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纽约市长拉古迪亚(Fiorello LaGurdia)曾在纽约贫民区的一个法庭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庭审。偷面包的是一位老太太。在法官问老太太是否愿意认罪时,老太太嗫嚅着回答:“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没吃到任何东西了。”法官裁定:“我必须秉公执法,你可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是10天的拘役。”──那时的物价大约是8美分一杯咖啡,10美元的罚金绝非这位穷苦老太太所能缴纳,否则她也不会被迫去偷几美分的面包了。因此老太太只能“选择”拘役。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审判结束后,身为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身,脱下自己的帽子,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面向旁听席上的人说:“现在,请每个人另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我们为我们的冷漠所付的费用,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与社区。”在场的每个人都默默无声地捐出50美分。

这只是许多关怀贫弱者故事中的一个。二战以后的美国,由于民权运动的不断推动,社会对弱者的关怀已经蔚然成风,并已成为社会政策的设计出发点。以教育为例,美国公立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社区居民的房地产税,富裕者集中的区域自然办学经费充足,学校质量相应也高。为了使穷人的孩子能够搭便车,许多州的法律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建造新的社区时,必须按一定比例建造低收入房。因有这项政策,不少穷人的孩子得以在条件较好的社区公立学校上学――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将穷困者与富人隔离开来,与今天中国刻意建造将穷人屏蔽在外的富人社区有着完全不同的人道考虑。
除了联邦与州县的各种政策之外,还有各种自发的社会帮助。尽管美国的社会政策给予贫困线以下的人以生活与医疗保障,但从事救助贫困者的机构仍然不少。我在社区公共图书馆的海报栏里不止一次读到这样的消息:与穷孩子一起共进午餐。邀请机构列明时间、地点,邀请公众与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起午餐,参加者付自己与一位穷孩子的午餐费之外,可按自己的心愿捐助。募来的钱将用于为这些孩子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与学习用品――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这样的聚会,来者尽管只有二十多人。但举办者认为,募款只是这种聚会的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节选自《华夏电子报》2007年5月31日,第 194 期)
补充:这样的箱子就算是有小孩在里面住,也不需要打火机了
@王菲古琴:在美国街头你会常看到这样的箱子,它不是垃圾箱也不是邮箱,而是捐助箱。左边的两个是捐衣服和鞋子的箱子,右边是捐书的箱子.非牟利机关定期会来取,然后消毒处理后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上面印有电话,可上门取,如果有人需要救助,也可以打电话到指定的地方领取。感恩节快到了。捐款捐物也是个高峰期.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2-11-21 17:4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