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六 星相密码
丰山锡穴
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会盟800诸侯于孟津,讨伐商纣王。周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讨伐。当时的彭、濮即为麇jūn国属地。它们从属于麇(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可见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正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定都锡穴(今湖北郧县五峰),锡穴古称钖穴。
今汉水北郧县、郧西(西汉时郧西为长利县)接界处的泥河西有锡义山;汉水南郧县长利谷有锡穴山即五峰山,锡穴即位于五峰山东北部,汉水在这里因天河注入而形成一个一面背山,三面环水的汉江天堑。五峰山顶有孟良寨,与其隔江(指汉江)相望,郧西的庹家洲右侧山头有一焦赞寨;五峰山左为西丰,山右为东丰;昔日汉江由西丰入南丰,再由东丰出,并与天河水相汇,后沿锡穴而东去。这里形同汉江绕五峰山、锡穴山大大的“S”型。在秦帝国时,为了疏浚河道和围堰造田,凿开了五峰山,让汉江穿孟良、焦赞二山而过,东汇天河,再经锡穴山。据当地人说,锡穴山实为一座空山,山中有地下宫殿。空山之说显然是对“穴”字的最恰当诠释。
锡穴山位于湖北省十堰郧县五峰乡南北峰村,这里有五座山峰,被汉水和一个环形宽谷与邻近的山隔开,此五峰海拔300米,在当地不算陡峭,当地人有东丰、南丰、西丰的说法,古代的名称应该是丰,而不是峰,今讹为峰。所以,锡穴应该是《山海经》的丰山。
从锡穴山到湖北省十堰郧县柳陂镇不到60里的汉江两岸,金银铜铁锡五金俱全,钛储量也很高,还有数十种其它金属矿,锡穴山以南有储量占世界总储量85%的绿宝石矿,还有珊瑚矿,传说绿宝石是女娲补天之石,古代用于建筑月坛,此地矿藏之丰富,运输之便利世界罕见,是鬼神们必选之地,两三万年前山顶洞人就有撒赤铁矿粉的习俗,万年前用五金显然不足为怪。此地有多处新石器遗址,赭,是赭石,即赤铁矿,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黄棕色的矿物染料。古人说:“上有赭者下有铁。”
中次11经第33-丰山原文:又东四十里,曰丰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
译文:再向东行走,直线距离四十里,叫丰山。山中有很多封石。山上森林茂密,有很多桑树和羊桃树。羊桃树的形状与桃树相似,但茎干是方形的。据说食用羊桃果,可以治疗皮肤肿胀病。
南湖边汉江公路大桥头有一地势险要的陡峭山崖名曰“天马崖”。传说天马崖附近有一庵---白玉庵,庵旁有池水,有一匹神马常在此地饮水,有人想捉住这匹神马,神马一跃腾空而飞,飞过此崖,由此而取名“天马崖”。
天马崖上有个山洞,人称神仙洞,也称仙女洞。洞口一米多高,洞内有一石佛,据说女娲补天从此发起。此洞极深,洞道曲折,洞内寒气袭人,愈深愈感呼吸困难,洞内有一岔道,一头通四川峨嵋山,一头通东海龙宫,此类传说在楚地很多,看似荒诞,在可溶岩地区却非常经济可行,《山海经》各龙脉均展布于可溶岩地区,具备建造超长地道的地质条件,印第安人也有地道传说,许多民族有地下城传说。中次11经终点在今湖北、河南、安徽三地的交界,远古时期大别山以东都是海,称为东海,今安徽、江西东面,包括江苏、上海都在东海中,那时的江汉平原还不是平原,叫雎漳之渊,中次11经第6座山也叫丰山,在峨嵋山附近,两山都叫丰山,必然相通,这个洞的传说竟然是真实的!完全符合《山海经》中次11经的记载。可见,千年前神话的真实性,并不逊色于近千年内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所以,中国古传神话其实就是信史。
此仙女洞所在的山就是妪山,位于柳陂镇,附近现已发现金矿十多处。山上的美玉应该是五色石,已经被女娲补天用光。从妪山的名字来看,女娲补天应发生在女娲晚年。
中次11经第34-妪山原文: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从丰山到妪山的江段有9个大河湾,河势与上下游河段明显不同,象是特意被加工过的,其支流南有神定河、堵河、北有金钱河、天河、归仙河等支流自北向南注入,这些河名大多与神仙有关,而且都很古老,金钱河当为金潜河的俗化称呼,潜河就是含有暗河段的河流,远古没有钱的概念,据国内国外有关文献记载,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天河”,就是今天位于郧西境内“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1991年就有一批日本的游客根据1300年前的日本古书《万叶集》中的注释说“牛郎织女”相会的地点“天河口”即湖北郧西的天河口,因而专程来“天河口”拜访“牛郎织女”的遗迹。
郧本乡名,置关子乡,曰“郧关”,郧县因汉置长利县有“郧关”而得名。郧县明成化12年设郧阳府抚治。关于“郧阳”,“郧关”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很久以前,现今郧县这地方还叫不出什么地名,生活在这里的庶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间清平,日月安宁(老子讲的清宁居然出现在民间传说中!)。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日玉皇大帝不知为何大发雷霆,刹时间天空雷电交加,狂风骤起,山摇地动,飞砂走石,整个宇宙天昏地暗,似乎世界的末日到了。
狂风过后,一块巨大的陨石从天而落,刚好落在郧县和郧西的交界处——火车岭的山梁上。落地后的陨石分阳面和阴面,阳面称之谓“陨阳”即今郧县;而陨石阴面所指又恰是“陨阳”之西,故称“陨西”,即今郧西。伴随陨石落下的陨石雨,皆被烧成红色土壤,在今郧西县城东临的山岗上,均为一片黑红色土岗,据说就是陨石雨所致。
当陨石从天空坠落到地面后,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正当人们猜测这块石头的来历时,一位老者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块石头可不简单呀,它一定是不愿意忍受天庭清规戒律,得罪了玉帝而被贬到人间来的神石这地上的陨石和天上的陨石可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我看这样吧,把这“陨”字左右两边换个位置,还念“陨”,我们这个地方就叫“郧阳”吧!从此“郧”便成了地名专有名词。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觉得“郧”念yǔn字咬口,根据地方的语音规律,逐渐形成了郧yùn的读音。
牵牛织女
湖北省郧西县中部有一条河,叫天河。天河发源于秦岭余脉鹘岭(陕西照川),经陕南重镇山阳几回曲折,由北朝南蜿蜒进入郧西,全长69公里,是汉水的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对称。而天河边的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等景点却都与星象图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从杜甫的一首诗说起。其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清代学者浦起龙说:“‘牵牛织女’四字宜倒转。牵牛三星如荷担,在河东;织女三星如鼎足,在河西。公涉笔偶误耳。”今人在中国天文学史的书中也说:“这里东西方向是颠倒的。”从今天的星象看,他们讲得很有道理,因为织女星在天河西,而牵牛星在天河东。杜甫诗题目即为《牵牛织女》,全诗又不长,岂能起首二句就把牛、女二星宿的方位弄颠倒了?原来杜诗是在用典:晋陆机《拟迢迢牵牛星》诗:“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逸,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这段话又见于南朝梁殷芸的《小说》。杜甫之后南宋诗人张耒《七夕诗》曰“河东美人天帝子”,“河西嫁与牵牛夫”。可见杜诗“牵牛河西”、“织女河东”决非“涉笔偶误”,在他之前之后都有这种用法,起码也应看着杜甫是在用典。但今天的实际天象为何与陆机诗、与《荆楚岁时记》、与殷芸《小说》、与杜诗、与张耒诗所写之牛女二星神的方位不合呢?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中说:“据计算,西元前2400年,河鼓(牛郎星)在织女西。”
