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家主义被轻轻放过:关于阎崇年的争吵闹剧 [打印本页]

作者: 21002    时间: 2008-10-17 14:31     标题: 国家主义被轻轻放过:关于阎崇年的争吵闹剧

唬唬唬

一掌激起千层浪,美化清朝统治的阎崇年的被打及其是非争议,引起了一场仍在进行中的网络风暴。然而,不幸的是,这样一场本来具有很高思想意义的争议却最终演化成了民族主义者彼此攻讦的闹剧。汉民族主义者也即通常所说的皇汉们视阎为大满族主义的代言人,批判他对汉族的蔑视和侮辱。而大满族主义者则竭力为阎辩护,继而为清朝的入关南侵和为大中华建立的“丰功伟绩”而辩护。更为不幸运的是,部分本来没有什么民族主义情绪的自由派们的民族意识被打阎事件意外地激发起来,成为了满汉民族主义者的同盟军,甚至出现了与声名狼籍的围棋同仇敌忾的“动人”场面。
然而,正是这样的争吵闹剧,使得阎崇年背后所代表的真正意识形态力量——国家主义被轻轻放过。仅就阎崇年的理论观点来看,不能否认其具有亲满的嫌疑。然而,阎崇年之所以能登上百家讲坛这个主流文化平台,能够让其观点借助央视的强大影响力散布于全国观众,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其亲满或本身就是大满族主义者,而是他的理论观点符合构建大一统的国家主义的要求。与一般的满汉民族主义不同,当下占据主流,信仰中华大一统的国家主义在解读中国历史时对统治者的特定族籍不感兴趣,其着力强调的是,无论哪一权势集团,只要其能统一中华,它便代表历史的正统性,同样的,只要其能实现国家的强盛,它便符合历史的最高正义原则。根据这一标准,清朝的统治者也就成了国家主义历史叙述中的正面人物,清朝的历史至少是中前期的历史也就带上了耀眼的光辉色彩。两年前引起极大争议的《施琅大将军》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施琅这个长期被定位于汉奸的二臣之所能摇身一变成为“民族英雄”,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施为哪家君主服务,而在于他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再回到阎崇年被打的争论上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满汉民族主义者们争议的焦点仍然是谁为中国的正统。汉民族主义者们所争的是所谓皇汉的正统,而满族主义者们所维护的是满清入主中原的正统,而双方都没有争议的是,代表历史正统性的权势集团天然地享有统治中国的正当性,至于以何方式统治中国他们并不关心,甚至可以说,从其对本民族的圣明君主的文治武功津津乐道这点来看,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统治都怀有一种难以掩饰的自发崇敬之情。可以想见,一旦解决了正统性争议,这些人很可能会团结在国家主义的旗帜下,为威权国家的开明专制呐喊助威。还可以推断一句,只要有关方面改弦更张,在百家讲坛多加宣扬一下强汉盛唐的丰功伟绩,现在对央视抱持敌对态度的皇汉主义者们一定会千恩万谢,感激涕零,一切矛盾都将烟消云散。到那时,最失落的,只怕是参与争吵的自由派们!
在我看来,阎崇年的确应当批判,但其要害是其国家主义的偏谬,也即将空洞的国家至上观念置于民众的基本人权之上。满清入关南侵对汉族人民进行的杀戮和掠夺值得谴责,汉族君主对本族人民或他族人民进行的杀戮和掠夺同样可耻。在一个多民族的民主国家,评价历史的标准应当只有一个,也就是人权的标准。任何无视甚至践踏人权的统治集团都没有什么国家的正统性和历史的正义性可言。只有在此标准之上,民族主义才有值得期许的合理价值,才有机会避免与国家主义合流的命运。可惜的是,一些参与争论的自由派们所更关注的是,阎是否美化了满清,阎是否应当被打,打阎是否侵犯了人身自由,自觉不自觉地被民族主义情绪绑架,而轻轻放过了更加值得批判、谴责和反思的国家主义!
作者: 21002    时间: 2008-10-17 14:34     标题: 教授签名售书挨打事件的背后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史英强

发表日期 11/10/2008



近日,中国大陆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暴力事件,舆论纷纷扬扬。周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阎崇年教授,在无锡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时,一名年轻男子打了阎教授一个耳光。警方对打人者处以治安拘留十五天及一千元罚金。媒体一致报道,打人者是因无法认同阎崇年关于清朝的一些观点,才动了手。但阎崇年教授主要有哪些观点呢?

回望历史,一六四五年,清军进入江南颁发「剃发令」,所到之处, 无论官民,限十日内都须剃头,削发留辫,不从者斩。最有名的是「嘉定三屠」,就因为剃发问题,被杀者达二万余人。但阎崇年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说,「剃发令」「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网民问:哪有这样的民族文化交流?


一六四八年,清朝诞生了中国文字检查官,开始言论出版审查,残酷处罚违规的知识分子。阎崇年教授说清朝的「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网民说,清朝的文字狱是钳制言论的文化恐怖主义,这样的稳定谁会向往?


史料记载,清军入关,遇到抵抗,必定烧杀抢掠。一六七零年,清军攻下广州,死难七十万人。阎崇年教授说「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网民说,「这种靠大肆屠杀异族,烧杀抢掠的融合,难道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阎崇年教授还说「对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网民表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兵到处烧杀抢掠,对这样一个踩著同胞尸体而攀爬官阶的杀人魔王,应当肯定吗?


