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足球特区救不了中国足球
凤凰体育特约评论员吴策力
新闻背景:12月12日,中国足协出资3000万元的“城市足球试点城市”项目启动,广州、大连、成都、武汉、青岛五个城市正式竖旗为“足球特区”。
中国足球有两次足球工作会议不可不提:一是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奠定了职业足球的基础;二是2001年的深圳足球工作会议。在深圳,推出了几个新的足球重点城市——由于有些省会城市得到了这一待遇,直接威胁到了当地省级足协的地位,后者声称时任足球管理中心主任阎世铎“违宪”了。
现在的足球特区只是似曾相识的产物,说远点,这一提案可能是2009年10月14日青岛足球工作会议的产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并讲话,表示中国将积极探索“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建立健全管理、训练和竞赛体制,加强监管,规范行为。有人给出那次会议一个评价:“中国足球的又一个红山口会议。”也就是在这次座谈会后,中国足协从2010年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继每年4000万元的校园足球计划后,足球发展试点城市计划也正式启动。
事实上,中国足球有各种轨道,比如重点足球城市、重点省份,现在又加上了“城市足球试点城市”,也即足球特区。不过,要论及真正发展足球,这一提案面临的挑战可谓多多。
作为足协掌门人,韦迪坦言,人才规模是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国的足球人口始终不多,现今仅有20000多名注册球员,4000名注册教练员、5000名注册裁判员,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低谷。如果算上校园足球人口,中国的注册球员也许能够达到10万左右,但近邻日本在这个数字上达到了100万,欧洲足球强国德国更达到了600万。”为此,韦迪将“城市足球发展试点”视为中国足协足球发展新模式的具体探索,“集中优势资源,力争先打造普及度高、竞赛体系完善的足球城,进而全面推动足球在整个中国发展。”
首先,根据协议,中国足协将在3年内向五座城市各投入600万人民币,总投资为3000万。就算这笔投资能全部有效应用于足球,其作用也是有限的。韦迪认为,正是原有的将参赛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足球发展模式,导致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以大打小等弊病。而实际上,在国字号等多级球队的负责人、教练选择上,足协充分体现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精神。如此上行焉能不引发下效?在足协自身都还未能理顺工作思路的情况下,又怎么谈及和教育部门、社会联合“再造”足球?
青少年足球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职业氛围,而不是与职业联赛是两个绝对分开的体系。这项计划的核心是,所有城市都有各自完善的竞赛、培训体系,各级联赛都能形成自己的规模,青少年联赛和校园足球联赛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中国足球一定会强大起来。理论上,如果一个国家的职业联赛缺乏良好的竞争规范,会对未来的从业者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压根不会选择足球作为未来职业。
自2009年年底以来,中国足协对涉案球队的处理异常轻率,轻重不一。客观上,足协当不好管理者,当不好裁判,这是中国职业联赛得不到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将足球未来押在“城市”这一宝上,仍然看不到核心的改变。可以说,不管是城市足球,还是和教育并行的足球,都会引起那句共鸣——以前不是已经搞过了吗?
据悉,打造五个新的足球特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中国足协紧锣密鼓操作的是在省级、直辖市打造足球体系的试点。12日,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辽宁、江苏、贵州等八个直辖市和省级足球协会的秘书长也参加启动仪式,他们将利用这个机会全面理解城市足球体系的内容,为接下来争取成为直辖市、省级足球体系试点做好准备。这等于是说,中国足球的管理者将完全抛掉过去的体制,仿佛整个足球世界里,还存在需要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的路。讽刺的是,9月的反日风潮之后,足协连向日本足球学习也不敢提了,与半年前判若两人。
12月12日还是世界示爱日。据说试点城市活动调研了十几个月了,如今才推出。我觉得,虽然足协自身定位和工作作风有问题,但是对大风向还是敏感的。调研了十几个月,足协终于在今年冬天诞生了新计划,显得百废俱兴的样子。这份爱应该不是示给足球的,是给有关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