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外媒关于“薄王事件”的跟踪报道与评论(五)

外媒关于“薄王事件”的跟踪报道与评论(五)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html


以下是在过去几天外媒上出现的关于薄王事件的更多追踪报道;注意某些摘译是编辑认为最有信息含量的内容,而非原文全译。所有摘译都附上了原文链接,有需要核对查实者可自行前往;此外,预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追踪报道和评论,我们将陆续推出后续汇总(这儿是已经发布的汇编),下次汇总的时间要视媒体上的相关文章多寡而定。

这两天让国际媒体竞相报道的“薄王事件”后续包括:

① 为了打击谣言,中国出重手整治网络,网络严控达到史上最强。
Inline image 1
多家外媒报道中国的网络整治。最详尽的信息披露来自新华社英文稿(后被删除,此为快照)2月中旬以来,在代号为"春风"的行动中,北京警方抓获1065个互联网犯罪嫌疑分子,删除了208,000条有害信息,3117个网站被警告,70家互联网公司受罚,有些被强制关闭。在新华社的中文稿中,“谣言”尤其是指“北京出事、军车进京”。

新浪和腾讯微博也在被罚行列,两家网站贴出公告,三天内暂停微博的评论功能。这一消息立刻登上了许多外媒新闻。不完全统计有:法新社、彭博社、美联社、半岛新闻、华尔街日报、CNN、BBC、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加)环球邮报卫报金融时报、大部分的报道都谈到了中国的数亿微博用户、18大权力交接、政变传言和薄王事件。

最广为流传的一则微博笑话是李开复发的:“请问如何和谐微博?”“无可奉告/不许评论。”(译注:“No Comment”此处为双关语。)

② 大连实德董事长徐明已失踪18天

Inline image 2
【新华网英文版关于徐明的报道配图】

《每日电讯报》称《与薄熙来有关的亿万富翁(徐明)被拘押》其中说,根据马来西亚的华人报纸《新明日报》的说法,徐明为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支付在哈罗公学、牛津和哈佛的学费。此外,香港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也报道了这一无法被独立证实的说法。、意大利的《信报》则是从徐明缺席博鳌论坛猜测他已被限制自由。此外,《澳大利亚人》报日本经济新闻、《纽约时报》都做了报道。

此外,多家中文网站也转载了《新京报》的这篇文章《传实德老总涉经济案被控制 中纪委入驻大连多日》(网页快照),但到总结本文时大多已被删除。其中转新华社下属《财经国家周刊》消息,3月15日晚间,大连实德董事长徐明因涉嫌经济案件被相关部门调查并控制。随后,与大连实德有着密切业务关联的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开始追缴实德的贷款,并对其全面停贷。新华社英文稿发布了同样的消息。

延伸阅读(中文):《徐明帝国幻象》2006年8月刊载于《商务周刊》的一篇调查报道。

③同样缺席博鳌论坛的还有黄奇帆

自由亚洲电台(RFA)转香港媒体的说法,重庆传闻,警备区司令员及公安分局据传受到调查,重庆市长黄奇帆在今年博鳌论坛参加者名单中被除名。 但此事不见更多外媒跟踪报道。

④ 《华尔街日报》的裴杰继续爆料和海伍德有关的消息

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说,在海伍德死亡的前几个月,他告诉朋友说他和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的关系急剧恶化。谷开来担心薄家的小圈子内有人背叛了他们。一位引述了海伍德的话说:谷开来处理薄家大部分的生意,并且变得越来越古怪。她曾一度要求海伍德与他的中国妻子离婚,还要他发誓对薄家忠心不二,而当海伍德拒绝这么做时,她非常生气。

英国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周四说,二月初,王立军在前往成都的美领馆之前曾经寻求和重庆的英国领馆人员会面,但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去见面。BBC也报道了这一消息(中文

另外,《路透社》的独家报道说:

