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
招行模式
招行2007年年报显示,截至2007年底累计发卡量为2068万张,但流通卡只有1441万张,流通率为70%,有近1/3的卡处于休眠或无效状态。根据资料,2004年,招行信用卡发卡量约222万张,其后逐年成倍递增,2005至2007年,分别达到500万张、1000万张、2068万张,年均增速超过100%。
而2008年中报显示,招行在发卡速度上明显减慢。截止到2008年6月底,招行累计发卡2382万张,半年仅新增了314万张。这表明招行为了达到市场占有率采取不惜一切代价的“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宣告终结。
但中报数据同时表明,模式转变似乎对于提高收益并无帮助。这突出表现在活卡率(或称流通率)的显著减少。2007年底,招行的流通卡数为1441万张,活卡率为70%,而到上半年为止,它的流通卡数为1543万张,活卡率降为65%,仅半年时间,在发卡量增加了15%的基础上,招行的活卡率却下降了7.14%,由于活卡是银行获取收入和盈利的基础,活卡率下降会直接带来招行信用卡业务收入下降。
不健康的收入结构
以招行信用卡近三年的商户佣金收入变化及卡均佣金收入状况为例,从2006年到2008年中期,招行的佣金收入分别为3.76亿元、6.55亿元、4.36亿元,佣金收入与全部非利息收入的比值分别为50%、43%和39%,卡均佣金收入为52.8元、45.45元和28.25元(简单估算2008年全年为56元)。
如果进一步分析招行信用卡非利息收入的结构,2008年中期招行信用卡的非利息收入共10.95亿元,其中商户回佣手续费数额最大,为4.36亿元,占比接近40%。其次是分期手续费收入2.04亿元,这也是增长最快的业务;逾期手续费收入1.54亿元,而信用卡年费收入仅为人民币0.4亿元,预借现金手续费收入也仅为0.89亿元,其它增值业务手续费收入为1.72亿元。
按照商户消费手续费现在的分配比例,发卡行、收单行、银联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配,费率下降损失最大的还是发卡行,而招行是国内发行信用卡最多的银行。据了解,因为费率低,目前招行信用卡在商户POS机上的每笔消费都会令招行亏千分之四。
招行循环利息收入也是杯水车薪。尽管信用卡循环利息年利率高达18%,但从麦肯锡统计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大约仅有14%的持卡者使用循环信用,虽然招行公布的数字略高为25%,但仍属于较低的比例,屈指可数的循环信用使用者和在免息期前定时还钱的贷款者,自然直接决定了信用卡靠循环利息盈利的模式虽然存在,却因为规模过小无力支撑盈利。因为目前包括招行在内的各家发卡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的利息收入部分都不予以公开,在此无法做更细致的分析。
根据中报,截至2008年6月30日,招行信用卡应收账款总额251亿元,而信用卡计息余额占比由上年末的37%提高至39%,按此计算,招行上半年信用卡循环信用余额为98亿元,以日息万分之五、平均透支期一个月计算,招行月透支利率可达1.5%,则获取的透支利息收入为1.47亿元,与招行上半年241亿元的净利息收入相比,基本可以忽略。
2006年,招行信用卡的收入构成中,1/3是利息收入,1/3是POS机消费手续费收入,1/3是中间收入,而到了2008年年中,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先前被寄予厚望的利息收入占比下滑到12%,已不能成为支撑信用卡收入的一角。虽然佣金收入占比为35%,但与国际水平50%以上比例相去甚远。
成本风险核算
“MBNA模式在中国很难成功盈利,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信用卡文化,很多企业对信用卡服务也不了解所致。”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招行在2005年公布发卡量突破500万张并形成盈利,目前这一数量已经突破2000多万张,而招行却仍未公开其信用卡中心独立的财务核算。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资深人士表示:“在中国,如果一家银行的卡户不能超过300万、活卡率低于70%、年单卡平均消费额少于5000元,那么根本不可能盈亏平衡。目前国内应该没有一个银行能达到盈利的水平。不过不同银行有不同的算法,如果很多成本不记入信用卡中心成本,那是有可能持平或盈利的。”
信用卡业务是靠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的金融产品,在其发展之初,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按投入排列依次是系统成本、人力成本、广告宣传、营销投入、催收成本等,还有信贷资金及风险资金成本,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动辄就是上亿元甚至几亿元,如果根据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按发卡量平摊到每张卡,其成本有多少?
从招行内部了解到,在两三年前,招行的信用卡成本大概为“发100万张卡,要投入1亿元”,相当于每发行一张卡,招行所耗费的成本在100元左右。不过,随着信用卡领域竞争的白热化,信用卡的的进入门槛也被抬高。一些信用卡领域的后来者,最高的成本可达150元—180元。招行由于进入较早,保守估算它的卡均成本至少在120元以上。
“跑马圈地”式发展给招行留下了不能带来收入的睡眠卡,它们同样需要招行付出和活卡几乎一样的成本,这成为招行一个巨大的负担。根据中报,招行目前的睡眠卡约为839万张,即使以目前银行普通信用卡每张卡成本100元计算,招行为此付出的成本就达到8亿元,约占到招行上半年信用卡非利息收入的77%,也就是说,招行在活卡上每收入10块钱,就要拿出7块多去维持不能产生任何收入的信用卡的费用。
另一方面,在收入下降、成本趋高的同时,信用卡的还款风险也陡然升高。据深圳当地的一征信公司调查统计,2008年二季度信用卡坏账率高达15.7%,而一季度这一数据为11.3%,环比上升了约40%,上半年平均坏账率高达13.5%;而在去年一季度,这个数字还为个位数4.98%,今年同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多,表明深圳地区信用卡还款状况已明显恶化。
据了解,目前招行的信用卡发卡量40%左右集中在深圳、上海、北京地区,其中深圳约占20%左右,因此,深圳地区信用卡坏账率的升高必然会对招行信用卡业务整体不良率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这在招行2008年中报中已经初露端倪。据中报数据显示,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为2.74%,同比上升了0.82个百分点,增幅高达42.7%,且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2.8亿元,目前已超过6亿元,占招行不良贷款总额约7%。■
MBNA模式
MBNA被称为信用卡领域的后起之秀。这家在上世纪80年代才成立的新兴银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超越了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银行,成为仅次于花旗集团的全美第二大信用卡贷款银行。MBNA通过与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发行联名卡与认同卡,通过强大的关系营销策略,将营销目标客户锁定为具有较高信用素质和消费潜力的专业化人士,同时提供强大的客户服务系统。从成本上,通过与各类组织合作降低市场开发的单位成本;从收益中,通过强大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独特的经营策略,一方面提高了使用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流失率和坏账损失。通过这些细节化的管理,造就了MBNA在信用卡行业的优势地位。2005年MBNA被美国银行斥资350亿美元收购。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