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法悟》——悟真篇呈解: 中卷
七言绝句六十四首
第一
先把乾坤为鼎器,①
次将乌兔药来烹。②
既驱二物归黄道,
争得金丹不解生。③
①:此乾坤既是指头部的泥丸宫和腹部的下黄庭,同时也是指天地的无形相应。没有天地之精华,单靠自身不平衡的机体来完成大丹的冶炼,那是不可能的一种设想,正如实际中很多炼功人只在自身寻求金精玉液、元神元精,几十年都过去了,很可能身体调至健康的水平也难做到,关键就是没有把自己的系统向外开放,首先是没有在思想(识神)上向外开放。
②:金乌玉兔本来就是指日月,此处言金乌玉兔为乾坤之精华所在。太阴常采则制炎,太阳急取则真火盛,取之补内,外源无穷,人不知阴阳极处可为人采,却将凡心集中到植物花草、龟吸人精上,似乎取之有趣,却不知年度有尽之物其真气也短,补者只为延续,不能助造化根本大丹,至于人事间的采补大战那更是与金丹风马牛不相及,去之远矣!
③:二物大为金乌,小为元神、元精。
黄道言泥丸至会阴之间的中脉,有人言此道善移,实际上此是常道,聚在此,成在此,养在此,生在此,迁在此,化亦在此,吾之所言均指大丹之来去,唯哺育之短暂离此而置之玄宫。
第二
安炉立鼎法乾坤,①
锻炼精华制魄魂,②
聚散氤氲成变化,
即将元妙等闲论。
①:上一首所言,此首作证,不法于乾坤者,难得天地之助。至于如何法之于乾坤,只可理喻不能明传,吾前之所言:人身中没有天地可以化出一对天地,如何化,何处化。天地假设在身中,凭的是识神作引,始于有为人不见,内也,别人谁都不知你肚子里藏的什么经。很多功法中就是先设想脐下有一物,如锅、盘、碗、鼎,脐上有一物如盖、帽、罩、钟等,假设人不见,日久见真情,为的是假意化真意,凡念化真心,心之变为阳,久不变者处阴,此精一至一颠,没有不生灵的。至于法度问题,与心有关,与性有关,与行有关,然都与德有关。今天的德只是药引,昨天的德是药根,长久而守得住的德决定了天设地成。
很多人观自身的真景图很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不能追根溯源,把自己的修真精力都放到了体修功法上,从末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来一个悔过迁善,更不要说去挖掘自己的本性了。
②:天地间的精华在外是阳性的物质,人体的精华在内是阴性的物质,聚散的目的是为了将他们的位置和内容作一些颠倒然后和合,氤氲成变化,精华不解生。制魄魂靠的是强能量的激发下将自身的元神扶正,其生于自然而必然法于自然,他们只服从一个原则,那就是平衡律,你的德越大,正的平衡就越容易达到,故要重德。
第三
休泥丹灶费工夫,
炼药须寻偃月炉。①
自有天然真火育,
何须柴炭及吹嘘。②
①:丹灶非人为,只在意中生,
真意凭土设,状似偃月形。
很多人将炼丹之鼎灶设想得很复杂,实际上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盛得住东西。可惜的是有的人累次泥灶不是锅破、就是鼎倾,并非其法度不适,而是心没净造成,因此首先炼己、清心、去浊、激活、自省、立身。这些过程看来象似心理过程,实际也是一些物理和生理的混合效应。
②:天然真火来源于何处,人想炉中有火就行否?非也,此火用人意作引则进之有余、退之不足。轻则火燎上头,百般不适,重则诸般邪火得其助法,非但去不了邪根,相反还得其凡心相助而使得心火难平。金鼎未设,朱里汞已沉在该处,这就是真火之根。深潭日轮是其兆也。
第四
偃月炉中玉蕊生,
朱砂鼎内水银平。①
只因火力调和后,
种得黄芽渐长成。②
①:炉中玉蕊,鼎内水银。一阳初动,玉池降真。
花之初开,绿叶托平。此非正果,留证阳阴。
②:真火调和靠真心,真心无心意自明,
观之不用凡念和,只需暗配阳需阴。
黄芽初似有形无质,实为有质有形,动则散去,有心则破真生幻。界化生于一,真在幻中行。谁解其中意,本性有阳阴。
涉及到根本问题,多有譬喻,非不愿明言,实为无法明言,惟有意会,难以言传。
人在修行过程中由有形有质这个概念转到无形无质这个领域,这就称之为界,此界可能依靠一种能量场来跨越。实际上只是人心之分类,那界之彼岸也是有形质和有无之间区别的,否则就分不出仙、神、人三道和天、地、人、鬼、神五仙了。
第五
咽津纳气是人行,
有药方能造化生。①
鼎内若无真种子,
犹将水火煮空铛。②
①:咽津纳气是有为的一面,是基础,非有此环节不可。因为他是作为无形的真种子的阴阳对立面而存在的。故咽津纳气是不能被省掉的。甘露是阳性的一面,黄芽则是纯属不可用六根感觉到的阴性物质。有的人误认为真气过三关即生为药,一阳初生急采小药,故生出了撮、抵、闭、吸四字诀,“房中空闭尾闾穴,误杀阎浮多少人。”这些都是因为不识真种子造成。
有药采之不为过,只阴寡阳事不成。
若想成就仙道业,采于有形守在阴。
静好求,种难有,只将意念寻根周,
世上谁人无生处,只在虚中阴阳媒。
人若执着命象境,管教倾心待白头。
②:真种子指的是黄芽和白雪,黄芽和白雪在人体中代表的又是虚空遗传系统的两种精华物质,她们只有待人体和谐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出现,而产药景象只是一种和谐,古人也同今人,强调有形的境多,无形的景少,皆因有形易于言喻也。
第六
调和铅汞要成丹,
大小无伤两国全。①
若问真铅何处是,
蟾光终日照西川。②
①:大为阳,小为阴。泰卦辞曰:“小往大来”,小指外卦坤阴而安实我,故宜去,大为内卦乾阳复安本来真我,故宜来。致此方能做到国泰民安,两个系统都做到平安无事,全性全命。
②:真铅如蟾光,常照西方水。
金水合阴精,贯于命内精。
勤作不识本,相逢自然亲。
若想见分晓,异性观即兴。
第七
未炼还丹莫入山,
山中内外尽非铅,
此般至宝家家有,
自是愚人识不全。①
①:人身本来就无所不包,人身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天性,人也;人心,机也;覆其机而归其性,则人心即天性,万物生发,命亦有还丹。人至外求物以填欲海,外求药以补内损,外求情以醉本性。须知一切家家有,何劳自伤入死门?
