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相对论学习班”的文章,蓄意将相对论与哲学上的相对主义相混淆。例如,该文引用了毛泽东1937年的一次未发表过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批判了相对主义(relativism)。由于讲话中所批的“相对主义”在当时也译作“相对论”,和物理学上的相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写法完全一样,读者如果不仔细参照原文的上下文,就很容易将两个不同的概念弄混,以为毛所批的是物理学上的相对论。但是,任何对哲学有基本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毛泽东的讲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因此,事情很清楚:“批判相对论学习班”是故意要混淆两个概念,以便利用当时在中国已经被神化的毛泽东的权威。在该文的结尾,“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宣布了这场相对论批判将要导致的结果:“无产阶级就一定能够牢牢地占领自然科学的全部阵地,资产阶级学者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一个个崭新的科学理论,必将迅速地发展起来,自然科学发展真正的新纪元一定会首先在我国到来!”〔19〕
1.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John K. Fairbank, eds.,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II: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 vol. 15,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HO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7-110. 该卷有中译本,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同上,111。 3.1920年魏兰德恶毒攻击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时,魏玛德国国内的气氛也与此相似。见Albert Folsing, 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 trans. Ewald Osers (New York; Viking, 1997), 460. 4.笔者感谢屈儆诚博士提供了这位中学教师的姓名(屈儆诚的电子邮件,2000年9月8日)。该信息此前未曾公开发表过。 5.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见许良英,方励之编.爱因斯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12-251。屈、许二人的文章是第一篇详细考察这场批判运动的文章。此文原为屈儆诚在许良英的指导下,于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完成的硕士论文。该文的删节版曾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6(6),1984和7(1),1985,论文的全文则收录于以上所引的《爱因斯坦研究》中。两种版本都略去了所引用的材料来源及批判运动参与者的姓名,正如屈、许二人所注明的那样,这是因为,大多数资料都属于“内部材料”,根据中国官方规定,不可公开。因此,许多相关的原始史料现在还不得而知。此外,批判运动的大多数参与者都在文革结束前认识到了他们的“错误”,甚至转而为相对论辩护;其中有许多人现在仍活跃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甚至身居要职。为此,有些人的姓名不便披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不得不将屈儆诚的论文,作为本项研究所依赖的原始史料之一。请注意:虽然《爱因斯坦研究》一书已于1989年印出,但并未发行,故一般读者至今无法得到该书。 6.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5。 7.同上。 8.笔者于2000年9月7日对许良英教授的采访。 9.同上,以及笔者对张操教授的采访。张操当时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物理学教师,曾参与了批判运动,但未能成为该学习班的正式成员。在当时,能成为该学习班的一员是一种荣誉,因而也很难得。 10.笔者于2000年9月7日对许良英教授的采访。根据笔者对张操教授的采访,当时实际上在北京成立了两个小组,彼此相互竞争:其中一个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的年轻物理学家组成,另一个则由在京高校的青年教师及其他人物如周友华等组成。前一组在中科院物理所聚会,后一组则在北京航空学院集中活动。孔令华是后一组的负责人。根据这一描述,北京的批判运动的组织结构与屈、许二人的论文所述有所冲突,但对笔者在本章中的主要论点似乎并无影响。关于北京批判运动的详细组织结构及其演变,还需做进一步地调查研究。 11.孔淑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序一:3-4;35-41,56,74-75,244。 12.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5. 13.同上。 14.同上,216。 15.同上。 16.同上。 17.同上,216-217。 18.有关光速不变原理实验证据的讨论,见 W. Pauli, Theory of Relativity, trans. G. Fiel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58), 5-9; and J. G. Fox, "Evidence Against Emission The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33, no.1 (1965):1-17. 感谢 M.J. Klein 教授向笔者指出这些资料。 19.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7。 20.同上。 21.由于急需更多与爱因斯坦及其研究有关的中文材料,中科院批判小组曾于1969年末派人到浙江去找许良英。 22.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7。 23.同上,217-218。 24.同上,218。 25.有关珍宝岛事件的详细讨论分析,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254-265. 26.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8。 27.同上。竺可桢.竺可桢日记,1966-1974.5.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03。竺可桢至迟于1969年9月7日即开始学习和思考有关相对论的问题,以准备中科院后来于10月23日召开的相对论讨论会。他在此期间的学习相对论的详细情况,见《竺可桢日记》,5:297-303。 28.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8-219. 29.毛泽东过去曾受益于陈伯达的协助,并因此对陈相当赏识。详细讨论,参见 Raymond F. Wylie, The emergence of Maoism: Mao Tsetung, Ch'en Po-ta 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Quoted in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316 n38.) 