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界业绩最具发言权的莫过于基金季报,但掀开新鲜出炉的国内多家基金公司三季报,鲜艳华丽包装下的投资策略报告却引爆了基金界有史以来的最大黑幕,也揭露了隐藏在这场金融海啸背后血腥屠杀的可怕真相。。。。。。
纵观当今经济态势,北美即将步入衰退,欧洲亦自身难保,亚太区虽难言独善其身,但毕竟还有一个宏观调控持续发展的国内场,在如此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内需和政府投资可以说是相对的热点。因此,受惠于扩大内需和政府投资的股票理应受到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重视。
那么哪些属于扩大内需及政府投资概念中有的行业和股票呢?最显而易见的是建材、钢铁、造纸、机械等板块。但从报告期末按行业分类的股票投资组合看,对这些版块重仓的基金寥寥可数,反而在一些弱势行业上却情有独钟,例如:××策略股票基金不但仓位高达75%,而且还配置了对市场前景不好、下跌幅度较重的“怪异组合”,如纺织服装、木材家具、造纸印刷、传播文化等板块的股票;即使连相对保守的对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电力行业配置的比例也极低。在后市极度不明朗下,如此怪异的投资组合,结构上并没有丝毫防御板块的配置,反而对投资者称目前市净率已经较低,进入了长期价值区间,“具有长期持有价值”实乃匪夷所思!
诡秘的赎回
通过对季报的仔细研究,竟然发现赎回状况波动最大的是一些晨兴评级相对靠前,业绩相对较好的基金,而业绩较差的基金却变动不大。如果从个人投资者角度看可以理解,止损时,通常倾向于考虑从损失较小的那些基金开始下手,对于较大的损失,他们习惯于在反弹后抛出,希望以此减小损失。但即使如此,至多也是出现赎回潮而已,不应该出现波动加大的状况,这是何故呢?
深度探究下,获得了业内人士“指点” - 当行情反弹,基金净值恢复到投资者成本附近时,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对整个基金来看是赎回明显放大,因此对基金公司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市场下跌,而是突然出现反弹”,而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哪怕的市况好转时,基金投资的“业绩”也要“人为”诡秘地压低,以避免庞大的赎回潮 - 带着这套“理论”,回头再看看某知名基金公司××优选基金三季度的表现,简直令人咋舌!
消失的认购
在大盘巨幅下跌影响下,基金销售从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本不足为奇。但从三季报却又看到了“异于常态”的一面,新法基金募集规模是超额完成,但季末基金份额却大幅缩水。其中尤其以2只新法基金尤其抢眼,分别是×××海外与××灵活,均是6月底公告合同生效的,但仅仅一个季度,份额竟然缩水了76%与60%,如此缩水规模绝对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不亚于雷曼在临近破产时大家争相抛售的股票规模。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有“行家托市”-即在募集时由银行、券商等机构或其手中的客户资源注入资金帮忙认购基金,这些资金在基金成立打开赎回后就会立即撤出。否则以现在的低迷市道,要达到季报所说的首发规模,简直难于登天。
但这种“消失的认购”带来的后果却是直接严重侵害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对于基金长期投资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为,如果有这种认购资金的存在,基金在操作时需要预留出很大的现金空间,在投资时就不会有很好的资金配置。干扰了基金的投资,必然无法保障基金投资者的利益,也违背了证监会的规定。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却不仅仅是部分基金公司,连规模过千亿的×夏,×时,×实等基金巨头也存在这种行为,试问基金业界还存何处净土?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