阎崇年教授的观点毕竟是一家之言,不管怎样说,他有言说的权利。问题出在哪儿呢?教授签名售书挨耳光事件是严重的,但它折射出中国话语权的问题。「凯迪」网站署名鲁国平的网民说,《百家讲坛》自从开播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有些讲者混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一味以片面的娱乐心态,去詮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起一些观众强烈不满。一些观众通过文明的方式进行了不同意见表达,或写文章或现场抵制等,可《百家讲坛》根本听不见或不屑听取不同意见,更不要谈在节目中引进不同意见去解释或公开辩论了,好像《百家讲坛》就是「一言堂」。鲁国平表示,学术问题不该武力表达,难道就可任意娱乐?希望借助这件事,《百家讲坛》以及部分主讲人反省一下自己的一意孤行和言论霸道作风,其次中国什么时候学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真正来到?
作者: 21002    时间: 2008-10-17 14:36     标题: 阎崇年被掴与文化贫血症

作者/心灵720

  2008 年10月5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历史学家阎崇年赴江苏无锡签名售书时遭遇一青年掴掌袭击,此事件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阎崇年被骂为“汉奸”,还有不少网友为“大汉之风”叫好,被打者得不到丝毫的同情, “满汉之争”推上了高潮;与此同时,2008年诺贝尔奖揭晓,钱学森堂侄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各大门户网站都将获奖者贴上了“钱学森的堂侄”、“华裔科学家”等标签来吸引眼球,而钱永健却在采访中说自己略懂中文而且不是中国人。诺贝尔学者的此番言论估计也会如同一掌掴在那些民族主义者脸上。

不管阎崇年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也不管《百家讲坛》垄断了精英话语权,阎崇年有权利矢口否认他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这是一个人言说的自由,当然这些言论连同他的惊世骇俗的观点只能接受道德指责,而不是依靠暴力触犯法律来完成。打人者“大汉之风”通过暴力解决学术问题,而网友狂欢的热情与之遥相呼应,这种通过暴力达到意识形态的心理平衡的非常之举,暴露出文明的野蛮。

阎崇年的确是挨了“民族主义”耳光。近年来,国人满腔愤懑哀叹当下文化迷失及文化堕落。前些年电视台流行“辫子戏”,满屏幕都是跪着的屁股唯唯诺诺伺候皇帝一个人,随后《大汉天子》将历史视野向前推进;二月河清朝帝王系列那个热乎劲刚刚消退,《明朝那些事儿》就大行其道。这种文化与学者专家之流提倡的文化不谋而合。2006年末,十博士联名以维护“文化主体性”为由联名抵制圣诞,每年孔子祭典如火如荼,孔子学院的某些教授也急于推出“汉服”与“国服”来对抗西装,并期待在奥运舞台上面一展国人着装;国学妹妹傍上了“国学”立马赚取了无数眼球。国人在回归传统的过程中,暂时性找到以“汉文明”为主题,这虽然从一个怪圈跳入另一个怪圈,总体趋势还是悖逆现代潮流。

帝王戏剧的火爆流行,公众无法出逃历史的浊气去反省当前文化的弊端,腐朽霉臭的帝王们散发的霉菌感染现代人,但是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不以现代思想启蒙做好消毒的工作,反而去美化华丽龙袍下包藏的丑恶。这便是当前文化现状的紧张局势一大根源。阎崇年挨打的原因正是他过度“扬清抑明”,美化“满清王朝”之嫌,这与当前流行的 “汉族中心主义”观点背道而驰,他们根本听不进任何批评“汉文明”的声音,更不用说理性对待“持不同观点者”,在这个前提之下,学术交流被全武行取代,只不过是矛盾爆发点的一个导火索而已。

国人在回归传统,他们是想寻找一种与之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当前持续增长的GDP支撑起国人膨胀的自信心,他们在奥运舞台完成百年夙愿,神七一飞冲天之后,这种膨胀的优越感推上了极致。因此他们此刻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光辉的一面,刻意回避制度的造成的缺陷,因此在某些短板上面从文化根源去追溯一种”我能行“来证明自己可以达到的光辉伟业。


其实无论满清和汉朝,他们所追寻的文化都是经过了制度的淘洗,文化的演变的过程中总是基于统治者服务而经过选择性过滤,这种合成的文化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甚至只有一种最坏的结果。拥护“汉族中心主义”的过度反应必然走向极端民族主义之路,这已经不是
一个社会的理性表现,扯上“爱国主义”大旗只不过掩饰他们内心的空虚。

一种文化的繁荣在于她所衍生出来的生命张力,在于她的宽容与善良,他能激发出个体的潜能。这些正是当前诺贝尔奖无法落户中国的真正原因,在这块文化贫瘠的土地之上,教育扼杀了个体灵性以免独立的思想难以被控制,在思想流毒难以肃清之下,创新精神举步维艰之后还指望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那些拿“华裔”来往脸上贴金的民族主义者一再证明不是中国人的智商低,也不是中国人种差,这也是哪些新闻标题制作的良苦用心。为什么诺贝尔奖与中国一直无缘,而获奖的人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只是“华裔”,而没有土生土长的地道“中国人”?当公众还在为被掌掴学者叫好,还在文化酱缸的怪圈之间徘徊的时候,这两点正好说明我们生活土地的贫瘠了。( 天涯周报编辑)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