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RM]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RM]

中文名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别名:净空老法师讲《心经》
资源类型:RM
语言:普通话
大小:166.2MB

净空老法师讲解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及其他多种讲经影音资料,在全世界广泛流通,指导各地同修的学习,没有任何所谓版权问题。



下载连接:


[淨空法師]講[心經]_01.rm  20.1MB
[淨空法師]講[心經]_02.rm  20.3MB
[淨空法師]講[心經]_03.rm  19.7MB
[淨空法師]講[心經]_04.rm  20.0MB
[淨空法師]講[心經]_05.rm  20.3MB
[淨空法師]講[心經]_06.rm  19.6MB
[淨空法師]講[心經]_07.rm  20.0MB
梵文《心经》.rm  26.2MB

[ 本帖最后由 嗜色狼魔 于 2006-8-30 11:01 AM 编辑 ]
做广告者斩无赦!

TOP

沙发,可惜楼主应该改名为嗜色狼僧才对,现在的和尚大部分都是酒色和尚阿

TOP

般若波罗密
我要介色!哈哈!

TOP

引用:
原帖由 披狼皮的 于 2006-8-31 12:52 PM 发表
沙发,可惜楼主应该改名为嗜色狼僧才对,现在的和尚大部分都是酒色和尚阿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同理
僧即是魔,魔即是僧
关键在于
心中所想
做广告者斩无赦!

TOP

很好..感觉很好..#99

TOP

下来看看
支持

TOP

着方面的还听多的

TOP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同理
僧即是魔,魔即是僧
关键在于
心中所想

TOP

many thanks

TOP

这个法师识那里的人啊
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但是随便起来不是人!

TOP

连接上了,可是我下载不了啊!

TOP

无所谓,不想太多说

TOP

这个以后再下!先顶起来再说!

TOP

一直想听一下这部经书。

TOP

一直想听一下这部经书。

TOP

心经。心净。神清

TOP

心经》笔记



黄念祖居士讲述
据录音带整理

  在解放以后,夏老师答应我,到我家中来给大家说开示。有的时候临时来,老师来了,我们临时能通知的是俞府、齐府,离我很近,夏老师一来,我就骑了车子到这两家,所以他们有时能参加。

  今天我们以夏老师讲的《心经》为主,这是一个内容。但是夏老师讲《心经》他是画龙点睛啊,没有把整个的《心经》讲完。最后,又从《心经》画龙点睛到了净土。所以今天要把夏老师这一段的开示,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我的这个笔记记东西有个特点:很多是原话,我不能速记,我怎么能够记住原话呢?就是夏老师说好几句话,我记一句,所以所记下的这一句是原话。但是尽管这么记,一句一句摘下来之后,回头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夏老师的精华。所以今天大家听到这个笔记,也等于听到夏老师亲自在讲。因为它很多是原话,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绝对是原话!所以这个因缘很特殊。

  首先夏老师谈的是什么?谈的是佛讲经的时候,佛说阿含说了十二年;因为说了华严大家都不懂,佛就想般涅槃哪,那时梵天请转法轮,佛就答应下来,就说阿含。

  这是夏老师的话,大家都把它念下来,

  “佛说阿含十二年,续说方等八年”,那么此后呢,就“说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说般若的时间(这全都是夏老师的话,别的我作一点解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般若的时间很长。说阿含呢,是为小乘、小学,所以是一些基本的东西。方等就要转换了,就是喝斥小乘,赞叹大乘——方等的精神。最后要说到大乘就是般若。最后说到圆顿教。所以这个般若非常重要,说的时间很长。

  这个前三句是夏老师的话,底下我再把夏老师的话念一段,要分别出来,不要跟我所解释的混在一块儿了。

  “《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心经》译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种,常读是玄奘大师所译。”

