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丑陋往事,禁止富农子弟升学(zt) [打印本页]

作者: f181976    时间: 2008-7-27 09:30     标题: 丑陋往事,禁止富农子弟升学(zt)

曾经有一群人,他们是合法的中国公民,却由于与生俱来的家庭出身问题,而被打为另类和区别对待,成为事实上的“贱民”!这群人就是“黑五类子弟”。他们承受着种种人格上的屈辱,忍受着政策上的压制和周围人的欺侮……不仅如此,连升学和务工都要受到限制,不允许升入初中,不允许当兵,不允许进工厂;换言之,黑五类子弟只能被牢牢地禁锢在土地上而无法移动半步。周围人的歧视让人压抑,让人无法抬头,让人窒息……在这种情况下,富农子弟娶不到媳妇,女儿找不到好婆家,只能代代被愚弄。实在是万恶和狠毒的举措!当年我们家族差点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到东北,父亲说,“起码我们还有手有脚,只要辛勤劳动,总能够吃上饭。”好在云淡雾散,成分论失效了,族人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了。

    父亲就是千千万万名“黑五类子弟”之一。父亲是小学毕业,我曾为之蒙羞。尽管我曾在父亲的学历上填上初中,但无论如何,生于1951年的父亲确确实实是小学毕业的。第一学历是小学的事实,决定了父亲只能在家乡的小县城简单的做个粗人。正如父亲所言:“我是一个粗人。”无法忘记,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让我珍惜今天的美好,感念今天的平等生活,遥望未来愈加公正的社会。无法忘记,那往日的屈辱,那“踏上一觉,永世不得翻身”的龌龊举措,那达到极致的株连几千万人的见不得人的手段。父亲教导我不要怨天尤人,要宽容曾经迫害自己的人。或许,这是一种坦然,但坦然并不代表遗忘,而是避免悲剧重演。

     成为粗人,并非父亲所情愿,实在是不得已才这样。这得拜当年的龌龊无比的政策所赐,也就是说,身为富农子弟的父亲没有资格上初中,成绩再好也不允许上。就冲这一点,就得感谢某万寿无疆的历史人物;好在它已经成为历史人物,否则绝对没有“黑五类子弟”上大学的份儿。当年的父亲成绩并不差,但只能望初中兴叹;小学毕业即意味着学业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到生产队里推小车的命运的开始。(请不要说家里供不起父亲上学。父亲是家中的长子,比爷爷年轻二十岁,比曾祖父年轻四十岁,当时曾祖父母都正当壮年,负担并不太重。)爷爷并不希望父亲过早的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故而就让父亲留了一级。在这之后,时年十五岁的父亲便踏上了独自谋生的历程。

    父亲时常向我回忆起一件事情。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命题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同学们纷纷写出作文,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希望成为科学家的,有军人的,有警察的,有工人的……,就是没有写农民的。而对父亲来说,富农子弟的唯一路径就是回家种地。升学的路径已经被烟台地区乃至在全国堵死;当兵是当时的人们神往的,这是跳出农坛的一条捷径,而后来父亲的一些同学确实当兵了和跳到城市了,但身为富农子弟的父亲并不可能;至于工厂招工也是不可能招收富农子弟……这样摆在父亲面前的只有回家种地。何况父亲并不敢写出自己的理想,一旦写出真实的想法,会被批判为痴心妄想,抑或是图谋不轨。(真实的例子摆在面前,村里和父亲同龄的黑五类子弟里面有叫*龙的,被批判为妄想登基坐殿,被责令改名为“*改”。)于是乎,战战兢兢的父亲只好违心的写下作文,《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农民》,还获得了老师的表扬,说父亲不浮躁、不好高鹜远。……但最终的路径往往是相反的,有志者事竟成,坚韧不拔的父亲并没有成为农民,而成为有三十多年工龄的退休工人;而父亲的大部分同学也没有成为**家,而是老老实实的在家修理地球。世事沧桑,让人不禁慨然。


    任何一个长辈都愿意向下一代讲述自己的历程,父亲亦然。我对父亲的心路基本了解,虽不能说耳熟能详,但也大致清楚。少年的父亲并未听从生产队的安排,而是积极报名参加修水渠水坝的“战山河”,这样可以摆脱村里的束缚而获得相对平等的待遇,毕竟外面的人都不知根知底,自然也不会遇到刻意的欺侮。摆脱生产队束缚的父亲,开始遨游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这个世界充满未知,但总比在家受欺侮好的多。出民工的父亲当然要忍受劳累,当然要忍受痛苦,但忍受人格的侮辱更痛苦,两害相权取其轻,明智的父亲选择了离开。“树挪死,人挪活。”年轻的父亲打过石头挖过涵洞;后来无师自通的成为瓦工,而后进入县城的建筑公司。其间颇受阻挠,生产队长三番五次的要把父亲召回村里推小车,但总被父亲巧妙的避开,或者干脆找领导让其下调令。最出格的事情是,生产队处处刁难,竟然要父亲每年上缴几百块钱,几乎相当于一年的全部工资。后来父亲通过找公司领导,到公社领导那边讨说法,到县委办公室咨询,最终才艰难的将事情搞定。其中的艰辛,让人心中不是滋味。