愚人总奔波,到老有如无。
空门人无数,未见皆成佛。
若思全知尽,先行知己处。
慧见融阴阳,善观回首步。
谈起修炼,便入山中。真正高级的气功是和光同尘的,这是“常”的一面,有少量的时间清修,这是特殊的一面,有开合自然为阴阳之道而得天助。若一味愤世嫉俗而入山,或者是求铅于山中,都将使修炼之道导入岐途。
第八
竹破须将竹补宜,
抱鸡当用卵为之。
万般非类徒劳力,
争似真铅合圣机。①
①:这首诗的意思从表面上看是说人体有亏即以同类弥补,亏精则补精、衰气则益气,伤神则养神。这都是反本还原逆而求生,返朴归真的一种方法,但是这些都赶不上在人体中寻找到真铅这种物质,并且利用他达到修炼金丹,获取长生,出有入无的目的更能符合圣人所言的天机之枢纽了。这是此首诗的内含。从实的方面我们可以适时(实)而补,从虚的方面我们却要直趋人之本来,从本性中求得真铅而了却金丹大道方不负我等为人一世。
阴阳得类方交感,万般非类劳无功。
内求元精复初始,外求真我炼元神;
津精化作丹母降,真意引来真铅行。
两地并为一地思,颠倒求之保丹成。
第九
用铅不得用凡铅,
用了真铅亦弃捐,
此是用铅真妙诀,
用铅不用是诚言。①
①:后天的气血阴阳和先天元精都难以概括真铅的全貌。真铅宜用不宜执,用之则化。化之则散,复归于本,只为丹全。真铅似有形,静待无极生,真汞似无影,下之则相逢,合而迁云散,还铅在命中。若想究其用,坎阳填离阴。
以坎中阳爻,填入离中阴爻,致末后坎离如何生化、转移?乾阳生成肯定了,并非至此人身就完成了乾阳的过程,人毕竟在此时还得为人,和光同尘以修真心,复似未用,只是心末用,用则为幻丹。所成者,跨越时空的金丹,此物最的端之处就是将色身与虚空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人不再为有形所累,惟欠者明心见性也。故不用是诚言,复归于朴。
第十
虚心实腹义俱深,
只为虚心要识心,①
不若炼铅先实腹,
且教守取满堂金。②
①:治民当以虚心实腹,尤天地之对人行无为之举,修身应以实腹虚心,效正果得滋养于根茎。
虚心当指心神宁静,诸缘难动其本。
实腹;修行的下手先调心,为的就是去心之杂扰自然真心发动,人体复效天地无为运转之机。自然心火伏下,肾水上行,周循无滞,葆养不泄,外采阴阳,内充肾精,至此国民自化、自正、自富而自朴,成圣之机方能定矣。
然为人者其阳在外的是心,混世而难为和光,寡欲而同尘难证,唯以常立真识,随时斩断魔识之荫方为修道之本,愤世嫉俗,逃避山林非成真之善举,不愁念起,只怕觉迟。惩忿窒欲,铭俱肝脾。强制终不是上善之举,心不易去其魔是其对修真不利的一面,因其是阳性也,我们亦可利用其性而达到自知的目的,因其在外而常伺于情欲,故只要离心,其效即如洞观火,观己即如视他人之长短,借鉴是很容易识己心的。
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满堂喻全身,金喻金丹成后复归于体对身体的重新安顿。古曰:“下灌铅,上充金,修得金丹方光明。”即其意也,先守不为守,动中见神谋,后弃不为弃,静中看个够。
第十一
梦谒西华到九天,
真人授我指元篇,
其中简易无多语,
只是教人炼汞铅。①
①:普天之下,九天之上,梦中所谒,静中所见,古人相传,书中所见,都只是教人炼汞铅,至易至简,难言者汞铅,难见者汞铅,难驭者汞铅,难炼的也为汞铅。
难言者,世人执心,盲目地抱住有形,难以从有形向无形之路去思考,更不易由无形向有形的回观中发现玄妙,十有八九会错认幻形而难调真意。非吾不言明,一实能有万名,古人既强之名曰铅汞,吾也就随驾就鸾,只要见者能在自己的炼丹实践中时常从吾之所言的景象呈析中有所借鉴吾将足以欣慰了。
难见者,眼不同也。有阴见如梦,有阳见如幻,有真见如音形。固肾强精益耳也,肾开窍于耳,精足本固则所闻之虚宜应实;肾水足应足以养心,心得滋则易平,平则神丰;神丰则诸眼开启,古语言“阳光三现”者,就是此过程。这个过程为的是真见而不只是目睹因体内之杂滓未清而产生的不平衡之魔幻之像。一旦阳光三现,所见者即应为真景。
难驭者,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幸能睹双物之阴阳,却难寻得媒娉。非人力所能为之,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需凭真意媒,两家自相见,一见情意钟,万事壁上观。
难炼者,苦也,古人只言产药之始“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妻之欢合,魂魄如子母之留恋”,却不言丹就之末,骨裂筋断,肌皮打颤。死去活来,换了人天。福祸同体,苦乐互生。
第十二
道自虚无生一气,
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
三体重生万物昌。①
①:阴精和阳气都是一气所化。可以说一气产阴阳,此阴阳既可曰是阴精、阳气,亦可曰日魂月魄,白雪、黄芽,真铅、水银等等,不一而足,然他们的名虽多,代表的只是两种物质,即阴阳对立的能够共生、宜能化合的两种物质,这一点还好理解。合成三体却不只是一种解法,可以说是阴神、阳神聚而形成元神,或者是真铅真汞聚炼而成金丹,亦可站在发展和历史观点上谓之明曰“一气化三清”。
三体如何重生的问题,是玄而又玄的秘,然三体既能达到万物昌和的目的,其所立足的位置一定能够遍历三界(色界、形界、无色界),这就是在此所要讲的主题,人在锻炼大丹的同时培炼的是三神而非一神,即太清圣神、上清元神、玉清肉神,他们所处的空间位置不一样,所完成的使命也就不一样,只有三神聚散分合才能化生万物而臻道境。
第十三
坎电烹轰金水方,
火发昆仑阴与阳。①
二物若还和合了,
自然熟丹遍身香。
①:坎电烹轰金水方,坎电:指坎中阳爻,水中真阳发动,两肾烫若滚汤,丹田状似火盆,头顶受乾之火所引,逼现真阴真阳会于上黄庭,此时金丹自转于顶,耳后鸠声已长鸣,真境中有真我成双,数日之内身自涌。丹熟之前鼻常壅。若非嗅得遍体香,还疑身处虚梦中。
金丹成就非就用,不与古时相一征,
还虚及时待大用,明心见性是己份。
体妙境,景是真,终需本性见分明,
只因凡心不是虚,勤做参悟合三清。
第十四
离坎若还无戊己,
虽含四象不成丹。
只缘彼此怀真土,
遂使金丹有返还。①
①:情好不离月老绳,离坎相补靠中撑,
四象所以立安在,真土载覆物昌明。
人有神,身有心,左右难抛是吾身,
金丹神用不独揽,携土登真返还运。
真土假土都是土,有形无形均含真,
有此阴阳颠倒现,性命双修才判定,
功在前兮福在后,丹成自有运化生,
方圆百里应无恙,为报玉光无意成。
第十五
日居离位反为女,
坎配蟾宫却是男。①
不会个中颠倒意,
徒将管见事高谈。②
①:日魂古喻元神,本来应该是与肉身同性的,可是在离位(本位)呈象时一定是女性的形象。
月魄当居蟾宫,功中所现之象却成男儿,这两点的颠倒之象都是大吉之兆,否则当在炼丹之时或炼神之期出现的是顺象,事情就当另作别论。
②:太上曰:“反之则道之动”,事物的颠倒不但是一种位置的善处,而且是得道多助的一种必然结果。古人炼丹不言圣人之助、上天之恩,皆因传法不传心也,今人若学得几本丹经,背得数条理念,而离道论经,忘圣言丹,可以说在今天这个社会中难见一个有成的。究其原因:太上重德,非重有言。实心不颠至虚心,强者不复归弱为,则终不能为道之所用,成大器也困难更不要说修成正果了。
所以当在炼功中首先看到的是异性的自我出现时一定是在暗示(元性或圣者的暗示)你将进入一个新的境地而需慎悟而后行。
第十六
取将坎位中心实,
点化离宫腹内阴。①
从此变成乾健体,
潜藏飞跃总由心。
①:中心实,坎卦初爻,三爻为阴爻,属虚;中爻为阳爻,属实。腹内阴:离卦初爻,三爻为阳爻,属实;腹内指中爻,为阴爻。坎为命精,离为元神,取坎填离就是将元精中的精华补齐由生以来元神所亏损之点。生命的初始为乾健之体,尤似乾阳一般。渐由乾破体,每年去一阳爻,及至八八六十四爻失光,则人之元神耗尽,唯赖生命之余火苟延(水中精的部份)。之所以执坎离之论,皆因执两用中之意。先天纯阳化为后天水火,火易熄,水易枯,为使失者复返,故取坎水中阳气以填补离火中的阴精,使亏损补足,元神健复如初,成为纯阳,即谓乾健体。
此处乾健体指的只是元神,并非指的圣神和玉神,若想造化深,还需明白其造化的深浅。元神的潜藏飞跃,并不是谈丹功的抽添运用。元神的任务是帮助圣、玉两神的修练成功而真正成就仙道,圣神处卦外,元神处卦内,固元神无圣神则不得见性,获得大智慧;无玉神则不能出有入无,修化肉身。
由心是因为心空,心不空连坎离所代表的物质也看不到,更不要说取坎填离了。心不是顽空,其内是修证的真心。
第十七
震龙汞出是离乡,
兑虎铅生在坎方。①
二物总因儿产母,
五行全要入中央。②
①:震龙:震意为震卦,于后天八卦中居于东方,青龙为东方之兽,也喻内脏的肝木魂。 汞:先天的元神。
离乡:离意为离卦,在后天八卦中居南方。在此指心火神。
兑虎:指兑卦,在后天八卦方位中居西方,白虎为西方之兽,指西方肺金魄。
铅:先天元精。
坎方:指坎卦,在八卦中居北方。北方肾水志。
②:儿产母:金生水、木生火。这时的顺序却是金精、木液反胎藏于肾水、心火之中,成了儿水抱母金、儿火抱母木的儿产母之象。这也是前文所言的颠倒之像。有此儿产母,方能造化生。五行颠倒术,常悟修行明。
现有的东方青龙肝、南方心火、西方白虎肺、北方肾水精都要归入中央黄土方能称之为三五合一,五行不顺行,五气朝元由此始,三花聚顶从今行。
第十八
月才天际半伦明,
早有龙吟虎啸声,①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时辰内管丹成。②
①:月:喻元精与元神相合后所凝成的药物,形似满月故名明珠。当其阴阳参半,形如阴历每月初八月升中天时,惟见其半明之珠。
龙呤虎啸:
大药生时山林啸,
未见三光海浪生。
神运真物走泥丸,
东海潮漫月半轮。
②:二八:此处讲的不是抽添之火候,而是谈自生自运的成熟炼就的火候。功修二八犹如:
女在闺内待花轿,男在田中望情生。
人在功中喜观药,却忘家中父母根。
二八兴致难逢巧,景生应情转眼成。
切莫空铛煮陈药,急寻月半真种引。
此言非是谈玄象,颠倒阴阳莫离性。
命宝易得性难见,逢此两应管丹成。
第十九
华岳山头雄虎啸,
扶桑海底牝龙吟,①
黄婆自解相媒合,
遣作夫妻共一心。②
①:华岳:即指西岳华山,西属金,故为五行中之金。
山头:喻头顶泥丸至玉枕之间,此处为人脑之最高处,故名山顶。
雄虎啸:虎属西方,属金,金生水,因此和合于水中则作坎水之代名,雄虎故为坎水中的真阳。
扶桑:古称东方日出之国为扶桑,东方属木。海底指小腹内肾下脐后一片为海,阴跷穴上为海底。
牝龙吟:龙喻东方青龙,属木,木生火,故作离火之代称。牝,指离火中的真阴。吟,龙藏于海底吟则是欲作腾霄之举。
虎啸山头:真水上行,尤润桑梓不老根。
龙潜东海:真火下生,尤烹真药先热鼎。
②:此首诗言肾水中的真阳发动而上注于脑,心火中的真阴自生而下燃于鼎,这只是一对物理位置的阴阳颠倒,要想成其大药,还得依靠黄婆之力,父母之根,故月老遣黄婆,从中媒合,成就一家亲。这其中自有父母(性命)聘媒之举,更富月老红绳早注之缘,最力者当为月老,其缘在他,其因在他,其福在他,其德在他,其道(未行之路或大趋势)更在于他。伯端谓至人授金丹真诀于他,此即月老之举也。未见功效早定佛缘,皆因众德所归之故也。
媒娉只是一介口合:情致本来就有,何劳奔疲费心,交换聘信无言,瞬时便作一心。
至于性命之作用,那更是易思易得的结论。
第二十
西山白虎正猖狂,
东海青龙不可当。
两手捉来令死斗,
化成一块紫金霜。①
①:此诗之意与上首诗相同,唯以时间稍在后。
白虎猖狂于山顶,青龙翻腾于海底,
两者虽俱互引力,不见真意媒不成。
生将来,死将去,内丹不逆炼难成。
你吞我,我啖你,至此方化不了生。
真意为土将媒聘,离她谁能言共存?
