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球,宇宙!人等生命体在地球上繁衍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地球就是其载体,而地球又遨游在浩瀚的宇宙,宇宙之外,是?无可而知!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宇宙--星系--地球--人等生命体依次这样的产生,产生的经过是漫长的!而这些宇宙,星系,地球,人等生命体的名称,都是由人命名而来!就是人给其编码,代代相传,更新,探索,更新!如此循环!又经过漫长的历程,人等生命体会消亡吗?会有更高级的生物体出现?会是怎样的呢?人等生命体--地球--星系--宇宙,是这样循环回去吗?没有了生命体!还是再循环回来?循环回来,生命体还是称之为人?是否又要重新对其编码等?一切从新的开始?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吗?(尔等助我......这不是杞人忧天,尔等从来没有此问吗?)
我经常想这些问题,也努力搜寻过答案。
建议LZ看两部纪录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掉进兔子洞--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续集》
看了以上两个纪录片,会让你对你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但不要奢望得到答案——因为没人知道答案。
如果这样看完还觉得不理解或不过瘾,推荐《和谐拯救危机》,听听净空老法师为我们讲经。通俗易懂,我们只要听取里面的关于 科学与宗教 的一些观点,也许就能领悟不少东西。
欢迎讨论交流!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简介
这是一部说电影不叫电影,说记录片不叫记录片的东西,是先前一个系列的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重剪辑版,说它是电影是因为在里面有一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不过却很震撼。说它是记录片是因为这里面充满了量子力学、神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等这些个乱七八糟理论的大杂烩,统统都是为了给那个故事背后的一切现实一个解释。
故事很简单,一个刚刚因为老公有外遇而离婚的失语女摄影师,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开始讨厌婚礼,讨厌男人,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万事不顺,好像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就当最后终于在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发脾气的时候,先前偶然在地铁中看到一个展览点醒了她,自己开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世界重新美好起来……呵呵,就跟童话一般
可能有些人会对这部片子里面提到的东西皱眉头,不管说是因为它里面提到的观点不对自己口味,或者直接是因为自己根本不明白。不论是哪种可能,我希望因为这片文而去看这部电影的人儿不要在最后拿着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因为这电影的本意和精髓不在于争论,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我们把眼睛投向美丽的存在,让我们自己去创造美丽……
人类主体的心灵世界与客观的物理学领域,是否存在一个神秘但可以探知的交会区?我们的意识有没有能力操控「实在界」?这是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知名的科普作家奥弗拜(Dennis Overbye)十四日在《纽约时报》发表他的想法,值得此道中人参考。奥弗拜毕业於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著有《宇宙的寂寞心灵》、《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书,目前担任《纽约时报》科学版副主编。
两年前有一部名称念不出来的电影「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在影迷口碑相传下缔造佳绩,票房达一千一百万美元,并且衍伸出一系列的书籍、DVD、服饰、提袋,甚至「生物场」手环,在文化界形成一股风潮。
这部电影号称根据量子物理学的洞见,认为「实在界」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构造,只要我们心灵开窍或者心志坚定,就可以改变与改造实在界;换句话说,科学与灵性其实可以携手同行。
今年这部电影出了续集「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请来十六位各界人士助阵,继续宣扬此理念,情节重点之一是日本另类医学专家江本胜的发现:沉思冥想可以改变水的结晶。
然而奥弗拜认为,这些电影与相关理论虽然打著量子物理学的旗号,但其物理内涵与程度却根本不及格,表面看似引人入胜,其实却让科学与文化的交会处更加浑沌。
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元性、测不準原理等核心理念,具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机率模糊性;但许多人不愿就此坠入五里雾中,期盼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确定性。半世纪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格纳开风气之先,推测人类意识或许是解开这谜团的关键。
不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伯特强调,威格纳的假定是以严谨的数学与机率观念来建构,与观测者的期望及意图毫无关联。况且代表量子机率性的波极为微弱,一与周遭环境接触就会消失,观测者根本无用武之地。换言之,实在界毕竟不是人类心灵所能乾预掌控,一如古希腊哲人德謨克利图斯所说,其中只有原子与虚空。
艾伯特教授进一步指出,人们碰到高深的物理学时,似乎总会有一种自欺的倾向,想要确认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演化的登峰造极之作,能够掌控自身的命运。其实大家何不学学伽利略,抑制主观期望的诱惑,勇敢而清晰地观看这个世界,接纳它的美丽与残酷,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掉进兔子洞--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续集》 简介
人类主体的心灵世界与客观的物理学领域,是否存在一个神秘但可以探知的交会区?我们的意识有没有能力操控「实在界」?这是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知名的科普作家奥弗拜(Dennis Overbye)十四日在《纽约时报》发表他的想法,值得此道中人参考。奥弗拜毕业於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著有《宇宙的寂寞心灵》、《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书,目前担任《纽约时报》科学版副主编。
两年前有一部名称念不出来的电影「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在影迷口碑相传下缔造佳绩,票房达一千一百万美元,并且衍伸出一系列的书籍、DVD、服饰、提袋,甚至「生物场」手环,在文化界形成一股风潮。
这部电影号称根据量子物理学的洞见,认为「实在界」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构造,只要我们心灵开窍或者心志坚定,就可以改变与改造实在界;换句话说,科学与灵性其实可以携手同行。
今年这部电影出了续集「What the Bleep, Down the Rabbit Hole」,请来十六位各界人士助阵,继续宣扬此理念,情节重点之一是日本另类医学专家江本胜的发现:沉思冥想可以改变水的结晶。
然而奥弗拜认为,这些电影与相关理论虽然打著量子物理学的旗号,但其物理内涵与程度却根本不及格,表面看似引人入胜,其实却让科学与文化的交会处更加浑沌。
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元性、测不準原理等核心理念,具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机率模糊性;但许多人不愿就此坠入五里雾中,期盼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确定性。半世纪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格纳开风气之先,推测人类意识或许是解开这谜团的关键。
不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伯特强调,威格纳的假定是以严谨的数学与机率观念来建构,与观测者的期望及意图毫无关联。况且代表量子机率性的波极为微弱,一与周遭环境接触就会消失,观测者根本无用武之地。换言之,实在界毕竟不是人类心灵所能乾预掌控,一如古希腊哲人德謨克利图斯所说,其中只有原子与虚空。
艾伯特教授进一步指出,人们碰到高深的物理学时,似乎总会有一种自欺的倾向,想要确认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演化的登峰造极之作,能够掌控自身的命运。其实大家何不学学伽利略,抑制主观期望的诱惑,勇敢而清晰地观看这个世界,接纳它的美丽与残酷,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