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又闻城乡问题,回眸梁漱溟 [打印本页]

作者: 御风而行    时间: 2008-10-25 12:25     标题: 又闻城乡问题,回眸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1988年),原名焕鼎,字漱溟,以字行世,祖籍桂林,出生在北京。
1898年,始读《三字经》、《地球韵言》。
1899年—1905年,入中西小学堂、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江苏小学堂读书。
1906年,入顺天中学堂读书。
1907年,始读梁启超主编之《新民丛报》和《新小说》等出版物。
1910年,梁漱溟在顺天中学与甄元熙讨论中国政治改造问题。始读立宪派的《国风报》和革命派的《民立报》。
1911年,中学毕业。毕业前加入了京津同盟会。
1912年,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他专跑国会,研究西方政治体制在中国的应用。开始读佛典。
1913年,正月开始素食。年初读幸得秋水《社会主义之神髓》,年末写《社会主义粹言》一文。7月向父兄说要出家当和尚。
1914年2月,在《正谊》刊物上发表《谈佛》一文。
1916年9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一文。被蔡元培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
1917年,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成。12月到北京大学任教,讲印度哲学概论。
1918年3月,在北大哲学研究所讲授佛教哲学。10月在研究所开设孔子研究。11月出版《印度哲学概论》(北大出版部)。
1919年1月,在北大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5月北京学生运动爆发,在《国民公报》发表《论学生事件》。6月开始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欲以此书为《孔家哲学》、《唯识述义》两书的“引子”。
1920年1月,《唯识述义》第一册出版。春读《东崖语录》,遂弃出家之念。秋在北大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稿自10月起刊于《北京大学日刊》。
1921年,暑假赴济南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0月,讲演稿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出版。
1922年初,访太原,结识卫中并参观其所办学校。12月发表《曲阜大学发起和进行的情形并我所怀意见之略述》。
1923年9月,在北京大学开设“孔家思想史”课程。
1924年8月,发表《重华书院简章》。秋任山东省省立第六中学(今菏泽一中)高中部主任。
1925年春,返回北京。与熊十力住什刹海为山东六中部分学生讲学。
1926年1月,讲《人心与人生》。
1927年1月,为北京高校讲演《人心与人生》、《我对于心理学上见解的变迁》等。
1928年春,访陶行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7月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在广州代李济深任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提出办乡治讲习所建议案及试办计划大纲。9月发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为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讲演乡治问题。
1929年2月,考察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实验。秋赴河南辉县参与筹办村治学院。11月发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
1930年 37岁 1月,河南村治学院开学,任教务长。6月,主编《村治》,于该刊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 悟》等文。11月,发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
1931年1月,赴山东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6月,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1933年2月,执笔起草民众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草案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部分。被教育部聘为民众教育委员会委员。10月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1937年3月,《乡村建设理论》出版。8月,任国防参议员出席参议会。
1939年11月,在重庆与黄炎培等人发起“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0年夏,在四川璧山来凤驿创办勉仁中学。
1941年3月,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代表民盟在香港创办《 光明报》,经桂林时在广西大学讲学两个月。
1942年2月,再到桂林,开始写《中国文化要义》。
1946年5月,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暗杀。民盟秘书长梁漱溟气愤地说“:本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于文化工作,但现在却无法退出了。”即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
1946年5月,任民盟秘书长,参与国共和谈。9月,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在重庆北碚成立,1948年改为勉仁文学院。11月,国共和谈破裂。先生回北碚,重新写作《中国文化要义》。
1949年夏秋间,晋谒贡嗄上师,领取无上大手印,接受灌顶,8月至9月在北碚缙云山上修习藏密功法。11月《中国文化要义》出版。
1950年9月,向中共建议设置中国文化研究所。10月写《中国建国之路》。
1952年8月,向毛泽东提出去苏联作学术研究,未得批准。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与毛泽东发生争辩,后毛泽东说梁漱溟的问题:“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自53年后居京西八大处,深居简出,很少开口不再过问世事,因而躲过“反右运动”一劫。
1960年7月,开始写作《人心与人生》。据他儿子梁培恕回忆说,父亲以平静而深沉的声音说,“这本书不写出来,我的心不死!”书完成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今日可死而轻快地离去”。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赶出居室,迁住北京鼓楼铸钟厂两间小破屋中。9至11月写《儒佛异同论》。
1974年1月,写《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并在政协学习会上讲演。他说,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至于批林,我认为林彪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路线,不过一心要搞政变夺权而已。
1975年7月,完成《人心与人生》。重写《东方学术概观》。
1979年初,梁漱溟任全国第五届政协常委。10月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
1984年,《人心与人生》出版。中国文化书院成立,出任院务委员会主席。