强扭不如依本来,一令点化一块金。
第二十一
赤龙黑虎各西东,
四象交加戊己中,①
复媾自兹能运用,
金丹谁道不成功?②
①:赤龙:形容木火至一家,赤,指南方火色,龙:指东方青龙。
黑虎:形容金水至一家。黑:指北方之水,虎:指西方之金。
四象:指金木水火,四象先分合为两象各据上下(西东)。然后由中土真意媒合于中(戊己)。此即和合四象,攒簇五行之举。
②复媾:复卦指初生的一阳,媾卦指初生的一阴。
龙虎相交而形成内药,内药在成丹之前要经过河车搬运的过程。“龙虎交而变黄芽者,小河车也。……抽铅添汞而大药者,大河车也。”其区别就在于黄芽白雪是否先成。先成待哺则龙虎交即能运大药。当一阳初生,卦象即为复卦,当沿督脉而上时即为进阳火;到达头顶百会穴后,一阴即生,其卦象即为媾卦,至此开始退阴符,沿任脉归于黄庭——下丹田。
第二十二
先且观天明五贼,
次须察地以安民,①
民安国富当求战,
战罢方能见圣人。②
①:五贼:“天有五贼,见之者昌。”(阴符经)
相生即相盗,故五贼即五行之气。非仅指金木水火土,其概念是对天地(物质世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分类。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分类的运动方式。“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此句说明了人可能明白的五行相食性是很透彻,但是他们的运动却要靠天(道)的左右方能运转,故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引导我们打破这个神话结论的,唯有《道德经》和《阴符经》。尽管二经不言丹法片语,若不深悟而得,则万法不明。
天:亦有人头脑之喻,上有五贼:眼、耳、鼻、舌、意。从表面上来看,此五贼是在盗于外,实际却是盗于内,常常盗食于五内赃之真气,直到人之衰亡。因此太上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贷,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察地”和“为腹”是同一个意思。天既然是用来譬喻人的头脑,地就是用来比喻滋生养育整个生命的基础:“命精”。
②:民:用来喻全身的细小组成单位,用全息论的观点说,小的单位就是大系统的缩影。 国富:精满神足,丹药已定。龙虎大战,战罢神生;
圣人助我,智慧相承。莫要孤寡,佛我同存。
第二十三
用将须分左右军,
饶他为主我为宾,
劝君临阵休轻敌,
恐丧吾家无价珍。①
①:用将:在炼丹的过程中真正的前线指挥是谁。
左右军:左军为后备的辅助,右军为先锋主将。
他:指原来深藏于内的元神(潜意识)。
我:指现在居于控制人身的识神,也就是主观表层意识。
休轻敌:喻不可马虎地去对待这个主宾的问题,一定要分清楚。
无价珍:既指丹母又喻整个修炼的机遇和精华(身体)。
得道之人谈丹道,本来无主也无宾。
后学之徒言宜慎,静用其左动右军。
我本不屑万卷言,他善从圣奇用兵。
世人不信睁眼看,非魔即幻为妄人。
吾怜天下修丹客,劝君忘我先修神。
太上曾曰:“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句不仅是指导我们炼丹的原则,也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座右铭。
识神处事难能保全,可谓偏将;元神主宰百事能顺,可称上将军。左者,柔弱之位,右位者,刚强之代称,居者,生活悟道;用兵者,进武火炼丹。
兵者何物?不祥之器,本心(识神)不可能驾驭。要想有好的结果,只有居左顺右,即将你的识神(主观意识)作为偏将军,放在左位(柔弱处),使其处在次要和备动的角度;而让元神(潜意识)处在右位,隐者(元神)处在阳刚之位,贵异(反之则道动之)之意也。
第二十四
火生于木本藏锋,
不会钻研莫强攻,
祸发总因斯害己,
要须制伏觅金公。①
①:火:譬喻元神。
金公:譬喻元精。元精在丹经中又称之为铅。
《阴符经》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火本为阳性之物,强意驭之则莫不灼手或自焚的。故炼丹整个过程中,不亦作火炼而只宜水在念常存。上善若水,水几近于道,故得水之精者犹得道多助也。元精善伏元神者,以水克火,以柔克刚也。很多学子在进阳退阴时,强以火发妄行,若能周而复始者本无大碍,然人之三关九窍若未能开放,不能借大天地以佐小宇宙,则一旦某关受阻就使得火发不能收,此时又忘了肾水之妙用,使得火燎上田,苦不堪言,实际上只要识神(阳)一归于水(阴)百恙均一念即解。
第二十五
金公本是东家子,
送在西邻寄体生。①
认得唤来归舍养,
配将姹女结亲情。②
①:金公:元精之喻,东家子:离卦在先天八卦中居东,故将离卦称之为东家。
言金公本是东家子,是因为乾阳破体,乾卦转向东方,中爻失去,寄往坤阴中爻而生为坎卦,故称金公为东家子。乾卦中爻失去了,则成离卦。
西邻:喻坎卦。先天八卦中坎卦居西。
人之初生,实无意识和思维活动可言,因为无元神也。在三十六个时辰左右,其元性方才由百会而入,初生乾阳当一判为二,支持人的无形生命与形质相对而成阴阳。其元性亦化作阴阳一对分居两处支持生命,其阳之元精,下注其肾而立命(阳入水),成坎卦象故当用金气方能发之;其阴之元神,上入其心而立(阴入火),成离卦象所以当用木精为配方能引之。由于元性的注入,人体生命方能正常的进入运转。元神之所以不能立即主宰而且今后也不能轻易主宰人体,主要是其能量的增加和成长还赖于元精的发展。所谓水涨船高,就是指在元神得生命之元气滋长时,其识神也在走从无至有、由小到大的过程,并且明显地居于其阳性的位置,因此尽管元神炼成,金丹在握,其识神(心)的去魔增慧、体悟大道、明彻真机的过程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②:姹女:此处用来譬喻元神。
归去来兮,原本一家,故称“认得”,归,出而复返也。归舍:复回中点,即黄庭间。
结亲情:此两物有缘,只为是一物所生;此一对好合,本来就女欢男引;此中自有奇妙,见之不能用心。
第二十六
姹女游从自有方,
前行须短后须长,①
归来却入黄婆舍,
嫁个金翁作老郎。②
①:游从:指循行于人体经脉中。
自有方:姹女的游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她有其特殊的路线和方法。元神在体内的运动是根据各人的素质特点而选择路线的。
前对短,后对长,如今颠倒阴和阳,
任脉易降合天道,督脉难运逆水上。
成就火候只易速,要想老熟后悠长。
②:元神居于心,出自心,扮作姹女从下行。周天(人体较完整的路线)归来要归中,不会再入色心中。黄婆舍,下黄庭,其地亦在升迁中。其姹女若果能与金公媒面,当是人生的一件快事。纯阳之体(老郎)的产生就在此一举。万事俱备只欠媒功。故真意能载其成,假意则能毁既得,千万在此须谨慎。
第二十七
纵识朱砂与黑铅,
不知火候亦如闲,①
大都全藉修持力,
毫发差殊不作丹。②
①:火候:大药在生成后及成丹前的运行过程中人体和意识的一种高度配合,注意:是配合,而不是运用。
②:修持力:修持力并非只是定力或功力。在道家内外丹的修炼中,常人都知“有意炼功,无意成功”的道理,而容易忽略的就是这无意。谁也不知道这火候该何时可以运用抽添,所以人之识神在此是无能为力的,这一点不同于还虚或禅中大定,古人所言抽添者,他们是站在道的高度来说的,其话语是针对大药中的元神而言。丹是有生命也是高级智慧的产物,人之识神在此若不能慎而悟之,轻则延缓,重则尽弃前功,因识神与元神的位置本已颠倒过去,得道之助,返回原状就意味着弃道背德。
常人修丹功时指望在定坐中以调动元精元神,而元神好动,元精难行,当内外还未合时元神已动,元精却迟迟不至,导至人之精华不能合于神。元神出之过早,人体精之未至,故两头难以兼顾,终至药蚀神消;出之过晚者,人识心之做作足以使元神和元精不得归于丹窍,终会隔于天河两岸,永远不得相见也。故修丹者,特别是针对“神修丹法”者,当以主宾先分清,不可丝毫差误,只宜勤悟道缘,善体自然。“希言自然”。何为自然?在天为四季更替,月之园缺,在人则为生老容辱,吃喝睡思。无一不是火候在自然中的反映。人离不开衣食住行思,特别是现代人,为红尘蒙本心,在修行中不是遁入空门,进山逃俗,而使所炼之丹为孤气;就是在俗尘中辨不清真我,悟不透和光同尘的根本,辛勤耕耘数十年而难明修真之门。