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郧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段传说: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县内其他地方的喜鹊突然不见踪影,全都飞到天河口的一座山上,叽叽喳喳,盘旋飞舞,不休不息。
《淮南子》曰:“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古人观察天象,在七月初头的子夜时分,牛女二星都出现在子午线上,由于天穹效应,二星之间看似距离相近多了,所以人们把七月七日当成牛女相会的日子。这时候,又恰是乌鹊脱毛的季节,宋罗愿《尔雅翼·释鸟》:“涉秋七日,(乌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从自然现象上解释了“役乌鹊为桥”的起因,是很有道理的。人们遂把七月七日当成牛女相会的日子。实际上,牛郎星体积只有织女星的1/3,质量也只有织女星的一半,二星相距有16光年之遥。
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有:“楚怀王始置七夕”的记载。应该说在楚怀王之前就有七夕习俗与传说,楚怀王只是把这个习俗推广到整个楚国而已。湖北云梦出土的战国末年至秦初的竹简上刻有“戊申、己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的记载。汉魏六朝的《荆楚岁时记》是现存最完整的记录荆楚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书籍,为生于汉水流域并在荆楚做官的宗懔所作。书中记载了汉水流域、荆楚之地“牵牛织女、聚会赋情”,“结彩穿针、乞求巧幸”的淳朴风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夏天晚上往正头顶看,可以看到明亮的牛郎星与织女星隔著银河相望,藉著比对星图,还可以找到十字形的天鹅座,然后循著迤逦的银河一路指认「仙王」、「仙后」直到「英仙」。牛郎、织女以及天鹅座的尾巴「天津四」,这三颗亮星便构成「夏季大三角」。“河鼓二”名为“牵牛”,牛郎星属於天鹰座,英文称为Altair。织女星与位于天鹰座的河鼓二(牛郎星),及天鹅座的天津四,组成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那织女星便是构成直角的星星。
织女与其附近两个四等星,即织女一、织女二和织女三,成一正三角形,合称织女三星。在银河西,与银河东牛郎星相对。织女一,即“天琴座α星”,《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张守节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
织女星是一个椭球形的恒星,光谱分类为A0V,北极部分呈淡粉红色,赤道部分偏蓝。因其自转速度较快(经测定,织女星每12.5小时自转一周),所以整颗恒星呈扁平状,赤道直径比两极大了23%。它位于赤经: 18h36m56.3s赤纬: +38°47m1.0s。
织女星即天琴座α星,英文名为Vega,距地球25.3光年,是天琴座最亮的星,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形成一架七弦琴的样子,西洋人把它叫做天琴座α星。织女星在古埃及被称作“秃鹫星”。它仍于于主序星阶段,并通过把核心内的氢,聚变成氦来发光发热。织女星的直径是太阳直径的3.2倍,体积为太阳的33倍,质量为太阳2.6倍,表面温度为8900℃,呈青白色。由于质量越高的恒星,其消耗燃料的速度也较快,织女一每秒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太阳的51倍,因此织女星的寿命仅为10亿年,即太阳寿命的十分之一。现代天文观测表明,整个太阳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着织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有新闻报道,织女星以每秒19千米速度向一个黑洞绕行。
北极星现在在很靠近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因此,看起来它总在北方天空。正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重要,远古以它定岁差和时间0点,才大名鼎鼎。其实,按亮度它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属于“小字辈”。它离我们是300多光年。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也叫小熊座α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勾陈一”或“北辰”。在星座图形上,它正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一种更普遍的星球命名法是把同个星座中的亮星,大致依明暗按希腊字母顺序排列,最亮的称做α,次亮的叫β等等,然后加上星座名称便是这颗星的全名。
地球自转轴也是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自然也是变动的。可见,北极星的“皇位”也存在轮流坐庄的可能。万年以前,织女星曾经是北极星,由于地轴的进动,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天文学家们早已算出,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的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右枢。那时右枢获得北极星的殊荣。到西元1000年,也就是中国北宋初年的时候,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离现在北极星即小熊座α星的角距还有6度。可见,那时它还远远不能作北极星。现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小熊座α星的角距只有约1度。目前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正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接近小熊座α星。到西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α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似乎这时它的“地位”才达到北极星的顶峰。以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α星。到西元4000年前后,少卫增八(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到西元12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也就是织女星将获得北极星的美名。南极星也将移到目前天空中的第二亮星“老人星”位置。
《尔雅·释天》:“箕斗之间汉津也”。
《诗经·大雅·云汉》:“倬(zhuo宏大)彼云汉,昭回于天”。
《诗·小雅·大东》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汉文人所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把天河称为河,《史记•天官书》记载牛郎星又名“河鼓”;《开元占经》引郝萌说“织女,一名东桥”。