  看这一段,就说《心经》只是将近三百字啊,可是包括了《大般若经》是六百卷。《华严》只是八十卷,八十华严是最多的,还有六十华严,还有四十华严,《华严》不过八十卷,后来加了《普贤行愿品》--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经》是六百卷,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说的。那么《心经》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经》啊,这话很重要啊!所以咱们研究了《心经》,不就是研究了全部《般若经》吗?二十二年佛所说的法啊!《心经》的翻译本在清朝以前可考证的有七种,这里头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是最简单了,所有原来的译本我都见过,有很多还都是跟普通经典一样,从“如是我闻”开始,如是我闻,佛怎么样,一个法会,多少多少人,谁谁谁怎么样,然后观世音菩萨,然后舍利佛问话,这才引出观音对舍利子讲,那这一段就是中间。最后也还有,大家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所以这经头经尾还是有的。这是玄奘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只翻译发当中一段。现在一般大家所念的,都喜欢鸠摩罗什的。但《心经》念的是玄奘大师的。全经是省译了。这是刚才夏老师这一段。我们稍微把它解释一下。

  底下我们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

  这说明玄奘大师得这个译本的因缘。出国的时候几百人,这个都是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过去了,是困难,困难极了。出了玉门关以后,在困难中遇见一个老人,得了这个经啊!后来有的书上记载,玄奘大师又找这个地方,再找这个庙,再找这个老人,找不着这个地方,连这个庙都没有了。所以这个经的来源就很殊胜。所以玄奘--这个是(夏)老师的话:“玄奘能够克服困难,能够自个儿还回来,而其它人死了这么多,就是因为得力于这个经啊!

  底下是夏老师的原文:‘玄奘大师所译最完善,文字少而摄义多。’所以这也就是大家都念的原因。底下夏老师的话:‘今日讲述斯经,当前之法会实甚稀有啊。’就赞叹当时在我家里头,那时候夏老师说这样一个聚会实在是稀有啊。

  底下就讲经题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这几个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这几句话很重要。这个经题,‘般若波多蜜多心经’这是几个字啊?没几个字啊,这个经题这几个字,就包括一大藏教,还不是仅仅只包括六百卷《般若经》啊,整个释迦弁尼佛的一代时教全包括进去了。若能明得,你能明得这个经题,你就明得整个的大教啊!所以这种的话,不是透脱的人说不出来的,不是通宗的人说不出来的。你从文字上去搞,你最后登峰造极就当个佛学家啊。所以这个是极殊胜的话(法)啊。所以底下夏老师着重讲了经题,经文没怎么讲,这也是很大的特点啦。

  所以这个特点就使我想起,当年梁武帝时大家要请志公,志公和尚他是有神通有嘛,大神通、神变啦,不可思议啊,这梁武帝就是因为他的神变,说他是妖人,把他圈到监狱里头去了,他从监狱照样出来,还是到处去做功德,所以梁武帝你圈子他也没用啊,所以后来很尊敬他,后来请志公讲《心经》,志公说:‘我不能讲,你们国内有个人能讲。’说:‘谁?’‘傅大士能讲。’傅大士是居士。把傅大士请来了,傅大士升座,拿了一个尺,一挥,下座了。志公说:‘大士讲经尽。’大士讲经讲完了。所以这个就是说,在梁武帝遇见达摩之前,就遇见傅大士他都吃不消,梁武帝自个儿讲经讲得天雨花呀,但是对于那些大德,他还是吃不消啊。大家要知道。