第二十八
契论经歌讲至真,
不将火候著于文。①
要知口诀通元处,
须共神仙仔细论。②
①:契论经歌:契,《周易参同契》;经,《阴符经》、《道德经》。歌、论,泛指后世修真炼丹者论述的诗文。
②:神仙:这里所指的神仙,并非宗教中所说的迷信偶象,而是历史上有了金丹之道以来而修炼成功的人,他们在物理空间对于人来说是可以出有入无的,但是他们对金丹大道的传授一直都是以玄空传火候,实在言常情,空能传真,实不言玄也从不演玄。这也是符合阴阳颠倒之规律的。
没有口传心授,谈火候就是虚言,特别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阴阳两端凝集,人们对传统的承袭已经到了非常贪乏可怜的地步,古今已经相差非常悬殊,今人修丹却执古而非今。历史在进步,古人之神修丹法传授也在适应今人的思维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不承认这一点,言成真者自然是妄言。
祖传《火记》六百篇,不见善人不轻言。
留之一半成三百,半为实兮半玄传。
善人善德当善悟,切莫于礼义善变。
本性为根常自省,吾方敢泄圣真诠。
第二十九
八月十五玩蟾辉,
正是金精壮盛时。①
若到一阳来起复,
便宜进火莫延迟。②
①:蟾辉:指的是月光,此处暗喻,金精运上而激发大脑而成形透视若中秋之月,旺盛非常。
②:一阳:金精旺盛时,一阳频频来。勤加莫懒惰,终生只一回。
金精水旺,有形有质上注天池,无形有质急待过关。勤守则火不冷,乌龙常运金成形,回收于黄道金分割,状似中秋月儿园。常人只知一阳来时之“活子时”,急采猛抽而终难见功,何也?皆因未见满月也,何能见满月,阳光真现后,即俗言灵光现而成形是也。
切切记住:性光现时心莫激,
月儿方园不言虚。
有中无中都一样,
谩遣真心对蟾饮。
第三十
一阳才动作丹时,
铅升温温照幌帷。①
受气之初容易得,
抽添运用却防危。②
①:铅升:装盛真铅之所,即下黄庭区域,也喻铅升泥丸之后,其整个小腹部的感觉,“膀胱如燃”即指此。
幌帷:喻人之双目,丹田火炽:人体之元精循行至上田,津似糖蜜,内五行之外窍均得以滋养,首当其冲的是人之先天系统的控制枢纽——大脑额叶松果体区域的激活,先天之目(天目内)的参与视觉刺激大脑。使得两目视物生光,其状似隔帷。
②:抽添:抽铅添汞。
人初之阳生很容易产生,要想顺利沿丹道运行下去那就很困难了,因为历来丹经上都讲抽添火候之运用,却不知此说均是高屋建瓴地对元神而言非指识心也。然河车运转,气化于神,阴阳皆得益,元神激发,识神亦为蠢蠢欲动,难以自制也,非那种在日常中即已能情如槁木、心如死灰、意不妄动之人而不能生危。
第三十一
元珠有象逐阳生,
阳极阴消渐剥形,①
十月霜飞丹始熟,
此时神鬼亦须惊。②
①;元珠即喻元神,因其有象,有情,并能逐阳剥阴,非人无情,实是盼主生。
剥:元神剥阴气之意,剥亦指《周易》的剥卦,指真阴增长,阳气将尽。又同时喻九月戍时之象。此处当为前意。
②:十月霜飞;形容十月亥时坤卦纯阴之象,时为纯阴,功进纯阳,此消彼生,阴极阳成,万物盗天,此盛彼藏,女仅十日,男需满妊。
神鬼亦须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金丹未成其信早逸,故修行者当积德三千以求其信,其信有灵,护身祈神,皆为其功。乏德则天难佑,师难传,魔难却,丹药不全。善处其惊,莫分正邪,平衡阴阳,唯道为重。
第三十二
前弦之后后弦前,
药味平平气象全,
采得归来炉里煅,
炼成温养自烹煎。①
①:前弦:又称上弦,农历每月初八。
后弦:又称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三。
前弦之后和后弦之前,用来比喻明珠(丹药)成就前后和景象,状若前弦之后就当急采,即先天壬水藏于后天癸水之中,当真铅不见时癸生(一阳初动)就当急采之。至于有无药效先不要去想他,以习惯成自然,以至于在火候的关键时刻(壬水出现时)而不至于走失。从这时开采之药物半斤对八两,分量均匀药性全味,不失始终,若错过了这个机会(前弦之始)而采于望日(流珠成形),则药物少含阴精。全旺易失。故曰:“金逢望后不堪尝”也。
至于采药归于炉之后,其煅炼烹煎是一个非常自动化的过程,无需常人的主观上有什么作为,只需日日寂照,时时配合。有此一环,金丹自然由天成。
第三十三
长男乍饮西方酒,
少女初开北地花。①
若使青娥相见后,
一时关锁在黄家。②
①:长男:据《周易》,震卦为长男,在此以喻一阳初动。
西方酒:喻兑卦位,因兑卦在后天卦位中居于西方。
少女;《洞经示读》:“少女即姹女”,少女,居《易》兑卦为少女,内丹术语中通常将其譬如成元精。
北地花:北地,为阴寒之地,北方属水,肾藏水,故阴地以开北花当喻极阴之地(内玄窍)处由元神激发至一阳初生。
②:青娥:元神与元精的合称。
青:东方之代称,以喻元神。娥:少女别意,以喻元精。
花:阳气化生之物。
元神与元精的见面,还当是药景在前面而面会在后,真铅与真汞之相见暗示了两种意思,一是在身体内部两种实物(如津、精、液等)的运动,另一种则是描述炼功人修炼至天目开启后,在真玄之境所见到的两种有形有质之物的会合。此两物前文已经详言,在此不用复述。
第三十四
兔鸡之月及其时,
刑德临门药象之。①
到此金砂宜沐浴,
若还加火必倾危。②
①:兔鸡:指时辰而言,兔属卯,鸡属酉。
刑德:退阴符为刑,进阳火为德。
②:沐浴:古人称休息之日为沐日,在此以譬喻炼丹之温养。
农历二月、八月,北斗星之柄分别是指向卯(东)、酉(西)方,因此这两月又称卯月、酉月。春气本主生发,属德,二月卯为免,居春季之中,得春气之半。秋气本主伏杀,属刑;八月酉为鸡,居秋季之中,得秋气之半。内炼时须与此天地气候有相应之处,方能以大象鉴小相,何时进退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此首诗以兔鸡刑德之月气候来比喻丹功中的进退之大法度,临卯之时,暂停行阳德,即暂停进阳火;临酉之时暂缓行阴形,即暂缓退阴符。然而对于火候进退的问题,吾对后炼之人只有一句话可以相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中却非中庸之道,而是执两用中,两者,阴阳两面的表象,中者,太极两仪中的一根弦也。常于识心守中窍,不愁三岔路不通。德者,当以伏观以侍;刑时,前行(预先的一种意念)以候通融。实际的炼丹经历中,若有妄以为心意即真意者,难免祸起萧墙,功亏一箦。故古人有云:“盖金丹未结之前,非沐浴不能凝珠呈象。而仙胎既结以后,非沐浴不能达出神入化。沐浴为炼丹之总括妙用。”何为沐浴?休假也,谁当休假,主观之识神,毁丹滞道之祸根。然而强灭凡念也不是正道,当以善诱至空,不识其位为主要方法。
第三十五
日月三旬一遇逢,
以时易日法神功。①
守城野战知凶吉,
增得灵砂满鼎红。②
①:三旬:三十日,旬,十日为一旬。
《周易参同契》曰:“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日月为天地之太阳、太阴,故为雌雄,他们在一个月内有一次相逢,然而他们所传递出来的太阳与太阴二气却每日子午都在地球上的每个角落起着作用,并且互相更替,往复不停。明白这个道理,丹功中对于时间上就可以用一日之功夺一月之造化,因为人身自有大周天,真正通日如一年。
②:守城:喻文火。
野战:喻武火。
灵砂:指未结金丹前之丹田,亦可指流珠。
明白了文武之火的作用和结果,人就不会轻举妄动而变得谨慎。谁守谁战自然于功中见得分明。忘我则益我,舍有形则无形自增。
第三十六
否泰才交万物盈,
屯蒙二卦禀生成。
此中得意休求象,
若究群爻谩役情。①
①:否:否卦之象,三阳爻在上,三阴爻在下。
泰:泰卦之形,与否卦相对,交换阴阳爻位置。
屯:屯卦。
蒙:蒙卦。