30.叶永烈.陈伯达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282。 31.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16. 根据陈伯达传记作者叶永烈的说法,陈伯达早在1967年1月就已成了中共党内的第4号人物(见叶永烈.陈伯达传.377)。 32.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9-22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 Stanislavski,1863-1938)是俄国演员、导演和制片人,还是始于1898年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他最为知名的成就,是创建了一个表演体系或理论,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 33.张春桥和姚文元是来自上海的更年轻的党内宣传家,于文革早期迅速得势。二人都是“四人帮”的成员。“四人帮”的另外2人是:毛泽东的妻子江青和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司令王洪文。 34.陈伯达与江青密谋,于1967年初,搞垮了陶铸。见叶永烈.陈伯达传.376-377。 35.关于起草“九大”政治报告之争的详情,见叶永烈.陈伯达传.492-499。叶永烈的描述与其它资料中的记载是一致的(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196 n.136, 316.) 36.叶永烈.陈伯达传.498-499。 37.陈伯达无视毛泽东的一再警告,不顾一切地支持林彪,即是出色的例证。 38.孔淑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序一:3。柳树滋在该序言中称,毛泽东和孔令华的谈话发生在1972年前后,并说,“当陈伯达知道主席这次谈话后,曾以此作为在科技领域中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理由”。这一说法在时间上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陈伯达在1970年8月就已下台。不过,柳所回忆的发生在毛、孔和他本人之间的谈话,应该确有其事,内容大概也是准确的,只是事情发生的时间,须要再提前2-3年。 39.感谢董光璧教授告知笔者他对此问题的灼见。 40.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2。 41.国际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科学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编.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56。 42.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57。 43.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17。 44.刘西尧(1916-),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肄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授少将军衔。1966年8月起担任周恩来总理的联络员。1970年,刘西尧担任中国科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见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415。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528。) 45.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0-3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 220。林家治.吴有训传.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61-162。会议日期引自屈、许的论文。 46.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0。相对论批判北京讨论会,记录本之一和之二(由两位不同的记录员同时记录).1969年10月23日.未发表(以下称为“北京讨论会记录”)。该记录现存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47.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0。林家治.吴有训传.162。吴有训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于1926年在康普顿(A. H. Compton)指导下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康普顿曾对杨振宁说,吴有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王淦昌.深切怀念吴有训老师.见:郭奕玲,唐孝威,吴惕生编.吴有训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xxvi。周培源是物理学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见本书第3章对他的背景介绍。钱学森于1936年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所有这些科学家生平资料都见于《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48.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 49.胡济民等编.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20。王淦昌于1933年在迈特纳(Lise Meitner)指导下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50.与人们普遍认为的(例如林家治.吴有训传.162页所描述的)相反,刘西尧似乎并未参加1969年10月23日举行的这次会议。 51.北京讨论会记录。近期有关何祚庥的一项研究,见 H. Lyman Miller, "Xu Liangying and He Zuoxiu: Divergent responses to physics and politics in the post Mao period," 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HSPS) 30, no. Part 1 (1999): 89-144. 52.北京讨论会记录。 53.同上。 54.同上。根据当时可以得到的实验观测数据,爱因斯坦于1917年提出了一个静态有限的宇宙模型,但后来放弃了。到1930年,爱丁顿已意识到研究动态或膨胀宇宙模型的必要性。(Helge Kragh, Cosmology and Controvers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Theories of the Univers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7,21.) 55.北京讨论会记录。 56.同上。 57.北京讨论会记录。 58.北京讨论会记录。 59.同上。 60.同上。两本记录中关于郝梦策发言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笔者在保持原义的前提条件下,根据两本记录的内容做了综合与少量编辑工作。 61.北京讨论会记录;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146。