  所以夏老师也不是那么样一句一字,象现在的教师讲国文似的那样来讲呀。不过我把它画蛇添足,我把它补上了。也就是讲了,般若是体,叫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本体啊。这个本体,它就要有作用啊。咱们先念原文啊,不然就搞乱了,“般若是体,波罗蜜是用,若非波罗蜜,则般若何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体,体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罗蜜就是用。“波罗蜜”咱们要把它翻译出来,是“彼岸到”-这外国的文法跟咱们中国文汪常常是颠倒的,咱们说“到彼岸”,他是“彼岸到”,这叫“波罗蜜”。如果你这个般若,你不能够“波罗蜜”,你就是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从此岸渡过烦恼到达彼岸,那这个般若有什么用啊?(就如上头的话一样)。底下夏老师有解释:“般若有三。”有三种啊。“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观照般若,三是实相般若。”所以有三般若,这是非常重要的。波罗蜜就有六个字,其实这六个是万行中归纳为六个,其实是无量的行,殊胜的修行。这六个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底下再读原文:“般若译为甚妙智慧,人人本有,不从外来,名为自性、真如、菩提、圆觉、方便均可。乘般若才能渡过生死海。”这一段就说了三个般若、六个波罗蜜。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头两个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就有六种了,到彼岸了,从布施啊,你要把东西给别人哪,持戒啊,是要遵守戒律啊,精进啊,忍辱啊,禅定啊,加上般若啊,这是六度啊。般若是什么意思呢?过去就是说,这意思太多了,咱们中国的语言哪,你有能够很好地表达它,就不翻译,所以般若没有翻译。就是音,当时这个音人家读“班弱”就不对了-般若(bo rou),比方说这些寺庙称为蓝若(lan ruo)也是这个字,古时候是读作般若(bo rou)般若要译可以译为“甚妙的智慧”。我们译为智慧,往往就把它与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混淆起来了,等同起来了,那是大错。还有的把它与世智辩聪等同起来了,那就是错得不知哪儿去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是非常坏的事,一个具有世智辩聪的人和一个精神病者学佛的困难是同等的,所以称为八难哪,你看看,这个聋子、瞎子、哑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辩聪,这都是属于八难哪,聋子,讲法他听不见;哑巴,他不会提问题;他不会说话;瞎子,看经看不见;精神病,神经错乱。那跟世智辩聪困难是一样的。所以般若全不是这回事。勉强可翻为甚妙智慧,很殊胜、很微妙的智慧,这是般若。这个般若是什么?底下就重要了,是人人本来有的。大家以为,我博学多闻,我就有了般若。你就恰恰是完全错了。是你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不是从外面进来的,所以禅宗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哪,什么是门呢?眼睛、耳朵这些是门哪,从这里进来的,不是你家里的宝贝啊,你本来有啊。这个话就是般若,告诉你是本有的,这是任何其它宗教、学术里头所没有这样的内容啦。这个般若,也有个名字,名为自性,名为真如,名为菩提,名为圆觉、方便都可以。你要坐上般若的船,你才能渡过生死这个海洋。生死如大海啊,你怎么样才能渡过大海,你要有这个殊胜的般若啊,坐上这般若的船,才能渡过这个海到达彼岸哪,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刚才说的到彼岸。

  再把夏老师的原话说一说:“波罗蜜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烦恼。”打个譬喻,这一岸是什么?这一岸就是生死轮回啊,一口气不来下辈子变什么你不知道,你轮回永远不休。六道中,人已经大家都觉得酸甜苦辣不是滋味了,人还是善道。你变成畜生,最常见的是猪嘛,猪不但它自己被杀,而且它的子子孙孙注定都是要杀头的,而且肉要吃光的,此人就苦了。畜生底下还有饿鬼啊,没有鬼是不饿的,一吃东西东西就变成火,为什么要放焰口,焰口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就是口里头冒火,就称为焰口啊,所以修这个法是密法啊,就是解除它这个火,让它把东西吃下去,所以人死了要放焰口,就是这个功用啊。那么鬼底下还有地狱啊。这是生死之苦,轮转不休,这是此岸。彼岸就是涅槃啊,涅槃就是寂灭、圆寂,圆寂-德无不备,所有的一切德没有不具备的,所以叫做圆,寂,障没有不除的,所以叫做寂,一切障碍都没有了,那是彼岸,清净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涅槃是彼岸。众生就是烦恼。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原文了:“般若的反面是无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为什么当前是无明?”这问问得很好。它成为语言,它有个对立面了嘛。跟般若相反的就是无明,就是愚痴嘛,无明就是生死之本啦,那么般若既然是本有的,为什么现在你是无明呢?这是由于,夏老师原话:“背觉合尘即无明,转误识成智即般若。”很精炼。你背着了觉悟,你去跟这个尘,尘是什么呢?不是尘土的意思,这是佛教名词,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所以称为六尘,一切所看到的颜色,一切所听到的音声,尝的滋味,身上的这种感触,鼻子所闻的香臭等等的,以至于思想所能分别的种种是非,都叫做尘,你背觉去合尘,本有般若你就违背了,你就是追逐于美色、美声、美味啊,它向去追求、爱恋啊,所以叫背觉合尘嘛,跟尘去相合,跟觉相背,这就是无明。你本来是般若,那为什么现在……那是因为你背觉合尘哪,处处在背觉合尘嘛,是不是?怎么能恢复本来呢?已经这样了,你现在怎么能恢复呢?转识成智,咱们是八识啊,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前六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把这八识转成四种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你要有般若,你才能使八识得到转变哪,这个转变就是般若。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能参加今日道场,皆多生因缘哪,菩提(善根)、福德、因缘缺一,皆不能参加,此道场真是百千万劫难遇者也。”所以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咱们这个聚会。能参加这个道场,都是多生的因缘哪。就是,恐怕有人是来帮个忙,做一点工作,并不是佛教徒,那么耳朵里头能听进一句半句,这都不是简单的事。善根、福德、因缘缺一都参加不了,这些事,它就是有障碍,接他这个车,差点就成障碍。所以要知道,就是这个事难办,别的事都好办。所以你要成立一个道场,弘扬一些佛法呀,做这些事,最难最难了,缺一你都参加不了,它不定什么时候出障碍,自个儿或者什么,所以这个真是百劫、千劫、万劫难遇。劫是个时间单位,代表时间,一劫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数字不好说了,数你说不清啊,你也说不完哪,你要说万说亿,你要说多少亿啊,你说不完啊,只能打个比方:四十里见方的一个长石头,开人穿着极轻的轻纱,五百年下来一次,用纱在石头上学么轻轻的一抹,多时把这个石头抹光了,这叫做一劫。所以就是说你三途一报五千劫,你听这话就这么马马虎虎,你不知道你入三途之后,你一受这个报,你要出来这个报,你得多少?你得经过五千劫啊,劫是多长的时间啊,不能够掉以轻心哪。所以这是百千万劫难遇。大家能够难?遇的能?,就必须要把握这个机会,在今生解决问题。所以今天能遇到这个,过去多生多劫你都修了,修了半天你今生还只是这个样,你再这么转下去,转到哪天才能转出来啊?所以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解决问题啊。