1985年3月,在中国文化书院作讲演。
1986年11月,《东方学概观》出版。
1988年6月,在北京逝世。葬于桂林穿山公园。梁漱溟6岁读书,上了四所小学,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他出生成长在城市,却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卓有成效的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
    梁漱溟与毛泽东,是1918年在杨昌济家里初识,时梁漱溟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梁漱溟常访杨怀中讨论哲学,寓寄杨家的毛泽东常为他开门。后来,毛泽东在湖南发起“驱张(敬尧)运动”,得到梁氏兄弟的支持。杨怀中病故,家境窘迫,友人解囊相助,梁漱溟是其中一员。而承办杨怀中丧事的就是毛泽东。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半个月中毛泽东与他长谈八次,有两次竟通宵达旦,毛泽东记忆犹新地说:“梁先生,您还记得不?民国七年在北京大学,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馆职员,读到您的《究元决疑论》,还蛮佩服您敢于向名人挑战的精神呢。”所以毛泽东后来公开称,“我同梁漱溟比较熟”。梁漱溟也说:“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
    1950年1月,毛泽东再三邀请梁漱溟从重庆来北京,并专门派车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毛泽东还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还让他住进颐和园内的一处小院里。在这段时间里,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关系融洽,经常来往。在北京,毛泽东要梁漱溟参加政府,梁说:“他想拉我拉近一点,可我不想靠近。”梁漱溟大慨始终是把毛泽东当作朋友的,这就是书生的幼稚。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后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11日梁漱溟在小组讨论会上说:“过去中国将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今建设重点在工业,……工人九天,农民九地”,过去农民“与共产党亲如一家人,今日已不存在此形势”。等等。(《周恩来年谱》上卷)
    对梁漱溟的发言,毛泽东很不以为然,严厉地说梁漱溟是反对党的总路线。
    9月12日,政协常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即席讲话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以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9月17日,周恩来在中央政府委员会上作批驳梁漱溟言论的长篇发言。批判梁漱溟“一贯反动”,就想“升官发财” “梁说工农生活悬殊,相差九天九地,好像他代表的是农民,实际上他是代表地主说话,是挑拨工农联盟的”等等。在周恩来讲话时,毛泽东亦不时插入一些很重的话:“讲老实话,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杀人有两种,一种是用枪杆子杀人,一种是用笔杆子杀人。伪装得最巧妙,杀人不见血的,是用笔杆子杀人。你就是这样一个杀人犯。”这些插话都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此后,会议对梁漱溟的言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梁漱溟震惊不已,据梁漱溟自撰《事情》一文记道:“十八日,午后开会,我登台发言,气势甚盛。我说:我根本没有反对总路线,而主席却诬我反对总路线。今天我要看一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收回他的话。毛主席立刻厉声说:告诉你,我没有雅量!(这段话,《毛选》第五卷改为“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 “同时我也直言,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导党,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什么雅量呢?就是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之后,毛主席能点点头,说:‘好,你原来没有恶意,误会了。’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的雅量。……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尊重您;您若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我现在的意思是想考验一下领导党。因为领导党常常告诉我们要自我批评,我倒要看看自我批评是真是假。毛主席如有这个雅量,我将对您更加尊敬。……我是说主席有无自我批评的雅量。……”(《梁漱溟全集》七卷)”
    而梁的发言使矛盾更为激化,后来还就让不让梁漱溟讲话的事,主席团宣布由大会全体人员进行表决。毛泽东则补充说:“这个问题不是政府委员会所列的议程,列席的同志也可参加。”表决赞成梁讲话时,毛泽东带头举手,政府委员中的中共委员也举了手。毛泽东边举着手边说:“梁先生,我们是少数啊。”
    据郑大华《梁漱溟传》说:9月18日,“梁漱溟刚说到这里,会场上就有人起哄,不让他往下讲。……这时,会场大哗。不少与会者被梁的这种无视伟大领袖的权威,公开与毛你一句、我一句顶撞的行为激怒了。他们大声呼喊:‘不听梁漱溟的胡言乱语,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服从决定,梁漱溟滚下台来!’……会场上再次大哗,不少人即席发言,斥责梁狂妄之极,反动成性,要他赶快滚下台来。……于是会场再一次大哗。人们一个接一个的站起来发言,对梁的态度表示愤怒!……会场又一次出现高潮,人们要梁马上滚下台来,而梁则站在台上纹丝不动,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就这样,梁漱溟在一片‘滚下来’怒吼中被轰下了讲台。”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吵才匆匆结束。
    后来毛泽东在《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中指名道姓、语言尖锐地说:
    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
    你梁漱溟功在那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也没有。而你却把自己描写成了不起的第一美人,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还比得上杨贵妃。
    人不害羞,事情就难办了。说梁先生对于农民问题的见解比共产党高明,有谁相信呢?班门弄斧。
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
    梁漱溟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你说工人在“九天之上”,那你梁漱溟在那一天之上呢?你在十天之上,十一天之上,十二天、十三天之上,因为你的薪水比工人的工资多得很嘛!……要是讲公道,那要首先降低你的薪水,因为你不只是在“九天之上”嘛!(《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最后,毛泽东给梁漱溟定调为: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留着他,作为我们党内的反面教员嘛。
自此,梁漱溟与毛泽东不再交往;梁漱溟于是从毛泽东的座上宾,一下子成了全国的“反面教员”。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