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龙的来历》
[打印本页]
作者:
21002
时间:
2008-8-25 04:12
标题:
《中国龙的来历》
作 者 : 建一
龙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动物一直众说纷纭,要揭开这个谜团,须从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去追溯龙与扬子鳄的渊源关系。
当原始人类从采集野果和渔猎转向以种植为生的时候,谷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获数量就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还处在幼年时期智慧尚不发达的古代人,面对自然界变化无常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既无法理解也无力控制,又不甘心听任自然摆布,于是就寄希望出现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帮助抵御灾害的神灵,企图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偶象以求得护佑。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处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大量的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尽管龙的形象在古人以言传口授的形式相传中融合、兼并其他动物的内容,人为扭曲变形,导致走失了原来的模样,但仍然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形态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幻化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距今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扬子鳄(龙)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描绘的龙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有角的龙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即出现双角,器身纹饰则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鳄的叫声的模拟音,鳄发出的吼叫是低沉的“隆隆”声,因此,“隆”(龙)声就成了古代时对鳄的称谓,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神灵的出现并非是盲目的有意编造,它是人类认识和经历的真实记录,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唯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也启发了古人,以为风雨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认定“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诸如此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至于龙与其它实有动物一起出现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龙就是现实中的扬子鳄,而鳄是全球范围人们普遍关注崇拜的动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腊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鳄。
龙是祭神文化的特定产物,古籍中说:“水以龙。”可见龙是作为主水神灵被创造出来的(传说中的龙王),关于龙与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没有充分的依据。有文字记载以来,远古华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汉字姓氏作标志的,没有用动物图形作标志的记载。远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还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思考问题,只能用类比、表象的方法认识事物,要创造一种综合各种动物特征的虚拟动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难以做到的,人的想象力总会受某种制约,无论多么奇怪的神灵,只能以真实性为背景创造出来,多么离奇的神话,最终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构成它的原始素材,因此,龙不是虚拟的动物。《尔雅·翼》中谈到龙有“九似”(角似鹿、颈似蛇、爪似鹰……)是指龙的局部形态与一些动物相似而已,并没有具体指龙是综合九种动物特点创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国民族的崇拜标志也都是实有动物(鹰、虎等)或人兽结合(狮身人面)的形象。
从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人民对龙的敬仰崇拜心理,标榜自己是龙的神圣化身,龙才逐渐变为封建帝王的象征,龙的造型图案成了帝王的专利,只能装饰在帝王使用的建筑和物品上。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龙不再是传统风俗中呼风唤雨的神灵偶象和封建帝王的代名词,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已成为抒发人民振兴中华、腾飞世界的豪情壮志和代表华夏民族自强奋斗精神的象征。
作者:
21002
时间:
2008-8-25 04:13
标题:
《古猿变人的起因》
建一
古猿进化为人类和其它生物的进化过程一样,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生食变熟食。
地球在晚第三纪(距今约2200万年前)又发生了一些局部范围的地壳构造变动,由于地质变化影响,欧、亚、非大陆气候环境向寒冷干燥方向发展的趋势加速。到了距今约500万前,地球表面的气候逐渐寒冷干燥。在有明显冷暖季节交替的中纬度地区,常绿的阔叶林变为更易燃烧的落叶混交林,原先在潮湿环境中较少出现的由雷电触发的森林大火开始频繁发生。燎原之势的熊熊烈火使密林倾刻之间化为焦土灰烬,常有大批的动物被烧死。面对席卷一切的野火,哺乳动物中智力最发达的灵长目——古猿同样不知所措,惊恐万状,与其它动物一样四处逃窜。但林火浩劫后火场中烧焦的动物尸体散发出的香味刺激了古猿的食欲,它们开始捡食烧死的动物尸体。经过无数次尝试,发现熟肉不仅味道鲜美,易于咀嚼,还可以补充因野果减少造成的食物来源短缺,火使古猿的食物范围急剧扩大。
