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美國也有敏感詞

美國也有敏感詞

昨天晚上巴巴兒的花兩塊錢去蘋果店買了個《三只小豬》的APP,準備睡前哄兒子高興,講個帶PPT的高科技故事。結果還沒講到我拿手的大野狼“huff and puff”那段就覺得有點兒不對味兒。怎麼農場裡的小雞愛吃菠菜?老大的草屋裡裝上了壁爐?老三的房子裡居然還配上了cable TV? 強裝著胸有成竹狀講完了故事,看到結尾恍然大悟,原來我買的是一個politically correct版本的童話故事。

Political correctness俗稱PC,跟電腦沒什麼關系,中文翻譯叫“政治正確”。很多人初聽到這個詞會覺得這不像是Made in USA的東西,實際上這可是地道美國本土制造的特產。這裡說的政治正確不帶有官方意識形態的色彩,而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慢慢侵入並佔據美國人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個人或者機構對於自己的語言、思想和行為等進行反省和改進,以力求消除對社會弱勢群體呈現出歧視。

起初,PC的最主要影響表現在語言上。簡單地說,即便憲法早就賦予了美國人言論自由的權利,但一個人在公眾場合下說話都要掂量掂量。不小心觸碰了PC的敏感詞,雖不至於被投入天牢,但被社會輿論所群毆是遲早的事兒。有人評論這是一種powerful form of censorship,還挺形象。

於是,美國的中小學老師們在“沒有蛀牙”這一目標之外又給孩子們建立起了一個“沒有歧視”的語言烏托邦。保護少數族裔──黑人不是black或者negro,就算是馬丁﹒路德﹒金在他的著名演說裡自己這樣稱呼過自己也不行,改用African American代替;保護殘疾人──handicapped聽起來不夠積極向上,要改成physically challenged;保護婦女──憑什麼做business的都是man?商人叫business professional;家庭主婦幹嘛一定就是housewife?homemaker 就看不出來男女了嘛。什麼policeman/ mailman/fireman/ salesman/ freshman統統都改成police officer/letter carrier/fire fighter/salesperson/first year student……凡是有可能引發歧視的有關性別、宗教、職業、年齡和性取向等等的用詞,在過去的二十來年全都經受過了political correctness之文化大革命的洗禮。

這種壓力自下而上,轟轟烈烈地覆蓋著美國的每個犄角旮旯。若是沒有社會多數人的理性反思,想要這樣的全面貫徹可是不容易。現如今我們聽美國總統演說,總是不怕累贅的在每一個he的後面要加上一個she,在每個his後面加上一個her。曾經對待“敏感詞”如履薄冰的美國民眾已經在二十來年的訓練下練就了鐵掌水上漂的神功。

今年春天,奧巴馬政府把“Islamic extremism”等詞匯列入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敏感詞;兩個月前,Muhammad因為帶有種族宗教針對性被動畫片《南方公園》列為敏感詞;康涅狄格州New Haven中學的畢業生今年拿到的畢業文憑和以往一百多年都不太一樣,裡面的“in the year of our Lord”被列為敏感詞“屏蔽”掉了。

政治正確的旋風如此強大,以至於很多時候美國的政客們為了樹立自己politically correct的端莊形象,做出一些很讓老百姓費解的姿態。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很多政客站出來表示支持在世貿中心遺址隔壁建清真寺,這其中包括信基督教的奧巴馬總統和信猶太教的紐約市長彭博。一定是我的境界不夠高尚,為什麼就聯想到“打碎牙齒和血吞”的悲壯場面呢。

關於“政治正確”的趣事太多,下周咱們繼續聊聊political correctness gone mad的瘋狂場面,以及PC版《三只小豬》的童話結局。

TOP

上回書說到political correctness gone mad,其實如果光練練嘴皮子,不至於引發什麼madness。去年看一個新聞說新版的聖經將在兩年後印刷,其中“Sons of God”這樣的用詞將與時俱進地被PC成“children of God”。雖說當時看得我心裡一抖,卻沒覺得太過擔憂。促使我反復思考,決定將“政治正確”這個話題寫入專欄的是夏天看的一部電影。

出於對安吉麗娜﹒朱莉大嘴的熱愛,我和先生迫不及待地去看了她的今夏大片SALT(《特工紹特》可不是我翻譯的!)。散場回家一路,我針對片中幾個“壞人”嫌疑人進行了熱情洋溢的逐個剖析,得意地表示自己比導演還導演,早早就預料到片中的黑人,錯,應該是非洲裔美國人,是個“好人”。先生一路面無表情地聽我聒噪,最後一錘定音:“還用這麼累分析嗎,我一看他是黑人就知道他不可能是奸細啦!”

拜PC所賜,放眼今日的好萊塢,先生這看起來低技術含量的規律卻百發百中。不信隨便拎出來些警匪諜戰片,只要是黑人警察,一律是正義勇敢幽默忠誠奧特曼的代言人。也就是說莎士比亞要是擱現在西方肯定火不起來,什麼《奧賽羅》、《威尼斯商人》、《馴悍記》一定會以種族和性別歧視的罪名被好萊塢廣電部就地正法。9﹒11事件之前,反恐片裡的反面人物還能見到些中東人,在此之後嘛,就連直接記錄9﹒11事件的World Trade Center (《世貿中心》奧利弗史東導演) 和United 93 (《93號航班》)都沒有顯示劫機人的種族特征。有個對PC的評論頗傳神地描述了這個現象---It causes us to lie silently instead of saying what we think.

很難說這是人為的設計還是自然的驅使,經歷了上世紀70/80年代的言論自由頂峰後,左派右派此消彼長,利用政治正確這一場文化革命,對美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著潛移默化的陰陽調和。調和的伊始總是令人振奮,上世紀90年代初的PC留給我的印象是善意溫和,可二十年過去,在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PC越來越透出一股子腐朽的氣息,像癌細胞一樣蔓延滲透,壓的這個國家喘不過氣。想跟這樣一種力量抗衡的結果極其悲慘:前任哈佛校長Summers說了句“女人在科技領域不如男人”就被下了崗;敢用“Politically Incorrect”作為節目名字的著名脫口秀主持人Bill Maher在9﹒11之後因為一句不夠和諧的評論眼睜睜被白宮砍掉了節目……

What’s next?近年美國小學生的課本裡再也看不到The Founding Fathers或者snowman這個詞;找不到熱狗、黃油和蛋糕的這類“不利於健康”的圖片;就連jungle都因為過於陰暗被rainforest所取代。幼兒園的老師絞盡腦汁,把Baa Baa Black Sheep這種不利於多緣文化的靡靡之音改編成了Baa Baa Rainbow Sheep,美羊羊都為之變色,看美利堅還不一派和諧。

說話算話,還要書接上回講完那個政治正確版本的《三只小豬》。記得我原來看過的結局是大壞狼掉進鍋子裡,被小豬們啃吧啃吧當手抓肉了。PC版聽的我很不過癮,大壞狼沒得到任何懲罰,僅是在狼媽媽和顏悅色地批評了兩句後被grounded而已。我很懷疑軟件商修改這故事的動機是否在瞄準“宅狼”這一潛在用戶群?

TOP

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民权运动矫枉过正的后果

TOP

不能冒犯少数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恋;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持有者——这是美国的所谓政治正确,美国的"四个现代化"。

不过,英国更可怜,PC发展到了连带水平 —— 足球俱乐部的教练都会因为政治不正确下课,哪怕仅仅是启用了一个政治不正确的家伙当队长。。。

当然全世界PC最泛滥的国家还是德国,德国的孩子们,我同情你们 !

TOP

长见识了,感谢分享。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