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京奥还需“同一种语言”
(2008-08-05)
● 叶鹏飞(北京特稿)
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购物区里,一家五星级餐厅的洗手间外有牌子警告客人“小心地滑”,其英文忠实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Beware of Landslide(当心山崩)。
这是“中式英文”(Chinglish)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中国当局力图在北京奥运前夕清理的“乱象”之一。
作为恢复民族荣耀的百年盛事,中国上下为了举办北京奥运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资源。所有的努力不但是为了让来访的万邦宾客感觉到中国的进步与中国人的热情,也隐含着要与国际社会沟通和接轨的愿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8月1日接受部分国际媒体记者集体采访时,就透露了这层意思。
被问到北京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对他以及中国的意义,以及他和中国有什么梦想时,胡锦涛含蓄表达了中国希望借举办奥运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愿望,并暗示中国人其实与其他国家的人民没有不同。
他还指出,他个人的梦想与中国人一致,也和世界其他人民没有两样,就是能过上现代化及和平进步的生活。
这种试图与国际接轨,同世界沟通的奥运主旨在当局的奥运筹备中举目可见。除了清理散布在公共指示牌和菜单上,含有中文语言特色的“中式英文”,北京奥运口号也被翻译成各国文字,醒目地张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与外宾直接接触的德士司机、志愿者,乃至一般市民都被鼓励学习英语和欧美礼仪。连被视为冒犯欧美文明标注的狗肉佳肴都属于禁止之列,东道主迎宾的苦心,不可谓不周到。
虽说“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中国与世界在沟通上还是难免产生误区,国外的反应甚至颠覆了中国对于“接轨”的想象。
在当局大肆清理“中式英文”之际,总部设在美国德州的非盈利组织“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却以认真的口吻呼吁当局要“赞颂这一中文与英文的可喜结合体”。
该机构在2日称许中文“令人惊异的发杂性和丰富性”,并预测“中式英文”将能在北京奥运后继续发扬光大。
同样地,禁吃狗肉的措施则引起中国老饕的反感,一位好此道者尖锐指出,有人养猪为宠物,并不能因此要大家都戒食猪肉;一些中国农村感念耕牛辛劳而不吃牛肉,但不因此抨击洋人吃牛扒为野蛮。
这种试图展现中国人传统好远客的心情,不但因为实施过头而在中国社会引发媚外的批评;更吊诡的是,在一些外国人眼中,中国当局不遗余力筹备奥运的做法,却被视为违背奥林匹克国际精神的极端民族主义。
中外的认知差异,很大关键取决于中国举办北京奥运背后的心态。无可讳言,在追求与国际接柜的目标背后,还隐含着借用举办奥运重建民族荣耀感,雪洗历史耻辱的深层心理,可是在外人看来,浓郁的民族主义味道让他们同时也嗅到了令人担忧的排外情绪。
胡锦涛在接受外媒集体采访时说:“北京奥运会属于中国人民,更属于世界各国人民。”然而一名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裔学生日前投书澳大利亚《时代报》,总结他在中国当奥运志愿者的见闻时,却表达了失望和忧虑。
他说:“我对很多中国人似乎用爱国主义的名义抛弃了奥林匹克精神感到失望。我感到失望是因为他们把奥运据为己有,凭自己的喜好安排组织来证明他们至今取得的成就。”
这名华裔志愿者指出,奥运火炬在巴黎被袭击后,中国民众掀起巨大的抵制法国货风潮。他的朋友打赌说,在8月8日开幕式最后点燃奥运火种的,必然是在巴黎奋不顾身保护火炬的中国女残疾运动员金晶。
他在投书中呼吁中国人走出历史悲情,面向未来。
从积极角度看,中外至今关于北京奥运的多样解读,恰好说明长期沟通的必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说,不同观念背后的对立假设,也反映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想与国际现实的巨大落差。
在接轨国际的热忱中,中国与世界还需要使用同一种语言,这不光是指中国人的英语热或全球逐渐兴盛的中文热,而是回归到更为朴实的“此心同,此理同”,一如对chinglish的态度,习惯一统的中国官方视为乱象,欣赏多元化的外国语言学者却赞誉有加。
北京奥运,正好提供学习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契机。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