上述例证足以说明先秦的汉不仅指汉水,而且指银河,先秦的河在天上指银河,在地上指汉水流域的天河,按照远古法天法地的传统,凡天上有的,地上都有对应,古代美索人认为上界和下界是相同的,上界有什么下界就对应着有什么,下界住着人对应上界住着神仙,而且天上的星体代表的就是神,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种物都能与天上的一个星(或是一个星座)对上号,占星术就是把人与星对应的,地物与星的对应比占星术更古老。
汉水呈西北朝东南走向,天河为南北走向,与银河的走向相近,而黄河是东西走向,与银河走向不同,所以,最古老的“河”应该是汉水流域的天河,当人们把文明从天河流域带到黄河,黄河才称为河,华夏文明的源头在天河与汉水交汇处,远古的河含天河和黄河,两者可能有潜流相通,属于同一个流域亦未可知。再后来才把银河称之为“天汉”、“云汉”、“银汉”、“河汉”。把黄河称为“河”之后,人们把最早所称的河改称为“天河”,意思是该河对应银河,而黄河不对应银河。
伊南娜与杜姆兹
从周边地带流传的神话来看,属于女娲神话系列的不多,而更多的是西王母神话系列,丰山的神显然不是女娲手下。
“阿普苏”(Apzu/Apsu),Ap/Ab在苏默语中是深渊,“阿普苏”在苏默神话中的意思就是“流着清洌泉水的地下湖”。翻译成国语就是龙脉,这意味早在蓐收大帝时代就有了沟通全球的深渊和地道,“淡水深渊之神”阿普苏与雌龙蒂雅玛特是一对,却在灭世战争的时候被水神恩基监禁于地下至死,从此化身成了龙脉,统治阿普斯的神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水神恩基,也有人说是月神伊南娜的情人杜姆兹(Dumuzid,全名为杜姆兹‧阿普苏)或是姊姊伊瑞绮嘉拉。牧人杜姆兹每年要和其姐在阿普斯轮流各待六个月。
恩基的说法可能来自于他在灭世战时将阿普斯监禁至死,所以恩基的守护城市埃利都被认为就是阿普斯的原型。可能是龙脉的入口。伊瑞绮嘉拉比较特别,不但确实居住在阿普斯里的,而且不能够离开阿普斯到人间去,其他的神也没办法进入阿普斯,但伊南娜却例外。所以,苏默有资格走龙脉的只有蓐收、后羿(即恩基)、伊瑞绮嘉拉、杜姆兹、伊南娜五个神,牧人杜姆兹和伊南娜通过地道来到东亚锡穴山,建立爱情别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牛郎的原型就是杜姆兹,织女自然就是伊南娜了。杜姆兹是苏默列朝的第五朝帝,本来是个人类,因为伊南娜的挑选而得以成为国王,但平常仍以牧羊人的形象出现,所以又称“牧者国王”。后来的尹寿、彭祖等大寿星都能走龙脉,不过需要正确的祭祀才能通行。《山海经》描写祭祀法其实就是给发通行证。
Inanna的名字,可以拆解成in(女)-an(天、天堂或安努神)-na(的),所以全名就是“天女”或“女的安努神”,与苏默语中的月神(Nanna)非常接近,有可能在口耳传说上是同源的,而这个女神的西台名字叫做哈娜哈娜(Hannahanna),Hahhah在西台语是“母亲”的意思。某些传说中,伊南娜是创造神那姆(Nammu/Namma)的孙女。苏默母亲神Nammu就是西王母,这与中国传说中织女是西王母外孙女相近。伊南娜在楔形文字里的代号是打结的勾状芦苇。伊南娜的神庙称做伊安娜神庙(Temple of Eanna ),意思为“天堂之屋”或是“安努神之屋”,乌苏克(Usurk)城的伊安娜神庙是最大的一间,这里拜的伊南娜很可能本来是安努神。
岁差之星
伊南娜(Inanna)亦称做伊丝塔(Ishtar)、亚斯塔蒂(Astarte)、及维纳斯(Venus),是苏默神话系统里面的“圣女”、“天之女主人”,也是金星的代表神,和希腊系统的爱与美之女神阿佛罗狄忒是同一位,显然是雷公的孙女,自然是伏羲的侄女,借伯伯这里一块宝地享受爱情,苏默那边还不知道,滋润啊,不愧是爱神、丰饶神,伊南娜来到丰山后,看到伏羲伯伯推演河图,也想炫耀一下自己深厚的天文学功底,同时警示后人,她以织女星纪历,精通治水的夏朝也是以织女星纪历,为什么以织女星纪历呢?织女星有一个极为关键的特点,在每一个伏羲元的开始,织女星是北极星,随着时间的推移,织女星逐渐远离北天极,北极星被其他的星取代,20530年后又重新回到北天极,成为北极星,万年前织女星在北天极,据演算,西元14000年织女又回到北天极(后文会论证此数偏大),只要织女星一回到北天极,地面上就是末灾,所以,远古元的概念就是今天岁差的概念,织女星是界定元、表达岁差概念的最佳恒星。
岁差概念早在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而且比现代计算的岁差25920年准确,25920年只是正圆岁差,而伏羲岁差和织女星主北周期是综合了各因素的岁差。科学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长计历方面,现代天文学家还只是小学生。岁差是一个关键参数,很多天文计算软件要用到它,特别是要计算某地千年前和千年后的星象时用25920会发生错误,就拿近年最牛叉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来说吧,要推测某地“天再旦”的时间,必然用到岁差,岁差用错,推算结果自然就错了,导致很多古代记载无法圆满解释,“天再旦”的时间推错了,则夏朝开国的时间必然是错误的,建议有关专家用20530算一算,现在国内外采用的天文计算软件都采用26000左右的岁差,用这些软件推步的年数越多,则误差越大,全世界天文精英皆如此,本文引据的现代天文计算数据多不精确,望读者明鉴。相反,古代预言者的数据却十分准确。由于时间有限,天文不精,不能为大家精算天汉星象,深感抱歉。
《尚书·序》云:“古者,伏栖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伊南娜出手言天道,在远古是不足为怪的,当时的很多百姓都会观星。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楚人将凤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自古尊凤崇凤,雄的叫“凤”,雌的称“凰”,这一文化图腾,从现今天河口沿岸的地名也可得到应证。距天河口汉江下游的5公里,有座山就叫凤凰山,上游10公里,娘娘山脚下有座山也叫凤凰山。郧西天河口区域有牛郎和织女的广泛原型。凰与凤应该是伊南娜和杜姆兹的飞行器,后演变为该地区的部族图腾。古书《雨雅•释鸟》称,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楚大夫屈原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汉水北边的锡义山显然是伊南娜的凤凰之城。

伊南娜的宠物塞卢什模拟图
马王堆1号墓彩绘T型帛画中鸱鸮站在塞卢什背上,可佐证苏默女神伊南娜来过东亚,鸱鸮代表黑夜中的太阳,即太阴。
牛郎织女预言
末灾不只是在元初元末发生,元之下还有巡的概念,一元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即是一巡,为了表达巡的概念,光有织女星纪历还不够,还必须引进牵牛星,与织女星共同表示末灾天象,于是,伊南娜在天河以东立一个石公代表牵牛星,在天河以西立一个石婆代表织女星,反映5000年前诺亚洪水时的末灾天象,王母娘娘庙代表银心或尼比努,这个天象与现在的星象不符,人们以为那两个石人只是象征隔河相望的爱情,其实不然,经推算,4800年前,牛宿确是在银河东,女宿的确在银河西,而今天正相反。
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西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一直称呼两石像为“石爷”、“石婆”,久而久之,现在的很多人居然不知道这两个石像就是象征着中国传统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了。
汉武帝虽然在长安昆明池两边摆放了牛郎织女,但是,牛郎织女位置只是当时的星象,不是末灾星象,只能让后人可以推测他树牛郎织女像的时间而已,并无警示作用。帝王尚且不能正确模仿的神话,我们今天的人敢说远古没有神?敢说石器时代的人愚昧?要知道,吉萨三塔也是石器时代的代表作,扪心自问,我们能设计出这种前合远古、后合末灾、上合天文、下合地理的作品吗?我们的精英,大多都只是在人文这个小圈子里转,即使做的再好,在天地人三才中也只算一才啊。
