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洋记者自驾7年“寻路中国” 漫游城乡 亲历百姓甘苦

洋记者自驾7年“寻路中国” 漫游城乡 亲历百姓甘苦

文章日期:2011年9月24日

【明报专讯】湛蓝天空下,内蒙古包头铺设一新的柏油高速公路上,一个摆出敬礼姿势的交警塑像耸立路边——这另类无稽的画面,是书籍《寻路中国》(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中国版的封面,也是当下中国的真实写照:经济快速发展,却总有些东西缺失、滞后或不可思议。《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在书中讲述7年来驾车漫游中国内地经历,以独特视角记录中国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可悲或可笑,皆因其中有你我。”这本书,刚荣获 2011上海书展“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出版半年,内地销量已达7万本。

细致观察 妙笔呈现

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他自述2001年考取中国驾照,此后7年驾车漫游内地乡村与城市,而这7年,也伴随中国汽车业和乡村铺设公路的高速发展期。书中分为3部分,首先是他沿长城一路向西,横跨华北的万里行程;第二部分讲述他停留在北京郊区三岔村的见闻,这里因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发生巨变;最后他南下浙江丽水,观察这一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

何伟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他刻意避开宏大题材或人物,接触的都是寻常百姓,却能见微知著。比如三岔村村民魏子淇,本是无名无财草民,他儿子患上疑似白血病,求医极为艰辛,中国医疗制度的弊端和医生与病患关系的微妙在何伟细致观察的妙笔中一一呈现,而后来凭藉城市兴起的汽车自驾游东风,魏子淇开了“农家乐”小馆日渐富庶,到2004年,一向害怕与政治沾边的他加入中共,还参与竞选村党支部书职位,而围绕覑这场基层选举,又似一面镜,折射出中国政治斗争的基层形态。

真实生态社会学范本

书中还以许多小事展示“中国特色”,何伟让人于啼笑皆非中陷入深思:如高速公路上司机们像赌气一样惊悚地超车、在多数城镇都有“国际宾馆”、河北乡村将谷物晒在公路上,“用别人的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方法”……何伟的外国记者身分,在中国当局眼中极其敏感,即便是普通的自驾出行,也常有不便,当他下榻陕西榆林一家宾馆时,不多久即有警察嚷他立刻离开,还未到延安,公路上已有警察守株待兔不准他进城。

这本书宛若中国真实生态的社会学范本,作者以7年的诚意,写出变迁中的华夏大地,而他也确实用具好奇的“第三眼”视角,写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作品。

明报记者

TOP

关注中国变革 获颁“天才奖”

文章日期:2011年9月24日

【明报专讯】海斯勒长期关注变革中的中国,《寻路中国》是其“中国纪实三部曲”之终曲,另两部《消失中的江城》(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和《甲骨文》(Oracle Bones),亦是扎根中国内地多时写出。周二(20日),海斯勒获颁“麦克阿瑟天才奖”,颁授机构赞他透过敏锐观察和生动描述,展现出中国社会快速变迁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MacArthur Foundation)自1981年开始天才奖计划。今年,海斯勒与另外22名美国人获此殊荣,并分别获得50万美元“天才”奖金。

跑完半个地球 开启写作之路

42岁的海斯勒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撰稿,1991年即定居北京,担任《纽约客》驻华记者。他出生于密苏西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并获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硕士。他曾自助旅游欧洲30国,毕业后更从捷克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穿俄罗斯、经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

海斯勒的太太是美籍华裔作家张彤禾(Leslie T. Chang),亦曾任《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著有《工厂女工─在变迁的中国,从农村走向城市》(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据悉,两人离开中国后,现大部分时间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

TOP

《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何伟);译者:李雪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定价:人民币33元;繁体中文版由台湾八旗文化出版,定价新台币480元

作者彼得.海斯勒。( 资料图片 )

TOP

发新话题