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参加童试,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离场
杨桥巷17号建于清代中叶,林觉民的曾祖父是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房主。父亲林孝颖其实是林觉民的叔父,当初林孝颖考中秀才后被逼与黄氏成婚,他并不喜欢黄氏,二人也没有生育,林孝颖的哥哥怜恤黄氏孤单,就把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林孝颖夫妇。
打小聪慧的林觉民很受父亲疼爱,林孝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儿子刚满13岁就迫不及待送他去参加童生考试。他没有想到,这个极有个性的少年只在考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不想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七个大字,第一个走出了考场。
林觉民的率性而为终究为自己争取到了接触新式教育的机会。2年后,父亲林孝颖的诗文才学得到陈宝琛赏识,进入全闽大学堂当国文教师,15岁的林觉民也彻底摆脱科举,随父进入这所新式学堂学习。在这里,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风起云涌纷至沓来,林觉民年轻的心尽情呼吸着平等与自由的新鲜空气。时值垂暮之年的大清帝国正被强加无数不平等条约,年轻的林觉民急着要为孱弱的祖国做点事情。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小自己一岁的陈意映成婚。陈意映与陈宝琛同宗,出身当地名门。其实,林觉民的婚姻与父亲当年如出一辙,全由父母做主,算是先结婚后恋爱,可是这对青年伉俪却幸运地成为情投意合的一对,这是旧时封建婚姻中最幸运的结局。
与很多进步青年一样,林觉民急于把自己在学校接触到的大千世界,引荐给三坊七巷的父老乡亲。他在家里兴办女学,动员自己堂妹、弟媳,女眷10多人参加,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以外,还介绍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甚至动员她们把小脚放了。这些林家女眷,很多成为陈宝琛夫人王眉寿创办的福建女子师范学校的第一届学生。
林觉民离经叛道的行为让父亲很着急,为了让儿子摆脱这个大环境,他决定送儿子出国。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自费留学,父亲不会料到,正是这次留学,让林觉民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林觉民生性诙谐,口才极好,到日本不久就加入同盟会,到各处演说。他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与神态,被人形容为“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林觉民接到的任务是到福建筹集经费,召集革命志士扩大影响。林觉民回到福州,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谎称学校正在放樱花假。此时,妻子陈意映腹中已经怀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林觉民在福州只作了短暂停留,每天就忙着筹集经费招兵买马,还组织人在西禅寺自己动手制作武器弹药。
“意映卿卿”,与妻相绝
1911年4月27日凌晨,林觉民与福州同乡陈更新等人一起,带领一批从福建赶来的敢死队员坐船从香港抵达广州,下午5点25分,广州起义打响。起义中,林觉民担任敢死队员,臂缠白布,脚穿黑面树胶鞋,腰缠炸药,手执枪械,一路奋战,腰部中弹仍坚持战斗,直至力竭被捕。弟弟林尹民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并给以座位,林觉民想吐痰时,他还亲捧痰盂过去。
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枪杀林觉民,后来他还惋惜地说:“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林觉民牺牲时只有24岁。
广州革命党人多方努力,将起义烈士72具遗骸收集起来,合葬于广州城郊的红花岗,改称为黄花岗,因为黄菊寄托了人们对这些热血青年的深深哀思。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岳父陈元凯恰在广州任职,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陈意映忍住巨大的悲伤,卖掉祖屋,拖着8个月的身孕领着一家大小仓皇搬到了光禄坊早题巷。
一天夜里,有人冒险将一个小包裹送到陈意映的门外,包裹里是广州起义前,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绝笔书信,也就是那封著名的《与妻书》。
这封饱含了林觉民热情而深沉爱意的情书,字字泣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遗书中情真意切的语言,字字都敲打在陈意映的心尖。5月19日,林觉民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陈意映也抑郁而死,追随丈夫而去。
林觉民与妻子缠绵悱恻的爱情让后世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一句“意映卿卿”已不知囊括了多少家国理想与无奈情意,他们的故事被一次次搬上舞台和大银幕。这封《与妻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情书之一。
送走了这段令人扼腕叹息的佳人爱情,杨桥巷17号迎来了他的新主人谢銮恩,他的孙女就是著名作家冰心。晚年的冰心曾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儿时的宅院有生动的描述:“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
除了冰心,林觉民的堂兄林长民也曾与家人在此居住,林长民的女儿就是著名的民国才女林徽因。这座饱经沧桑的旧宅院迎来了一茬又一茬的新主人,记录下他们无数的悲欢离合。
关于人的故事,三坊七巷从来都不缺少,人杰地灵仿佛是对这里最恰当的比喻。这里的每一条老巷都藏着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历史,与毗邻的喧闹街道相比,三坊七巷的每一份宁静,都足以让人沉思良久。房前屋后,家长里短,邻里叔伯口中的那些人和事,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