从南方古猿那适合咀嚼坚韧难咬食物的粗大结实的臼齿可以断定,早期古猿摄取的食物中大部分是植物,主要是成熟的果实和树叶等。动物食性与环境密切相关,为了生存动物可改变原有食性。烧熟的动物尸体逐渐成了古猿的主要食物来源,素食的古猿也转变了食性,环境改变对古猿变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响。积累的经验启发了古猿,它们终于认识到火的有利作用,火扩大了可食食物的范围,食物种类越来越多,于是逐步从自然获取发展到学会主动用火烧烤食物,彻底改变了生食习惯,确立了以熟食为主的饮食方式。用火成为人类进化早期阶段的里程碑。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细胞活动的结果,细胞的生长、增殖等过程都是通过生命体的进食、消化、代谢等功能系统实现的。经过高温烧烤后,熟肉中的有机大分子蛋白质分解成了非常容消化吸收的有机小分子——氨基酸,这为古猿的身体发育特别是需要大量蛋白质营养的器官——大脑的组织细胞提供了更利于转化能量的丰富原料,于是,古猿的大脑不断发达起来。研究结果表明,距今200万年到50万年前是人类大脑进化最迅速、智力提高最快的时期。从生食转向熟食,为人类体质演化和智慧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释人类进化过程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研究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化石。从解剖学上比较,古猿进化为人类的最大变化是脑量由300毫升增大到了约1600毫升。由人类与古猿的头部特征对比也可以看出熟食的显著影响:1、由于脑容量增大,后倾窄小的前额变的宽大突出;2、因熟食减弱了咀嚼机能,嘴的功能退化,牙齿变小,颌部缩短。
人类无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许多动物都不能同日而语,却成为主宰自然界所有动物命运的“万物之灵”,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有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其它所有动物都没有的——抽象思维功能和复杂逻辑推理能力。人可以从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可以从看到的事物中想象出看不到的事物;可以从现在想到过去和将来……与低等动物十分具体缺乏概括性的原始思维相比,抽象思维功能使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今天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是源于抽象思维的结晶。
大脑的发达使原始人类生存本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始使用火和制造复杂工具。当猿人学会保存火种之后,原先不适于栖居的危险性极大的山洞,成了可以遮风避雨、防御天敌的安全栖息场所,洞穴是人类学会保留利用火的发源地,在猿人遗址中大量的灰烬痕迹说明火对猿人生存的重要作用。火不仅能驱赶虎豹等猛兽,还能去除洞穴里的寒冷潮湿,给它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猿人洞穴中那些厚厚的灰烬遗迹显示早期猿人是用不断添加树枝野草的方法把火养在洞中的。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估计到了距今约10万年时,人类才由保存自然火种到用石块敲击引燃火种取火,从而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又一飞跃。
猿人掌握了用火调节外部环境温度后,身上的长毛就显得多余,渐渐开始退化。早期古猿是树栖动物,树是它们的家,脱离了树栖的生活方式后,攀树所需的发达上肢随着陆地生活也逐渐缩短了。由于肉类变成了猿人的日常食物。当捡拾的动物尸体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时,猿人开始用最现成的简单武器——石头和棍棒捕猎动物,狩猎就成为猿人最主要的觅食方式。在狩猎行动中,为了腾出上肢与野兽搏斗,下肢被迫承担了身体的全部承重和行走功能,终于由开始的步履蹒跚到后来的昂首阔步,迈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步行。从此,古猿走上了特殊的进化道路,经过漫长的时期,从动物类群中脱颖而出,演变成了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命——人类。
现代类人猿(主要是猩猩)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呢?原因是,在中纬度温带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古猿向人类进化的同时,那些一直生活在低纬度热带雨林优越环境中的古猿,由于环境潮湿,林火很少发生,不具备自然获取熟食的条件,而灵长类主食的野果又常年充足,所以,生食的习惯没有改变。结果现代类人猿与人类虽然都有共同的祖先和接近98%的相同基因,但由于环境条件局限至今变化甚微。食性的不同,使这两种环境下生活的同一种类的古猿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后者的大脑得到发展,进化成智慧生物;前者成为人类的旁支,基本保持了古猿的原始形态延续下来。
古猿变人是一个长达几百万年的历程。生物进化的前提是生存环境条件。当人类已经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空间之后,现代类人猿已经完全失去了进化的机会。目前仅存的非洲黑猩猩、大猩猩和东南亚猩猩、长臂猿的种群很少,只能生活在非常有限的环境里。而且这种生态环境正日益受到人类蚕食和破坏,人类的活动已经把它们逼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只能在极为狭小的空间里苟延残喘。现在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类都是温带的古猿进化为人类之后陆续迁移而去,绝大部分早期人类化石都出产在温带地区便是证明。
总之,人类的出现并不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而是生命进化时在特定时期适宜环境下天设地造的必然产物。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