正如《讨论会记录》中所反映的那样,许多受人尊敬的著名科学家当时并未挺身而出,公开地站出来反对相对论批判运动,有的甚至还随声附和,这可能使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感到失望。但是,应当指出,由于我们从未亲历他们所处的险境,因而也就很难想象他们当时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应当理解,在当时那种人人自危的恶劣政治气氛中,他们多数只能尽力而为,以各种婉转的方式,进行间接或消极的抵制。这些科学家们,甚至包括大多数爱因斯坦的批判者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应当受到主要谴责的,是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思想。 62.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0。 63.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1。 64.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 65.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1。 66."Report on Criticizing the Bourgeoisie Reactionary View in National Scientific Theory from the CAS," CAS Archives, Party Committee, no.18, 1968. Cited in Shuping Y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Science: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Science in Context 3, no.2 (1989): 465 n58.另见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1。 67.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1。 68.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2。 69.同上。 70.同上,222-223。 71.同上,222。 72.同上,223-224。 73.笔者对“批判相对论学习班”一位前成员的采访。 74.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4。 75.同上,227-228。 76.同上,230-231。 77.同上,225。 78.同上。关于“上海理科批判组”的组成人员,见 James W.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A Physicist and the State in China;" HSPS 30, part 1 (1999): 73. 79.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5。80.同上。周同庆是光学专家,师从K.T.康普顿,于193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周同庆于1933年回国后,在一些著名大学任教。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念祖等编.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589) 8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5。 82.同上。 83.同上。 84.同上,225-226。 85.同上,227-228。在这期间,“上海理科批判组”继续修改他们的批判文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8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 (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605,1610。 8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49-1976 (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061-1065。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40. 88.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633。 89.Chen Ning Yang, 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83), 77. 90.C. K Jen, Recollections of a Chinese Physicist (Los Alamos, New Mexico, USA: Signition, Inc., 1990), 170-174. 91.Yang, Selected Papers, 77.另见周培源传略,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32。周恩来的指示,见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3。 9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473,534,n.367。萨拉姆作为巴基斯坦总统的科学顾问访华,他于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3.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9。 94.同上,228。此时,周培源的反对意见应当是针对陈伯达,而非“四人帮”。 95.有关后林彪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之间的斗争,以及周恩来的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的讨论,参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Chapter 4, 特别是336-34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 (下).1645-16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49-1976 (下).1065-1069。 96.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27-228。 97.同上,229-230。 98.同上,230。这4篇文章用“上海理科批判组”的笔名“李柯”(“理科”的谐音)发表: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1973年10月.1-14;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1974年3月.1-20;评爱因斯坦的物质观.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1974年9月.1-15;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自然辩证法杂志.第3期,1974年.55-74。 99.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4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949-1976 (下),1074-1076。 100.李柯.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9-12。 