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称为“庸人”,其地方称为“上庸”。上庸得名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典故,因抟土、炼石,那座称为“天梯”的灵山之巅被削平,《地名志》说:“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傩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张扬。
在夏商时代,庸人有一些独特的文化,比如:因善于铸造青铜器被称为“镛人”,据说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史载西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
相传黄帝时代,在汉水之南有彭、庸两个部落,属现在十堰市南三县(竹山、竹溪、房县)的地域。春秋时期,五霸竞相争斗,当时庸、彭、麇等国,先后败于楚国。伊南娜是乌鲁克的保护神,而乌鲁克王朝是彭祖的后代,有理由认为,彭在庸之北的汉水两岸,为巫彭的后代所建,彭国后来分裂出麇国,彭、麇两国以汉水为界,汉北为彭,汉南为麇,分裂后比庸国弱小,受庸国控制,《左传》杜注:防渚、锡穴皆麇地。《辞渊》:锡,音羊,马额上发响声的金属饰物。师古曰:锡县,即春秋锡穴。
许多民族的传说都认为,神造人的目的是让人当仆人为神服务,伊南娜到达天河后,自然有很多人服从她,为她建城,她要在天河流域做事,其城必然在汉水北岸,这些建设者自然形成巫彭部落,巫彭是伏羲之后、炎帝之前的东方精神领袖,统领群巫,其时代远早于彭祖,注:彭祖的彭国叫大彭,这里说的彭国起源于巫彭,两者不是一回事,巫彭部落由于直接受到神的恩宠,神圣不可侵犯,在当地延续达5000年以上,庸、麇强大之时,也未敢灭彭,早期的彭国大概就象现在的梵蒂冈一样。所以,庸、彭、麇三国同时继承了远古中华和苏默文明,是比黄河流域更古老的文明中心,其部分文明为后来的楚、巴所继承。《楚辞·抽思》中屈原写道:“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pan离异)独处此异域。”屈原被疏居于汉北的武当沧浪,称此地为异域,表明这里的文明与楚文明差别较大,就象是外地文明。严格地讲,这里文明综合了东方华和西方夏的文明因素,是最早出现的华夏文明,而楚文明此时还只是中华文明。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庹tuǒ家湾遗址位于观音镇庹家湾村,汉水北岸东南紧临汉水,西靠焦赞山,西北距观音镇约10公里,南隔汉江与郧县庹家洲遗址相望。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高程168—173米。遗址位于汉水转弯处冲积地带的二级台地上.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地势起伏较大,文化层堆积厚约1.2—1.5米。两岸都有新石器遗址并且连成一片,说明汉水北的彭与汉水南的麇曾经是同一个诸侯国,这个遗址附近有城邑。
天河东面石婆沟沟脑上面的山叫娘娘山(海拔1069米),据说是远古流传世传列仙之一王母娘娘所居。(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上》有记载“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世传列仙所居。”)娘娘山就是方圆百里的锡义山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很久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边是观一边是庵。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锡义山就是伊南娜在东方的行宫。苏默神话云伊南娜曾经得到大量宝物,应该是在这一带做好后运到西亚去的,西亚的两河流域矿藏远不及锡义山丰富。
按照郧西古老的祭祀习俗,人们对亡人要烧七期纸,每七天为一期,共七期,可这些妇人有许多不是在天河口住,于时大家就选择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取第七期第七天之一),到天河口祭祀。七月七日那天她们在天河口集聚,黄昏祭祀,夜晚就在那里面对着北方(武王伐纣的古战场在天河口的北边)遥望着天空中的星星寄托对丈夫们的思念。因为上坟祭祀过去一般都在黄昏,后来人们把七月七这天又称七夕。
以七月七日为第一天,后推49天,就是2012年10月10日,伊南娜是以物候纪历的,免去了因夏历置闰而多算或少算一个月的疏漏,所以,准确地讲,应该是从喜鹊脱毛之日算起,后推49天,得到的时间才是准确的末灾开始时间。
天河上游源头海拔1300米,预言海侵水位1300m。织女一每秒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太阳的51倍,与大衍河图的中心数字51吻合,河图数字5127是否意味着地球遭伽玛爆袭击,辐射能量相当于阳光能量的5127倍?还是只有51倍,即使只有51倍也足以灸杀女丑?
在后文列出的《苏默帝表》中,恩门加安纳(EN.MEN.GAL.AN.NA)后缀与伊南娜后缀相同,恩门加安纳之后是杜姆兹(DU.MU.ZI)朝,恩门加安纳就是帝喾所在的高朝,首都巴地比拉(Bad-tibira),根据苏默神话,可以推定,伊南娜就是高朝的末代帝,传位给杜姆兹(DU.MU.ZI)或其子,帝喾所在的高朝结束,帝挚所在的杜姆兹朝开始。织女的织在远古可能是挚,巴地比拉(Bad-tibira)疑为巴人之地的丰山或锡义山,巴地似乎指巴人之地,牛郎织女故事可能说明东夷起源于杜姆兹朝的少昊族杜姆兹部东迁。除了杜姆兹部外,少昊其他部落都不是东夷。严格地讲,东夷是少昊族女婿的后代,而不是少昊族,少昊族是夷,西南夷才是纯正的少昊族。
《苏默帝表》是信史,把伊南娜的时代定在杜姆兹(DU.MU.ZI)朝建立,比神话中定为西王母孙子辈,似乎更准确一些。东夷的历史当起源于牛郎。
尧典星象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据说五帝时代的北极星“太乙”,太乙应是织女星的早期名称,可能是伊南娜的译名,太乙历是从织女星入主北极开始积年的历法,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后夷除大风,似乎意味着后羿收拾过东夷,周公时代的北极星是“帝”。今北极星是小熊座的主星。
小熊座α星,我国古代称为“勾陈一”或“北辰”,属于三垣中的紫微垣,勾陈六星的第一颗。北天星空的主要亮星之一,又称紫微星。位于赤经2h31m48.71s,赤纬89°5'50.6"。由于小熊座α星在全天各亮星中距离北天极最近,因此它就是著名的“北极星”。北极星也是一颗变星,目视星等为1.95-2.04等。它还是一颗三合星。
《观象》载: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天枢在地球上对应的是地轴。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相传紫微斗数及无极图说皆为陈抟之创作。古来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也是远古萨满教根据星象占卜预测用星,萨满教木巡就存在,当时的紫微星并非北极星,他们用紫微星占卜,显然知道紫微星成为北极星之时,就是诺亚躲过末灾之日。
《尚书·尧典》记载唐尧找负责观察日、月运行以定历法的官员谈话,嘱咐他们要认真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并且,还详言二分二至时刻的星躔位置。此历史资料经中外科学家引入岁差进行计算,证明尧之所言的“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等,正是五千年前的实际天象。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尚书》是上古之书,其中有《尧典》一篇,相传记载的是五帝、三王之际之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尧舜时代观象授时的情况。《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其中的“寅宾日出”,郑玄注“谓春分朝日”,即春分时敬迎日出的祭典;“寅饯纳日”即秋分时敬送日落的祭典。从星象学考察,《尧典》底本写成的年代不晚于夏代末年。这说明我国古代在春分、秋分日祭祀日出、日落的礼仪,早在夏商之际就已产生。这种祭祀日出、日落的典礼,在殷墟卜辞里有明确的记录。
