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约定

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约定

2012-01-15 13:00

作者: 清源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让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白居易《新乐府》诗“死囚四百来归狱”说的就是这件事。
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30多个死囚时,觉得很是可怜,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年之后的秋天来京城执行死刑。接着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国的死囚都放回去,来年都到京城,一起问斩。于

是乎,全国390个死囚都回了家。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被放回去的全国390个死囚,没有人带领,也没有人监督,都按时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没有一个逃跑或隐藏的。最后太宗将这些死囚们全都赦免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其中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后人解读与回味。这390人明知已被判死刑,为何有机会不逃走却心甘情愿回来受死?太宗又为何将他们都赦免了呢?仅仅是出于怜悯吗?

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唐太宗的仁德说起。太宗爱民如子,他曾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太宗规定,杀一个死囚,得向皇帝报告三次,而且,实行死刑之日,皇帝不能进酒肉,不能欣赏歌舞。因为酒能乱性,音乐能使人沉湎于情感中,不能进行理性思维,目的是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让皇帝进行冷静思考,以免错杀无辜。而且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再加上太宗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相当好,贞观初有几年,全国死囚犯还不足百人。

面对如此仁德的皇帝与这般公正的司法,可以说这些死刑犯原本就心无怨言,只有悔恨之意,又得到了太宗的怜悯,自然心怀感激。而太宗又是一位非常讲诚信的君主,俗话说“民以吏为师”、“上行下效”,死囚们“自投罗网”的行为正体现了太宗德行善化的巨大力量。

而太宗的大赦并不只是出于怜悯。古人认为做人的根本就是“诚信”,这些死囚能够信守约定,知道感恩,说明他们还有做人的底线,所以太宗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有这样一位道德高尚、懂得以德治国的君主,才有了廉洁奉公的官员和讲究规矩的百姓,这也就不难理解,唐初为何出现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了。

TOP

哈哈,是沙发啊

TOP

标题

读史使人明智,说得太有道理了,顺便说一句,楼上的够无聊
只谈感觉,不谈感情

TOP

现在的领导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言成人言 话说两边 成人在中间

TOP

这个道理倒是希望这在位官们知晓啊

TOP

这也就不难理解,唐初为何出现政治清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了。
男人都好色,色心稍强一点叫色狼,再强一点叫色鬼,更加强就叫色魔,尤其强那就成了变态色魔,好色到了极致,被称作人体美学艺术家

TOP

呵呵,杀他哥的时候他怎么想的

TOP

你说现如今如果放了会怎样?
再多的麦子若是掉在石砾里,也是要乾枯的,所以麦子多寡不是问题,土地的丰润与否才是。只有当国家以制度来保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时,人才才可能像麦子落土悠然茁长。

TOP

这篇故事本来就很扯,属于唐代五毛文章,欧阳修早已对此有所批判的

TOP

呵呵,以后估计没有了

TOP

读史使人明智,说得太有道理了,顺便说一句,楼上的够无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