否泰两卦均由乾阳坤阴各半组成,故泰否在节气上象征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气候是不寒不热,一个是万物生发之时,一个是万物收获之时,有此两卦象自然交合即万物充盈,总之此季节内阴阳二气平和相交,有利万物的长养。修真炼丹取法其意,则能适时火候,聚而成丹。
《周易·序卦》传:“屯者,物之始也;蒙者,物之稚也。”《参同契》曰:“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如次序。”故至道渊《崔公〈入药镜〉注解》有曰:朝屯一阳生于下,暮蒙一阴生于上,一阴一阳,人身运化,与天地同也,达此理者,可以长生久视。”人生修行需得意而忘象,若以群爻之象一一对号入座地去验证丹功中火候,可以说失败者尽出于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卦象即天地万物之象,有空闲者尽可花时间去详究钻研,然而在丹功中却要求至简至易方能清静本心,其火候之快迅非人为抽添所能驭其进退的,人若是从书上得卦象而泥于象求证于修炼中,有两种结果可以预见,一种是未见其验则时过境迁。第二种是泥于象而在丹道上设置了识障,使其“游从”之方向受到干扰(见第二十六首)而难作纯阳之体。穷究卦象与功象相合只会将自己引导于错误的心情中。
第三十七
卦中设象本仪形,
得象忘言意自明。①
后世迷人惟泥象,
却行卦象望飞升。②
①:卦:指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象:一指卦象中的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二指用卦象来譬喻的节令、气候、动景、万物的生发收藏之意义。
仪:两仪,指阴阳之意。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故设卦象亦只在仪形,此形包括了功象丹景中的阴阳两个方面。当我们将象的生发及转移弄明白了,并且一定要忘记别人所言的真实和虚假,要在自己的炼功实践中去回忆别人所言之意并验证之。得象忘言练丹的意义才会从根本上清楚。
今人学丹功,其进退之法度亦有不离卦象而对号入座,到头来恐怕连好多名词都难以验证,更不要说见丹了。精气神三物有三象,若执于象,终不明何为丹母之象,因为人之识神容易顾此失彼。以金丹作为支持的仙道修炼,在本心上一定要尊师重道而求得天助;在本行上修定要明了“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至此方能”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②:八卦宜为外求法,数含玄机翻难通,
外证内定行阴阳,头上三尺有神明。
我亦非我及真谛,无为上德执为中。
除此遍访天下圣,均言不见人飞升。
神仙只在人间走,劝化本性为同尘。
卓异本领凡人爱,难见三清太上翁。
第三十八
天地盈虚自有时,
审能消息始知机。①
由来庚甲申明令,
杀尽三尸道可期。②
①:消息:一消一长,互为更替。
天地自行当有时,数术之中求能知;
若能参悟消息妙,不行卦象机已执。
②:庚甲:内修金丹之术语。庚配西方,为阴历初三月出之地;甲配东方,为阴历十五月园之地。一般的情况下都以月象喻炼丹火候。庚为阳生之候,甲为阳极之候。故以此庚甲两字来代表丹功中、玄界或元神给识神传递的命令。这种命令的接受和执行,对于修行没有涉足或体验过玄界的人来说,带有很大的难处。因为这其中包括如何对待信息和信号以及如何处理的方法问题,吾将在专论中花篇幅予经评述。
三尸:道家称人休内存有害人之三虫,分别名为彭倨、彭质、彭矫,故又称三彭。或者说成是青姑、白姑、血姑。并说他们分别居于脑中、鼻中、腹胃,或说分别居于头中、腹中、足中。这些说法均是可取的。但是吾等也应看到,人之初生,本为纯阳,为外物所侵方才生魔,人是一个无所不溶的巨系统,修持得法,则百病身中即有百药应。需要调动的就是人身之内药。在进道以后还当拒外扰方能安内攘外,造成一个修真的内外真境。
三尸虫实非人体内所故有,共中间宿主可以是人,但是来源却始于谷类。三尸虫善食人之真气,破坏人的真本——元神。因此,修真人于庚甲之时受命于天而行辟谷之时,即为驱尽三尸之时,这种辟谷非同于一般之辟谷功法。这种辟谷乃是夺天地之机,运命火之窍,杀三尸之弱处而一举成就。故炼丹人当应重视辟谷的作用和起始过程,前文上卷十五首已作简述,可以参考之。
第三十九
要得谷神长不死,
须凭玄牝立根基,
真精既返黄金室,
一颗明珠永不离。①
①:谷神:阴阳不测谓之神,感而遂通若虚谷之响应,故名。
玄牝:内炼中又称玄关玄窍。对此有多种说法,有指眉间,有指两肾间,有指丹田,也有指自己的心性本体。但是紫阳真人却言此皆非也。“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吾虽知此窍,未敢轻传言,恐遭天遣罚,只得将言变能通。故当冀逢有缘是其一,启发大家积极悟证是另一个方面。人的组成是复杂的。也是很简单的,医学上认识人身是因为自缚手足,从体之有形有质去认识生命,象览天下书一样,永远有新书而不能穷尽。吾等若能内求,佛家功则很好地运用了此点,就能见到生命所赖以支撑的根本是非常简要的,他与人之形质有关,更重要的是玄牝与宇宙之形质有关。见其形(也只有炼功人内视才能见到)则悟其道,简单明了是玄窍。要想确知为何物,万物同根莫外找。旋即旋,倒就倒,离开中线难上桥。借得天地三光现,从新死生阴阳昭。
黄金室:即黄庭。一般是丹未成时称“土釜”,丹成熟后称“金胎神室”。“土釜”时期此处一直在气海丹田内,一旦功成丹就,此室当在脐后(神阙穴后)至命门间。
圣祖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与天地相关是肯定的,不要离开了此点去寻找什么体内的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运转状如天地,终行而不殆,周运而无始。
第四十
玄牝之门世罕知,
休将口鼻妄施为。①
饶君吐纳经千载,
争得金乌搦兔儿。②
①:玄牝之门:见上首注解。
口鼻:指炼功的气道作用处。
②:金乌:指元神。
兔儿:肾水中的先天之精。
《老子河上公章句》注“玄”是天,于人为鼻,“牝”是地,于人为口,鼻口之门是天地元气与人相接之处,故古今之人学吐纳之术,行导引之功,这些并不为错,只不过是所处的修行位置不一样而已。
修人道者,口鼻作为,行而不殆,可以长寿。
修神道者,用心作为,修意入空,可以用神。
修仙道者,丹金作为,修性至明,长生久视,神用无止境。
这三种境地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修人道者,尚可理解,只此认识,不能入玄,勤而不舍,换取长寿足矣。可怜者是修神道者:
有其缘而难闻大道,
有其福而难谛真诠,
有其愿而难酬大志,
有其性而心障难遣。
呜呼!急于心上省自我,常在德内求不迷。唯有圣祖赐金丹,重道尊师是玄元。
第四十一
异名同出少人知,
两者玄玄是要机。①
保命全形明损益,
紫金丹药最灵奇。②
①:两者:指丹功中的元精与元神。
玄玄:将所接触到的概念进行提炼简化。明白其本质上的根本含义。即由太极归无极。
②:损益:任何事物的成功总是有得有失的,损是失去,益就是获得。修炼金丹之法,在形方面损去的是识神,得到的是本命真神。在质方需失去的是色身空浮的快乐,而得到的却是生命的长生久视。在性上面要做到众德所归;在命上面却要做到真气归元,返朴至真。故圣祖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可以代表真一之气,在人身即紫金丹,因其与天地之造化相通,故灵奇妙甚。
第四十二
始于有作人难见,
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见无为为要妙,
岂知有作是根基。①
①:此首诗谈的是有为和无为的修炼关系。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可见有为是基础,人靠学而知道方能入门。然而进入丹道的修持,情况就大相庭径。其有为部分相当的短暂,与通俗导引没有多大区别,其变化主要发生在体内,其境其景莫不由心性而生,至于形的动静却很少有人感到神奇的。故人难见。