相传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文中提到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习称“羲和四子”。羲和四子分掌四时,分别居住在东方的旸谷、南方的南郊、西方的昧谷、北方的幽都,职责是观察日月星辰,根据某些作为标志的恒星昏见南中的时间,来定准四季:春分之日,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所以说是“日中”,这一天的昏时,鸟星在南中出现;夏至之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所以说是“日永”,这一天的昏时,大火星(心宿二)在南中出现;秋分之日,白天和黑夜又是一样长,所以说是“宵中”,这一天的昏时,虚星在南中出现;冬至之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所以说是“日短”,这一天的昏时,昴星在南中出现。远古把夏至冬至都称为申。
《尧典》观测四仲中星的方位是“南中”,即正南方向。南中的位置稍有偏差,则观测的结果就会谬以千里。那么,先民是怎样求得准确的南中的呢?《尧典》中没有提到。在周代成书的《周髀算经》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东南西北四方的准确方向,先民是通过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天文测量仪器“表”来得到的。表,最初是指一根直立的杆子,立杆即可见影。观察表影的方向和长短,就可以知道一天中大致的时间,这就是后世钟表之“表”的来历。定准四方的具体方法是,每日记录日出时和日没时的表影的端点,将两个端点用直线连接,就分别得到正东和正西的方向。找出连线的中点,再与表相连,就是正南和正北的方向。
《尧典》还提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根据汉代学者的解释,在,是观察的意思。玑是一种可以旋转的仪器,就是后世的浑天仪;衡是玑内观察星宿的横筒;玉是装饰的美玉,故称“璇玑玉衡”。七政,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若如汉儒的解释,则尧舜时代已经有了初始的天文仪器。
根据《尧典》记载,当时的天文历法官是羲和,他的工作是“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羲和有四个助手,羲仲的主要工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意思是在日夜长度相等的时候,名叫“鸟”的恒星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春分的节令,也是鸟**尾繁殖的季节,民众要及时把公的母的幼的鸟兽分别照顾好。
羲叔的工作是“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意思是在白天最长的时候,名叫“火”的恒星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夏至的节令,鸟兽都在蜕去厚厚的毛绒,民众要把饲养的鸟兽迁移到凉爽的高地。
和仲的工作是“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跣”,意思是在夜晚与白天时间相同的时候,名叫“虚”的恒星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秋分的节令,鸟兽长出了新的毛羽,民众要把饲养在高处的鸟兽迁移回平原的地方。和叔的工作是“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奥,鸟兽绒毛”,意思是在白天最短的时候,名叫“昴”的恒星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冬至的节令,鸟兽长满了厚茸茸的细毛,民众也要居住到保暖的深室之中。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帝尧时代,已经能够根据鸟、火、虚、昴四颗或四组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断四季的更替,并指导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在这里,“昴”星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星团,人肉眼能够看到其中的七颗亮星,俗称七姐妹星。“火”星指大火,又称心宿二,是夜空中非常明亮的一颗红色的恒星,长期受到中国古人的关注,《诗经》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说在农历七月(相当于阳历8月)大火星渐渐地远去的时候,炎热的夏季就结束了,人们应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
曾侯乙漆箱密码
1977年,湖北发掘出一座战国曾侯乙墓,其中的编钟轰动世界。然而,之后在一只漆箱的盖面上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乙66号箱盖上绘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图,画面中间是篆书“斗”字,四周清楚地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冯时教授说,曾侯乙墓的星图当时非常轰动,它实际上提供给我们除了文献之外的二十八宿起源的一个考古实物证据。漆箱盖上中央那个特别大的“斗”字,分别向东西南北特意延长了四笔,而这四笔正好指向二十八宿四宫的四个中心宿。这四宫反映了古代的天官理论,就是后来四象的象征。曾侯乙墓的年代是在西元前433年左右,与之相呼应的是,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也出土了春秋时期的虢国铜镜,铜镜背面的图案几乎与曾侯乙墓的图案如出一辙。此二图的发掘,证明了西元前五世纪初或更早,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并非汉代儒生的附会。
曾侯乙墓漆箱盖面的青龙朝向与它对应的东方苍龙七宿是角2、亢4、氐4、房4、心3、尾9、箕4呈反方向。箱子上的青龙白虎首尾相邻,呈顺时针旋转状。难道提示的是黑龙年2012?。在亢宿之下有“甲寅三日”四个字。难道对应“乾坤再造在角亢”?2012年12月19日为甲寅日,到冬至正好三日,难道对应玛雅预言的黑暗三天?盖面正中朱书一篆文的大“斗”字,环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称,这个“斗”字写得非常夸张,“斗”字四笔伸长四足,分别指向四宫的某一星宿,简直是按着,因为每笔明确的指着唯一的一个星宿。
指向东宫的星宿恰恰是心宿,即大火星!
指向北宫的是危宿,写作“厃”字。
指向西宫的是觜宿。
指向南宫的是张宿。写作“素”字。《史记.天宫书》:“张,素,为厨,主觞客。”
心、危、觜、张分别隶属于四宫,这应该是曾国人记录的四象主星。根据天文学四仲中星的岁差计算,心、危、觜、张作为四方中正之星当在西元前2800年前后,这说明该星图是尧帝洪水时的,提示的是末灾。有人说,二十八宿在创立之初是沿赤道分布的。计算表明: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相吻合的年代距今约五千年前。土星,古名镇星。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象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也写作填星(镇与填为通假字)。土星每年走一宿,推断二十八宿是土星历法配套的,土星历法可能也是一种末灾长计历法。可惜已经失传。

曾侯乙墓漆箱盖星图文字对照表
黑暗裂口
