,航空发达国家都是采用以民养军的模式来扶持发展,没有民用航空的利润支撑,航空企业根本付不起军机研制的巨大费用。现在外资航空制造企业依靠政策优势大肆从中航集团挖人,将来谁去研制中国军机,谁来保卫中国的天空。



中国航空业规模小底子薄,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源像美国那样去浪费,我们只有集中使用力量才能在关键领取取得突破,并以此带动其他事业的发展。外资航空业进入中国不可避免,但我们应尽力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与市场和对方交换尽可能多的技术工艺,而决不能放任其自由进入;中国汽车30年的轮回才诞生新一代国产品牌,航空业怎能不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地方政府不能再盲目引进外资企业,与中航集团合作,从外资项目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才能迎来中国航空的春天。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