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纽约城的彩色老照片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段痛并快乐着的历史以及永恒的城市精神~

1941年6月6日:三个男人坐在炮台公园的长凳上
1905年,在巴黎生活数年之后,《大西洋月刊》的一名撰稿人阿尔万·桑伯恩回到家乡。他是这样描写纽约城的,“这是一个丑陋丛生的荒蛮之地。”在下曼哈顿,20层的新摩天大楼正在破坏着天际线,将优雅的三一教堂的塔尖和布鲁克林大桥的动感身躯遮挡。桑伯恩抱怨道,即便纽约最精致的细节也比不上巴黎的魅力与协调;建筑物似乎“都在转过身躯极其无礼地互相背对着对方。”
但是回国一个月后,桑伯恩的厌恶感便让位于令人眩晕的激动之中。他认识到美国的城市是“痛并快乐着,”与其豪迈的意志相匹配的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不管是在物质上、精神上还是在道德层面上,纽约都在杂乱无章地成长着,---像极了未被触及的原始森林,大树小树、直树曲树、小树苗、灌木丛、荆棘、蕨类、鲜花、蘑菇以及毒菇都在以一种眼花缭乱的方式绽放着生命,---它如同不知疲乏的生命一样散发出韵味,哪怕只有一息尚存,每个人都会在它的激励下奋力前行。
经过一代人的移民以及爵士乐和装饰艺术的传入,此前杂乱的建筑群在真正的城市中焕发新生。纽约欣欣向荣的景象被一名来自印第安纳的摄影师查尔斯·W·库什曼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他在1941-1942年期间访问了纽约。库什曼是少数几个使用昂贵的柯达彩色胶卷的摄影师之一。他的照片看起来就恍如今日:石头在真实的光线下熠熠生彩,人们的皮肤呈现出只有鲜活的生命才有的红润。
当代的美国人可以通过库什曼抓拍的照片看一看这座城市的变迁。其中一些地标性的建筑很早以前就被拆毁了,而且像下东区之类的街区已经认不出原来的模样。但是,某些特征则一如既往的存在:苦涩的笑脸、引人注目的街头小贩,甚至包括新老建筑的大杂烩。在举国纪念纽约最高建筑塌落这一特殊时刻,这些照片提醒我们,在一座伟大的城市中伴随着城市建筑一起成长的还有它的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会超越建筑并继续传承下去。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纽约彩色图集
﹌﹌﹌﹌﹌﹌﹌﹌﹌

一个周六的下午,下克林顿街的居民在马路边闲谈

从南街看布鲁克林大桥

华尔街上,世纪之久的三一教堂坐落在两座摩天大楼之间

1941年9月27日,从泽西市的轮渡上拍摄的明朗秋日中的下曼哈顿

在哈德逊河对岸眺望曼哈顿的摩天大楼

东河附近南街临街的红砖建筑

1941年6月6日:布鲁克林大桥

自由街轮渡冒着蒸汽行进,照片背景是纽约的金融区

1941年6月6日:从南轮渡码头看金融区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从市政厅广场方向看到的老世界与论坛大楼。1955年,这些建筑因扩大布鲁克林大桥的入口而被拆除

从东河的一处码头远望市区的摩天大楼

下东区靠近布鲁姆街和巴鲁克广场拐角处聚在一起的孩子们和买东西的大人

在东河码头拍摄的金融区远景

一个周六的下午,在布鲁姆街和巴鲁克广场拐角处孩子们探出窗外

下东区的老富尔顿市场

下东区公寓外设的消防楼梯

1942年10月1日:从鲍灵格林(花园)角度拍摄的百老汇西侧

一位小推车摊主坐在他的饮料摊旁(下曼哈顿鲍灵格林(花园))

鲍灵格林(花园)附近的农产品交易所,1957年被拆除,代之以一座30层的写字楼

1942年10月3日:纽约人走在下曼哈顿的马路上

下曼哈顿各式各样的临街店面

The city's municipal towers in the early morning
清晨的市府大楼

Two New Yorkers speak outside an apartment building
两名纽约人在一座公寓外说话

一名小贩正在路边售卖热马铃薯

纽约人在回收战时的旧物

一个男人站在桑树街58号一家意大利面包房外,现在这里是一家中国人开的牛肉干商店

在第23大街拍摄的帝国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