玛雅长历完结日和婆婆巫经/孪生英雄宇宙创造神话故事,多处提示银河系中心靠近人马座和黄道交叉处的黑暗裂口,黑暗裂口曾经是玛雅宇宙创造神话的发生地,是宇宙创造之洞,也是银河母亲的宇宙产道。是银河系、黄道以及通往冥世的门户。它们所包含的天文一致,将发生在13个巴克顿完结日。
与克奥蒂特兰年代记不同,《德雷斯顿抄本》只记载了4个玛雅纪,其第3纪和第四纪是玛雅人,与前两纪的人种不同,这表明现代人种起源于10000年前,我们的历史只有万年。
《德雷斯顿抄本》讲述了曾经存在的三个世界的故事,每个世界都被一场大洪水所毁灭。第一个世界的居民是矮人,或称“修理工”他们从废墟中建起一座座城市。黎明一到,矮人们就变成了石头。第二个世界的居民是“越界者”,这个世界结束的方式和第一个世界一样,第三个世界的居民是玛雅人,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西班牙人的到来发生在第四个世界,也就是现在的这个世界,它也将被另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一扫而空。象形文字描述地球将被雨水消亡。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神圣没有一个是发末灾洪水的,也没有一个是救末灾的,他们何德何能,保证将来没有末灾洪水?彩虹作证?假以时日,穷鬼也能做出彩虹。彩虹作证之后,占本州岛1/3的邪马台国,为海啸所灭,足见此证为伪证,日本因此以移民大陆为国家目标。
十八世纪初,由基督教的神父法兰西斯.喜梅奈斯所发现的《婆婆巫经》(通常译为《波波尔•乌》,Popol Vuh,“议会之书”,以现代的基切语拼音系统拼音为Popol Wuj,译为婆婆巫经),书中几乎未记述玛雅人自己的事,而是玛雅人自身的神话。这本玛雅的古事记是用玛雅系奇吉族的语言写成的。
根据《婆婆巫经》的记载,我们现在生活于“第五太阳纪”或者“第五个纪元”里。前一个世界纪元完结于第13个巴克顿的开始,其日期是大约5125年以前的12.19.19.17.19。另一个12.19.19.17.19将会终结于2012年12月20日。而第14个巴克顿会于13.0.0.0.1,2012年12月22日开始。
若根据此书的记载,那么人类和世界就曾被创造3回,并毁灭3回。而于第4回时,创造了现在的世界和人类,按克奥蒂特兰年代记的5回算,第4回和第5回是同一人种,按照河图,人的历史也是从10000年前的木巡开始的,所以,我们这种人是在10000年前产生的。河图其实也是一种历法,2013年就是火巡的第5127年,2014年是金巡元年。现在的赤黄白黑四种人属于同一人种,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上古人种并非只有1种,而是有多种人类,远古典籍记载的人类不一定是我们的祖先。这一点,写远古历史的人必须明白,别张冠李戴。中国人类学家轻易认北京直立人为祖宗的做法,穷鬼实在不敢苟同。
《婆婆巫经》故事中,日·毕·西波巴(ri be xibalba,西波巴之路)也被叫做“黑暗之路”。在去往西波巴之路上,它召唤一个乌纳普和七个乌纳普(孪生兄弟英雄的父亲和叔叔),并把它们最终引向了死亡。今天,日·毕·西波巴(ri be xibalba,西波巴之路)是一个基切语词汇,指银河系中的黑暗裂口。美洲虎和蛇的口也被认为是通往冥世的门口。当我们看玛雅石刻以及玛雅众神从蛇、蟾蜍、或者美洲虎神的口中诞生时,我们就应该想到,他们是从黑暗裂口中生出来的——这非常恰当,因为银河系是伟大母亲,而黑暗裂口正是她的产道。
《婆婆巫经》中有一个短语——cahib xalcab be,意思是“四条连接的路”或者就是“交叉路”。这四条路从银河系与黄道的交叉点,也就是宇宙的肚脐散发出来,是“四重侧线,线索延展”的地方,它是《婆婆巫经》中发生的第一个宇宙创造事件。
《婆婆巫经》中有一个短语——cahib xalcab be,意思是“四条连接的路”或者就是“交叉路”。这四条路从银河系与黄道的交叉点,也就是宇宙的肚脐散发出来,是“四重侧线,线索延展”的地方,它是《婆婆巫经》中发生的第一个宇宙创造事件。
这四条宇宙之路每一条都和颜色有关。我们知道,黑色之路是银河系指向北方的部分,包含有黑色裂口。白色之路是银河系星星繁多的白色部分,是从黄道向南延伸的部分。绿色和红色之路指黄道从银行系向东西方向延伸的两条手臂。玛雅人试图将这四条宇宙之路绘制到当地的环境中去。一个典型的村庄会有四条路从中心出发,同时也把周围的田野分割成仪式区和农耕区。更远处的山上是高耸的神庙,只有在卓尔金历上的特殊日子,人们才去朝拜,四座圣山中的每一座都与一个方向和一个年日符号有关。玛雅文化的组织核心是从天之心,也就是银河系的中心,下降到城市中心的中轴。正如加里·尤顿的《天地交叉处》所暗示的,新世界土著文化按照天上的蓝图绘和组织了他们的社会。
《婆婆巫经》里还有另外一个情节,一个乌纳普被杀死后,他的头被放在葫芦树的树弯处,而树“就立在路边”。葫芦树象征银河系,而树边的路就是黄道。因此,树弯或者靠近黄道的树悉就是黑暗裂口。一个乌纳普的头骨把孪生英雄注入到了血月亮中。后来,孪生英雄促成了他们的父亲在冥世球场的复活,这又是另一个关于黑暗裂口的隐喻。在这一重要又有限定的上下文中,黑暗裂口是一个受精的场所,因而最终也是再生的场所。
地球极移
在玛雅神话中,七金刚鹦鹉(Seven Macaw)代表北斗星,极地中心;羽蛇神(Quetzalcoatl)代表昴宿星(Pleiades),天顶中心;在创世神用大洪水毁灭泥人之后,一只名为七金刚鹦鹉(Vucub Caquix)会发光的恶鸟来到人间,自称是太阳与月亮的合体,并自诩为世界的统治者、时间的掌控者。七金刚鹦鹉有两个儿子:造山者-兹帕纳(Zipacna),和灭地者-厄斯奎克(Earthquake,即地震)。兹帕纳(Zipacna)代表小熊座最亮的星,就是现在的北极星,”四百男孩”(Four Hundred Boys)代表昴宿(Pleiades)中心的黑洞,此黑洞可能比黑洞太阴重400倍,九是古代墨西哥人所信奉的羽蛇神,骑在玛雅金字塔之上,九意为结束,玛雅人相信蛇环的中心是银河,由八条射线和八只轮子组成,一个乌纳普(One Hunahpu)代表银河中心的黑洞,或为黑洞边缘的八只轮子之一+8个放射线之一,应翻译为天一,七个乌纳普代表昴宿中人肉眼能够看到的七颗亮星,或为黑洞边缘八只轮子+8个放射线中间的7套,应翻译为天七,血月代表包裹银河中心的猪龙薄雾,后来改用羽蛇神(Quetzalcoatl)代表银心的蛇环(即猪龙薄雾),鳄鱼代表银河中心与黑暗裂口(dark-rift)的连线,在这个连线上其实也有一个天体,如果没有特殊的天体,是不可能出现裂口的,因为黑暗,我们看不见这个天体。双胞胎英雄乌纳普(Hunahpu)和伊克斯巴兰奎(Ixbalanque)分别代表12月冬至的太阳和黑洞太阴。玛雅人把黑洞太阴称为暗阳(dark sun),知道了这种对应关系,玛雅宇宙观就清楚了。天一可以复活,意味着银心会爆也会回收银河系的星球,七金刚鹦鹉和双胞胎英雄之间在第一次交锋时,七金刚鹦鹉以强而有力的巨喙, 咬住太阳神乌纳普的胳臂,猛力地从肩上扭下手臂,意味着在北斗星入主北极时,太阳遭到袭击,这种袭击来自天七中的某个星,地球因此遭受末灾,太阳神乌纳普射杀七金刚鹦鹉,并结束其性命,意味着已入主北极的北斗星突然离开天北极,在中美洲的天空中消失,这其实不是北斗星的变位,而是地球的极轴突然倾斜,在地球上看天,就是北极星易主了,所以,婆婆巫经故事说的其实是地球极移,这个蕴含着极深天理的故事我们现代精英是编不出来的,疑为鬼神所传,北斗星在20530年之前是入主北天极的,那时还没有我们这种人类,显然不是那时候的故事,而在两千年前,北极天空不是北斗七星主宰,所以,婆婆巫经说的不是故事,而是未来事,这个未来就是玛雅2012极移。
伊萨帕球场的黑暗密码
伊萨帕文明介于奥尔梅克(Olmec)文明与玛雅文明之间,考古发现的最早伊萨帕文物在西元前1500年,伊萨帕文明的结束时间约在西元100年。伊萨帕球场的纪念碑群涉及2012预言中的银河系排列,以及银河系中心与太阳的关系。当球滚进目标圈,意味着冬至的太阳进入黑暗裂缝,并且时间周期结束。

图10代表伊萨帕的球场和它的各种纪念碑。它面向东南地平线。在2012年,12月冬至的太阳将从这里升起,与银河系中心的黑暗裂缝和凸核对齐。从现代计算机辅助下的天文计算中我们还得知,在2012年12月21日那天太阳即将落山时,金星真的会从西方地平线上落下去,而与此同时,昴(宿)星团又会在东方升上地平线,这就跟古代玛雅历法预测的一样。玛雅人认为,在以往每个世界的终结时都有死亡和毁灭发生。现行世界的终止日期也最终破译出来了。这个日期是确定的,把它译成我们现行的公历,指的就是中美洲时间2012年12月21日太阳即将落山之时!