一名基本持同情薄熙来态度的爆料人说:“王立军告诉中纪委,谷开来和海伍德不和是因为经济利益,她想让他完蛋。”他还说:“公众的不同意见反应出领导人对重庆的不同观点。薄熙来是一个大胆的试验者,他就像鲶鱼一样搅动了静如止水的中国政坛。他的敌人们到现在才抓住了他”。这名爆料人和薄熙来一家以及其他高层领导都有紧密联系。

海伍德在伦敦的亲戚则对路透社说,他们不怀疑海伍德的死有什么蹊跷。“太荒唐了,媒体上说得越多,这就变得越深不可测。”周四,一名海伍德的家人在北京郊区一家宾馆的大堂接受采访时说,偶尔还绽出泪花。他说,根据王立军的说法,谷开来认为海伍德滥用或侵占了薄家的钱,海伍德可能有机会接触这些钱。而海伍德的家人说他与薄家没有经济往来。

此外,《金融时报》也在跟踪报道海伍德的社会关系

海伍德因为和有权势的英国人有联系而名声在外,他认识的人包括现在已授勋的查尔斯・鲍威尔(Charles Powell),后者一度是前首相撒切尔的助手。现在海伍德的任务是为英政府在亚洲宣传英商,他和丘吉尔的亲戚Henrietta Spencer-Churchill也有交往。他曾说服薄熙来把儿子送到哈罗公学。海伍德和薄瓜瓜的关系特别紧密,在英国和中国他们定期见面,并且他还帮助薄瓜瓜在牛津办了一场晚会。(译注:按照我们之前翻译的外媒文章,这个晚会被称为“丝路之舞”。)

本周,海伍德的会计James Everall,在伦敦西南的办公室里说,海伍德很少提及他在中国的工作,但是在英国有一家公司处理一些独立顾问的账务,也按英国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据说,这些收入是“为《经济学人》写稿所得。”但是《金融时报》向《经济学人》求证时发现,没有迹象表明海伍德曾为他们工作。

同为英国媒体的《卫报》也有跟踪报道

⑤ 《泰晤士报》3月28日的文章说通过邮件得到了薄瓜瓜在父亲被免职之后的回复

这是他在其父被免职后首次向媒体表态。他说:“他的个人愿望是专注学习,我和政治阴谋无关。”还说:“无论时局如何,我只希望中国能走在平稳过渡的道路上。”最近,他在哈佛的肯尼迪学院“几乎隐身”了。

关于“薄王事件”外媒上还陆续有更多评论出现。

①《洛杉矶时报》中国政治的阴谋诡计 一文采访了多位知名评论人。

长平说:“宫廷政治中,娱乐的成分多于民主,在黑幕后面,他们可能争得你死我活,而如果渗出了血迹,看客们会更兴奋。”

程致宇说:“因为薄熙来受媒体的欢迎,并自我宣传他的人格魅力,其他人感到不快。如果这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套路的话,许多政客都要有麻烦了。”

冉云飞说:“非常好看,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美国的异议人士杨建力说:“你看,中国也有政治的,而且比美国的好看多了。薄熙来太野心勃勃了。习近平会不会怕他?我认为他肯定会。”

② 李世默在《南华早报》上发表关于“薄熙来事件”的评论《薄熙来和中国的未来

自由派们将中国的经济成功与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强行绑定。没有选举的市场对他们而言是意识形态真空。他们完全无视中国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是在一党统治之下取得的大发展。于是,自由派们不成熟地庆祝薄熙来的倒台,认为这是转向自由民主式的“和平演变”的先声。在这一点上,他们将现实与自我期望混为一谈了。

中国的政治前景不会因为薄的倒台而转向混乱。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不但不会成为全球的经济增长引擎,而会成为巨大的负担。

③记者TOM LASSETER发表在《迈阿密信报》上的文章,综合报道了薄熙来的官场起伏,并评论说:

薄熙来的跌宕起伏是中国中央政府持续的两难困境的征兆:这种治理缺乏如果没有系统性的政治改革的话,会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来严重的挑战。