    父亲在和单位订立合同的时候,似乎在1974年?需要出具成分证明,好在父亲和当时的大队会计关系不错,那位会计也做了个顺水人情,给证明是“中农成分”让父亲蒙混过关。而青年的出身不好的父亲是难以找到媳妇儿的,当初相亲是一个一个又一个,但对方一听成分是富农,立马告吹。而娶母亲是有点蒙骗的,抑或说是姥姥有点感知这家人还不错,在父亲拿出合同书证明了以后才决定的亲事。否则,父亲是难以娶到媳妇的,正如父亲自己所言,“光棍儿都打了一半了。”原因无它,就是家庭出身问题。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的村干部说了,“让你们富农家庭,儿子三十里地内娶不到媳妇,闺女四十里地内找不到婆家。”这掷地有声的话啊。依然回响在耳畔,怎敢轻易忘记!毫无办法的情况下,爷爷在父亲和叔叔年幼的时候,撵着奶奶离开这个家,带着孩子改嫁给贫农;只有这样,儿子将来才可能娶到媳妇,奶奶哭着不走才勉强维持。村里人什么臭嘴都有,有个老婆子指着父亲和叔叔说,“这两个将来还不是打光棍儿的料么?”而事实上,周围确实有夫妻双方离婚,由女方带着十八岁的儿子改嫁,目的就是为了让其子娶到媳妇。这种妻离子散实在是无奈的断臂之举。不知各位对此作何感想?!
    记得村里长辈说起过一个事情。家族中某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实在忍受不了村里接二连三的批斗,就坐车到烟台投奔其儿子和女儿。殊不知其儿子所在的单位正在调查之,故而赶紧把其老父亲送到姐妹家;但其女所在的单位也正在调查她,不敢收留在村里呆不下去的老人,赶紧把老人送回家。老头儿回家后又急又气,过了几天就去世了。家中举行送别仪式的时候,当然都要按照一些风俗习惯来。但某位村干部有模有样的来了,告诉大家说,“一个阶级敌人没了,我们当然要庆祝一下,你们不能哭,你们要笑。不准举行仪式!”大家就是不敢哭了,也不敢穿上风俗的衣服。那位老人的外甥是外村的,他成分没有问题,他喊着,“这是什么世道!”而其他人,就是不敢吱声。面对此情此景,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忆苦思甜,家族的悲剧绝对应该避免。父辈的梦,终究会在后代中延续发展。当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爷爷十分高兴,同时告诫我说,一定不要忘记过去。因为在过去是绝对没有富农子弟上大学的份儿,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炎黄春秋》2007年第6期的《文革前高考“不宜录取”政策的回忆》,可以说是绝佳的佐证。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1/17/content_7433877.htm)当年的父亲连上初中的资格都没有,不知明知道前途黯淡的父亲当时做何感想?父亲在后来的工作中,吃尽了文化水平不够的苦头,不认识施工图纸,只能从头开始学;小学毕业自然难以获得升迁的机会,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工人……小学毕业,阻碍了父亲的前行之路。可父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勤勤恳恳的任劳任怨的从事自己的工作。世事变迁造就了一批批暴发户,一个个戏剧性的人物也粉墨登场,而后迅速消逝,不知道最终谁将永恒,而谁又被钉在耻辱柱上?我不作答。只想说,人权是需要保障的,公平正义的思想是要大行其道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若干年恍如隔世,往日的岁月已经逐渐湮没。村里人依旧在方圆十里生活,当年压迫人的和被压迫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当年做了什么彼此都很清楚。但国人似乎并不懂得忏悔,被欺侮的人装作忘记了,那些当年耀武扬威的人也装作忘记了,真是很搞笑的事情。大家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表演着。就此陋习,我曾请教过“莫言”先生,莫言先生说出了他心中永远的悔,就是当年他曾批斗过一位非常关爱他的老师,一直希望得到那位老师的原谅。或许,这种博爱自省的思维,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之所在。
作者: 东之眼    时间: 2008-7-27 09:43

这事真的是无语,


我们这里的老人说很多被划分到地主的人,遭枪毙的,其实家里也不富,对乡里乡亲的也挺好,但是还是挂了


这或许是政权建立之初的巩固需要?还好家里是贫农,不然形势比人强的时候,有冤哪里申哦






欢迎光临 ::电驴基地:: (https://www.cmule.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