从西方学者的以上结论可知,今年冬至早上的太阳与黑暗裂缝对齐并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那天太阳落山之时,昴宿从黑暗裂缝中升起,意味着昴宿与黑暗裂缝对齐,中美洲神话中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是夜阳(dark sun),就是中国远古所说的太阴,是与太阳孪生的黑洞,现以复仇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的名字命名。去【维基百科】查“太阳伴星”你就会明白,玛雅人描绘太阴的图片如下:(图片太小,找到大图的朋友麻烦补贴一下)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夜阳应该在冬至之夜升起,为什么说是冬至之夜呢?玛雅人把太阳当作是冬至日升起的,隐含的意思是说,太阳的双胞胎夜阳也是在冬至升起的,既然是双胞胎,就该在同一天升起,从制历的角度看,把太阳和太阴的升起日期定为同一天,会使物质世界的历法可以通用于非物质世界(穷鬼按:本书所说的非物质并不一定指意识,非物质=意识只是世俗人文主义的认识),顶级的修行需要这种非世俗历法,既然太阴也在冬至日晚上升起,那么太阴、昴宿星黑洞、银心黑洞三者必然对齐,三洞对齐之时,银河中心的黑暗裂口是开着的,太阳系“皮壳”(即神明)的橐龠口也打开了,宇宙射线受强大引力的作用蜂拥而入,重力异常达到极致,此三洞+两口对齐,就是2012末灾完结日的灾害成因,大家注意,13.0.0.0.0在玛雅预言中不是开始,而只是结束,美国学者最近发表的文章强调了完结日的本意,虽然后来也说了太阳的重生,但从来没有人说过逝去的地球生命能够重生,希望大家不要听信净化和重生的误导,净化与心灵重生是属于幸存者的,与死者没有任何关系。华夏道书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洞,洞真对银心和黑暗裂口,洞玄对昴心,洞神对太阴和神明之口,三洞对齐之灾,皆在道书之中,要说明的是,三洞对齐之灾是末灾,不是末日,当宙心与三洞对齐之时,才是末日,末日是真实存在过的,前几次生物大灭绝就是末日。兹帕纳(Zipacna)杀死四百男孩,意味着小熊座入主北极之时,昴宿被太阴遮住,类似于日食,当叫昴食,在球场的近端,有六个席位,主要发起人坐在上面,面对12月冬至的地平线。中间的席位代表银心,侧面的席位代表昴星,左下方的蛇头原先在口里含着一个小人头,内涵是死亡和吞噬。那个小人头当代表昴心,这幅蛇头衔着昴宿的画面,说的就是昴食。
这幅图所说的地下世界就是黑洞被黑洞遮住,玛雅神话中的独木舟寓银河,独木舟上面坐的重生者当然是天一,他很老迈,代表银心黑洞,是银心神,不是太阳神,玛雅的太阳神是一个小孩,该碑立在球场中的狭窄处,那个窄口代表黑暗裂缝,今年冬至太阳和金星落下之时,昴宿从前方升起,窄口所代表的银心黑洞被昴心黑洞遮住,就是银食。在结束日期的星系排列可以认为类似于一次日食,它与日食的“被月亮遮住”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昴食和银食同时发生,就是三洞对齐。
石碑67在球场北面墙壁的中心,观察者可以从这个纪念碑的上边和下边向北看到塔卡纳火山,七金刚鹦鹉在这里升起和下落,暗示末灾地轴偏移。
阿兹特克人第五太阳纪的图徽“欧灵”(Ollin),意思是“动荡”。为什么第五太阳纪会被称为“动荡的年代”?因为,“据长老们说,在这个时期中大地会移动,造成无数生灵死亡”。根据里昂一波迪拉的记载,“第五个太阳有四道运动轨迹,被称为运动的太阳,原因是它沿循着自己的轨道运行着。”但是在阿兹特克人的语言(尤蒂一阿茨帝克语族)里,OLLIN这个单词不仅意为“运动”,而且还有“地震”的意思。里昂一波迪拉接着叙述道:“…正如年长者们所不停说的那样,在这个太阳时期将会出现地震与饥饿,人类的末日也会随之来临。”万迪科诺一拉丁考迪科斯这本书中也提到:“地球将会经历一次运动,我们将会因此而消失。”然而其他一些叙述则表明:将要毁灭现存的,也是最后一个世界的灾变,是地上、空中和水里所有毁灭力量的结合。最终是一场极度高温和干燥的大火,以及“来自上天的火”,随后便是黑暗与酷寒,相伴而来的有猛烈的飓风和骤雨。所有这些形成了地震、火山活动和毁灭性洪水的总爆发。
这种来自天上的、极度高温和干燥的大火,其实就是伽玛爆,如果是彗孛在空气中爆炸,虽有大火,但难以覆盖到整个地球,即便能覆盖全球,那么,造成彗孛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显然只能是伽玛爆为其输入巨大能量使然,总而言之,阿兹特克人的末灾起因是伽玛爆。伽玛爆引发地震、火山、飓风、骤雨、洪水、黑暗、酷寒等二次灾害。
因为三个黑洞对齐,太阳系从银河系得到了巨大的暗能和物质补给,淘汰了许多贪婪的人类,意味着太阳系被大修了一次,重获新生,所以,玛雅人认为换了太阳,并把这个新太阳对应的巡叫做太阳纪,当今科学界计算太阳寿命时没有考虑这种补给,计算结果是不对的。在玛雅神话中,天一自愿前往通向另一世界的道路,被砍下了头,但他在重生时不仅又得到了头,而且得到更多。这意味着末灾后银心得以强化,太阳系强化后进入新世界的埃莱夫西斯。玛雅宇宙观是强化说,而不是净化说。玛雅的宇宙观属于黑暗系列,自然为光明系列的天主教所不容,由此可知,不符合黑暗风格的光子带净化说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杜撰的玛雅宇宙观。关于玛雅宇宙观的详细解读,请参考《2012玛雅宇宙的生成》(美)约翰·梅杰·詹金斯,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093758.html
图8的雕刻是一块新世界罗塞塔石碑,25号石碑描绘了太阳神的手臂被七金刚鹦鹉扭断的情节。放在博物馆后面的房间里,在离开伊萨帕约10英里的一个小镇上。注意树上的鸟——七金刚鹦鹉。太阳神想要铲除七金刚鹦鹉。左边的鳄鱼代表银河系,它底部的头是银河中心的凸起的核。注意太阳神手中的棍子代表地球的南北两极,鳄鱼嘴垂直于这根棍子,它有意向我们展示2012周期结束时,射线是垂直于地轴的。在玛雅神话中,鳄鱼和蛙的嘴巴对应于一个从银河中心的凸核出发沿银河向北运行的“黑暗裂缝”,玛雅人称之为Xibalba be,即通往另一世界的道路。
在球场的另一边,60号石碑描绘孪生英雄站在一个倒下的七金刚鹦鹉上面。这个碑立在冬至的太阳与昴宿升起之处,图7左侧描述的是双胞胎英雄射杀七金刚鹦鹉的场景,这使它从它的栖息地——北部天空北极中心的宝座上倒下。意味着今年冬至,旧的极地神死去,新的极地神诞生,北斗星和北极星将偏离北天极,这显然是地轴移动导致的。万年以来,北斗星的运动轨迹是可见星系中最为奇怪的,离北天极忽近忽远,现有天文软件皆不能正确地模拟其运动,此乃地球极移使然。