缺乏政治弹性也就很难解决广泛存在的公众怨愤,无法纠正腐败和权力滥用。结果是中央政府虽然经常谈论要改变,但又持续依赖威权手段来执行其意志,这种从上至下的结构让基层干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法律的约束。

研究历史的重庆的He Shu说:“如果政治改革进行的顺利的话,薄熙来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有民主的、法治的程序,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

重庆的一名教授(要求不透露他的名字和校名)说:“我认为唱红就是唱圣歌。美国英国不都有宗教歌曲吗?唱红就是让人们能有一种高贵的信仰。”另一位经济学家蒲勇健(音)也同意:“唱红是想要让人们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不是鼓吹革命狂热。”

④ 美《时代》周刊在《薄熙来的倒台,中国的增长前景》一文中说:

虽然重庆的增长速度为全国之冠,达到了16%,但这是旧模式下的增长。而就是这种增长,被温家宝一次又一次地警告为“不可持续”

文章还说,有可能,薄熙来在王立军事件之前就成为了期望改革的党干部们的目标,他们希望以薄为例,刺激出真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这篇文章将胡温设定为“改革派”的领头人,并认为习近平最近的讲话也反映出党内关于解决腐败等问题的辩论。

⑤ 德国《明镜周刊》在《中国的领导人中出现危险分歧了吗?》(从德文转译的英文)文章中评论说:

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甚至让一些西方的生意人都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不需要浪费时间进行无休止的辩论,而是可以作出快速的、清晰的决定,因而管理可以更有效率。领导人们也都在省级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后才被精心挑选成为高层领导。

但是[薄熙来事件说明]中国的一党统治——没有独立的议会、司法和媒体——可能是这个国家的稳定最大的威胁。

⑥ 林和立发表在詹姆斯敦基金会的《中国简报》上的连续评论也很精彩。关于“薄王事件”的一些深度评论,我们会收集并推出一期专门的《译者合集》,收录未在博客上发表的多角度评论,“译者书刊”支持Kindle/iPad/iPhone/Android等移动阅读器下载阅读,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TOP

外媒关于薄熙来家族的追踪报道和评论(四)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28.html 


以下是在过去几天外媒上出现的关于薄熙来家族的更多追踪报道;注意某些摘译是编辑认为最有信息含量的内容,而非原文全译。所有摘译都附上了原文链接,有需要核对查实者可自行前往;此外,预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追踪报道和评论,我们将陆续推出后续汇总(这儿是已经发布的汇编),下次汇总的时间要视媒体上的相关文章多寡而定。

Inline image 1这两天最令人惊讶的进展围绕着一名叫尼尔·海伍德(Niel Heywood)的英国人(见左图)的离奇死亡。英国媒体纷纷发挥小报精神,对海伍德、薄瓜瓜和薄熙来之间的关系掘地三尺,爆料不断。但是最重要的爆料来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

①《华尔街日报》美国要求彻查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之死,后又发《薄熙来事件中最新的爆料出现后网上充斥着各种猜测》(全文译文)两文均披露:

王立军告诉他的上级,他相信被发现死在重庆酒店房间的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薄熙来与他产生纠纷。当局称海伍德是死于"酒精过量摄入",但海伍德的朋友说他平时不怎么喝酒。消息人士说,王立军称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与海伍德先生有商业纠纷。

海伍德的尸体没有经过尸检,便被匆匆火化。今年年初,英国政府要求中国重新彻查此案。

② 《金融时报》也不甘其后,《要求中国彻查尼尔·海伍德之死》(全文译文)一文主要引述被称为是"薄家的发言人"的消息称:

海伍德先生是薄家的亲密朋友,自从1990年代就与薄家人相识,他们的"关系很融洽"。但是,这名发言人说海伍德之死"完全出乎薄家意料",他们和他没有任何商业往来。而此时提起这一事件可能有政治目的。