可是一旦修丹功者进入到无为状时,信息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金丹的作用要发挥出来,周围环境的一切,包括人们的生活、思维、物质的运动都要受到其控制和调整,因此由玄妙进入到了无为奇妙之境地。玄妙还停留在悟道的阶段,奇妙就是效应的生成了,微妙则是有为与无为的交界处所产生的效果。放弃了微妙,人的功态就不易进入无为状态,玄妙无法悟,而奇妙就出现不了。故这些有作到无为的转化过程是符合天道及万物发展之规律性的。
到了无为,并非就走到了终点而可望飞升,此后对人修行的要求更高,因为这时的主要修真要求是明心见性,对人身体的修炼要求远不及对心性的强制性改变。此时此刻的人之心理状态的改变带有一种不可控性,原因是本心的后面支撑对象是真神而不再是受魔识不断干扰的元神了。
第四十三
黑中有白为丹母,
雄里怀雌是圣胎,①
太一在炉宜慎守,
三田聚宝应三台。②
①:黑:谓真铅喻元精,在物质上形容阴性一面。
白:谓汞喻元气,在物质上形容阳性一面。
雄:谓元气喻阳性。
雌:谓元精喻阴性。
本首诗指出元气与元神在一定条件下的调合方能成丹,这个条件就是与万物之象的颠倒。 黑本来为阴却能反抱阳于内,阳应处外,此处颠倒尤母抱婴儿,蕴含一片生机。
雌本应孕雄却反处于雄之怀中,此二颠也。此二颠倒正应《悟真篇》上卷第十二首所言“真源反此有谁知”,寻找修真或成真之源头,若不能知晓阴阳颠倒之理,则不是败于前就是散于后。败于前就是大药为后天所毁,因为识神能够釜底抽薪。散于后者就是丹母为元神所累,内外不能兼容,终因丹成而不见其性。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前者知雄守雌,对于炼丹之人主要针对识神而言,做不到负阳而抱阴,则不能为天下溪,故不能众德交归,没有众德并且能守德,要想返朴归真,那是画饼充饥。
后者知白守黑,主要是讲修真炼丹的常规模式,万物莫不为此式所伏,有了这种规律性的灵活(判断)运用(当然不见得是针对识心而言,但却可以返悟),溶化太极之弦(靠的是智慧和能量)复归至无极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周易参同契》中赋予了雌雄和黑白以炼功的含义:“阳禀阴受,雄雌相须,须以造化,精气乃舒。”又曰:“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在修真炼丹的实践中,很多人由于不求天道之理而妄言,妄解古人之火候,进阳而退阴,起则不知其妙,止亦难合其机,至使十之八九伤身殒命,其败不在法侯,而在于德;众德易得不易守,皆因人心为阳火,知它不能守,观其不能用。只能重下、汇德,守水方能保金丹大道万无一失,事半功倍也。
②:太一:先天真一之气。
三田: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脑中泥丸,中丹田膻中,下丹田气海精门。)
三台;天地人之主宰。古代道家认为天人相应,人之三丹田相应于天地人三处主宰。
上台应于天,为上丹田;中台应于人,为中丹田;下台应于地,为下丹田。
吾仅言其中台:《阴符经》曰:“天性,人也;”尤言人之大脑(上台)之本源来自心脏(人也),其养莫不赖于心,故续曰:“人心,机也”,尤言人之伏不在上下而在中,知其不守,固能伏,“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要想保持人的稳定平衡,首当先制其心,制其心不在制实而伏其虚,作在其中间生念之处,此为虚。
何为天地人,宇宙整体模式也。所应之处涉言太长,其详理吾当在另文专述。
第四十四
恍惚之中寻有象,
杳冥之内觅真精。
有无从此自相入,
末见如何想得成。
此首诗讲的是炼丹之士首先打好基础的条件,这就是能够目睹真景,此目非凡眼而是天目,此天目非识神能御,唯有元神能伏阴阳,故修丹人首当培其元神,此元神非真神,实为人之上清、复观其下,则一目了然。然元神非等闲之神,其性难伏,实为本性太深矣。
所谓眼不见心不明,尤盲人之摸象,难得其整形,此言喻古来之妄评者尤为贴切。黄芽与白雪混同于真铅与真汞,水虎与火龙相校于青衣与郎君,本非同类,不能强猜,有缘见者自见,不得睹者勤修。不过吾当再三注言:勤修非四外觅其法,而是向内省己心,首要在修德、守德最要紧,今天的德要积,昨天的德要守,前天的德需清(理),以此三天以应三世,无非长短不同,望勿泥于字面。故紫阳真人曾曰:“黄芽白雪不难寻,达者须凭德行深。”其德至重是炼丹之关键。有缘有福者能见其一或见其二却难寻真意为媒其梗亦在于德。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象与物亦属一对阴阳,象之可见尤两相情好,物之能睹如虎龙相吞。所言并非仅一物,窈冥之中阴阳分。这一点圣祖已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与信相依而相存,精为真实居阳所,信附其后将阴分。只将金丹等闲看,忘我自有好光景,丹田火炽验始效,恍惚知醉语难明。
第四十五
四象会时元体就,
五行全处紫光明,
脱胎入口功通圣,
无限龙神尽失惊。①
①:四象:此书附录《金丹四字序》:“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
元体:大药之喻。
紫光明:大药之色,物质的能量光谱进入紫色为高能级。
丹宜入口:言大药入口似人身脱胎换骨,天地一新之感。
神宜脱胎:言神亦乘龙而去,不复为身所累,状如脱却樊笼,盖身有其物,呼之能应也。 至此龙神也称羡,因为其功能通圣,慧悟大千。
神龙非虚言,世间人不见,窈冥不少见,用则作天仙,善根不离其用,相逢在万年。
第四十六
华池宴罢月澄辉,
跨个金龙访紫微。①
从此众仙相见后,
海田陵谷任迁移。②
①:华池:华池有上华池与下华池,上华池在口中,下华池在气海,故白玉蟾曰:华池正在气海门。
月澄辉:大药之象如月圆澄辉。
金龙:喻还丹之金液。
紫微:北极星,天之群星唯其是尊,因其不移也,地要还合于天方能至道,尤群星拱列于北极星之南,在此亦喻头顶泥丸是尊神之处。
②:众仙:既喻大药之粒,亦喻灵界已成之金仙,大药相见于下田,仙师守迎在空间。至此则达到了能够“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的程度,即已经到了意明心动的真境,此定基之化可言大处,亦可喻小宇宙。改变外在的事物已经不成问题,改换人身的某些不合道的旧体制更不在话下,自此定下了道之真基。从此我命由我不由天。至此方能无为治要,冲虚清静。
第四十七
要知炼养还丹法,
须向家园下种栽。①
不假吹嘘并著力,
自然丹熟脱灵胎。②
①:炼:大周天(相应于宇宙)的运转锻炼。
养:既指大药在卯酉时沐浴温养,又指此时的炼神处于养其随缘的状态。
还丹:“出而复还本处,而曰还丹”,即元神下海擒得真精后产生内药,内药经炼养后循周天以返原位气海(下黄庭处)即称为金液还丹,往而复之经九数,故有九还丹而成大药之说。
下种:下栽真种也。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真种子古曰黄芽与白雪,今意可描为:虚空遗传系统的两种精华物质(见中卷第五首注)。既然说成是下种栽而得之,可见其种可外可内,可以是自己本来就备有,亦可为移花接木。故古人言:“圣祖赐尔一粒丹,管你一夜即登仙。”今人修真炼丹往往持而难久,难以见效之故,以致自叹根基浅薄,无福无缘。却不知,吾之真种无有可以借,借之于天,靠的是常为天下溪,能集上天之甘霖;全赖众德所归。借之于圣祖,靠的是重道尊师德为引。
②:吹嘘:一指呼吸口鼻之功,二指妄言浮夸之意。
不假:不借的意思。
第四十八
休施巧伪为功力,
认取他家不死方。①
壶内施添延命酒,
鼎中收取返魂浆。②
①:巧:智巧,凡有心作为不弃者即为智巧。
伪:伪德之举。伪德连下德亦不及,更为上德所不齿,伪德之作为尤如掩耳以盗铃,画饼以充饥,自欺欺人也。伪德即非己之得,尤望此以换真种,不亦妄乎?