101.同上,14。 102.同上。 103.李柯.评爱因斯坦的物质观,1。李柯.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55。 104.李柯.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55。 105.李柯.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2。 106.除了爱因斯坦的著作,这4篇文章中引用得最多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07.李柯.评爱因斯坦的物质观,6。李柯.评爱因斯坦的运动观,17。一个典型的唯能论的支持者是奥斯瓦尔德(Wilhelm Ostwald, 1852-1922),他“主张应以唯能论替代动力学和原子论,成为一切物理学的基础。他声称,自然界唯一真正的本质是能量,而不是物质。”(W. F. Bynum, E. J. Browne, and Roy Porter, eds.,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84 reprint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3.)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唯能论者奥斯瓦尔德进行了批判。 108.李柯.评爱因斯坦的世界观,58-60。 109.李柯.评爱因斯坦的物质观,2。 110.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32。 111.方励之.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物理,1(3),1972年12月,163。 112.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66, n.83. 113.同上,66-67。方励之在上大学时入党,四年级时又被选送到一个新成立的高度机密的核物理部门接受特别训练。 114.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68-69, 70. 115.方励之.方励之回忆录(未发表)。Fang, Lizhi, Memoirs of Fang Lizhi (unpub., 1991), 163. 引自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1. 116.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1. 117.同上,72,73。 118.有关苏联的抨击,同上,73-74。有关日丹诺夫1948年讲话的介绍,见许良英.争论从何而来?分歧何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5,1987,62。有关中国的宇宙学论文,见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4, n.123. 119.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5. 方励之教授给笔者的电子邮件,2006年4月21日。 120.Helge Kragh, Cosmology and Controvers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wo Theories of the Univers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376. 121.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32。 122.方文中共引用了11种参考文献,全部为英文资料,其中8种(73%)是1970年以后发表的。见:方励之.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物理,1(3),1972年12月,166。 123.笔者曾询问方励之教授,“在撰写1972年的那篇论文时,是否曾顾虑或意识到它可能会带来的不利后果?”方教授告知,“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科大的(政治)气氛,要比北京和上海好得多。”(2006年4月21日方教授给笔者的电子邮件) 124.方励之在撰写其论文时就曾与邹振隆,陆启铿,刘煜奋和郭汉英进行过讨论。见:方励之.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物理,1(3),1972年12月,166。 125.郝柏林.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北京观察》2002年第9期.亦见网址:http://www.casad.ac.cn/2005-3/2005323240410.htm. 126.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3,75. 127.有关邓小平于1973年重新上台、以及他在1976年第二次失势的情况,参见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347-358. 128.方励之等.河外天体红移是可以认识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No.4 (1975):53-69。引自 Williams, "Fang Lizhi's Big Bang," 75. 129.James H. Williams, ed., Chinese Studies in Philosophy 19, no.4 (Summer 1988), 95. 130.同上,10,n.3 。关于美国“引力研究基金会”的情况以及历年来获奖人的名单,见网页http://www.theinternetfoundation.org/grf/default.htm 131.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未发表的手稿,1972。 132.同上。有关许良英1965年的哲学文章的详情和真正作者,见本书第4章。 133.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 134.同上。 135.同上。许良英当时希望加入批判队伍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他想拿回他的手稿;第二,他想知道“上海理科批判组”到底想干什么,并且想对批判的方向有所影响;第三,他当时仍对爱因斯坦的政治和哲学思想持批评态度,这一点在他1965年的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笔者于2000年7月29日对许良英的电话采访。) 136.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1970年9月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会议的闭幕式上正式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仅仅11天之后,周恩来总理就指示商务印书馆及其他出版机构恢复出版工作,为年轻人多出一些书。见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467。有关陈伯达在庐山会议受批判的情况,见叶永烈.陈伯达传,543。 137.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 138.同上。 139.同上。 140.胡国华.绿色的文集,瞭望周刊,37,1984,45。 141.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 142.同上。 143.同上。 144.同上。 145.同上。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5。 146.