  底下就讲到经文了,就是说:“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一位菩萨,两个名号。”佛菩萨都有无量的名号,观自在就符合《楞严》里头耳根的那个法门,它就是观自在,反闻闻自性。《法华》寻声救苦,就是观世音哪,是不是?哪儿有一声,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到,就救你。所以观就是慈观、悲观、智慧观哪,声音就是幻音、妙音、海潮音啊-经上的话。夏老师《观音赞》很好,希望大家能体会,经里头有《观音赞》。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哪,要进一步了解。

  底下又是原文:“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由文字而观照,而实相。”那么我解释了,既然是这么重要啊,那么我们就要问怎么下手,下手呢,不是说了三个般若吗?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这个实相般若是本体啊,观照般若是作用啊,文字般若是所显现的相,文字不就是相吗?大家可以看到这文字啊。所以就从什么呢?从文字般若下手啊,所以离开文字,般若是不行啊,从文字上下手,从文字而观照,就是说从文字里头意思我们来观照啊。这观照也有利根,也有钝根啊。就一般的根器来说,告诉你这个求,起码来说吧,色即是空,这句话就可以常观照嘛。你爱恋的世间的这些个好东西,那不都是色吗?听说哪儿家具展销,想我赶紧换身家具去,西装展销…是吧,那都是色啊!你想色就是空啊,你好一点与坏一点有什么关系嘛,你这不就是好一点嘛。所以下手还是很容易的,一步一步的从文字而观照啊,最后都只剩下…你要都能五蕴皆空,那不就慢慢的就可以证入到实相了吗?就是这样。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离般若。”菩萨修六度,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到彼岸,但是每一度要离开了般若,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前五度如盲啊,前五度跟瞎子一样。所以现在一些人禅定,很多人得了很好的作用,你看我这儿来了一个人,他这个禅定的…             

  “多少困难、失败、流泪,不能进门。六祖是一超便入门,这是一个特殊…”先说到这儿。你是经过多少困难,流多少眼泪,多少挫折,你才能真进门哪。例外的是六祖啊,一超直入。