他家:别人的修炼理论和经验终属身外之物,要修就要立求自身的不死方。
不死方:修炼金丹的要领。其药方的组成是精气神,其药引却是“真心”,真心的结构就是:重德——立志——吃苦——悟性。正所谓“不求真心,难寻大道。”
常人只知事事争,不能退让怎分明;
得有富满为今欢,难晓奇妙万年同;
修真不拒俗尘扰,只为用心有分寸;
本性无有难为善,均莫对攀他人行。
在丹道修炼上是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便宜可捡,将别人的修持经验当作自己的方法去依葫芦画瓢,那结果将是东施效颦。
②:壶内:此喻身体为壶。
延命酒:指元精。
鼎中:黄道中所立炼丹之鼎。
返魂浆:谓金液为元神所乘。
第四十九
雪山一味好醍醐,
倾入东阳造化炉。①
若过昆仑西北去,
张骞始得见麻姑。②
①:雪山:以喻整个大脑。谓其上丹田至清至凉,并非魔相热以致昏。
醍醐:谓返还于周天退阴符之真气。经过口腔则化为津精。
东阳:喻阳(心火)居鼎下,而非留其中田。按先天八卦离火居东位故曰东阳。鼎谓炼丹之鼎立于黄庭。
造化炉:即炼丹之鼎炉。
②:昆仑:喻头顶泥丸。
西北:暗喻金精回归于鼎成丹药。
张骞:《汉书》有传,以出使西域,矢志不移而出名,此处暗喻真心(真阳)。
麻始:传说中的著名女仙,以喻仙果待取,同时亦喻为真阴。真阴与真阳相见则大丹即现。
第五十
不识阳精及主宾,
知他那个是疏亲。①
房中空闭尾闾穴,
误杀阎浮多少人。
①:阳精:坎中一阳,为真阳,当其进阳而经玉池当化作丹母。此物为丹药的实在物质一面,是阳性代表,历来为丹家重视却为注者轻之,实际上因为性质与时不同也。当其味平平时只能作养气益形用,然其味至甘至醇时当是肾间精华所发,理当珍重而运。
主宾:世间丹经言炼,难将主宾作分明。主:是自己的元神居内。宾:喻识神居外。
这种分类方法是颠倒凡像的结果,即:“饶他为主我为宾。”做不到识神听元神就只能是喧宾夺主,俗言:“顺则死、逆者生”,也带有这个“饶”字在其中。在修炼中不能颠倒常情而善处其法,那只能称作随波逐流,不能曰:“和光同尘。”
房中术以及撮、吸、提、闭等调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人的健康。但是想在寻欢作乐与修仙了道之间寻求一条中庸之道那只能是空想。
第五十一
万物芸芸各返根,
返根复命即长存。①
知常返本人难会,
妄作招凶往往闻。
①:芸芸:物众多貌。
《老子一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极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此首诗依据老子之言说明了修真长存之理,而常人知理而难会,致使常常听到炼功人所自招的厄耗。
世上的万物多貌,但是他们都要有其归宿,就如同树叶的一年一度,落而归根,然常静之树干却得以滋养长寿而不变,因其静也。静即是回归至生命的起始状态,就如同“生命在于运动”之言一样,动则有生气,静则能归根,此乃太极阴阳之道也。然“道法自然”,复命亦可为复生之循环。生命的循环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知道了这个存在的运动方式,并在阴阳两个方面都模拟其理即可称之为明道了。不知其运动又不能复归于静,尤盲人瞎马,动则有殃,不足为奇。今人对神仙了道之人的认识,不是停留在宗教上,就是停在政治说教式的科学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道家思想在社会实际中的结果。有成就的得道之(至人)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而我们却以为他们只是居住于天上。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却总是远离他们背道而弛。
对今天气功大潮中的“特异功能”现象,若不能复归于常地去认识,在人们的修行道路上就会埋下莫大的障碍,因为“特异”本身就是违背常道的,神通不是修真的目的,“神奇卓异非至人”就是这个含意,很多人心存善念想炼出“功夫”为大众服务,却不知立“功夫”于心本为“妄”念之始,因为人修行不作归根至静的实践就不能做到了命,不了命何以明“常”理?穷理、尽性、了命此三点易知不好做,其原因不在外而在内,因人之本性使然。穷理难穷反,尽性不尽园,了命难窥阴,各据其一半。“一阴一阳谓之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尝梨子,何知其味?然而人可以“三人成虎”,故以“众口难辨”。
普度众生,德化人间,也要符合于常道,真言只能于平常与平凡中传,德优者自能举一反三,妄求者,等待他的是万物之理,怎样去无非是颠倒中见。
第五十二
欧冶亲传铸剑方,
莫邪金水配柔刚。①
炼成便会知人意,
万里诛妖一电光。
①:欧冶:春秋时代的铸剑能匠。
莫邪:是春秋时铸剑名师,欧冶子的弟子干将之妻。
据《辞海》莫邪条载:“吴王阖庐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干将妻莫邪问计,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以女人配炉神,即得。莫邪闻言就投身炉中,铁汁出,铸成二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叫‘莫邪’”。
这首诗用铸剑之理喻金丹修炼之方法,这个金丹就象剑一样,非金精以配玉液而不能成功。阴阳之道尽管至简至易,要体而行之却至难,难在于本心难伏,难归于宾,难至于静也。 金丹之妙用,尤诛妖之剑一样:“万里之遥与心印(应),超越时空喻难言。用之于意人无思,潮之有信万象全。”
第五十三
敲竹唤龟吞玉芝,
鼓琴招凤饮刀圭。①
近来透体金光现,
不与凡人话此规。②
①:敲竹:喻虚心。竹虽然中心虚空,不作言语却可以用来发声传信,尤真意之产生,本来是没有心念参与,却能动之有信、扣扣入音,非人心自鼓而是外来敲之有物。
龟:北方玄武之象用以喻真水铅。
玉芝:喻真火汞。
鼓琴:喻真意和合之音。
凤:南方朱雀之象,属真火汞。
刀圭:药物的量器,用以譬喻药物。
前句所言为驱阴(好静)就阳,恰如:“黑中有白为丹母。”龟乃北方玄武、属黑、水也,喻金精。
次句是导阳(朱、火)以含阴,尤似:“雄里怀雌是圣胎。”至此则:“阴阳和合已颠倒,夫妇琴瑟形难分,炉鼎化作金丹盒,转瞬升迁金丹成。”
②:金丹一升作翻身,金光之周万事明。
凡人不知我非我,难与俗客言金身。
第五十四
药逢气类方成象,
道在希夷合自然。①
一粒灵丹吞入腹,
始知我命不由天。②
①:气类:物以类方能聚,此气非呼吸之气,而是真一之气,下于东海即为气海,大药至此方能显出阴阳之全貌,不再是孤阴只阳而天各一方。
成象:《周易·前辞》:“成象谓之乾”。“在天成象”。大药不成象何处寻金身,而这个金身只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方能成象而现,至此“乾阳之体已就,在天已录仙名。他游八极仙境,我处真人无心。”
希夷:《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得道在于无形中有收获,那种认为金丹一日有成就白日飞升的想法是很幼稚的,因为不明白事物阴阳颠倒的成功之路。
修金丹之道首当炼性在前,修命在后,因为性属阴当在前行(阳)方为颠。故炼丹在前而明心见性(心性彻底圆融合一至道)在后。因此在金丹修成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为的是炼心返形,只此方合自然大道。
②:金丹入腹,命不由天。首先是我不由我,方才能做到命不由天,此时之我仍指识神用事,非先天之智慧故不能超生死,既有生死何不由天?唯有命不由我(识神)所主,方能彻明心性、返本归真。
第五十五
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语实堪听。①
若言九载三年者,
总是推延款日程。②
①:古仙垂语:道书中有张果老诗:“赫赫金丹一日成,黄芽不离水银坑,功成虽未三周变,开炉已觉放光明。”修金丹离不开天道之助,这是一个方面,也离不开口传心授,这是另一个方面。常人以为离开了仙师的传授,只要有法诀密旨就可成功,那才是异想天开。金丹之道无一不是在玄界的照看中成功的,守德则助,失德则抽(薪)。仙师在帮尔炼时是谆谆善诱,好话连篇,分尔心(识障)也。在此还需回到形界,“仙师非虚,形有真实,片言数语,管尔永世。”“此时之关最难过,逢之能晤靠德深。”
②:款:迟缓。
好话说在丹成前,延款原来是真言,
成后需待三九载,不磨本心难为仙。
忘我为宗正道内,未见一日能飞升。
劝君能学济公行,济世玄德潇洒行。
第五十六
大药修之有易难,
亦知由我亦由天。①
若非积行施阴德,
动有群魔作障缘。②
①:大药:炼金丹之原料。
修炼金丹非一厢情愿之举。靠的是德行知晓于天。此德非上德不行。由我者,悔过迁善,釜底抽薪重做人。由天者,“人思已过难掘性,大药还靠根基净,天命原来在我行,我亦非我返原根。”故过去难清,新障又生。在此只是难。易者至易。我能见我是一易,法本不繁是二易,天助有道是三易,阴阳至简是四易,明理明法于今是五易,有此五易,惟需重德立志。无得者可以积德,无志却不行,志小了更令师父伤心,故需大志大愿方能成大器、修正果。然苍松、浮萍其根大异,洗心革面无非在于自知,自知而不悲艾者,其内能移五脏,其外能变五官,水之无常式也,学之几近于水,则无所不真。
②:阴德:潜行不变之德。