这篇文章还透露:根据两名不同的消息人士的说法,薄熙来现在被拘押在北戴河。而谷开来和十几名有紧密关系的人在薄熙来下台之后被拘押在北京。那名薄家的发言人未就他们的下落置评。

③ 《卫报》的三名记者继续挖掘和海伍德相关的新闻,BBC的中文报道几乎全译了这篇文章

其中披露:海伍德在英国的家人并不认为他死于阴谋。居住在伦敦南郊的海伍德的母亲对英国独立电视台(ITV)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谣传。我儿子死于心脏病突发。其余的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海伍德很早便对国际事务感兴趣。他1984-1988年在英国哈罗公学(Harrow)学习,毕业后进入华威大学主修政治和国际关系。

一位认识海伍德的人说,来自英国中上阶层家庭的海伍德对英国传统,历史和文化极为自豪。海伍德20岁出头就去了北京。他的朋友们对此颇感惊奇。据说他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了中文。

而后海伍德搬到了大连,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中国妻子。

该报道说,海伍德对人称他帮助薄熙来安排了其子薄瓜瓜到英国哈罗公学就读。

薄瓜瓜2006年入牛津大学最著名的贝利奥尔学院(Bolliol College)读PPE(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然而由于他的放纵享乐的生活方式,学业跟不上,结果被学院勒令停学了一段时间。薄瓜瓜后来又回到学院,重继学业,最后在2010年以2:1的不错成绩毕业。

薄瓜瓜大学社会活动中最大的成就是安排了丝绸之路舞会,海伍德可能也协助他完成了此次舞会。

④ 可能最令人惊异的爆料来自中国媒体,在2009年的一篇被广为转载的《青年周末》的文章《薄瓜瓜回应网传夜店照:只是化妆舞会照片》中(注:这篇文章曾被转载到人民网,但截至到我们完成本汇总的时候,人民网上的相关链接已经无法显示内容),居然有海伍德先生所写的关于薄瓜瓜的文章节选(凤凰网全文转载):

在这篇文章中海伍德先生化身"BBC特邀评论员",他说:

薄瓜瓜在牛津不仅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更表现了他的超凡的组织才能。一个中国学生同时当选为全校学科PPE的主席和"欧洲事务委员会"这种重要组织的执行主席,可见人们对他的认知度。他借这个职位,不失时机制造中国热,在繁忙学习的同时举办了一场难得见到的精彩的中国文化展示会。

作为老哈罗校友,很惊讶总能听到这个中国孩子的故事。……在人们眼中,他还是位天生的中国小大使。……薄瓜瓜无疑过早承受了中国人习惯给人的家庭背景压力,有人提到这个问题时,他显示出自重的态度和静静的尊严……

⑤ 《华尔街日报》3月27日继续爆出猛料《海伍德生前为英情报公司工作》(全文译文

据英国一家战略情报公司发言人说,去年11月在中国重庆死亡的英籍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生前有时向该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不过这一由曾供职于英国情报部门军情六处(MI6)的人员创办的战略情报公司Hakluyt & Co.说,海伍德并非该公司的全职员工,生前也没有在向他们提供任何有关重庆项目的咨询服务。他拒绝透露海伍德具体提供的是何种服务。该公司的业务是向客户提供战略商业情报和建议,以及信用调查和其他尽职调查服务。

两位认识海伍德的人士说,他们认为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英国两所私立寄宿学校──Papplewick预科学校和哈罗公学(Harrow)──以及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就读期间,海伍德曾帮助照顾。另外两位认识海伍德的人将其称作薄熙来一家"低级别的办事员",暗示他为薄家充当中间人,帮助安排与商界人士的会面,并就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给薄家提供建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周一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他对海伍德一事并不知情。