  第二,夏老师说:“行者第一步以观自在入手,观自己念头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习气。最要紧是破我执,根本问题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护疼,哪儿疼,哪儿下针。”这很好,第一步是观自个儿的念头,在不在?所谓善护己念。我们受比丘戒,你有了行动才是破戒;你要是受了菩萨戒,思想动了就是破戒啊!现在大家随随便便就受戒,不把这些重要事情给大家讲清楚,那他就时时都在破戒之中了。不是做了坏事才是破戒,你思想一动就是破戒啊。看见一个美色,看见一个裸体女人,心里一动,就破了色戒了,破了淫戒了。所以要观自外儿,在念头上用功,善护己念哪。要知道自个儿有哪些毛病和习气啊,自个儿要有自知之明啊,这就是说,最要紧的就是破除我执,我们一切毛病最主要的是我执,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有我呀,这个我字可确实不容易去掉啊。根本问题是改造自己,所以一个人说不想改,就没有成就,改造自己就是成就自己。所以我跟我大舍妹说:“你一贯正确。”就说你一贯没有进步嘛。老以为你那个是正确的,你就没有改造嘛,没有改造所以你老是说:“我一贯都是正确的”,你没有改造,没有改造就不会在成就。不能护疼,他那个疼的地方就是毛病所在。最近来了一个美国的,在美国在台湾都是个头头,一个女的,讲《楞严经》,讲《维摩诘经》,讲《六祖坛经》,到中国这儿天,那么还请她讲,她通过了政协,通过教务处的党员,跑来跟我联系,说她要来。我说让她来吧。谈了两次,头一次就谈她怎么样怎么样,第二次她再来提问题的时候,我一追问,她就讲错了嘛,在最根本的地方讲错了。她跟那个沈家桢是一块儿的,我连沈家桢也一块儿批评了。她就是,这一点,我给她指出来了,她把那个”入流亡所“的入流解释为入声音之流,我说:“错了。入闻性之流。”她跟我抬杠,后来她说:“那个注解都是这么说。”“跟我这么说话!”“我就不对了吗?”我说:“跟那注解一样,单独是你一个人这么说。”她就是不知道,她那个是护疼,那些注解不能拿来改正自己啊,那只是护疼啊。你得舍得疼啊,下针哪,哪儿疼,哪儿下针哪。这个过程就是你一发现毛病就护着它,让它在那儿存在啊。所以这一段是真实的般若,所以夏老师说,“查过去习毋自欺”啊,就指这一些。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渡烦恼,必须般若,观自在在一切时中有无把握。菩萨炼心,如矿师炼矿,矿石成金后,不复成为矿。”都说我们现在怎么样哪,我们要常常看自己在一切时中有没有把握。菩萨炼心,就象冶金师炼矿一样,把铁矿炼成了铁,把金矿炼成了金子,炼成了就是炼成了,它不会再成为矿石。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原话:“菩萨译名菩提萨埵。”翻译过来就是觉有情。夏老师说:“不能观自己,不能自觉,则不能觉他,则不名菩萨。”我这些年所主张的跟夏老师的这个开示是一致的。现在很多人都是想,找这个人讲,想去弘扬,办这个办那个。你看夏老师的话,就很清楚了,你不能观自己,不能自觉,你不能觉他啊。再说美国有个人急于什么什么,我说你不能度生你不能着急啊,你想给人带路,你这手电筒里没电,你还给人照路,那还不是彼此都一摸瞎吗?你那手电筒得有电啊,你得有光明啊,把路照清楚啊,不然就是一盲引众盲啊。现在一盲引众盲的事情很多啊,都喜欢给人说,以为在说法,其实在谤法。夏老师的原话在这儿,大家记下来啊,“不能观自在,不能自觉,则不能觉他,则不名菩萨。”你不能觉他。所以我们为觉他而自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我的谷响集头一篇就是这个,我们的发心就是要利益别人,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别人觉悟,要叫别人觉悟,你自个儿得先觉悟,而且觉悟是最大的利益,你自个儿觉悟嘛,你也得到利益,但是你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为利他觉他而出发的所以这个不同于小乘,小乘就是自利自觉就完了。这是为利他觉他,你不这样,你不能觉他。大夫的医术不精,就要给人开方,你庸医杀人哪。或者你不杀人吃完了他有后遗症,这个病好了那个病来了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深般若的深字要注意。众生浅思,不深他不能入门。不圆发三心,他不是佛教徒。”我解释一下,所以佛教徒不好当,就这有个要求嘛,你得圆发三心,哪才是佛教徒啊你不圆发三心,你不能算入门哪,你不是佛教徒啊。你组织上入党,思想上不入党啊。你组织上参加佛教了,思想上不是啊。圆发三心,三心者,直心,深心,大悲心哪。