动有魔障,炼丹之常情。见药之前常有,阻其修真之业。见药丹成之时,更是魔险环生,往往能使你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前者尚可时修实悟时去之。用明德以引动阴功而积阴德可愚公移山终可得药。
后者就是防不胜防了,全赖阴德作盾以御魔障。大道生时必有大魔随,此是天道使然,不可避也,只有功德能助本,故寡修于深山者,难认真汞铅。
魔食金丹是靠阴德作盾而却之,重要的却是要依赖圣祖的大恩大德助吾度过险关。
第五十七
三才相盗食其时,
此是神仙道德机;
万化既安诸虑息,
百骸俱理证无为。①
①:三才:天地人三者之总称。亦暗喻人之体内宇宙。
无为:自然变化,若无所为。
此首诗引用《阴符经》所言以喻金丹成后的的一种境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指的是天地间的万物与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的物质转换关系就象盗贼一样取之于外,有目的取舍只有人才能做到,这就违背了自然的一种生态平衡,而使人类终可能为万物所盗而生出出人意料的灾害来。而修真人正是掌握和充分运用这种食之能平的关系达到了小宇宙(天地)的平衡而获得长生久视。这里所言之把握和运用都是金丹在作用,而非人意。人要进入全自动地炼功(诸虑息)、全自动的身体调整(百骸俱理)、全自动的环境调整(万化俱安),这就是无为,初期是被动的(丹初生成)无为,接着就是进入自修自正的主动无为而达到自由王国的境地。
第五十八
阴符宝字逾三百,
道德灵文止五千。
今古上仙无限数,
尽从此处达真诠。①
①:阴符:《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全文三百八十四字。
道德:《道德经》,老子所撰,故又称《老子》,全文五千余字。
真诠:真理。
紫阳真人尊奉《道德经》与《阴符经》为修道指南,因为他是过来人,深知二经所蕴之理远非其余丹经可比,尽管双经中不见提及金丹一字,却充满了修炼金丹的玄机。因为金丹所成依靠的是太上之德。没有对天地人之同理的认识,孤立地将人放到丹道中去求真,其结果不会存在,劳神费力将是一场空。真人不言《参同契》,实为避实就虚之举。实非其实,实为虚中所为,用之不可见,虚非其虚,理明实地处处真。故读此二经也只可在修行中去边悟边读边证方不失其真,若空言其理,则分割了其理的整体性,就是笔尖蘸干洞庭湖也难达真诠。
第五十九
饶君聪慧过颜闵,
不遇真师莫强猜。①
只为丹经无口诀,
教君何处结灵胎。
①:颜闵:指颜回和闵子骞两人,他们都是孔子的高足。
金丹之修炼,不遇明师莫强猜,不逢隐师亦难猜,此两者缺一不可。世上肉身成圣的人所传之法并不少见,古之丹经亦汗牛充栋,持而行之者何止万千。然而成者却凤毛麟角。其原因就在于丹法言口传心授者,实乃障凡胎之目,非避真心之缘。有易遇难成者,亦有不遇而成者,皆因凡心难分两地(阴阳之隔),真性本来只在唤醒,如何唤,确非人力所能为,非过之即欠之,外在火候之说也。炼丹的成功可以说与形会欠缘,其要只在神会,神会又赖于此人之素质。故聪慧过人者其慧在外故易遇而难成;相反若是外愚内慧的素质之人,却有时能做到不遇而自成,因其内外颠倒合道之律而得天助也。因此吾诚切开示于天下,若想在丹道中有所成就,一定要认真地将《道德经》悟进你的炼功实践。
第六十
了了心猿方寸机,
三千功行与天齐。①
自然有鼎烹龙虎,
争奈担家恋子妻。
①:了了:明白和掌握了调心的方法,这种调是一种广义的调,包括了对元神的合和。 方寸:泛指上中下三田藏精、纳精、炼精之处。
三千功行:《丘祖全书》:“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九转丹成,亦名三千功满。”至此“金丹与天齐,心了不漏机,自然龙虎烹,难将人道离”
人的凡尘俗念,妻儿子女,本来就是障源,若妄而避之,则失德于人道,尤天地之无灵气一样难以幸免沉沦。天地所以无老是因为其性在人,人若无心而有情则复归于淳,若有心而无情,天生天杀循而复之。故成正果者当履尽人道而应天心,修无为而离人心。
第六十一
未炼还丹须速炼,
炼了还须知止足。①
若亦持盈未已心,
不免一朝遭殆辱。
①:止足:停止火候中进阳火,或曰:停止在思想上对金丹的执着追忆,至此金丹必须用而远之。
持盈:《老子·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想求得火候的准确,事情的圆满不如结束对这些问题的执着。若是长期不能坚持“见而不用,处而不争”的态度,一旦物足易生火而发,“祸发必克”,自取其辱就在其中了。遭殆辱实为上天之谴责。故圣人曰:“争先者亡,退让者光。”此言不仅指人道,修行神道、仙道亦不离此规,故修道之人当顺其自然,变通善应,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十二
须将死户为生户,
莫执生门号死门。①
若会杀机明反覆,
始知害里却生恩。②
①:死户:道家以肚脐为生门死户。《黄庭内景经》曰:“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
生门:指处在人体上面的口鼻,呼吸的后天之气出入之所。
必须将已经认为是闭死了的脐堂穴转炼成为具的生命机制的关窍,重新提供给人以真气。
肚脐在人出生前,是作为胎儿与母体进行先天交换的主要渠道,而且是有形质的。出生以后人的后天系统口鼻参与了生命的气息交换,其先天的通道脐就自然关闭。而要想返朴归真,返老还童,复归于婴儿或者其他更高级的目标,首先至要处就是先天通道脐的重新启用。这一点既是逆向运动又是颠倒阴阳的过程。
逆向运动是说整个生命机制在向生命的开始方向作返回。颠倒阴阳却是指能够开合运动的口鼻(阳)让其闭起来(阴),不能开合的脐(阴)却让其作支撑整个生命的运动(阳)。这就是生户之意。生者,重生、生发、新生之意。但是要说明,这里指的生户绝对不仅仅是胎息的小规模交换。
世人均在炼功中好讲周天运动,什么小周天,大周天,并且为其准确的概念争执不休。如果说一个人真正象吾所言打通了脐穴,并且体会到了真气内外交融的真正意境和方向以及在时空上发生的一些转变,那他对周天的争执一定会不屑一顾的,因为周天在人们的概念中始终都没有跨出有形质的门槛。
“后有密户前生门”。修炼金丹之士若至此还象常人那样将脐堂认为是死门而不去注意并使用之,那么要想在命功的修真上达到与性功同步的程度,那将是天方夜谭。
执:执着之意。炼功修道之人不但不能在无形的虚空信息和信号上执着,而且在眼见为实的有形有质的人体变化上也不能执着,做不到这一点,首先就会否定人身体变化的可能性而拒绝信号的首先调整,没有信号的先调整,实际的身体就不会得到改变。这就象胎儿的新生命没有父母的两情相悦就根本不会有孕育一样简单。
形成生命就是改变肉身,孕育就象炼丹,两情之合就是一种意念的高度吻合了。故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却不知这其中的哲理与实际修炼的联系,更不要说找出更新生命体的方法了。
②:以上讲的只是可能的问题,还有可行的问题,诗中也谈到:“若会杀机明反覆,始知害里却生恩”。
人生孕体是一步一步地长起来,而修真了道打通死户却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死回去,因此古人曾喻之曰:“神门九道坎,坎坎鬼门关”,这种门就是脐堂穴的别称之一。人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死回去呢?因为人身呱呱落地以来,边长,其身上的所有细胞就不停地吸收环境和父母的后天信号,造成其离道不可能接近,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元神的调控下让全身的细胞有机地有限制性解体即死亡,假死亡一次信息就退掉一层,直到纯真方能打通这死门而成为真正的神门。
这个杀机的掌握,唯有圣祖方能彻解,历来修真之士在其过关之时均得到过圣祖之暗助,故大恩大德吾不敢丝毫有忘。若在危险时去埋怨自己或埋怨众人,那就证明人的修行离悟道还差很远,更不要说得道了。因为人的祸福、荣辱本来就是相伴相生的,只要诚心修真,矢志不渝,累德积善,天必佑之,圣祖必助之,至此方明害中有恩之意。
第六十三
祸福由来互倚伏,
还如影响相随逐。①
若能转此生杀机,
反掌之间灾变福。
①:影响:就象物体在日光下有影,如同声音在空谷中回响。 这首诗延续了上首诗的意义。讲清了祸福相生相伴的原理,并要以此作为修行的信心志气之源来掌握。《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所依,福兮祸之所状。”故“逢喜切莫欢,遇悲切勿忧。”“心静逆倒颠,万事人天谋。”
第六十四
修行混俗且和光,
圆即圆兮方即方。①
显晦逆从人莫测,
教人争得见行藏。②
①:和光:出自《老子·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和同;光;人外向性的具有的表现形式。合,谓其所表现的和其他事物没有特出之处。
②:显晦:显,生活的表象,为人所觉知。晦,处于平常地位,无人知晓。
逆从:逆,干任何事情的主见,难见其随波逐流。从,表面看随时都顺从不争,处处谦和。
争:怎么之意。
行藏:活动行踪,出自《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首诗讲的是修真炼丹之人金丹有成,进入明心见性的阶段后,所应该具备的言行表面现象。外园而内方,这是普遍,直到内外均园就直趋大道了。凡人对金丹修成后的意境是历来有猜测,这首诗从侧面映示了存在。“和光同尘,园方随和,显晦逆从,并无常征。似存似幻,从之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