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不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蔡元培 [打印本页]

作者: CCAV1    时间: 2008-9-21 19:34     标题: 不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蔡元培

蔡元培
  (一)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那许多官僚的关系,哪里用呈,哪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什么大学文、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至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饬几句。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苦痛。现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脱离了,难道还肯投入进去么?
  (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度,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英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 " 洪水猛兽 " 一样了。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哪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这是民国元年袁项城所送的徽号,所以他那时候虽不肯到南京去,却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计划)。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干净了。难道还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么?
  我想有人见了我这一段的话,一定要把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的话来劝勉我。但是我现在实在没有到佛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程度,所以只好谨谢不敏了。
  附:爱蔡孑民者启
  右宣言闻尚是蔡君初出京时所草,到上海后,本拟即行宣布,后因北京挽留之电,有友人劝其婉复,免致以个人去留问题与学生所争政治问题,永结不解之缘,故有以条件的允任维持之电,后来又有卧病不行之电,均未将真意说出。闻其意,无论如何,决不回校也。鄙人抄得此宣言书,觉与北京各报所载启事,及津浦车站告友之言,均相符合,必是祭君本意。个人意志自由,本不可以多数压制之,且为社会上留此一个干净人,使不与政治问题发生关系,亦是好事。故特为宣布,以备挽留蔡君者之参考焉。爱蔡孑民者启。
( 1919 年 6 月 15 日)
据蔡元培手稿选自《蔡元培全集》第 3 卷,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b62i124012.html
作者: CCAV1    时间: 2008-9-21 19:37     标题: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日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人法科,入文科者甚少,人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人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与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人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人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既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既在今Et,吾人对于当局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日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衰,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日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日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日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作者: CCAV1    时间: 2008-9-21 19:48     标题: 先生风范,山高水长——蔡元培影集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
  蔡先生6岁入私塾读书。从18岁到22岁,他读书十余万卷,其中重要书籍还作了批注。在这期间他学习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等,并广泛浏览各国思想家的书籍,养成了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新旧贯通的治学精神。23岁在浙江乡试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补行殿试,任翰林院编修。30岁蔡先生由北京回到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36岁曾被推为光复会会长。41岁前往德国求学,46岁任国民教育总长,任满7个月后辞职到德国再做学生,后又转往法国读书数年。51岁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63岁主持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在这期间,蔡先生被焦作工学院聘为名誉校董,并为“焦工同学录”题词:“好学力行”。
  蔡元培先生在哲学方面的著作有:《哲学要领》、《哲学大纲》、《哲学纲要》;在伦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学史》;在美学方面的主要论文有:《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美术的进化》、《美学的进化》及《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等;其他方面的著作有:《石头记索隐》、《娇怪学讲义录》、《文变》等;还写过《修身教科书》五册,民国初年被各中学普遍采用。
  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孙中山先生曾对蔡先生大加赞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给蔡先生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转自搜狐教育频道

蔡元培早期著作《学堂教科论》(1901年)

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的委任状

蔡元培墨迹

1928年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蔡元培葬礼(1940年 香港)

蔡元培先生塑像(北大燕园)
作者: =Era=    时间: 2012-8-1 08:54

大师就是大师,经典就是经典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