  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三心者,一是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业,无般若也不行;二是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离不开般若;三是大悲心,无般若也不能解决问题。”就解释,要圆发三心是哪?第一是直心,直起直用,(正念证入法义)。夏老师说,直中也得有方便,你就直起直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拐弯,你这里头有时也搞出错误等等的,有障碍;深心就不能停在表面,要深入,都是简单的解释,这也不能离开般若,没有般若你钻不下去;大悲心,要普度一切,没有般若也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就没有很多详细的解释。圆发三心哪,圆发三心就是发菩提心哪,这个发菩提心我们还是应当很好地注意,《无量寿经》里头,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有人只注意在我怎么念得好,却没有去检查我的发心到底发没发,发得够不够,结果是两道题目,你一个题目,没有分,这道题目得一百也考不取呀,就是这样。

  底下是夏老师所说,“三心未发信非深”哪,这个三心你没有发,你的信不是真信哪,“故不能称为佛教徒”,你信得不深嘛,所以不能称为佛教徒。底下夏老师说,“三心都不能离开般若,能行深般若,则照见五蕴皆空。应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别,如镜。”先到这儿。我们要行深的般若,行深的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啊,照这样,不是行深的般若,你就不可能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用这个照字,很重要啊,那是照不是想啊,为什么咱们也能讲《心经》,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咱们没度一切苦厄,不就是因为咱们这是想啊,不是照啊,照是智慧啊。打个比方来说,他不分别照见这东西,象镜子一样,这个跟咱们照相机的底片不是回事了。照相机的底片,照一回就不能再照了,它留下痕迹啊;镜子呢,谁来都可以,来三个人出三个人,来五个人出五个,张三走了,李四走了,张三再回来又出张一,不起分别,不留痕迹而清清楚楚,麻子就是麻子,是不是?胖子就是胖子,有胡子就是有胡子,多一根也不会多,少一根也不会少。所以这个照,通过镜子的作用,镜子当然是个很好的比方,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事情要象镜子就好了。

  底下就是夏老师的话:“如何用照?”既然如此,咱们来用照啊,怎么来用照啊?夏老师底下又说了:“太未虫能缘一切,唯除火焰。妄想无孔不入,独不能缘般若。起心即错,动念即乖,故不能用想。”所以这就是佛的伟大了。太末虫,末是微末,极微末的虫是什么呢?咱们叫细菌哪,细菌还不是极微末?细菌那儿都能呆啊,那儿没细菌哪?到处有细菌,种种的细菌。独不能在火焰上呆。咱们这儿有大夫,大夫都知道扎针,过去最原始的消毒办法,就是张三扎了针,把那个针在火上烧一烧,然后就给李四可以扎了,这就是消毒因为针扎了有种种细菌,火上一烧,细菌就消灭了,不能在火焰上生存。所以太末虫哪儿都能呆,就是不能在火焰上呆;咱们众生的妄想是无孔不绿,那是没有地方不能呆的,就是不能呆在般若上。这一点咱们要信下来了。所以有人看了点经,看了点什么,以为我这就是了,你这就是跟释迦牟尼抬杠啊,你还是在用想,你不是用照,真实的般若,你的这个想是永远达不到的。那请死了心吧。如果你认为是达到,那就是说你错了,不是别的,不是达到,你是错了,因为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啊,心一起念一动都是错误,所以不能用想。这是夏老师的话。底下大家注意:“这些话等于佛说。”就是上面这些话,等于是释迦弁尼佛在这儿说的。希望大家记住,这些话很重要,就是把上面的话肯定了。

  底下就讲经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指的般若。”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这个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灭。本来无生的人、物都应该不灭,本来它也没有什么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嘛,所以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在凡的人一点也不少,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狱中的人,这个般若和佛性一点儿也不少,成了佛一点儿也不增加,只是你现在不显,你显不出来,一显出来就是你本来有的。你不生不灭,也不是你现在忽然间生出个般若出来了,它从来也不不灭。它也没有染污,我要把它洗干净,都没这些事,镜子本性没这些事,你说的是镜子上的脏,那不是镜子,这儿有块脏,那是妨碍你照,你把它擦干净,但镜子的本性没有脏啊,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镜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减弱。就这种解释是偏于顿啊。所以一个经有不同的解释,南梅的解释跟这还不一样啊。南梅北夏当时是并称啊,后来南梅是以北夏为师啊,这个事我很清楚。

