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生捐血成考核指标
2012-02-01
北京市卫生局要求捐血纳入大学师生个人评优考核指标,有学生认为有欠公平。捐血组织否认强迫,指考核指标归校方决定。有人权组织认为,局方扭曲义务原意,义务捐血变功利化。(林静报道)
有鉴北京血库持续出现储存量不足的情况,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发布《关于在首都高校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意见》,无偿捐血将纳入对师生个人评优考核。该项意见迅速引起争议,不少师生认为这样的考核方式,对部份因体质原因无法捐血的师生有欠公平。
不少在北京就读的大学生在网上留言,认为此项决策表面是鼓励性,实质是强制性。献血理应是一种自愿行为,但加入考核因素,令美德抹上功利的色彩。
北京大学二年级学生宋小姐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她不赞成将捐血跟学生品行优劣标准挂钩,但相信不少同学担心不捐血等同被劣评,无奈下都会去捐血。
记者:如你献血会给你评优分数打高一点,你会去吗?
她说: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去,现在这情况已变得有点交易的意思。大家都是义务献血的,我觉得还是自愿的,心里会舒服点。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北京市血液中心将会恢复献血车定期到高等学校以方便师生捐血。北京市卫生局还表示,要把无偿捐血工作纳入对各大学校内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各大学也要建立无偿捐血组织,安排专人负责,并把捐血工作编入学生德育教育课程。
本台致电北京市卫生局,但电话无人接听。
其后本台致电北京市血液中心,谘询部职员表示不会强迫学生捐血,致于是否设定评优考核指标,或作何用处则由校方决定。 她说:“这是由校方一方面作考虑,评优也是由学校,他们综合各方面的评核,作为日后的一种优先考虑。”
《北京晨报》引述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明确表示,血液中心并不会强制高校师生捐血,捐血与否也不是评优考核的唯一标准。他举例说,捐血等同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一样,都是学生求学时期的一项经历,或许在以后的就业求职上,成为一种优势。
大陆人权组织“64天网”负责人黄琦向本台认为,局方的做法扭曲了慈善的意义,表示是中共政府一向不尊重个人意愿的惯性做法。他説:“对学生这种仍在求学的人,一旦把他们跟一系列的指标相挂钩,我想慈善本身的意义已被扭曲。我想会有学校或其他单位会用这方法。中国社会体制就是这样,他们认为是为了正当的目的,即使存在强迫性都是正确行为,但他们忘了慈善的本身是要出于自愿。”
北京机关报刊《北京晚报》周一亦有评论批评大学生捐血一事,当中的评论写道:“霸占学生的评优,一票否决没有参加献血学生的参与资格,就是公权滥用涉嫌侵犯学生权益,歧视身体不好不能献血的学生。”认为无论捐血多么有益于社会,这始终是爱心奉献,并非法律义务。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