七金刚鹦鹉消灭后,双胞胎英雄乌纳普(Hunahpu)和伊克斯巴兰奎(Ixbalanque)计划消灭造山者-兹帕纳(Zipacna),和灭地者-厄斯奎克(Earthquake)。首先是一群叫做”四百男孩”(Four Hundred Boys)的原始人类,趁兹帕纳在挖洞的时候,用一棵大树从头顶砸他。但是,兹帕纳十分机敏,在大树倒下时,及时躲到挖好的洞里,逃过了一劫。”四百男孩”以为兹帕纳已经被压死,便饮酒庆祝,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兹帕纳便利用机会冲出地面,把他们全部杀光。男孩死后升天,变成了金牛座的昴宿星团。失去”四百男孩”,双胞胎英雄十分难过。于是设计了一个陷阱,用大石块造了一只假螃蟹放在山谷底,引诱贪吃的兹帕纳上勾。兹帕纳果然中计,被假螃蟹的石板甲壳压死。然后,双胞胎英雄伪装成猎人,约厄斯奎克一起去高山打猎,途中,双胞胎英雄在猎物里下毒,厄斯奎克贪婪地吃下猎物后,被毒死了。终于,怪物都消灭了,创世神便开始用玉米面团造人。兹帕纳(Zipacna)被压死,意味着现北极星移位,地球上有末灾地震,厄斯奎克(Earthquake)被毒死,意味着人类遭遇末灾伽玛爆或火山爆发,在自然灾害中,最毒的是伽玛爆,其次是火山爆发。
从玛雅预言中的“大周期”的时间上看,到今天已经接近尾声了。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的时期中,我们的地球已进入了“大周期”最后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玛雅人认为这是“同化银河系”之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他们称之为“地球更新期”。在“地球更新期”过后,地球将遭遇银河射线,所谓“同化银河系”,实为太阳系皮壳开口对准了不该对准的地方,地球失去保护,象银河系的其它星球一样,遭受致命的宇宙辐射。这种学说被人文沙文主义者包装成了“心灵净化”。
德累斯顿抄本预言
玛雅人遗传下来了一本手卷,也就是著名的“德雷斯顿抄本”。《德雷斯顿抄本》是一本著名的典籍,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保存在同名德国城市的萨克森州立图书馆里。一些人认为,上面的象形文字就是对世界的预言。科学家估计,它的年代在西元前1200到1250年之间,是古代玛雅人留下的最精美、最复杂的文献,也是现有的唯一记载玛雅古历的古书。目前现存的只有五个玛雅手抄本,一本在马德里,一本在巴黎,格罗里抄本在墨西哥,最近发现的一本在危地马拉。德累斯顿抄本有很多章节,讲的都是天文学,以及对雨季的预测还有农业。气候是德雷斯顿抄本的核心。最后一部分有一个预测章节,警示人们要留意世界末日的到来。在“德雷斯顿抄本”的最后一页,有关于世界末日场景的描述。

《The Dresden codex》的最后一页
图中,十字中心是2012冬至的太阳,黄线代表黄道面,红线代表银道面,银河系在两个地方跨过黄道,一个在人马座(Sagittarius),一个在双子座(Gemini)。在玛雅人的符号中,十字中心表示位于人马座的十字对准银河系的中心。这意味着,2012年冬至的太阳将指向星系中心的十字。伊萨帕球场的纵轴是银道面,偏向东北17度,与此图相符。而此图又与德累斯顿抄本最后一页上部的第二个十字相符,这说明,德累斯顿抄本上部的第二个十字是火巡末的银道面、黄道面相交图,第一个十字是木巡末的银道面、黄道面相交图,第三个十字是金巡末的银道面、黄道面相交图,第四个不是十字,可能意味着水巡末的银道面与黄道面平行。
德累斯顿抄本最后一页画面中的大鸟也受灾,说明鳄鱼神口中吐出的不是水,而是射线,水不可能从银河中心跑到地球上来,即使是水,在运行过程中也会被其他星系截流,而不会来到地球,但不排除由冰构成的彗星降落地球,在银河系对齐时由于太阳的摄动作用,出现彗星的几率至少提高10倍,考古发现似乎表明,天降大火比之降冰更能诱发大洪水,画面下部的狼头人把人从射线中拉出,收入地狱,此神酷似古埃及的阿努比斯神,阿努比斯神负责把尸体制成木乃伊,意味着人类受灾,而天灾有杀菌作用。射线之灾可杀菌,会使地球上的水增加,并造成水体的不均匀分布,引发洪水。也有一些学者将“德雷斯顿抄本”的最后一页解释为天上的鳄鱼引发了大洪水,淹没了地球,所有的生灵都难逃劫难。
德累斯顿法典的最后一页记载了世界由射线和水毁灭。射线滔滔不绝的从天空中鳄鱼神的嘴中喷出,更猛烈的洪水从象征太阳和月亮的怪物的身体下方涌出,女神也把洪水倾倒在了地球,图的下方蹲伏着地狱的统治者死一,虽然衬于图片上的十五个象形文字大约有一半被破坏了,但保留下来的一部分仍提及了“黑色地球”或“高度黑色”。“高度黑色”系指超出了现实之外的类似于黑洞颜色的黑色,大概是指道家所说的“无”,指暗物质或暗能量。末灾的发生是暗能量推动的。有学者认为画面上部的象形文字中表示的是灾难性气候。
很多民族都有地狱或冥界传说,这种传说显然有更为古老的渊源,穷鬼以为,远古的地狱其实是太阳太阴系的一颗超级灾星,因为数千年不见,随着后来轮回说的兴起,人们将它的含义改变,变成了一个地下的结构,其实地狱是一颗星,末灾之时,它会给地球人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真鬼和我们一样,是一种智慧生物,比人类更智慧更有道德,地下结构是鬼类的居所,不是地狱,人死后是没有转世的,死人不能被审判,地狱只可能是审判活人的,远古地的概念指太阳系,所以,远古的地狱是天上之物。
一神教虽然可能有末灾预言,但其末灾预言的主体却不在圣经中,圣经好比是那本末灾预言书的概述部分,真正的预言部分却被当作邪说毁掉了,而且毁的很彻底,导致圣经成了孤零零的一本概述书,以至于约翰还要为其补一章启示录,启示录缺少准确的时间要素,最多只能算半个预言,如果你去读大学,老师只让你学习一本概述书,你想想,你毕业后会达到什么水准呢?把一本概述书加上政教合一的内容后去传教,教化作用能和道教、佛教比吗,要知道古时的道书、佛教书上万本,涉及到除宗教以外的方方面面,圣经能比吗?为什么法显、玄奘不去欧洲取经,而要去印度取经呢?自己毁掉了自己的配套书,还好意思传教。所以,圣经是不值得研究的,由于配套缺失,也无法研究出东西。圣经中虽然有一些远古内容,但那些远古内容大多源自苏默,研究苏默也就够了。伊拉克周边已经发掘出许多4000年前的泥板书,且可以破译,诺亚故事就在其中,2000多年前的圣经价值陡降,圣经的政教能指导创立教派和宗教组织,可国内政策不允许,中国人只能拿它当一本犹太历史书看了。
如果不说时间,人人都可以做末灾预言,人人都可以构想一个乌托邦,世事难料,在无限长的时间内,总会碰巧发生一次吧,现代预测学中有一个“预见期”的概念,是一个评价预言的重要指标,所以,严格地讲,缺少时间要素的预言是不能称作预言的。有些预言以很多种社会征象说时间,这多种社会征象显然要同时都发生是很难的,往往只是发生一部分,由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受人引导的结果,那个时间其实是无法把握的,说明年发生也对,说万年后也对,这样说时间的预言,和没说时间的预言差别不大。看似预言,其实是报应理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