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根据许良英在这份文件中的记录,他于10月3日写了这封信,并于10月12日前往上海。 147.许良英.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怪事。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5-46。 148.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 149.同上。 150.许良英教授于2000年3月18日给笔者的信。另见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 151.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另见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144。 152.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144。 153.胡国华.绿色的文集,46。 154.许良英教授2000年3月18日给笔者的信。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235。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ref. 135): 343-347. 155.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146。 156.同上,147。 157.同上,147-148。 158.同上,148。 159.同上,148。 160.许良英.耀邦与知识分子心连心。刊载于张黎群等编.怀念耀邦。香港: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第三集,279-280。Xu Liangying, "Einstein's Ideas on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their influence on China" (1995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提交的论文)。胡耀邦是一位改革派领导人,于1980年代初担任党的总书记,但1987年1月被免职,并于1989年4月15日因病意外地去世。 161.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共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三卷。 Xu, "Einstein's Ideas," 4. 162.Xu, "Einstein's Ideas," 4. 163.有关周恩来对中国科学的担忧,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1633。他在1972年为恢复科研工作所作的努力,见 MacFarquhar and Fairbank, eds., CHOC, 15: Chap 4, 特别是第336-342页。 164.1966年夏天之后,除了《中国科学》之外,中国所有的科学期刊都停刊了。这一情形直到《物理》杂志创刊后才有所好转。关于中国科学期刊的出版情况,可参见于鸣镝主编.全中国中文期刊标准著录手册。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 165.前言.物理,1(1),1972。 166.同上。 167.柳树滋.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物理,3(1),1974,3。柳树滋是毛泽东之婿孔令华的高中同学兼密友。见孔淑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前言。 168.V. I. Lenin,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Critical Comments on a Reactionary Philosoph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0), 13. 169.同上,313-314,370。 170.同上,370-371。 171.柳树滋.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4。 172.同上,5。 173.代山.当代“物理学的”唯心论的一个标本——试评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物理,3(2),1974,87-90,99。 174.秦元勋.空间与时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此书第一次印刷的印数为4.9万本。175.据与许良英的访谈:秦元勋是当时的批判者中唯一的一位副研究员(副教授),其他参加者的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下。 176.秦元勋在河南上蔡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秦元勋.空间与时间,vi。 177.秦元勋.空间与时间.v-vi和封底的“内容简介”。秦元勋这本书是写给“只学过一些牛顿力学、初等数学的读者”看的。 178.甄敏.简评《空间与时间》一书。物理,3(4),1974.249。 179.甄敏.简评《空间与时间》一书,252。甄敏似乎是一位或一组物理学家的笔名,“甄敏”可能取自“争鸣”之谐音。在文革期间,以笔名发表文章是很流行的做法。 18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对论天体物理组.评时空对称原理及其它。物理,3(6),1974,373-374。 181.秦元勋.等速条件下的空时对称理论。物理,4(1),1975.57(编者按)。 182.秦元勋的文章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挑战爱因斯坦理论的论文。见宋正海等编.相对论再思考。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前言,1。 183.秦元勋.等速条件下的空时对称理论,62。 184.谢继深.相对论要不要动?怎样动?物理,4(1),1975,63。 185.喀兴林,杨展如.不能离开物质去讨论时空性质。物理,4(1),1975,63。 186.2003年8月24日对张操教授的采访。作为一个非正式成员,张参与了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批判运动,并一直对相对论持批评态度。朱重远于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理论物理室研究生毕业。 http://www.itp.ac.cn/en/JiGouSheZhi/show_user.php?login=ZhuZhongYuan,2003年12月24日查阅。 187.朱重远.这样的“体系”好吗?—与秦元勋同志商榷。物理,4(1),1975,64 188.黄政新.评爱因斯坦的“光速极限论”。物理,4(5),1975,314-317。舒昌清.不能把相对论绝对化。物理,5(2),1976,127-128。黄政新是下放到福建省的知青。 189.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中国的一些“相对论异见者”一直在抱怨中国理论物理学界:“有关相对论的学术讨论环境还不宽松,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常被忽视,论文难以发表”。因此,他们从1990年代开始自行举办讨论会和会议,并于2002年出版了第一本自己的论文集。见宋正海等编.相对论再思考.前言。 190.范岱年.“四人帮”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的一个罪证——批判他们对爱因斯坦的所谓“批判”。物理,6(6),1197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