  底下又回到观自在:“观自在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观自在就是看这句在不在。“关键提到净土了。观自在就是什么呢?就是看你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在不在。”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观自在,已亡我故,到处无碍。“所以你这儿念佛就是观自在啊。观自在,古佛也叫观自在啊,彼佛何故名为观自在呢?他就是因为亡我嘛,所以到处无碍啊。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所以有人往往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是两回事,这个都是对两部经都不理解的人说的话。这句佛号就是真的般若,这句话十分难懂啊。所以拿几句夏老师的诗,“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佛号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哪。你的佛事情是什么时候念的,“迷时不念悟时念”哪,所以你念佛号的时候就是你悟的时候(在念)中阿。念的是什么?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心哪。这不成这不是真般若是什么?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从怀疑佛教变为相信佛教,二十岁。因为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我看到许多和尚、居士还那么勾心斗角、争名压利,我说这些念佛都没用了,念了半天,这华号有什么用?所以我就错会了,我就说这佛法不灵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试完了,没书可看,找了两本书来看,就看了《金刚经》。这是恍然哪!这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顶。在这时候,我就认识到众生要想达到无住生心就是念佛呀!这一个认识,是我自己有的,但这些认识当时出来以后到现在我是认为它还是正确的。那时候,我还想呢,可能念咒更好一点,为什么?因为一句佛号还有一个字,这句咒里念头,什么思想都没有,这就无住生心哪,那无住生心还不是般若是什么?这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佛法最深密的核心,密宗的核心,这是剥芭蕉所见的心。菩萨说,等于大家要剥笋皮,我们的修持就是剥笋皮,从外头好多泥巴、好多什么,你剥一层,再剥一层,剥来剥去你见到笋心了,所以学佛要有剥笋皮的精神,你要剥啊,一点点肃下去是去东西,不是得东西,有的想得,《心经》讲无所得,你凭什么要得?你就抬杠了。剥了,所见的心是什么?就是这句话啊”这句佛号即是零点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

  但是底下加了个条件:“这句佛号需平平妥妥才算,如与妄想混合则不算。”这个“平平妥妥”,稍微解释一下:平平就是平平常常,妥妥就是妥妥当当、妥当,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就是道啊,所以经里头“平常即是道,惜君来晓此”啊,平常就是道,可惜你不知道这个啊,所以都喜欢奇特。所以一看见奇异功能,大家就眼花缭乱哪,不知道这都是魔的境界,通通的。这是严新的话,不是我的话。他自己生了病乱(投医),那你说他是干什么,一念咒他觉得压得很。通通是如此,不是平平常常、妥妥当当。这一句就是老实念,非常老老实实,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实实,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觉得我这儿又是什么,还希望一边念佛,一边还想看着点什么,得点什么感应,这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块儿,跟妄想混在一块儿就不算了。”

  底下:“分别是业识,识是染,照是净,照才能知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识啊,业识它就是分别啊,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知道寻了,脑子能想,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识嘛,它都是染哪。所以证阿罗汉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识,他不知道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照就是净,清净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五样事,色是属于色法,这个法属于色,有形色彩的;后头受、想、行、识属于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称为心法。

  底下就讲经了:“色即是空,是对凡夫说;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对大乘菩萨,是大第六菩萨的境界。”这就是说对权教的菩萨说,是大乘的菩萨境界。所以这几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执啊,因为他凡夫认为这一切实有啊。实际上大家不要说自个儿是老修行,你自个儿真要检查自个儿的生活,有一些部分你能看出,有些部分你就认为它是实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就是过不去的,所以告诉你色即是空。它空啊,因为这是梦中所现的东西啊,你梦里不是什么都有吗?你正做梦时你怎么知道它是空啊?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吗?这一醒,啊呀!没有这么回事。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哪!那是梦中事啊,所以“如梦幻泡影”。我头一次告诉你,你如梦啊,你一想到你现在就是如梦,你还有什么计较,还有什么追求?还要去造恶?就不会了。就告诉你色即是空,你这一切,这些事。而这样一个东西,现在科学上已经承认啦,所以爱因斯坦就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这儿说妄想,爱因斯坦说错觉,错跟妄不是很相象吗?觉跟想不是差不多?再说爱因斯坦他只承认有声,所谓物质是声强特强的地方,没有别的。所以我们往往说:“这个怎么……明明这个是有,怎么是空啊?”我说当体它就是空……在这儿(话)也是空。很多人讲,将来是要坏的,不存在就是空,那都是讲浅了。就在那儿正存在就是空!实际上这个总是你怎么体会?你说你现在是梦,你梦中所见面礼的东西哪一件是实在的?我二十二岁在唐山的时候,那亲自就到这个境界:什么都没有,而不断灭。都空,没有一物,真是“本来无一物”,然而不是断灭。这个时候之安乐是无法形容的。所以是颠倒,是错觉,是妄想。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的,二乘就是破啊,一切是空,他就抓着个空啊,空就成为他所执着的东西,就变成色了。对于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这个权乘的菩萨,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说即空之中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这几句话,没有解释为什么,所以他讲的都是比较高一点的。