⑥ 英媒《每日邮报》挖掘出牛津的一本学生杂志谈薄瓜瓜的校园轶事,还配发了他的街边小便照(见下,图中即薄瓜瓜)。文章形容薄瓜瓜"和书本关系紧张"(即学习成绩不佳)。他在学校的纨绔子弟风格与其他报道中披露的"放纵享乐的生活方式"、"曾被勒令退学"等信息披露可以印证。

Inline image 2

除了围绕海伍德的追踪报道外,关于重庆打黑,《纽约时报》也披露了更多信息,最令人吃惊的是一段6:33秒的录像,这段中文录像摄于樊其航已被判决,尚未执行死刑之时,其中他讲述了他如何被酷刑折磨。本文还引述了朱明勇、李庄等律师的话,以及逃亡海外的前重庆房地产大亨李俊的控诉。在李俊的转述中,审讯人员曾经说:"你得罪的是薄熙来的发小张海洋将军。"布鲁金斯的李成说:"即使是以共产党的标准来看,这也是无法接受的。这是红色恐怖。"

此外,外媒还在跟踪评论"薄熙来被免职"一事:

① 《外交学者》以《权力斗争是一个信号?》为题,询问:让中国数十年来享有繁荣和安定的政策是否将在这个龙年遇到障碍?经济增长下滑、房地产泡沫可能破裂,而薄熙来被免职被广泛解读为中共权力斗争激化的标志。如果真的出现了倾向于薄的政变,可能意味着由邓小平设定的更为开放的、融入世界的、市场导向的中国现代化道路走到尽头。

②《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曾经写过《江泽民传》的高盛公司前高管、长期的中国领导的顾问Robert Lawrence Kuhn撰文说:

薄熙来被免,说明即将上任的习近平和中共最高领导层将缓慢地逐步地转向民主化,不会回到毛主义或靠领袖魅力的个人化民粹中。薄熙来被免不代表中国陷入麻烦,而代表中国正逐渐成熟。

文章提到作者和习近平的对话,习说:"要理解我们复兴中国的决心,中国人民有悠久的文明史,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都是繁荣之地,接着国家衰弱了,受到了压迫和侮辱。我们的爱国和自豪感是我们的最大的动力。"

文章认为习近平会掌舵中共,以务实的态度促使党员们"拥抱变化"。

③ 摩根·斯坦利的亚洲区主席Stephen S. Roach在"辛迪加项目"上称:重庆模式不仅是政治上的不稳定,也有经济上的不稳定,同时也被视为经济动荡模式的主要代表。如此突然地免去薄熙来的职务实际上是中央政府对稳定承诺的坚定不移的强调。

五年前,温家宝发出过著名的警告: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危险。我一再强调,温家宝的"四不"警告对促进消费的"下一个中国"战略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温家宝的批评为中国扫清了再平衡之路上的障碍。但在今年CDF的正式讲话中,中国高层领导人——包括未来总理李克强——并未明言任何"不稳定"的中国经济风险。

他称:"中国领导层的中心意思已经再无可疑了。他们是首批承认增长和发展战略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的领导人。他们担心,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失去动力的危险。通过消除经济和政治风险相互作用给稳定带来的危险,中国政府已经为下一波超凡发展阶段铺平了道路。在我看来,质疑他们能否达到这一目标是不明智的。"

英文原文 全文译文

④ 关于上周传闻纷纷的"政变",意大利日报的记者Francesco Sisci 在《亚洲时报在线》上发文称:

胡锦涛出访证明目前政治清洗已经暂停,北京安稳。有两件事可以确定:一是美中在通力合作,尽管王立军进入的是美领馆,但是美国方面没有泄露出任何内幕,说明在幕后,华盛顿知道更多进展而在台面上不置一词。二,周永康目前无事。虽然3月8日周永康的确公开挺薄。2009年爆发乌鲁木齐事件的时候,胡锦涛曾中断访问罗马。现在的重庆危机比乌鲁木齐事件要严重,但胡还是离开了北京,说明至少目前为止,局势得到了控制。但是18大上的权力结构会是怎样还不得而知。

相关阅读: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