  这是夏老师的话:“能照见五蕴皆空即能除一切苦厄。”那当然了,你都照见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呀?这里头也不渐有顿。“利根一见五蕴皆空,所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那要是幻,我就离开幻了,离开幻就是觉悟啊。《楞严》里的话:“钱性自歇,歇即菩提”都有是最顿的法。但有人不能这么顿,那你就慢慢来,一上来告诉你五蕴皆空,这一切都空,慢慢你就淡,淡来淡去,淡得以至于都不影响你了,那么也就是照见五蕴都空啦。所以这就是五个字,“观自在菩萨”再要归纳,就是一个字照啊,大家就是不会用照啊,但是常常想着这个字。

  这是夏老师的话:“众生有两面三刀条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毁灭自己,两条道路分明甚,何去何从打一个问号。”所以对于一切从生说就是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钻到苦里头去,入苦;一条道路是从苦里头出来,出苦。这个入苦、出苦,出苦就是成就自己,不成就你没法出苦。入苦呢就是毁灭自己啊,你要是今生错过机会,“此回若错真成错”这加要再错了,真是大错了,因为什么?等于是毁灭了自己嘛,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得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你没有把握住,还不能出六尘的大海,你说这不是自己毁灭自己是什么?所以“此回若错真成错”啊。“两条道路分明极了,成就自己呢?还是毁灭自己呢?何去何从啊?你挑哪一条路啊?”打一个问号啊。夏老师谦虚啊,自个儿还感叹啊,说是:“常将有日似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检点起来,自己几十年光阴究竟到哪里去了?取得了什么?每付之一叹!”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自己觉得可骄傲自满的,总是觉得不足、不足啊,所以“常将有日似无日…”,这两句是《钓金龟》里的戏词,这是老旦唱的两句“常将有日似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夏老师把它用到佛教上了。咱们这儿有日,有这口气,你要想到没这口气的时候,或者年岁大的人,这个时候这不远了。“莫到无时想有时,”别等到没气的时候,你还想他有气,那就没气了,不会再回来了,再有气了他就当小娃娃了,当小狗了。当畜生还不错呢,就恐怕连畜生都当不上,真是很苦。因为什么?因为你无穷的业报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是跟今生就这么连续的,无量劫来,你所作所因,所有很多事,很多都要排好了。下一生,也许你的那个冤家债主,他要到世间来,你也就来还债,这个就把你决定了,不是完全你自个儿的事,不是今生的事这么简单的,太简单了,是多生的问题,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但是来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因为这一篇是什么,没翻出来呢,什么都可能,所以“常将有日似无日”。再有常将这今天我们有佛像,有道场,有法可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不就给大家……所以文化大革命的后果是,我的爱人,可以说是我逼她上的西方极乐世界啊!你说我逼死的也可以。哈哈!那个时候,真正觉得,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靠得住的。我说:还不觉悟,还不趁着你有的时候好好的来什么。后来我知是错怪了她,很多人比她还差。但她逼也逼到好处了,逼到往生了。常将有日似无日,今天我们这样,都健康,有闲暇之身,有暇满身哪,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还能修持啊,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底下呢。夏老师就说了一副对联,这一次的法会就到这儿。 (全文完)

本文出自《黄念祖居士佛学讲记》

TOP

听过了,不是很清晰.

TOP

是该好好的修休身了

TOP

好东东。

TOP

净空老法师讲解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TOP

需要学习一下 丫丫色心!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